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教学设计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6715331 上传时间:2018-04-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教学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执教:倪新存执教:倪新存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使学生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体验运算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师;我们学习了哪些加法的运算律?引导回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用字母表示。 师:乘法有没有类似的运算律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以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为教学起点,为学生运用知识迁移新知作铺垫) 二、引导探究,总结规律引导

2、探究,总结规律 1、教学乘法交换律 师:猜一猜,乘法可能有哪些运算律? 乘法究竟有没有交换律这个规律呢?怎样验证你的猜想?同桌讨论 交流、举例 因为 24=8 因为 56=30 42=8 65=30 所以 24=42 所以 56=65 - (引导学生表达完整,理清思维) 师: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 你能不能举出相反的例子呢? (向学生渗透不完全归纳思想) 师:你能想办法只用一个算式就把这样的算式全部表示出来吗?指名说 板书:ab=ba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乘法交换律。 (乘法交换律学生在以有的知识基础上,能独立概括,在此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还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2、

3、学习乘法结合律 师: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乘法交换律,真了不起,下面请大家计算一组题: 出示:A B (4625)2 46 (25 2) (3715)4 37(154) 73145 73(145) (6835)2 68(352) 同桌比赛,左边的同学做 A 组,右边的同学做看 B 组,看谁做得快。 师:为什么左边的同学做得这么快呢?有什么诀窍藏在里面吗? 指名汇报各题得数,同时板演第一题的运算过程。 (4625)2 46(252) =11502 =4650 =2230 =2230 师:仔细观察两组算式,比较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指名说 (三个乘数一样,乘数的位置也一样,积一样) 师:那它们又有什么不

4、同之处呢? (括号的位置不同,也就是改变了运算顺序) 师:你还能写出类似的等式吗?生独立写 指名汇报 852=8(52) 37452=37(452) - 师:这样的等式能写完吗?你能像刚才那样用一个算式把想写的所有算式全部表示出来吗?生回答、师板书:(ab) c=a(bc)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刚才发现的规律描述出来: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这就是乘法结合律。 指名概括,师:你怎么概括得这么流利、准确?有什么好方法帮助记忆这个规律? 3、教学例 2 师:乘法运算律不仅能让我们的计算简便,对我们解决实际问题也有帮助。

5、 出示例 2: 华风小学举行跳绳比赛,每班有 23 人参加,每个年级有 5 个班,6 个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参加? 独立解答,交流 2356 23(56) =1156 =2330 =690(人) =690(人) 师:2356 先算的是什么?23(66)先算的是什么? 师:两种算法都对吗?你喜欢哪一种解法呢?为什么? 4、教学“试一试” 师:刚才我们运用乘法运算律解决了实际问题,现在老师要看看你们是不是真的掌握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出示“试一试” 23152 5372 独立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说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三、运用规律,巩固新知三、运用规律,巩固新知 完成“想想做做” 四、课堂

6、小结,适当延伸四、课堂小结,适当延伸 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什么?三个数相乘 ,在什么情况下可用简便运算?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粗浅反思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了加法的运算律及其相关简便运算后教学的。对于乘法的交换律,学生学习表内乘法时有了初步体验,知道根据一句口诀能写两道乘法算式,知道互换乘数位置得数相同;并且在乘法的验算中已经初步运用过交换律,只不过他们还没有清楚地意识到这就是乘法交换律。理解乘法结合律对学生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节课应该让学生重点研究乘法结合律。在课伊始,我让学生复习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以此为教学起点,为学习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作铺垫。在乘法交换

7、律的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测,自主验证,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学生能轻松找到规律,在探索的过程中同时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快乐。在乘法结合律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直接运用教材中的例题,而是试图通过两组题的对比练习,让学生体会到寻找运算律的迫切性,以及运算律的神奇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课前我没有预设到的问题,如左边的同学把 A 组的题偷偷变成了 B 组,这本来可以成为一个极好的教学资源,但因为教者没能及时、有效地引导,错失了课上生成的资源,也降低了教学效果,使重点不够突出,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上完这节课,我感到有很多遗憾,如在推导规律的过程中,导课比较快,在归纳乘法

8、结合律的内容时,主观上是时间紧张,可课后想想,实际上是引导不到位。课堂学生气氛不够活跃,思维不积极,学生没有全部参与进来;更有许多细节问题,所有这些都跟教师研究教材不够充分,备课时没有考虑周到设计周全,所以课堂上就不能有效引导关注生成,现在想来课前没能做到成竹在胸,课堂上自然不能游刃有余了。 这节课本来就是一节普通的互听互评课,听从主任的吩咐,我上了两遍,但自我感觉第二节课并没多大长进,还是有许多欠缺和漏洞,但因此能抛砖引玉,得到边关十二郎、王金凤、孙来根、九话九说等老师的宝贵意见和建议,这是我更大的收获,这里深表感谢!如王老师提出的在巩固练习之前做个“找朋友”的游戏,能增强学生对数字的敏感,

9、为后面的简便运算打基础;孙老师提出的书上的乘法结合律是两个数,结合律是三个数,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一下延伸;九话九说老师提出的两组题的对比,重点不够突出,游戏规则强调不够,在课堂小结时对运算律的延伸等等,确实,这部分的处理我一直都觉得不到位,可又找不到更好更有效的方法,总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看了王老师的点评,我受益匪浅!四组有点嫌多了,A 组同学计算太浪费时间,改成两组,(4625)2 46(252) =11502 =4650 =2230 =2230 这两道算式的结果相同,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起来?(板书(4625)2 = 46(252)第二组汇报得数,也写成等式形式。小组讨论(课件出示要

10、求):(1)观察这两组等式,你发现了什么?(2)再举几个例子验证一下。全班汇报交流。学生已经有了加法结合律的知识基础了,应该可以研究出来的。达成共识后,师:你有什么好方法来记住这个新的规律吗?”(1、可以用字母表达式来记忆;2、可以联系加法结合律来记忆)这里渗透符号化和转化迁移的思想方法。顺势问:谁能为我们发现的新规律取个名字?怎么想到的?我想如果能这样处理,效果肯定不一样!以后,我一定要多听课,多学习新课标,多上小学数学教学网,学习各位的新思想、新理念,改善课堂教学,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更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难点,上课时做到心中有数。我想,只要能持之有恒,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带着越来越少的遗憾走出课堂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