高2017级高一下默写复习资料(教师版)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889378 上传时间:2018-04-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2017级高一下默写复习资料(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2017级高一下默写复习资料(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2017级高一下默写复习资料(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2017级高一下默写复习资料(教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2017级高一下默写复习资料(教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2017级高一下默写复习资料(教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2017级高一下默写复习资料(教师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高 20172017 级高一下默写复习资料级高一下默写复习资料一、一、 劝学劝学1、荀子在劝学中连用了“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君子博学而日参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观点,同时也说明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2、孔子曰:“学而时习之” ,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荀子在劝学中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活到老学到老,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3、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和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

2、前人的思想,这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4、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通过“木” 、 “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5、强调君子与普通人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是:“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荀子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7.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8、 “君子生非异也”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

3、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善假于物也”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9、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10、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在劝学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11、只有坚持,才会成功。正如荀子.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2、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的“用心躁”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

4、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13、 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 。在后面又用好马劣马的比喻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道理的句子是:“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二、二、 登高登高1、 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 登高一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2、杜甫在登高一诗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3、杜甫在登高一诗中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

5、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用落叶和江水抒发了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4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4、杜甫登高一诗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5、杜甫在登高一诗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艰难苦恨繁霜鬓(bn),潦倒新停浊酒杯。是本诗的主旨句(表现诗人忧国伤时) 。三、三、 师说师说1、 师说开篇提出中心论题:“古之学者必有师。 ” 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非今。

6、2、 师说指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明确了老师的职能作用(职能任务) 。3、 师说中,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五句,紧扣“解惑”二字,说明无师不能解惑;从不从师的危害说明从师的重要性(必要性) ,从反面申述中心论点。4、 师说中,韩愈认为:“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明确提出,凡先闻道者,都可为师。韩愈用“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这一反问句总结了这一观点。5、韩愈一反时俗,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四句,将贵贱长少排出标准之外,阐明道之有无是择师的

7、唯一标准,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背景提示: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 )6、韩愈在师说中提出的择师标准的句子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7、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以感慨发端,慨叹师道不传,指出师道不传的危害,领起下文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8、 师说善于用对比,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相对比,来批评当时不从师的不良风气。课文理解提示:师说善于用对比来批评当时不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从师的必要

8、。比如“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得出结论“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以此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不从师的后果是很严重的。9、 师说善于用对比,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士大夫之族”行为的自相矛盾,必然会导致“小学而大遗”的后果。10、柳宗元在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中提到:“马融、郑玄者,二子独章句师耳。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 ”韩愈在师说中同样也不赞同老师当“

9、章句师”的句子是:“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11、韩愈说“小学而大遗” ,能阐述其具体内容的句子是“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12、 师说善于用对比来批评当时不从师的不良风气,比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13、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提到:“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 韩愈在师说中同样描写了这一不良社会风气:“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14、 师说中隐含提到,唐代,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

10、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正是这种心理,导致“师道之不复” 。15、 师说善于用对比,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四句,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比较,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16、 师说第 3 段,与第 1 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呼应并且往前推进一步的句子是“圣人无常师” 。 (提示,由“学者”推进到“圣人” ,由“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 。 )17、 师说中,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举孔子为例正面论述从师的必要,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

11、师,举孔子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强说服力。18、 师说中,引用论语述而中的句子来论述从师的必要性的是:“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19、 师说阐述以能者为师的观点的句子是“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0、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是韩愈对师生关系、师道关系的新的概括。这一思想将师生之间的那条人为的固定界限取消了,并对自古以来“师道尊严”的传统提出了挑战。四、四、 锦瑟锦瑟1、 锦瑟中,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两句,思忆青春年华,一种惋惜、伤感和无可名状的情绪涌上心头。 (理解提示:以“锦瑟”起兴。锦瑟的 50 根弦,象征

12、诗人将近 50 岁的人生(李商隐活了 46 岁) 。瑟之发音,清幽哀怨,故借用之以示伤感。“一弦一柱”则兴寄遥深,感情凝重。 “思华年”为全篇主旨,以下文字皆因此生发出来。) 2、 锦瑟中,用了庄子齐物论和望帝魂魄化鸟的典故的句子是“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 (理解提示:第二、三两联,是全诗的主体部分,也是诗人追忆的内容。但诗人究竟在苦恋什么呢?他表达得太委婉了,只是用了两个古老的典故来传达。 “庄生晓梦迷蝴蝶” ,说的是迷惘之情他曾留恋的梦境。庄子“梦蝶” ,不知哪种状态是真实的自我了。这里,诗人借用这个典故,表现了对美好情感的追怀,尽管那是当局自迷,尽管欢乐是那样短暂,但也足以

13、让他珍惜一生一世。 “望帝春心托杜鹃” ,更转出一种凄凉悲慨的情调来生而不能,死则续梦!) 3、 锦瑟中,表现出对过去美好事物或情感的怀恋,以及惆怅、迷惘之情的句子是“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4、 锦瑟中,用了南海鲛人和玉埋地下、上空出现烟云的传说的句子是“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5、 锦瑟中,写才美不外现,或美好事物不能长在,寄寓了悲伤嗟悼之情的句子是“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6、 锦瑟中,写美好愿望可望而不可即,寄寓了悲伤嗟悼之情的句子是“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7、 锦瑟中,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两句,写从“追梦”中醒来,并知

14、道那梦已远去,并且当时就不甚分明,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情怀。五、五、 蜀道难蜀道难1、 蜀道难的主旨句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运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3、从李白蜀道难一诗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z)嗟”的长叹中,我们似乎也感受到了诗人对功业难成的一声叹息。4、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开篇以蜀地方言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下雄浑感情基调的句子是 “噫吁嚱,危乎高哉!”5、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示历史悠久,自古以来秦蜀之间交通不便,少有往来。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西当太白有

15、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进一步运用夸张修辞方法,表明秦蜀之间为高山峻岭所阻挡,不可逾越。6、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一神话的句子是“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7、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不但写到蜀山之高峻,还描写了人的行路之难的句子是“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他借助一些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了,困危之状如在眼前,体现这一内容的句子是“扪(mn)参(shn)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8、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指出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诗人先用“连峰去天不盈尺,枯

16、松倒挂倚绝壁”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 “飞湍瀑(p)流争喧豗(hu),砯(png)崖转石万壑雷”写出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惊险场景。9、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写出了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的句子是“剑阁峥嵘而崔嵬(wi),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10、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神话、夸张、衬托的手法来写蜀山之雄奇险峻的句子有“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真是“物犹如此,人何以堪”!那山有多高呢?不言而喻了!1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语句的句子是“所守或匪(fi)亲,化为狼与豺” ,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六、六、 念奴娇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怀古1、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从视觉、听觉角度,同时运用比喻生动描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