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回归自然与语文教学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877051 上传时间:2018-04-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回归自然与语文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谈回归自然与语文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谈回归自然与语文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谈回归自然与语文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谈回归自然与语文教学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回归自然与语文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回归自然与语文教学(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回归自然与语文教学吉林通化师范学院 汉语言文学 07级某某某内容提要:语文是一门魅力四射的学科,但现实是老师在“进行着繁琐的纯粹的语言文字分析”,学生在“用记忆来代替思考,用背诵来代替鲜明的感知和对现象本质的观察”。时代的发展呼唤新的教学方式,让我们回到知识的最重要的源泉周围世界、自然界里去学习语文和运用语文。走进自然: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思维的。走进自然才能让学生把观察的客体和词句之间建立起相应的联系,把词句与形象联系起来。结合四季时令学习诗文:跟随四季的脚步,让学生搜集、积累有关这些季节的诗词文章。品读社会体味人生:让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丰富学生的社会知识,感受生活的真谛,

2、体验人生的百味。情景化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情景化教学让创新插上飞翔的翅膀。诗情画意的作业:给学生一个展示个性特长的广阔空间,实现对课内学习的巩固、延伸、拓展。关键词:回归自然 情景教学 个性化 主动发展女儿上小学三年级,有一天,她的老师领他们到镇区外小河边的树林里上了一节课,寻觅春天的踪迹。回来后,她兴奋不已连连向我述说。我被她的情绪感染者,在为她高兴的同时,也在为她感到惋惜,她永远也体会不到我上小学时的乐趣。1976年,我在山东老家上小学一年级,正赶上唐山大地震,为了安全起见,我的老师便把教室放在了蓝天白云下,放在了田野上、小河边、树林里于是,潺潺的流水、云雀的欢歌、野花的芳香连同灿烂

3、的晚霞和牧归的老牛陪伴着我们走过两个轮回的春夏秋冬。三十多年过去了,那段读书的时光总是让我记忆犹新,让我回味无穷。语文是一门魅力四射的学科。纵观它入选的篇篇课文,那丰富有趣的内容,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意,宽阔深远的意境,以及耐人寻味的哲理,都使这门学科焕发出熠熠光彩。按理说,语文学习应是具有魅力的、有趣而有意义的活动,学生应该爱学、乐学。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大多数课堂上,许多学生对学习语文没有兴趣:课堂气氛沉闷压抑,学生的回答是那么的贫乏、苍白无力、毫无表情,缺乏活生生的思想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些学生在刚入学的时候,哪个不是带着渴求知识的火花来的?面对刚刚发下的语文课本,他们不也同样的激

4、动、好奇,急不可待地打开、津津有味地读着吗?究竟是什么使这火花一点点熄灭了呢?究其原因,问题就出在我们教师身上,出在我们的教学方法上。正如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我们从儿童入学的最初几天里,就在他的眼前把通往周围迷人世界的大门关上了”以致于“学生学习的许多词和词组,并没有在他的意识里跟鲜明的表象、跟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联系起来”。不错,回溯以往的语文教学,我们确实在走着这样的路:我们的语文教师在“进行着繁琐的纯粹的语言文字分析”,我们的学生在“用记忆来代替思考,用背诵来代替鲜明的感知和对现象本质的观察”。比如,一个孩子叙述一滴水的旅行。这里本应该讲早春的溪流,讲春雨,讲彩虹,讲平静湖水

5、的轻声拍溅。孩子本应该把这一切当做他周围的世界来述说,当做他本人也是其中一分子的自然世界来述说。然而我们听到的是什么呢?是一些勉强拼凑的、笨拙的、死记硬背的句子和词组,它们的意思连孩子自己也感到模糊不清。他们从天真烂漫的孩童时便陷入了没完没了的习题、可有可无的令人乏味的问答,面对的是内容仅仅囿于那一本薄薄的教材,视野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于是,他们再也听不到小溪的潺潺流水声,听不到冰雪融化时水滴的丁冬响,听不到云雀的婉转鸣唱了他们只是背诵关于所有这些美好事物的一些枯燥乏味的语句。时代的发展呼唤新的教学方式,小学语文教学应往哪里去?追根溯源,让我们回到知识的最重要的源泉周围世界、自然界里去学习语

