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化红心如何炼成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797106 上传时间:2018-04-02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1.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化红心如何炼成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产业化红心如何炼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化红心如何炼成(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农村新农村2017年 9月 24日 星期日1010孕育品牌, 捧出一颗规模化 “红心”种植面积达到 35 万亩, 年 产鲜果 13万吨深秋的天空, 淅淅沥沥下着小雨, 四川省广 元市苍溪县天新园区猕猴桃采摘园里热闹非 凡。“每年我都会来这里下订单, 红心猕猴桃很 特别, 在市场上有竞争力。 ” 一位从广州赶来的 客商冒雨在采摘园里查看果情, 他这次来走访 了不少农户, 已经签了一批订单。 “这果子比去年个头要大, 市场价格高于去 年” 苍溪县歧坪镇四蛮寨村猕猴桃种植户 马廷仁, 去年靠着 76棵猕猴桃树, 收入了 1.2万 多元。他切开一颗猕猴桃解释, 红心猕猴桃果 芯呈放射状红色条纹, 果

2、肉黄色, 集食用与药用 为一体。 苍溪县猕猴桃丰收在即, 已经进入采摘 期。走进东溪镇康寨村, 满眼绿色, 一株株猕猴 桃树枝叶茂密, 枝条上成熟的果子随风摇晃, 老 远就能闻到果香。在苍溪, 像康寨村这样几十 年坚持发展猕猴桃产业的村不在少数。 红心猕猴桃成为当地的招牌、 农户的选择, 并非偶然。专家介绍, 苍溪有国家一级标准的 大气环境质量和特有的中性紫色土壤, 是国内 外公认的红心猕猴桃最佳适生区。早在上世纪 六七十年代, 苍溪县就开始人工驯化栽培猕猴 桃, 后来又选育出稀有的红阳、 红华、 红美等红 心猕猴桃新品种。 为了让红心猕猴桃产业持续增收, 苍溪县 还与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建立专

3、家工作站, 与 大专院校、 科研机构建立产业联盟, 创新猕猴桃 与罗汉果交叉种植技术, 破解猕猴桃挂果前期 “高投入、 低产出” 难题, 带动种植企业和贫困户 前 3年每亩增收 800元。同时, 苍溪健全技术帮 扶队伍, 建立县级农技推广中心和 39个乡镇农 技站, 保证一村一名农技人员, 县财政每年拿出 1000 万元专项用于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培训,在田间地头满足种植技术需求。 规模化效应出来了。多年来, 苍溪各级部 门在红心猕猴桃的培育、 管理等环节加大技术 创新和扶持力度, 种植面积达 35.2万亩, 年产鲜 果 13.4万吨, 总产值达 60亿元。这颗 “红心” 的 牌子越叫越响, 规

4、划到 2020 年, 猕猴桃面积 50 万亩, 年产量达 50万吨, 实现总产值 100亿元。“大园区+小庭园” , 成就一颗脱贫攻坚 “红心”带动贫困户人均增收 2460 元, 减贫 2.4万余人苍溪县是川陕革命老区和秦巴山集中连片 特困地区扶贫开发重点县, 红心猕猴桃产业被 当地群众寄予厚望。但在 2014年前, 标准化种 植规模还不足 20万亩, 产量不足 8万吨, 产业影 响力较小。为了助力脱贫攻坚, 带动区域发展, 苍溪县实施壮大红心猕猴桃特色产业带动脱贫 致富的发展战略, 让这颗 “红心” 找到了现实坐 标。 “一人一亩产业园, 三年脱贫超万元” , 助 力贫困群众建立自强农场,

5、是当地产业扶贫 的 主 要 方 式 之 一 。 苍 溪 建 设 猕 猴 桃 产 业 园 区, 就是要推动猕猴桃产业标准化, 提高附加 值, 带动贫困户加入产业环节, 享受产业链升 级红利。 五龙镇双树村村民冯明武, 当初在外务工 因意外致残返贫。2015 年, 看到县里猕猴桃产 业发展逐渐兴旺, 冯明武也想返乡试试。“一场 场政策及时雨, 让想法变成了现实。 ” 冯明武介 绍, 金融扶贫政策给他送来 8万元低息贷款, 农 业部门发了 6 万元养殖补贴。对建 2 亩以上自 强农场的贫困户, 还给予 “以奖代补” 资金 6000 元, 对参与产业保险的贫困户, 县本级财政还补 贴 75%。 在冯明

