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吉林教师招聘-中学语文唐诗鉴赏题(二)答案

上传人:qiuji****ngye 文档编号:36734856 上传时间:2018-04-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吉林教师招聘-中学语文唐诗鉴赏题(二)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4吉林教师招聘-中学语文唐诗鉴赏题(二)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4吉林教师招聘-中学语文唐诗鉴赏题(二)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4吉林教师招聘-中学语文唐诗鉴赏题(二)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4吉林教师招聘-中学语文唐诗鉴赏题(二)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4吉林教师招聘-中学语文唐诗鉴赏题(二)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吉林教师招聘-中学语文唐诗鉴赏题(二)答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网址: http:/教师考试备考资料 http:/ 论坛: http:/2014吉林教师招聘吉林教师招聘-中学语文唐诗鉴赏题(二)中学语文唐诗鉴赏题(二)答案答案吉林教师信息考试网:吉林教师信息考试网:http:/ 相思。(2)同:这两首诗后半都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无知之物(前柳后月)人格化,赋其以生命。异:前诗写柳之“无情” ,以物之无情来反衬人之有情;后诗写月之“多情” ,以其多情 映衬(烘托)别离之苦。【台城赏析】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台城,旧址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本是三国时代吴国的后苑 城,东晋成帝时改建。从东晋到南朝结束,这里一直是朝廷台省(中央政府)和皇宫所在地, 既是政治

2、中枢,又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中唐时期,昔日繁华的台城已是“万户千门成 野草” ;到了唐末,这里就更荒废不堪了。吊古诗多触景生情,借景寄慨,写得比较虚。这首诗则比同类作品更空灵蕴藉。它从头到 尾采取侧面烘托的手法,着意造成一种梦幻式的情调气氛,让读者透过这层隐约的感情帷 幕去体味作者的感慨。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起句不正面描绘台城,而是着意渲染氛围。金陵滨江,故说“江雨” 、 “江草” 。江南的春雨, 密而且细,在霏霏雨丝中,四望迷蒙,如烟笼雾罩,给人以如梦似幻之感。暮春三月,江 南草长,碧绿如茵,又显出自然界的生机。这景色即具有江南风物特有的轻柔婉丽,又容 易勾起人们的迷惘惆伥。这就为下一

3、句抒情作了准备。“六朝如梦鸟空啼” 。从首句描绘江南烟雨到次句的六朝如梦,跳跃很大,乍读似不相属。 其实不仅“江雨霏霏”的氛围已暗逗“梦”字,而且在霏霏江雨、如茵碧草之间就隐藏着 一座已经荒凉破败的台城。鸟啼草绿,春色常在,而曾经在台城追欢逐乐的六朝统治者却 早已成为历史上来去匆匆的过客,豪华壮丽的台城也成了供人凭吊的历史遗迹。从东吴到 陈,三百多年间,六个短促的王朝一个接一个地衰败覆亡,变幻之速,本来就给人以如梦 之感;再加上自然与人事的对照,更加深了“六朝如梦”的感慨。 “台城六代竞豪华” ,但 眼前这一切已荡然无存,只有不解人世沧桑、历史兴衰的鸟儿在发出欢快的啼鸣。 “鸟空啼” 的“空”

4、 ,即“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的“空” ,它从人们对鸟啼的特殊感受中 进一步烘托出“梦”字,寓慨很深。: 网址: http:/教师考试备考资料 http:/ 论坛: http:/“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风中摇荡的杨柳,总是给 人以欣欣向荣之感,让人想起繁荣兴茂的局面。当年十里长堤,杨柳堆烟,曾经是台城繁 华景象的点缀;如今,台城已经是“万户千门成野草” ,而台城柳色,却“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繁荣茂盛的自然景色和荒凉破败的历史遗迹,终古如斯的长堤烟柳和转瞬即逝的六代 豪华的鲜明对比,对于一个身处末世、怀着亡国之忧的诗人来说,该是多么令人触目惊心! 而台

5、城堤柳,却既不管人间兴亡,也不管面对它的诗人会引起多少今昔盛衰之感,所以说 它“无情” 。说柳“无情” ,正透露出人的无限伤痛。 “依旧”二字,深寓历史沧桑之慨。它 暗示了一个腐败的时代的消逝,也预示历史的重演。堤柳堆烟,本来就易触发往事如烟的 感慨,加以它在诗歌中又常常被用作抒写兴亡之感的凭藉,所以诗人因堤柳引起的感慨也 就特别强烈。 “无情” 、 “依旧” ,通贯全篇写景,兼包江雨、江草、啼鸟与堤柳;“最是” 二字,则突出强调了堤柳的“无情”和诗人的感伤怅惘。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免不了有今之视昔,亦犹后之视今之感。亡国的不祥 预感,在写这首诗时是萦绕在诗人心头的。如果说李益的汴

