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帝办得最漂亮大案拉开序幕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803730 上传时间:2018-04-02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308.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咸丰帝办得最漂亮大案拉开序幕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咸丰帝办得最漂亮大案拉开序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咸丰帝办得最漂亮大案拉开序幕(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咸丰皇帝下令由怡亲王载 垣、郑亲王端华、户部尚书全庆、 兵部尚书陈孚恩组成专案组查 办此事。 这个专案组的层次相当 高,怡亲王和郑亲王是清朝的铁 帽子亲王,怡亲王载垣是雍正皇 帝的十三弟胤祥的子孙。 胤祥是 雍正皇帝最亲密的兄弟,最铁杆 的政治支持者,也就是当今影视 剧中非常红的那位 “ 十三爷”,被 封为第一代怡亲王。 郑亲王端华 的祖先是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 赤的侄子、皇太极的铁哥们济尔 哈朗。 郑亲王这一支血脉,是清 王朝最古老的藩王宗室之一。 可见,咸丰皇帝非常重视这 次考场舞弊的举报。 他指示专案 组,全面调查孟传金奏折中提到的所有问题,不准有一丝一毫的 徇私舞弊;专案组可以调查本次

2、科举考试的所有考官。 有了皇帝的鲜明态度,案子 查起来非常快。专案组很快查明, 平龄的墨卷不全,不能证明他是 否完成了考试。奇怪的是,平龄的 朱卷却是完整、清楚的,孟传金揭 发的 “ 朱墨不符”属实。 更奇怪的 是,平龄的朱卷上原本有七个错 别字,竟然被人改正了。 专案组很快就逮捕了平龄。 平龄一进专案组,吓得连话都说 不清楚了。 问他什么,他都支支 吾吾。 办案官员们没有办法,把 平龄关起来再说。 平龄进了监狱 后,很快就传来消息:平龄暴毙, 死因不明。 最关键的线索就这么被掐断了。 就在大家懊恼的时 候, 有一个人主动跳出来自首。 这个人叫邹石麟,身份是翰林院 编修,另外一个身份是当年顺天

3、 乡试的同考官。 邹石麟向专案组 自首, 承认自己改了平龄的朱 卷。 他说,他看到平龄的朱卷时, 以为上面的错别字是抄写时笔 误,就擅自提笔改了过来。 案子发展到这里,嫌疑犯已经 死了,又有人自首认罪,提供了一个 讲得过去的说法。 如果想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这个案子就可以结案了。 案子调查到这一步,专案组 拿捏不好咸丰皇帝的真实意图, 就向咸丰汇报了初步的结论:第 一,平龄登台演戏,纯属个人爱 好,不必治罪,更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 但读书人登台演戏,有 辱斯文, 要告诉其他读书人,引 以为戒。 第二,平龄的试卷中多 处出现错别字,可以证明他才能 平庸,没有达到举人的水平。 专 案组通过这么委婉

4、的说法,指出 了平龄中举存在舞弊。 按大清 律,平龄应罚停会试三科。 考虑 到平龄已经死了, 可以免予处 罚。 第三,考生舞弊,同考官应该 连坐,降一级调任。 同考官邹石 麟又擅改朱卷,知法犯法,罪上 加罪,建议革去官职,永不叙用。 本次顺天乡试的主考官是协 办大学士兼军机大臣柏葰,副主考 有两位,分别是户部尚书朱凤标和 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程庭桂。他们三 人领导不善,应该罚俸一年。a22清咸丰八年 ( 1858 年)九月 十六日,顺天乡试结果揭晓。顺天 就是今天的北京, 乡试是省一级 的科举考试,每三年举办一次,考 中的人可以获得举人功名, 离官 场就近了一大步。所以,每次发榜 都是北京城里的一

5、件大事。 当天, 早早地就有大群的考 生和老百姓聚集在那里等待榜单 揭晓。名单公布的时候,现场可热闹了:榜上有名的人喜形于色,高 兴得手舞足蹈, 好像荣华富贵扑 面而来了一样; 榜上无名的人脸 色大变,呆在那里像根木头一样, 打他都没有感觉。 九月十六日放 榜这一天, 围观的人群对着榜单 指指点点,很多考生情绪激动,痛 骂考试不公。 这是为什么呢? 人们情绪激动的原因是,这次 名列前茅的新科举人,很多都是平日里庸庸碌碌甚至不学无术的人。 最离谱的是,高中乡试第七名的人 叫平龄。 这个平龄,平时不好好读 书, 整天泡在戏园子里喝茶听戏, 肚子里墨水没有几滴,戏文倒是装 了不少。 是个出了名的 “