6、武自强家庭农场, 棚架下猕猴桃挂 满枝头, 猕猴桃树周围, 有 300 多棵核桃树和 600 余棵脆红李作防风墙。园子里, 还间种了玉米、 雪莲、 黑花生等, 100 多只跑山鸡和鸭、 鹅 一起, 在林间捉虫嬉戏。像冯明武一样, 不少贫 困户利用政策优惠, 在自家庭院和土地实施猕 粮、 猕蔬套作及种养循环。 苍溪县委书记张寿于介绍, 截至目前, 全县 建成万亩以上红心猕猴桃种养循环产业园区 17 个、 千亩以上园区66个、 产业庭园3.8万个。去年 新发展猕猴桃种植5.2万亩, 累计达35.2万亩, 实 现 214个贫困村全覆盖。去年, 红心猕猴桃带动 贫困户人均增收2460元, 减贫2.4万

7、余人。 广元市市长邹自景说, 园区企业、 合作社等 主体, 通过为户办产业小庭园提供统一农资供 应、 统一技术服务、 统一产品销售, 提升小庭园 生产效益, 增加贫困户经营收益。贫困户通过 土地、 林地、 扶持资金等入股, 获得资产收益, 通 过入园入社入企务工, 获得劳务收益。缺劳力、 缺资金的贫困户, 依托合作社和企业, 采取托 管、 寄养模式, 实现互利共赢。 如何将红心猕猴桃的扶贫价值 “吃干榨 尽” ?苍溪在产业链延伸上下功夫, 利用加工园 联接物流园, 新开发猕猴桃深加工产品 32 种, 加工产值达 20余亿元, 让贫困群众从产业增值 中获利。种植园联接起了旅游园, 建成红心猕 猴

8、桃国家 AAA 级旅游景区 2 个、 休闲农庄 187 家, 通过第三产业增加收入近 10亿元。龙头带动, 点亮一颗竞争力 “红心”龙头企业挂牌上市, 30 多 万人实现就业猕猴桃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 果子会不会 成为甩不出去的 “大路货” ?加入猕猴桃产业的 贫困户越来越多, 产业扶贫后续动力能不能跟 得上?广元市委书记王菲认为, 从产业源头上 破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难题, 要坚持优势 产业主导, 把握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 在适宜区 域发展最适宜的优势特色产业, 发展红心猕猴 桃等全产业集群, 需要靠龙头企业带动。为此,苍溪新引进和培育猕猴桃产业龙头企业 7 家。 其中, 四川华朴农业公司

9、总资产超过 4 亿元, 2016 年率先在 “新三板” 挂牌上市, 成为全国猕 猴桃产业第一股。 从种植面积 1000亩到如今种植面积 26000 余亩, 华朴农业用了 5 年时间。如今华朴种植 基 地 涉 及 12 个 乡 镇 24 个 村 , 涉 及 贫 困 人 口 8261 人, 占苍溪县贫困人口的 10%。华朴农业 董事长王贵介绍, 全县 30余万猕猴桃从业人员 中的 43000 多名贫困人口成了产业工人, 是猕 猴桃产业发展的直接受益者。 侯登林是中土镇板庙村的建档立卡贫困 户, 妻子患心脏病长期吃药, 儿子腰椎间盘突出 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 还有两个孙子在读书。 2014 年全家人

10、均纯收入不足 1500 元。2014 年 板庙村实行土地流转, 华朴农业公司在板庙建 园 600 余庙。公司了解情况后, 将老侯的儿子 招工进园区从事机械维修、 水网维护等轻体力 劳动, 同时安置他的儿媳进入园区劳动。2015 年, 侯登林一家务工收入 3.8 万元, 终于摘掉贫 困帽子。 目前, 华朴农业探索出 “固定流转费+分红 模式”“务工费+产量分红模式” 、 电商技能培训 模式等多种灵活的利益联结机制。以 “反租倒 包” 为例, 公司将建好的园区以优惠价格反租给 贫困户, 由公司提供统一品种、 统一技术, 让农 户自行种植、 管理, 公司统一销售。按每亩产量 1 吨、 均价 10 元

11、/公斤计算, 每亩收入可达 1 万 元。在华朴农业的带动下, 当地群众发展种植 猕猴桃 3万余亩, 户均增收 7000元, 创造就业岗 位 2万余个。 要保证猕猴桃受到市场好评, 质量标准化 是关键。站在高处看传送带, 除了搬运工人, 从 检测到分选等重要环节, 竟然是一个人通过电 脑画面完成操作的。在华朴农业的生产车间, 数不清的猕猴桃在检测流水线上滚动, 通过全 身 “CT” , 然后各自按指令滚落到相应区域, 随 即进入打包发货阶段。 竞争力出来了。2016年 10月, 京东苍溪特 产馆上线, 红心猕猴桃走向国际市场。目前, 已 销往欧盟等 10多个国家和地区。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红心猕猴