6、河曲在“行人莫上长堤望, 风起杨花愁杀人”的强烈感喟中还蕴含着避免重演亡隋故事的愿望,那么本篇则在如梦似 幻的气氛中流露了浓重的伤感情绪,这正是唐王朝覆亡之势已成,重演六朝悲剧已不可免 的现实在吊古诗中的一种折光反映。这首诗以自然景物的“依旧”暗示人世的沧桑,以物的“无情”反托人的伤痛,而在历史 感慨之中即暗寓伤今之意。思想情绪虽不免有些消极,但这种虚处传神的艺术表现手法, 仍可以借鉴。【寄人赏析】以诗代柬,来表达自己心里要说的话,这是古代常有的事。这首题为寄人的诗,就是 用来代替一封信的。诗的首句写诗人与情人梦中重聚,难舍难离;第二句写依旧是当年环境,往日欢情,表明 自己思念之深。第三句写明

7、月有情;第四句写落花有恨。寄希望于对方,含蓄深厚,曲折 委婉,情真意真。前两句写入梦的原因与梦中所见的景物,是向对方表明自己思忆之深; 后两句写出多情的明月依旧照人,那就更是对这位女子的埋怨之情了。诗是从叙述一个梦境开始的。 “谢家” ,代指女子的家,盖以东晋才女谢道韫借称其人。大 概诗人曾经在女子家里待过,或者在她家里和她见过面。曲径回廊,本来都是当年旧游或 定情的地方。因此,诗人在进入梦境以后,就觉得自己飘飘荡荡地进到了她的家里。这里 的环境是这样熟悉:院子里四面走廊,那是两人曾经谈过心的地方;曲折的阑干,也像往 常一样,似乎还留着自己抚摸过的手迹,可是,眼前廊阑依旧,独不见所思之人。他的

8、梦 魂绕遍回廊,倚尽阑干,他失望地徘徊着,追忆着,直到连自己也不知道怎样脱出这种难 堪的梦境。崔护题都城南庄诗:“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周邦彦玉楼 春词:“当时相候赤阑桥,今日独寻黄叶路。 ”一种物是人非的依恋心情,写得同样动人。 然而, “别梦”两句却以梦境出之,则前此旧游,往日欢情,别后相思,都在不言之中,而 在梦里也难寻觅所爱之人,那惆怅的情怀就加倍使人难堪了。人是再也找不到了,作者问:那么,还剩下些什么呢?这时候,一轮皎月,正好把它幽冷: 网址: http:/教师考试备考资料 http:/ 论坛: http:/的清光洒在园子里,地上的片片落花,反射出惨淡的颜色。花是落了,

9、然而曾经映照过枝 上芳菲的明月,依然如此多情地临照着,似乎还没有忘记一对爱侣在这里结下的一段恋情 呢。这后两句诗就是诗人要告诉她的话。正因为这首诗是“寄人”的。前两句写入梦之由与梦中所见之景,是向对方表明自己思忆 之深;后两句写出多情的明月依旧照人,那就更是对这位女子的鱼沉雁杳,有点埋怨了。 “花”固然已经落了,然而,春庭的明月还是多情的,诗人言外之意,还是希望彼此一通 音问的。这首诗创造的艺术形象,鲜明准确,而又含蓄深厚。诗人善于通过富有典型意义的景物描 写,来表达自己深沉曲折的思相感情,运用得十分成功。他只写小廊曲阑、庭前花月,不 需要更多语言,却比作者自己直接诉说心头的千言万语更有动人心

10、弦的力量。题目二【参考答案】(1)柳诗由“雪及人,重在写人, “簑笠翁”的形象,是诗人思想情感的寄托(写照)。罗诗 则由“雪”及理,重在议理, “长安贫者”的形象,是诗人议事论理的根据。(2)柳诗通过塑造“簑笠翁”的形象,寄托了清高孤傲的人生态度,抒发了自己政治上失意 的郁闷苦恼和坚持理想绝不趋势媚俗的坚定意志。罗诗则通过议论“丰年瑞”的话题,揭露了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饱暖无忧的达 官贵人的厌憎和对饥寒交迫的贫苦百姓的同情。【江雪赏析】柳宗元这首五言绝句自来受人推崇,后世许多山水画家也都就此取材造境。首先,它创造了峻洁清冷的艺术境界.单就诗的字面来看, “孤舟蓑笠翁”一句似乎是作者 描

