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恐时代的生命政治反思与重构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6849786 上传时间:2018-04-03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709.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反恐时代的生命政治反思与重构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反恐时代的生命政治反思与重构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反恐时代的生命政治反思与重构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反恐时代的生命政治反思与重构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反恐时代的生命政治反思与重构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反恐时代的生命政治反思与重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反恐时代的生命政治反思与重构(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际政治经济评论反恐时代的生命政治:反思与重构刘 乐内容提要:生命政治既是审视全球反恐治理的一个全新视角也是当代国际反恐政治重要的构成维度 当前反恐时代的生命政治突出地表现为对生命权力的社会建构、对生命健康的卫生治理以及对生命价值的双重标准的衡量 对反恐时代生命政治的反思旨在反映当前反恐治理面临的双重威胁:一方面是恐怖主义及其行为实践本身造成的现实威胁另一方面则是反恐实践行动中的权力扩张与价值撕裂 因此在对当前反恐时代的生命政治进行重构的过程中践行化敌为友的“协和”精神远比树敌后再改造与消灭的“同化”举措更加契合世界政治视域下反恐治理的基本旨向关键词:恐怖主义 生命政治 反恐治理 世界政治 年

2、发生的“”事件拉开了反恐时代的历史大幕“伊斯兰国”的崛起再次加深了国际社会对这一时代特征的认识 与此相伴反恐治理的理论与实践则在知识和行动上进行了这一时代的社会再生产 生命政治()的兴起意味着自然性()开始成为权力与知识的追逐对象就这一意义而言生命政治既是审视全球反恐治理的一个全新视角也是当代国际反恐政治重要的构成维度人类的生命活动兼具存在与发展的双重指向因而生命政治的架构也就相应地包括生存与生活两个层面的社会关系 对于前者它指的是生命在自然形态上的生物事实和官能延续是物理的存在( )对于后者它指的是生命在社会形态上的质性特质和价值判断是道德政治的存在( )本文是中国人民大学 年度拔尖创新人才

3、培育资助计划的阶段性成果 感谢欧洲研究匿名评审专 家对本文提出的建设性修改意见文中错漏由笔者负责 林青:“现代性与生命政治”学术月刊 年第 期第 页 关于欧陆思想研究中的“生命政治转 向”( )参见 . : 关于这一划分及其讨论参见德托马斯雷姆科:“超越福柯 从生命政治到对生命的政府管理”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 年第 期第 页在当前的反恐时代特别是在美国主导下的国际反恐实践中生命政治的两种形态相互交替表现为对生命权力的社会建构、对生命健康的卫生治理以及对生命价值的双重标准的衡量一 生命权力的社会建构生命哲学( )兴起于 世纪末主要由三股强大思潮交织而成:以亨利柏格森( )为代表的形而上学

4、的生命哲学、以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 ) 为代表的历史哲学的生命哲学以及以弗里德里希 尼采( )为代表的伦理性的生命哲学 而政治思想史层面的生命政治论则发端于米歇尔福柯( )集大成于吉奥乔阿甘本( )在这一思想的发展脉络中区别于福柯笔下日常展布的生命权力()和作为“规范”的生命政治阿甘本强调的是例外征用的生命权力和作为“典范”的生命政治在阿甘本看来生命权力的社会建构及其扩张是经由“神圣人”与“赤裸生命”( )的概念来完成的 “神圣人”( 又称牲人)是罗马法的一个概念是指由于犯罪而被审判的人他们不能被祭祀但可以被杀死而且杀死他们并不会被视为杀人因此在这种生命权力的政治语境下人被褫夺了任何身份而成为

5、纯粹生物意义上的“赤裸生命”从而构成了生命被政治化的直接产物这用雅克朗西埃( )的话来说即是他们的肉身可能在场但却是被排除的主体在当前的反恐时代这种生命权力的社会建构及其扩张显著地表现在应对和打击恐怖主义的问题上 其中按照影响程度的由高到低以及影响形式的由直接到间接具体可以划分为三个方面欧洲研究 年第 期 关于生命政治哲学的嬗变参见吴冠军:“生命政治论的隐秘线索:一个思想史的考察”教学与研 究 年第 期第 页 吴冠军:“生命政治:在福柯与阿甘本之间”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年第 期第 页 意吉奥乔阿甘本:神圣人:至高权力与赤裸生命吴冠军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年版第 页 赤裸生命并非仅仅就是自然生命

6、而是时刻面临死亡的自然生命因为它尽管在共同体之内但其合法 状态并不被后者承认故而是以被排除的方式纳入 参见吴冠军:“生命权力的两张面孔 透析阿甘本的生命 政治论”哲学研究 年第 期第 页 区别于福柯的生命政治中自拘性的主体朗西埃关注的是连自我惩戒资格都没有的非主体而这也是其 生命政治哲学的独特本质 参见张一兵:“身体化隐性构序的治安逻辑 朗西埃生命政治哲学解读”哲学研 究 年第 期第 页第一反恐的扩大化与恐怖化 在反恐行动中由于打击一方已将被打击对象标签化和定义为恐怖分子因此他们被视为犯了滔天大罪的人或其帮凶这意味着在法律和政治上已被剥夺了生存的权利 由此产生的一个逻辑推论就是杀死恐怖分子不会