6、文和运用语文。一、走进自然古人治学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司马迁要不是遍访名山大川,就不会有史家绝唱、无韵离骚的史记问世;李白如果不是“一生好入名山游”,则不会写出那么多气壮山河的浪漫诗篇;苏轼要不是亲游黄州,则断不会有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及赤壁赋闪耀文坛;陶潜王维孟浩然若不是钟情山水,则不会诞生清新淡雅的山水田园诗派。大自然是我们最博学的老师,她可教你怡情,教你增知,教你感悟,教你提高审美情趣。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思维的。要使儿童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他有一种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我们应该做到是: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

7、堵墙把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而要时常走出校门,到知识的取之不尽、永远常新的源泉那儿去,到自然界去:花园里、树林里、河岸边、田野里,我们不仅欣赏美,更主要的是把语文学习跟儿童的观察和积极活动融合起来。当美的大自然如图画一般,一幅幅呈现在儿童眼前时,大自然的形态、线条、色彩、声音,都会给孩子带来强烈的美感,连同对应的词进入儿童的意识。如,在小河旁,让孩子们看着阳光照耀下的河水,教给他们“波光粼粼”、“晚霞染红了河水”、教给他们“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在麦苗青青、油菜花盛开的田野里,教给孩子“一望无际”“绿油油”“黄灿灿”“泥土的芬芳”;在鲜花盛开的花园里,认识“一丛丛、一簇簇”,

8、观察各种色彩、各种姿态,理解“争奇斗艳”,体会“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吟诵“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等等。这就使观察的客体和词句之间建立了相应的联系,从形象到词句,从词句到形象,把词句与形象沟通起来。这不仅能帮助儿童迅速掌握词句,而且从客观外物的形、声、色中,真切地体验到词句所显示的形象,所蕴含的细腻的情感色彩及词与词之间的细微的差别。不仅如此,这一切还有力地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古人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讲到“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说明人的情感是在对物的认识、体察中产生的,而人的情感又会触发语言表达的欲望。此时此刻,由景生情,由情而发,从而作文做到有话可说、有感而发。当

9、然,观察并不是盲目的,而要依据教学计划和学校所处环境,结合时令季节特点,确定观察主题。在具体的观察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感知目标要鲜明。观察什么,从哪些方面观察,从中可以理解、学会、想到哪些词句,这些目标都要明确地告知学生。2.观察中要启发想象。观察必须与儿童的思维活动、想象活动结合,才能加深对所学知识和世界的认识。当学生观察得比较持久,获得了一种鲜明的直接的印象,情绪也显得兴奋时,老师应及时引导学生由此及彼地想象开去。如,观察春天的田野时,你会想到了哪些词?哪些诗?哪些美文佳句?你会联想到,禾苗在如何成长?蜜蜂和鲜花在说些什么?由些再想开去,秋天的田野将是一幅什么景象?你还想到农民们为此

10、付出了怎样的辛劳?总之,这样的观察,既有美感的享受,又有知识的获取、智慧的启迪。带领学生们走进大自然吧!让大自然的甘露滋润他们干涸的心灵,让大自然的丰富多样填补他们情感的贫瘠。二、结合四季时令学文在以课堂为主的学校教学中,有组织地观察受到种种的限制。最好的途径还是结合四季时令学习诗词文章,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学文、结合学文观察体会。如,跟随四季的脚步,让学生搜集、积累有关这些季节的诗或文章。春天来了,可以和学生一起在朱自清春的吟诵中,寻觅“春天的脚步近了”,感受那“张开惺忪睡眼”的万事万物。还可以遇物而咏,即兴学诗(文)。冰雪消融时,体会“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意境;微风拂拂时,吟咏“

11、吹面不寒杨柳风”;细雨蒙蒙中,感受“小楼一夜听春雨”“沾衣欲湿杏花雨”,颂扬这“润物细无声”的春夜喜雨;杨花飞扬时,学习“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飞雪漫天飞”。夏天来了,观察池塘荷花,陶醉在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中;秋天到了,面对飘飘落叶,读叶圣陶的三棵银杏树中的“黄蝴蝶飞起来了”,读老舍的飘落的秋叶、济南的秋天。冬天里,赞咏“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评价“雪梅争春未肯降”,学习毛泽东的”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学习“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样,在此情此景中,不仅学好了教材,而且科学地补充了教材,扩大了课外积累。三、品读社会体味人生人类语言的源泉是生活,有生活

