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指导策略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877942 上传时间:2018-04-0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小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指导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浅谈小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指导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浅谈小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指导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浅谈小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指导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浅谈小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指导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指导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指导策略(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小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指导策略浅谈小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指导策略宜黄县实验小学 许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由此可见,对文本的解读方式应是开放式的、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就应以保证阅读实践时间为前提,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原则,以让学生自主实践、自主探究、自我评价为实施策略,从而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一、让学生真正拥有自主实践的机会一、让学生真正拥有自主实践的机会学生是一个个具

2、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在课堂上保证学生有自主表现和发展的时空,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阅读活动就应该让学生把主要经历放在阅读原文上。阅读时以原有知识结构为底座,进行不同层次地读,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地台阶状前进,完成全程阅读。如指导学生学习燕子一文时,就让学生反复地通过不同目的的“五读” (读通、读懂、读好、读熟、读深)完成课文学习。学生在“一读”时,针对“读通”的要求,纷纷找到长句子练习朗读,如“还有几只横掠过波光粼粼的湖面,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就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等,这样很快克服了本文朗读难点。在“二读”时,

3、学生又找准“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这一理解难点,相互讨论解决并读懂了文章写的是小燕子的活泼可爱与春天的光彩夺目。由于有了以上的理解,学生在“三读”环节中都能津津有味地读,渐渐也就进入了“读熟”这一学习环节。最后,再让学生读一读郑振铎的海燕全文,学生对课文的认识上了一个新的层次:“作者写家乡的燕子是表达对祖国、对家乡的思念” , “在作者眼中那海燕就是家乡的小燕子,他们不光可爱,而且勇敢” , “作者是去国外留学,他也希望自己像海燕那样坚强无畏” 。在两节课的学习时间里,学生通过 60 分钟的读和 20 分钟的交流圆满地完成了课文阅读。这样的自主实践的机会是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

4、化行为的重要保证。1、给足时间。教师(或学校)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规定每节课的阅读时间,并让学生自我监控达成度。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在深入阅读时,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要留阅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精简教学环节,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实实在在的读。2全员参与。语文课堂教学,应是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排练场,不是少数学生表演的小舞台。阅读活动,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保证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特别是自学性阅读,要让全班学生

5、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二、尊重学生内心独特的阅读感受二、尊重学生内心独特的阅读感受在阅读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教师以教参理解统一学生认识的的现象。其实这种所谓的“统一认识”是虚假的、脆弱的。 “统一”掩盖了学生个体认识的差异性,冲淡了学生的认识过程。因为任何认识都离不开个体的知识和经验,离不开个体的思维方式和习惯,离不开个体的心理能力。 “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 )阅读活动就应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材的讲解分析,让学生自己的独立

6、思考取代统一答案,让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在教学中,虽然教学步骤是一致的,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却是千差万别的。思维活动的方式不同,情感活动的样式各异,意志活动的强弱也不一样。由于各人的知识经验不尽相同,阅读后获取的结论也各有差异。1、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材的讲解分析。课文种子的力中有这样一段话:没有一个人把小草叫做大力士,但是它的力量的确谁都比不上。这种力是看不见的生命力。只要生命存在,这种力就要显现。上面的石块丝毫不能阻挡它,因为这是一种长期抗战的力;有弹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韧性,不达目的不止的力。在课文学习过程中,学生交流了对课文的理解,其中对这段话中的

7、“抗战的力”都提出了疑问:种子的力、小草的力为何成为一种长期抗战的力?确实,这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如果不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成年读者也会无法理解的。我为他们提供课文的写作背景,要求从中读懂课文。学生阅读后自发地讨论起来,精彩的答案、流畅的话语迅速奔涌出来:“抗战的力其实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者的力。 ” “这里的种子、小草是指敢于抗战、勇于抗战的中国人民。 ” “因为抗日战争进行了八年,我在其他文章中也看到过毛泽东关于持久战的说法,所以是长期抗战的力。 ”“文中的石块其实是指那些不进行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和怕这怕那的少数人。 ” “不,怕这怕那的极少数人,想投降日寇的人是下文所说的该被小草嗤笑

8、的花房里的盆花。 ”学生对两个阅读材料的理解领悟远远超越了教参中的“机械”理解: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热情地赞扬种子的伟大生命力,颂扬小草顽强斗争的精神,正是为了激发人们的斗志,并以此来批驳和鞭挞那些反对抗战的奇谈怪论。布鲁纳曾在“脚手架”理论中指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 ”文中那“长期抗战的力” ,那“小草” ,那“石块” ,那“盆花” ,那原本不懂和懵懂的一切都是他们借助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自己努力解决的,那每一种理解都是学生具有个性的领悟,而不是统一后的接受。2、让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阅读既然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那么,学生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

9、” ,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如教学落花生 ,教师问:“从落花生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这个问题用教参中的话来答是“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但其实是个富有弹性的、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学生根据自身的认识和体验,可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作出阐述。有的从教材的原意出发,认为应该像落花生那样,做个埋头苦干、默默无闻的人;有的则结合现代社会价值观,提出:现在是市场经济,一个人要善于展示自己,推销自己,如果都像落花生那样默默无闻,恐怕连一份合适的工作都难以找到;还有的来了个折衷:落花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很可贵,但她一味等待别人来发现的思想不可取,因为如果没有人发现,不就埋没一生了?因此,该要脚踏