7、被视为杀人所以人人得而诛之 从这一点出发先发制人的预防性打击似乎就获得了其所谓的政治理由如“布什主义”但是我们如何得以确认每个被认定的打击对象都是这一意义上的“赤裸生命”? 对于证据确凿的恐怖袭击事件元凶、恐怖分子的协助者、有恐怖分子嫌疑的人以及潜在的恐怖分子他们是否的确可以被如此非黑即白地区分是否应该“粗暴”地统一归入“神圣人”? 更进一步当前的反恐行动是否存在将“恐怖主义”标签泛化的倾向以及是否只要贴上这一标签就能以不分青红皂白的方式实施武力打击同时这种武力打击本身是否存在被滥用的危险倾向?毫无疑问这一系列的做法将会导致被打击对象的泛化同时催生当地人民更为强烈的反弹和螺旋式报复的恶性循环

8、因此如果仅以恐怖主义标签的“名”推“实”而非以“实”证“名”从而盲目地以“恐”反“恐”就只会导致越反越恐“恐怖主义”与“反恐怖主义”之间相互叠加和彼此强化从而使“恐怖化”成为自我验证的预言第二开脱反恐行动中造成的“附带伤害”( ) 如果说击毙 “高级别”的恐怖分子是对其冲破人类价值底线的暴行所采取的理所当然的惩罚那么对于在反恐行动中无辜丧生的平民来说这便是无妄之灾 此外军事反恐行动往往还对当地基础设施和房屋建筑造成连带破坏对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以无人机反恐为例美国对这种手段的滥用不仅使得当地民众生活在恐惧与愤怒之中还造成了大量无辜平民的伤亡更有甚者“当不能明确袭击目标时美

9、 反恐时代的生命政治:反思与重构事实上国际社会对于恐怖分子的定义标准一直存在争议和分歧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参见 “ : ?” . .对此问题的哲学思考参见 : 已有学者指出并论证先发制人的军事行动在原则上应被禁止 黄瑶:“国际反恐与先发制人军事行 动”法学研究 年第 期第 页 恐怖分子与非恐怖分子也只是在概念上的划分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这样绝然清晰的界别 即使在恐 怖组织或极端组织内部也仍存在程度由低到高的从积极分子()、激进分子()到恐怖分子( )的人员性质和参与程度的变化 参见 . “ : ” . . 关于这一“反恐”的“社会习得”效应参见汪舒明:“叙利亚冲突与国际人道主义法的劫难”国际

10、安 全研究 年第 期第 页 对于政治暴力的病变与无限暴力的生产更进一步的讨论参见英艾瑞 克霍布斯鲍姆:霍布斯鲍姆看 世纪吴莉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年版第 页 万晓宏:“美国无人机反恐行动分析”现代国际关系 年第 期第 页军就将这些无辜死亡的人称为阵亡的敌人”因此即使美国政府以反恐理由来为自己的这种国家恐怖主义行径开脱这种生命权力的行使无论是在伦理和道义上还是在法律和政治上都很难站得住脚 根据战争伦理中“交战正义”( )所要求战争的参与者在作战中必须遵守的“区别”()与“相称性”()原则前者认为若仅仅出于报复和惩罚的目的那么无人机理应具有充足的实践和机会来完成不造成附带伤害的击杀因此无辜平民的伤

11、亡是不可接受的后者则认为即使不考虑区别原则杀死大量对美国甚至不构成间接威胁的低级武装分子仍然是一种滥用武力的行为因而这种生命权力的社会建构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就存在扩大化和滥用化的倾向和危险第三合理化陡增的社会安保成本 当前反恐时代的生命权力除了在以上对外行动和国际实践中的体现之外还有其对内行动和国家实践的面向 福柯也曾将 世纪之后的政治权力归纳为“使人活和让人死的权力”而这种现代生命权力的建构和扩张则来自于对“生”与“活”的干预以当前国家层面的反恐实践为例各国政府为了反恐的需要都不同程度地增加和升级自身的安保投入而这些陡增的社会成本最终也将由民众来承担 毋庸置疑基于安全议题在社会事务中的优先性民

12、众在反恐时代毫无疑问需要调适心态让渡一些公民权利、配合政府的安保工作、承担相应的安保代价适应当前反恐安保的“新常态” 但同样地政府的安保行为也不应是没有边界和没有限度的更不能借此逾矩滥权 安全与民权之间需要而且理应保持一种基本的平衡:公众确实需要严密的安保措施毕竟风险无处不在但公众也需要正常生活欧洲研究 年第 期 高石:“简单粗暴美国无人机反恐遭抨击”人民日报 年 月 日第 版 区别原则的重点在于非战斗人员的豁免权( )即禁止平民等非战斗人员在战争 中被当作蓄意攻击对象相称原则要求即使在针对合法目标时也不应滥用武力而造成超出军事目的所需的过度 杀伤 对于无人机作战的战争伦理审视参见钱铖、石斌:“雄蜂的阴影 美国无人机作战对当代战争伦理 的挑战”世界经济与政治 年第 期第 页 美国主导的这些反恐军事打击即使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