12、才有语言。毛泽东就曾经说过:“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社会知识,而且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源泉。如何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对语文教育的影响,使学生在广阔的语文天地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那就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记得小时候,学校经常组织我们到生产队去割草、锄禾、收割在劳动的同时,我们不仅欣赏到大自然的美景,也品味到了“汗滴禾下土”的艰辛。作为学校和老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直面精彩纷呈的生活,还要尽可能地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引导学生课外进行观察、调查访问等实践,内容设计到现在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商业购物、下岗职工问题等等。

13、课内引导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及生活内容,带入自己的课堂,写进自己的作文。有了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对社会的观察体验,学生就会加深对这一方面语言文字的理解,同时也为写作开辟了有源之水。四、情景化教学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儿童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事和物我们(包括学生)都能看到和体验到,况且语言文字,那“海底世界”永远在深深的海底,“日出”也永远在天边;课文中生动的形象及场景,都在遥远的地方,至于久远年代的人和事,距离学生就更远了。没有感受,怎么产生情感?没有感受,教材语言的内涵及韵味又怎么能深刻地体会到呢?如何通过教材的语

14、言文字,让学生仿佛看到课文描写的形象,感受体验,同时又通过所感受的形象体会语感,加深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呢?那就是要开辟思维的另一源泉情境化教学。情境化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把学生带到作者笔下的那个情境中去,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与情感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当学生进入作品描写的那个情境时,对作品必然产生亲切感。所谓“入境始于亲”,从而促使情感活动进入认知活动中。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已运用这种手段,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归纳起来,情境化教学有以下六种途径:1、以展现情境;2、以实物演示情境;3、以图画再现情境;4、以音乐渲染情境;5、以表演体会情境;6、以语言描绘情境。在创

15、设的情境中,学生如入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产生真切感。可以说,情境化教学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以鲜明的时代气息,和不可阻挡之势迎来了课堂教学的新篇章。五、诗情画意的作业在学完课文后,要经常让学生想,自己知道了什么,最喜欢什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画,写写。我们可以尝试:1、要求学生将优美的文字与音乐结合起来进行诵读,借助音乐传达感情,这样把音乐嫁接到语言文字上,就会产生一种立体的诵读效果,“美”在文字、诵读、音乐中轻轻流淌;二是要求学生将抽象的优美文字转化为形象的可视画面,在线条与色彩中诠释文字的美,相信那些喜欢美术的学生对这样的作业会有极高的兴致的;三是要求学生将课文改成一首散文诗,此题难

16、度较大,不过对于那些喜欢文学的学生来说也不是高不可攀,只是在评价时要求不宜太高要多多地鼓励学生的“创作”热情;四是要求学生选择文中某段文字,完成一幅书法作品,这就将写字教学潜移默化地融入作业之中,相信完成此题的学生,都会尽心去写好每一个字。这样个性化的作业,是基于学生的文本学习,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文本的学习,将诵读、理解、写作、书写方面的训练与音乐、美术、文学、书法等有机结合起来给了学生其个性展示特长的广阔空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致,从而实现对课内学习的巩固、延伸、拓展。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告诉我们:“给儿童以劳动的快乐,取得学习成绩的快乐,唤醒隐藏在他们心目中的自豪感、自尊感,这是教育工作的一条金科玉律。”语文教学应该追求诗情画意和多元化的境界。愿我们能够摆脱应试教育和陈旧观念的重重束缚,顺应学生的天性,构建绿色的环境,拓展课堂的空间,让语文课诗意盎然,勃发生命的活力。 总之,语文学习应回归自然,回归生活。语文教师要竭尽努力,使我们的学生在儿童时期的语言学习中,让周围世界、自然界(包括创设的、模拟的)不断地以形象、画面、知觉和表象来滋养学生的意识,使儿童身在其中学习思考、识记和推理,让语文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让语文这门学科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参考文献: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小学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