12、桃产值实现 60亿元, 214个贫困村全覆盖 产业化 “红心” 如何炼成本报记者常钦近 日 , 在 贵 州 省 黔 南 布 依 族 苗 族 自 治 州 独 山 县 影 山 镇 紫 林 山 村 当 了 两 年 第 一 书 记 的 张 明 吉 , 交 出 了 一 份 完 美 的 帮 扶 答 卷 。 张 明 吉 是 国 家 林 业 局 派 出 的 挂 职 干 部 。 30 年 来 , 国 家 林 业 局 对 黔 南 开 展 以 扶 产 业 、 扶 生 态 为 主 的 帮 扶 工 作 , 投 入 林 业 扶 贫 、 林 业 建 设 资 金 近 55 亿 元 , 黔 南 州 森 林 覆 盖 率 由 19

13、86 年 的 20.69%增 加 到 当 前 的 62%, 进 入 通 过 资 源 的 合 理 利 用 、 产 业 的 持 续 发展来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的阶段, 刺梨、 森林康 养 、 花 卉 苗 木 、 特 色 经 果 林 、 林 下 经 济 等 五 大 林 业 产 业 发 展 势 头 强 劲 , 全 州 林 业 总 产 值 由 1987 年的不足 1 亿元增加到 2016 年的 203 亿元, 绿水 青山逐步变成金山银山。铺就脱贫路, 农民人均 1亩经济林龙里县茶香村开始了一年中最忙碌的刺梨采 收时节。看着满山金黄的刺梨, 村民顾尚俊心中 感慨万千。 10 年前的茶香村人均年收入不到 400

14、 元, 是出 了名的 “砍树村” 。1995 年, 贵州省农科院专家在 茶香村进行人工种植刺梨的试验示范。穷怕了的 顾尚俊想, 这东西指不定哪天真能成为城里人的稀 罕物。于是, 他成为茶香村第一个种植刺梨的村 民。两年后, 他的 120 亩刺梨丰收, 他成了茶香村 的首富。 顾尚俊让全村群众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村 民们从不敢种、 不愿种向户户种、 规模种转变。短短 几年间, 全村年产刺梨鲜果 3000 余吨, 销售收入 1500 万元, 年产刺梨苗 1000 余万株, 销售收入 800 万元。全村人均刺梨产业年收入达到 3.67 万元, 茶 香村一跃成为名副其实的小康村。 如今, 刺梨已成为

15、黔南州生态扶贫主导产业, 预 计今年鲜果销售值可达 5亿元。 在国家林业局的帮扶下, 黔南实施了新一轮 退耕还林、 石漠化综合治理、 珠江防护林体系建设 等一系列林业工程。 昔日的荒坡重新披上绿装, 水土流失明显减少, 林农的口袋也渐渐鼓了起来。30年来, 黔南全州新 增茶叶、 刺梨、 核桃、 板栗等经济林 355万亩, 目前农 民人均拥有 1.04亩经济林, 新增用材林 311万亩, 农 民人均 1.88亩。授人以渔, 30年干好一件事“山区是林业生态建设的主战场, 是我国贫困人 口的聚集区。 ” 国家林业局党组书记、 局长张建龙说, 在贫困地区利用森林资源发展绿色富民产业, 可以 促进生态

16、保护与脱贫增收协调发展。 帮扶 30 年, 国家林业局先后选派 20 批 38 名优 秀干部到黔南挂职, 每一个挂职帮扶干部, 都将黔南 视为第二故乡, 努力融入其中, 为当地群众干好干实 每一件事。1987 年 4 月, 当时的林业部首批帮扶工 作队员何晓宁、 陈剑英来到三都水族自治县挂职, 在 三都县实施了 “万亩直杆桉” 项目, 还指导三都、 荔波 营造杉木速生丰产林。1995 年, 赵良平在黔南挂任 州长助理, 在独山、 三都、 荔波等县建设经济林良种 基地、 苗木基地、 酸梅基地等, 实施了荔波酸梅加工 等一批林业产业项目 授人以渔胜过授人以鱼。这些挂职干部带着先 进的思维理念、 管理技术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不脱 贫不脱钩” 的坚定信念, 致力于黔南贫困山区脱贫事 业的同时, 深深地影响了身边的黔南人。 过去的 30年, 是黔南逐步告别贫瘠、 摆脱贫困的 30年。盘点国家林业局的帮扶成果, 每一件实事、 每 一个数据, 都是真情付出的见证。它以一种温润的方 式, 悄无声息地浸润在黔南的每一道山梁, 在广大干 部群众的心中渐渐生根。国家林业局定点帮扶贵 州黔南 30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