11、绘的重心,占据了画面的主体地位.这位渔翁身披蓑笠独自坐在小舟上垂纶长钓。 “孤” 与“独”二字已经显示出他的远离尘世,甚至揭示出他清高脱俗、兀傲不群的个性特征.作 者所要表现的主题于此已然透出,但是作者还嫌意兴不足,又为渔翁精心创造了一个广袤 无垠、万籁俱寂的艺术背景:远处峰峦耸立,万径纵横,然而山无鸟飞,径无人踪.往日沸 腾喧闹,处处生机盎然的自然界因何这般死寂呢?一场大雪纷纷扬扬,覆盖了千山,遮蔽 了万径。鸟不飞,人不行.冰雪送来的寒冷制造了一个白皑皑,冷清清的世界。这幅背景强 有力地衬托着渔翁孤独单薄的身影.此时此刻,他的心境该是多么幽冷孤寒呀!这里,作者 采用烘托渲染的手法,极力描绘渔

12、翁垂钓时候的气候和景物,淡笔轻涂,只数语便点染出 峻洁清冷的抒情气氛.其笔触所到,连亘天地,高及峰巅,下及江水,咫尺之幅,涵盖万里。 沈德潜评论说“清峭已绝” 。顾璘则说“绝唱,雪景如在目前” 。二人所指,大略都是就这 首诗的境界创造来说的。其次,形象地反映了作者贬谪永州以后不甘屈从而又倍感孤独的心理状态.晚于柳宗元的郑 谷曾作雪中偶题:“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 蓑归。 ”是诗亦写江雪中的渔翁,但造语平常,更乏境界,作者并没有把自己的主观意识与: 网址: http:/教师考试备考资料 http:/ 论坛: http:/鲜明的个性熔铸进去,所以苏轼批评他是“村

13、学中语” ,而称赞柳宗元末尾两句,说是“人 性有隔也哉?殆天所赋,不可及也已“!苏轼所谓“人性” ,即指诗人的情感熔铸。 “人性有 隔”的对立面便是“人性无隔” ,做到“人性无隔” ,亦即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了。 我们知道,柳宗元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连遭贬斥,始终保持着一种顽强不屈的精神状态。 他的“永州八记” ,专写穷山僻壤之景,借题立意,寄托遥深,凡一草一木,均坦示出他极 为孤苦寂寞的心情。他的兀傲脱俗的个性也得以充分展现.这首诗中的渔翁形象,身处孤寒 之界而我行我素,足履渺无人烟之境而处之泰然。其风标,其气骨,其守贞不渝的心态, 不是很令人钦慕吗?和柳宗元约略同时的诗人张志和作渔歌

14、子说:“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氏造境选择春暖花开之际,画面 美而幽,流露了“烟波钓徒”的怡然恬淡之性,闲适自在之情。柳宗元与张志和不同,他 本是个坚持正义的政治家,立脚于充满矛盾斗争的土壤之上,所以.他遣境专取深冬寒凉 之际,人的心情也不是只有纵情山水的一面,他还写出了严正清苦,凛然不可犯的一面, 个性尤为突出。最后,这首诗的结构安排至为精巧。诗题是“江雪” 。但是作者入笔并不点题,他先写千山 万径之静谧凄寂.栖鸟不飞,行人绝迹.然后笔锋一转,推出正在孤舟之中垂纶而钓的蓑翁 形象。一直到结尾才著“寒江雪”三字,正面破题。读至结处,倒头再读全篇。

15、一种豁然 开朗的感觉油然生出。苍茫天宇,皑皑大地,其悠远的景界非常吸引人。【雪赏析】题目是“雪” ,诗却非咏雪,而是发了一通雪是否瑞兆的议论。绝句长于抒情而拙于议论, 五绝篇幅极狭,尤忌议论。作者偏用其短,看来是有意造成一种特殊的风格。瑞雪兆丰年。辛勤劳动的农民看到飘飘瑞雪而产生丰年的联想与期望,是很自然的。但眼 下是在繁华的帝都长安,这“尽道丰年瑞”的声音就颇值得深思。 “尽道”二字,语含讥讽。 联系下文,可以揣知“尽道丰年瑞”者是和“贫者”不同的另一世界的人们。这些安居深 院华屋、身袭蒙茸皮裘的达官显宦、富商大贾,在酒酣饭饱、围炉取暖、观赏一天风雪的 时候,正异口同声地大发瑞雪兆丰年的议论,他们也许会自命是悲天悯人、关心民生疾苦 的仁者呢!正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