6、 票友”。 有人说, 平龄可能是在考试 的时候超水平发挥。那么,更大的 问题就出来了:在乡试那几天,很 多人看到平龄坐在戏园子里听戏, 听得不过瘾还亲自上台唱了 几出, 他根本不可能参加完所有 场次的考试。 一个根本没有参加 考试的人, 再怎么超水平发挥也 不可能考中。因此,人们有充分的 理由怀疑:这场考试有黑幕。 这些流言和议论传到了御史 孟传金的耳朵里。 孟传金对科举 考试的现状不满, 四处搜集本年 顺天乡试的种种传闻, 准备上奏揭发。 关于孟传金是如何知道的 另有一种说法是, 参与当年顺天 乡试的一位考官, 在阅卷的时候 发现不少水平很差的考卷纷纷高 中,觉得其中定有蹊跷。 放榜后, 这

7、位考官把这些情况, 私下里告 诉了孟传金。 十月初七, 孟传金上奏咸丰 皇帝, 指出这次乡试存在舞弊行 为。书摘2017.18/星期一 编辑/苏良排版/李登镇校对/秦关作者:张程定价:29.80元出版日期:2015年8月出版社:译林出版社明清大案揭秘平时不学无术的票友 竟然名列省级考试第七孟传金主要提了四大考场违 规情况:第一,主考压令同考官呈 荐。 解释一下什么是 “ 主考”。 科举 考试有主考官和副主考官,对考试 负主要责任,这一点大家比较容易 理解。 什么是 “ 同考官”呢? 参加考 试的读书人数以千计,主考官和副 主考官不可能一一阅读、评判所有 考卷,所以就有许多官员协助他们 阅卷,就

8、是同考官。 什么是 “ 呈荐” 呢? 考生被分到不同的考舍考试, 每个同考官负责一片考舍的阅卷。 他们相当于第一层的评判,把所负 责考舍的优秀试卷推荐给主考官, 由主考官决定录取不录取。主考官 和同考官的关系是独立的,主考官 不能强迫同考官推荐或淘汰某份 考卷。但是,孟传金指出,在这次顺 天乡试中,主考官命令同考官必须 推荐特定的考卷。 第二,同考官央求主考取中。 就是同考官请求主考官录取特定的考卷。 第三,同考官彼此互荐。同考 官之间也是独立的, 每个人只负 责各自的考舍, 不能插手其他区 域。但是在这次顺天乡试中,同考 官之间相互打招呼, 让对方录取 自己的人选。 第四,已取中而临时更改。

9、监 考和阅卷应该是很庄严、 很公正 的。但在这次顺天乡试中,考官串 通一气,随意更改录取名单,把考 试变成了相互交易的大暗箱。 孟传金在奏折的最后, 把社 会上传得沸沸扬扬的平龄搬出来 作为证据,指出新科举人平龄 “ 朱 墨不符”。 这是一项非常严重的指控。 那么,什么叫 “ 朱墨不符”呢?为什 么这项指控非常严重呢? 要明白这一点, 得从科举考 试防范舞弊的措施说起。 隋唐的时候,考官们评判的是原始试卷。这上面不仅是考生的真 实笔迹, 而且卷首写有考生的姓 名、年龄、籍贯等个人信息。考官阅 读的时候,不可能不受这些信息的 影响, 哪怕他想尽量做到公平公 正,多多少少也会受到考生平时的 文章、

10、名声,甚至家庭背景的影响。 因为,这份试卷是谁写的,考官看 得清清楚楚。 后来,到武则天的时 候,为了防止官员徇私舞弊,规定 考卷一律 “ 糊名”。也就是把考生的 个人信息糊上,考官评判之后才能 撕开糊名,抄录考生信息。 糊名制度, 希望完全凭考卷 的质量高低决定考生胜负。 这就 有点类似 中国好声音之类的选 秀节目:考官不看你的长相,不看 你的气场,不看你的舞台表现,只 听你的声音, 听你的声音能不能 打动人。 糊名则是看你写的文章 能不能打动考官。 但是,糊名也有一个问题。它不能掩盖考生的笔迹或者考卷上 的记号, 考官和考生之间还是可 以通过笔迹或者记号来互相勾 结。 针对这个问题,到了宋

