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洋浦中学2012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881509 上传时间:2018-04-0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南省洋浦中学2012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海南省洋浦中学2012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海南省洋浦中学2012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海南省洋浦中学2012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海南省洋浦中学2012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南省洋浦中学2012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南省洋浦中学2012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南省洋浦中学海南省洋浦中学 2012 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时间:150 分钟 总分:150 分本试卷分第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第卷(表达题)两部分,第卷三、四题为选考题,卷三、四题为选考题, 其他题为必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 第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我们所说的文化并不等于已经铸就的、一成不变的“文化的陈述” ,而是要在永不停息的时间长流中,不断以当代意识对过去的“文化既成之物”加以新的解释,赋予新的含义。因此,文化应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正在形成的“将成之物” 。显然,先秦、汉魏、盛唐、

2、宋朝和我们今天对于中国文化都会有不同的看法,都会用不同时代当时的意识对之重新界定。毋庸置疑,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所谓当代意识不可能不被各种外来意识所渗透。事实上,任何文化都是在他种文化的影响下发展成熟的,脱离历史和现实状态去“寻根” ,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就不可能也无益处。正如唐宋时期得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影响,复归为先秦两汉时代的中国一样。因此我们用以和世界交流的。应该是经过当代意识诠释的、能为现代世界所理解并在与世界交流中不断变化和完善的中国文化。要交流,首先要有交流的工具,也就是要有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正如一根筷子在水中折射变形一样,当中国文化进入国外时,中国文化必然经过外国文化的

3、过滤而发生变形,包括误读、过度诠释等;外国文化进入中国也同样如此。常听人说唯有中国人才能真正了解中国,言下之意似乎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全都不值一提。事实上,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莱布尼兹都成从中国文化受到极大的启发,但他们所了解的中国文化只能通过传教士的折射,早已发生了变形;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伏尔泰和莱布尼兹,却又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来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别样的理解。这样,就在各自的话语中完成了一种自由的文化对话。这里所用的话语既是自己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当然也还可以寻求其他途径,例如可以在两种话语之间有意识地寻找一种中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就可以是这样一种中介,如文学中

4、的“死亡意识” 、 “生态环境” 、 “乌托邦现象”等,不同文化体系的人对于这些不能不面对的共同问题,都会根据他们不同的历史经验、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做做出自己的回答。只有通过这样的对话,才能得到我们这一时代最圆满的解答。在这种寻求解答的平等对话中,新的话语就会逐渐形成,这种新的话语既是过去的,也是现代的;既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在这种话语逐步形成的过程中,世界各民族就会达到相互的真诚理解。 (摘编自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 )1、下列关于文中所说的“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化并不是历史上已经形成并且固化的一种“陈迹” ,而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用当代

5、意识赋予这种“陈迹”以新的解释和含义。B文化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在形成之中的“将成之物” ,所以先秦、汉魏时代的人们看到的中国文化跟我们今天看到的并不相同。C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人们的意识中不可能没有外来的成分,我们用来跟世界交流的,正是经过这种意识诠释的中国文化。D唐宋时代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的影响,所以唐宋时代的文化也不可能再像先秦两汉文化一样属于纯粹的中国文化。2、下列关于文化交流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当中国文化进入外国时就会发生过滤和变形,当外国文化进入中国时也是这样,其表现形式有误读、过度诠释等。B在文化交流中,实际上并不需要外国人像中国人那样了解中国

6、;否则,我们就难以对自己的文化作出别样的理解。C只有既是属于自己文化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话语,才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中唯一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D解决不同文化体系的人所共同面对的问题,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 、 “生态环境”等,这可以成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中介。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从文化交流和比较看,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既是不可能也无益处的,因此研究历史上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也是没有必要的。B伏尔泰、莱布尼兹利用已经折射了的中国文化,为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可见有的时候中国人并不真正了解中国。C对于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不同文化体系的人会有不同的问答,

7、而平等的对话正是获得我们这一时代最圆满的解答的唯一途径。D从“相互沟通的话语” 、 “各自的话语”等说法来看,文中所谓的“话语”应该是指文化交流双方的立场观点、思想意识等。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安童,木华黎四世孙。世祖追录元勋,召入长宿卫,年方十三,位在百僚上。母弘吉剌氏,昭睿皇后之姊。世祖一日见之,问及安童,对曰:“安童虽幼,公辅器也。 ”世祖曰:“何以知之?”对曰:“每退朝必与老成人语,未尝狎一年少,是以知之。 ”世祖悦。四年,执阿里不哥党千余,将置之法,安童侍侧,帝语之曰:“朕欲置此属于死地,何如?”对曰:“人各为其主,

8、陛下甫定大难,遽以私憾杀人,将何以怀服未附?”帝惊曰:“卿年少,何从得老成语,此言正与朕意合。 ”由是深重之。至元二年秋八月,拜光禄大夫、中书右丞相。辞曰:“今三方虽定,江南未附,臣以年少,谬膺重任,恐四方有轻朝廷心。 ”帝动容,有间曰:“朕思之熟矣,无以逾卿。 ”冬十月,召许衡至,传旨令衡入省议事,衡以疾辞,安童即亲候其馆,与语良久,既还,念之不释者累日。八年,陕西省臣建言,比因饥馑,盗贼滋横,若不显戮一二,无以示惩。敕中书详议,安童奏曰:“强、窃均死,恐非所宜,罪至死者,宜仍旧待报。 ”从之。十二年,诏以行中书省枢密院事。从太子北平王出镇极边,在边十年。二十一年,从王归,待罪阙下,帝即召见