10、实地、埋头苦干的时候,就要踏实工作,不炫耀,不张扬,像落花生一样。该需表现自我、展示才华的时候,就得有苹果、桃子、石榴那样的勇气。这里,学生萌发出的是强烈的自主意识和浓厚的个性色彩、答案迥异的见解。只要有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的广阔的时空,就会有力地催生着个性的种子破土而出,茁壮成长。3、让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如果阅读教学中非要以唯一的标准答案为准,那势必要斫削学生思想上的批判性和创造性,限制其思维发散的空间。第十一册五月端阳一文中对端午节里的姑娘们是这样描写的:“姑娘们早就在比试谁心灵手巧了。她们用零碎的彩色绸布,缝成形状各异

11、的小袋。小袋里面塞进裹着香料的棉花,再把袋口的线一抽,就成了一只只香袋。 ”这句话应如何朗读呢?有的学生读得较快,他们认为姑娘们飞针走线,手法熟练;有的学生读得较慢,他们认为姑娘们做活时一丝不苟,精心制作;有的学生朗读时速度适中,他们的理解是姑娘们在节日里做活显得轻松快活,悠闲自得。学生各有各的理解,各有各的读法,但都读得入情传形,教师一一加以肯定。阅读活动就是如此,作者有个性化的表达,读者自有其创造的权利和潜能。当学生有了个性化体验后,教师不能仅满足于此,要与学生共同讨论哪些理解最合理,哪些又为什么是不合理的。但重要的不是结论,而是过程。更要引导学生分析解读文本的过程,无论是正确的或错误的,

12、是怎样得出来的,对症下药,推究、评论,以完善认知结构。三、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方式三、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方式1、鼓励适合自身发展的个性化阅读方式。 “阅读”并不是简单的一项口头的读的活动,而是来自于心灵的活动。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在他们的个体阅读中包括读、说、画、写、划、背、唱等多项活动,即使是“读” ,也有多种方式:朗读、默读、跳读、扫读等。作为教师不应以成人化的、大众化的模式去要求学生,只要是他们处于内心与文字的交流状态就应支持他们这种个性化阅读方式。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们乐于画画,愿意用图画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我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笔记的同时,可以拿起彩笔,把自己在阅读中想到的画到笔记本上,

13、把自已在阅读中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充分享受阅读的快乐。学生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形象的图画的过程往往就是一个对阅读内容回顾、加工的过程,等他把这幅画画好以后,也就把自己在阅读中的收获表现了出来。例如:围绕着“抓住事物的特点写”这一训练重点,我向学生推荐的阅读书目中有自读课本中高大的皂荚树这篇文章,大多数学生在课下读了这篇文章并做了读书笔记,在笔记本上画下了自己印象中的皂荚树:有的只画了一棵枝繁叶茂的皂荚树;有的又进一步突出了高大这一特点;有的则在这棵皂荚树下又画上了一些正在玩耍的孩子总之,他们都画出了心目中的皂荚树。透过这一幅幅彩画,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阅读中的收获是不一样的。同样的一棵皂荚树,在

14、孩子们心目中留下的印象却不一样,有的只抓住了表面特征:又高又大;而有的却深入到了内里特征并受到了心灵的震颤。其中有个学生在这枝繁叶茂的皂荚树干上画上了眼睛、嘴巴、鼻子,组合成一个正在微笑着的母亲头像,这位母亲正在用温柔的目光注视着一群用皂荚树叶烘烤着小手的孩子。这个学生在阅读收获中这样写道:这棵高大的皂荚树多么像一位只知奉献不知索取的妈妈呀!我也要学习她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彩图画好之后,学生把文中的优美词句抄写在笔记本上进行对照,做到图文并茂,学生就会找出自己图画的不足,并且在脑海中又把图画变成了文字,于是又在自觉不自觉中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2、倡导合作探究的阅读氛围。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学生

15、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阅读教学中更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给学生一个学习平台,鼓励学生随时有问题提出来,给时间、创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精心组织探究。有位教师在教比金钱更重要时,以“纸条”为突破口提炼主线,突出重点,引导学生合作地进行探究性阅读。学生通过反复研读自己提出了两个研读专题:一是发生交通事故的原因到底有哪些?为什么作者把原因写进纸条中呢?二是被撞的车主拿到纸条,看到的只是“我”的姓名、电话,希车主跟“我”联系。他根本不知道这次交通事故的来龙去脉,为什么打电话不是索赔,而是致谢呢?按常理这些问题都是由教师提出来,现在学生通过研读,自己提出了问题,这是学习的重要成果,由于问题是自

16、己所提,解决问题的热情更高,相互讨论,交流补充。学生通过探究性阅读,发现纸条是“我”担责任的象征,电话致谢是表明了诚实与信任比金钱更珍贵。在这一过程中,同学间的合作交流发挥特有的交融作用。通过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交流,发现他人理解、思维、方法的独特之处,寻找自身的不足及原因,并获得调整思路、修正认识、改进方法的启示,达到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的目的。四、让学生自由地选择课外读物进行拓展阅读四、让学生自由地选择课外读物进行拓展阅读1、 “趣”字引路,博览群“书” 。大语文教育要求我们推行大阅读教育。所谓“大阅读教育” ,从阅读对象来说,提倡读“纸本书(包括纸介质的书报杂志) 、电子书(电脑、网络、影视、音像) 、无字书(自然万物和社会人情之事理) ”三大类;从阅读内容来说,不但要选择真、善、美的读物,而且要博览新、活、宽的读物;从阅读课堂来说,要开发课外和校外的阅读第二、第三课堂,自读课应超过教读课的四五倍。阅读的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必须靠课外阅读活动才能实现;阅读的校内外沟通必须靠家庭阅读教育、社区(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