11、朝,朝 廷又建立了誊录制度。 誊录是这样的:考生用墨笔作 答的原始考卷称为墨卷。考试完毕 后,有专门人员将墨卷糊名、编号, 然后交给抄写人员用红笔重新抄 写一份答卷,新卷子叫作朱卷。 为了保证试卷的真实性,在誊 录过程中,誊抄人员抄写的朱卷必 须与考生的墨卷完全一致,即便墨 卷中出现错字、别字甚至涂抹,也必 须完全照抄。朱卷抄写完毕以后,又 有专门的校对人员将墨卷和朱卷 进行校对,确认无误后分别封存。墨 卷存入档案,朱卷交给考官审阅。考 官们评判朱卷后,再根据朱卷上的 编号调出墨卷,撕开糊名,查看考生 信息。这个过程要当众开封,当众填 写姓名,当众放榜公布。科举考试还有事后的检查制 度。名单公

12、布后,礼部还要调试卷 进行复查,称为磨勘。种种制度设 计为的就是尽可能地杜绝舞弊, 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所以,孟传 金说平龄 “ 朱墨不符”,就意味着 誊录、 放榜和磨勘制度都没有发 挥应有的作用。 当时在位的是年轻的咸丰皇 帝。咸丰皇帝之前就多多少少听说 过科举考试的黑幕传闻,他非常反 感。 这次接到御史的奏折后,咸丰 的态度很明确。那就是一个字:查!御史提出四大考场违规情况 还指控新科举人 “ 朱墨不符”顺天乡试舞弊案 咸丰帝办得最漂亮大案拉开序幕皇帝派两亲王两尚书组成的超级阵容查办舞弊案咸丰皇帝接到报告后,面临 两条选择:他完全可以照抄专案 组的意见,结案了事;他也可以 抓住报告中的漏洞

13、,进行彻底调 查。 这个时候,咸丰皇帝的个人 性格就起到了决定作用。 咸丰皇帝,在很多人眼中是一 个昏庸的皇帝,在他统治时期,清王 朝加剧衰亡。 其实,大家误解咸丰 皇帝了。 咸丰皇帝不是千古明君, 但也不是一个昏君。 他的庙号是 “ 文宗”,咸丰就是清文宗。 “ 文”是对皇帝非常高的评价。 清史稿说咸 丰当皇帝时期, “ 无一日之宁”,天天 都面临内忧外患,压力山大。无论是 太平天国运动,还是第二次鸦片战 争和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每个问题 处理不好都可能葬送祖宗的江山 社稷。 我们不能说咸丰皇帝把这些 问题处理好了,但起码他都挺过去 了,没有让清朝葬送在自己手里。 咸丰是经过激烈竞争,才当上

14、皇帝的。 他的弟弟恭亲王奕訢,是 出了名的聪明能干。很多人都以为奕訢会是新皇帝,结果咸丰战胜了 奕訢,成了一匹黑马。 不管咸丰耍 了什么手段, 他都在皇位竞争中 战胜了奕訢。 每一匹黑马的出现, 都有它自身过硬的地方。 咸丰就 是一匹自身过硬的黑马。 咸丰当皇帝的时候只有十九 岁,顺天乡试爆发出舞弊丑闻时咸 丰皇帝二十八岁,当了八年多的皇 帝,正是既有动力又有经验,干一 番事业的时刻。可是此时的咸丰皇 帝已是内忧外患,南方太平天国运动势如破竹,而大清朝的既得利益 集团却各自守着自己的小圈子,不 思进取,暮气沉沉。 科举取士就是 要打破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挑选 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在咸丰 皇帝看来,无论是考官还是考生, 所有徇私舞弊的人无疑都是在一 点点吞噬着国家的根基, 这对年 轻的咸丰皇帝来说绝对是无法容 忍的。 所以, 他没有选择大事化 小, 而是抓住暴露出来的舞弊线 索不放,下令重新磨勘所有考卷。咸丰没有大事化小 而是抓住线索继续追查广告本广告位招商13911391822贵宾专线花费少 效果好本广告位招商广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