9、慰劳之,顿首谢曰:“臣奉使无状,有累圣德。 ”遂留寝殿,语至四鼓乃出。二十三年,中书奏拟漕司诸官姓名,帝曰:“如平章、右丞等,朕当亲择,余皆卿等职也。 ”安童奏曰:“比闻圣意欲倚近侍为耳目,臣猥承任使,若所行非法,从其举奏,罪之轻重,惟陛下裁处。今近臣乃伺隙援引非类,曰某居某官、某居某职,以所署奏目付中书施行。臣谓铨选之法,自有定制,其尤无事例者,臣常废格不行,虑其党有短臣者,幸陛下详察。 ”帝曰:“卿言是也。今后若此者勿行,其妄奏者,即入言之。 ”三十年,以疾薨于京师乐安里第。 (选自元史列传第十三 ,有删改)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安童虽幼,公辅器也

10、器:人才B诏以行中书省枢密院事 行:施行C比因饥馑,盗贼滋横 比:近来D臣以年少,谬膺重任 以:因为5以下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安童富有政治才干的一组是(3 分)( )每退朝必与老成人语,未尝狎一年少,是以知之。人各为其主,陛下甫定大难,遽以私憾杀人,将何以怀服未附臣以年少,谬膺重任,恐四方有轻朝廷心强、窃均死,恐非所宜,罪至死者,宜仍旧待报遂留寝殿,语至四鼓乃出臣谓铨选之法,自有定制,其尤无事例者,臣常废格不行A B C D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安童自小做官,地位很高。他喜欢和老成持重的人交谈,而从不亲近一个年轻人,有些见解就连皇上也感到惊奇,很

11、受皇上器重。B安童被授光禄大夫、中书右丞相。他却推辞说,江南未定,自己年少就担当重任,恐怕天下会有轻视朝廷之心。皇帝对此很感动。C在选任官员一事上,安童建议皇上要防止侍臣不按制度办事,随意引荐坏人。皇上赞同他的意见,并要他举报随便诬陷上奏的人。D安童不仅富有政治才干,对皇帝忠心耿耿,且立身行事注重轻重缓急,有时奏对十分委婉,曲尽其意,表现出了一种过人的智慧。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陛下甫定大难,遽以私憾杀人,将何以怀服未附?(2)顿首谢曰:“臣奉使无状,有累圣德。”遂留寝殿,语至四鼓乃出。(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12、。途中见杏花吴 融一枝红艳出墙头, 墙外行人正独愁。长得看来犹有恨, 可堪逢处更难留。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注】帝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8.请说明这首诗的首联有怎样的表达特色。 (5 分)9.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 ,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尝跂而望矣, 。 (荀子劝学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驾一叶之扁舟, 。(苏轼赤壁赋 )乙 选考题 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

13、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1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陆陆 地地 上上 的的 船船 谢志强 早晨,太阳刚刚升起,他便站在晒谷场上,一只手叉在腰间,一只手一挥,像一个指挥千 军万马的将军,他喊:起锚,出航! 爹叹了一口气说,疯子的船又出海了。 我好奇地望着他。我没见过海,没见过航船。他迎着照进山岙里的阳光,穿着整齐的制 服,很威武,很气派。阳光勾勒出他的剪影。 晒谷场周围是一块块水田,绿茵茵地连向山岭。接着,他开始踱步。我观察了好些天,他 从晒谷场的东头慢慢地走向西头,沉思的样子。晒谷场铺着水泥。 我发现,他绝不多走一步,接近晒谷场的边缘,他又折回身,

14、继续走。他的皮肤黝黑,不 是山民那种黑。是海风吹出的黑,父亲告诉我。我想象大海无遮无拦的阳光。 他走得那么准确。爹说他那条船跟晒谷场差不多大。那么大一条船,我想,一个移动的 晒谷场,周围的绿田不是像平静的海水吗? 爹说,别去打扰他,可怜的船长。一个失去了船的船长。我对他生出敬意,他的身材魁伟, 把那一身制服撑得板板直直,好像挂在衣架上边那样。 太阳在不知不觉升起,有一竿子高了,他仍重复着踱步那是他在甲板上散步。我希 望他脚下的晒谷场能够航行。他踱步的时候,晒谷场仿佛在飘移。他的制服衣襟在山风里猎 猎抖动。 可是,天阴下来了,不知哪里钻出来了乌云,发酵似地膨胀,遮住了太阳。他停下脚步, 四处张望

15、,甚至,双手圈成两个圆,罩在眼眉前。父亲说那是他的望远镜。 爹示意我们村里的几个小伙伴都来了,他们想嚷嚷不要出声,其实,我真想赶 过去,登上他的船。 他举起双臂,说,全体注意,风暴来啦,各就各位,保持航速! 我们乐了。他焦虑不安地跑起来,跑到船头晒谷场的东首,他用脚踢踢摊在地上的 稻谷,说赶快采取措施,海水漫进舱里了。 他开始寻找什么,大概是桶之类的东西,舀海水。他忙乎着踢稻谷,金色的稻谷飞起,我的娘撩起围裙揉在手里,对我的爹说,你去劝劝他,这样糟蹋粮食。 他喊:快,水泵,都躲起来干嘛!他四顾着,像是寻找想象中的船员。我们沉不住气了, 真想赶过去帮他一把。 他冲着我们喊:胆小鬼,你们丢下船逃走呀!你们过来!我命令你们过来。大海可饶不 了你们! 我瞧了一眼爹。爹低声说:别过去,他疯病发了,发过一阵就会好转呢。 我真想过去支援他,他需要帮手。我见他像热锅上的蚂蚁那样,在晒谷场上疯狂地奔跑, 我真不忍他那么孤独,可能我们过去,能够安慰他他是我们家族中惟一见过大世面的人 物了,我曾替我这个二叔自豪,可是,他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