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镇绿化村塘坝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6707403 上传时间:2018-04-01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2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镇绿化村塘坝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某镇绿化村塘坝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某镇绿化村塘坝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某镇绿化村塘坝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某镇绿化村塘坝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某镇绿化村塘坝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镇绿化村塘坝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XX 满族自治县 XX 镇绿化村小流域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XX 满族自治县水利勘测设计院二 0 一 0 年六月121 项目概要项目概要1.1 项目背景1、项目背景本流域地处 XX 满族自治县西北部,属大黑山山脉的低山丘陵区,相对高差较大。虽然河流分布较少,但靠天然降雨水利资源比较丰富。而且山上有泉水分布,农业生产多数靠自然灌溉。因此枯水年造成干旱现象很多,而丰水年由于河谷发育良好,山高谷深等地理原因,每遇汛期,洪水来势凶猛,再加上没有拦蓄工程,不仅白白的浪费了水利资源,而且还造成水土流失和洪灾泛滥。人为的破坏滥砍滥伐等因素,也加重了土壤植被的破坏、土壤砂化等现象的产生。因此为改善生态环境的可

2、持续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的振兴,确定对 XX 镇绿化村小流域进行综合开发和治理。1.2 项目范围、规模、内容与工期建设范围:XX 镇绿化村、刘家屯村、姚家屯西沟村、毯子房等4 个村。建设规模及内容:建设规模 1 万亩。其中:改造坡耕地种植玉米制种 7400 亩,旱田改水田 200 亩。建设塘坝 1 座,修建田间排水沟5 km。工期:一年。1.3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根据吉林省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费用构成标准和水利水电工程标准编制规定。项目总投资 万元。12其中:国家投资 万元,地方配套 万元,群众自筹 万元。1.4 效益:项目建成后、农业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显著

3、提高。农、副、鱼业效益将大大增长。农民收入增加,地方财力增强。不但提高了生态效益,也增强了社会效益。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并逐步趋向良性循环。1.5 组织领导和管理为加强对项目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保证项目建设按计划有序开展,县成立项目领导小组。组长:王辅(主管农业副县长)成员:马新忠(县财政局局长)王玉琢(县水利局局长)黄有杰(县农业局局长)马杰(县财政局副局长)王福山(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李胜(县林业局副局长)赵品会(XX 镇党委书记)关海龙(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副主任)2 项目区概况2.1 自然概况2.1.1 地理位置及范围12该项目区位于 XX 满族自治县境内,地理坐标为北纬 431

4、8,东京 12523。属长白山余脉大黑山山脉的低山丘陵区。海拔高程在 227m538m 之间,相对高度在 100m310m 之间。项目区位于 XX 镇东部,距县城 40km,距省城长春市的乐山镇仅 4 km。项目区包括绿化村、姚家屯村、姚家屯西沟村、西大成号村 4 个村。2.1.2 水文气象本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高于中东部地区,枯水年降雨较少,大黑山北部易发生干旱。气候特点为:四季分明,春季干旱风大,夏季炎热,秋季低温早霜,冬季寒冷漫长少雪。以 XX 气象站为参证站,统计各项气象要素,统计系列年限为1958 年-2001 年,近期未发生异常天气。多年平均降水量 640mm,降水多集中在 6

5、 月-9 月份,占多年平均降水量的 75.8%。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 810mm(E601) 。多年平均气温 4.7,极端最高气温 36.8(1979 年 7 月 18 日) ,极端最低气温-40.6(2001 年 1 月 13 日) 。多年平均风速 3.0m/s,历年最大风速 24.0m/s(风向 SW) 。最大冻土深度 1.67m,无霜期在 137 天左右。日照时数为 2510.6小时。2.1.3 地形、地貌及土壤本区属低山剥蚀丘陵地形。自中生代以来连续上升,形成断块地貌,但由于长期剥蚀,山体起伏较小,大部分丘陵较平缓,多为二级夷平面,山体呈浑圆状,山间谷地较发育。12该区土壤种类较多,地形

6、比较复杂。但项目区位于比较平缓的河谷地带,主要以灰棕壤和棕壤为主。土层厚度在 25-50cm,土壤质地为壤土。由于土壤中腐殖质含量偏低,土粘重透水性差,有机质转化率低,因此为满足生产需要,必须进行全面改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透水透气性。2.1.4 水资源项目区内地下水类型为碳酸盐类裂隙溶隙水和花岗岩风化裂隙水。该区地下水主要以泉水的形式出露地表,泉水最大流量为 1.815 升/秒,最小流量为 0.003 升/秒,通常为 0.079-0.218 升/秒,地下水量极贫乏。2.2 水土保持现状及水土流失情况2.2.1 水土保持现状及水土流失情况水土保持现状:项目区的领导及广大人民群众高度重视,

7、保护自然资源,多次对侵蚀沟、坡耕地进行治理。由于没有科学的规划及管理,边治理边破坏,致使治理成果没得到巩固和有效的保护。项目区仅存的水土保护措施也基本失去了预防水土流失、保护土壤的作用。2.2.2 水土流失情况1、水土流失现状项目区现有水土流失面积 10000 亩,占土地面积的 52%。2、水土流失成因项目区水土流失的成因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121)自然因素:项目区的造床作用和坡面作用的相互关系不断变化,重力侵蚀对水土流失一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坡面发展过程中,面蚀和细沟相对增加,下切和侧向侵蚀也在不断增强。沟壑的加深是溯源性下切侵蚀和水流把侵蚀物质从河床中不断输出的共同活

8、动的结果。沟头、跌水、陡坎在雨中和雨后的周期性坍塌,是造成河道上游堆积的根本原因。随着沟壑的发展,河道总剖面上凸形部分和凹形部分的长度将发生变化。在沟壑形成过程中,侵蚀作用和坡面作用此强彼弱的变化相互制约,而这种变化又与项目区原始地表的非均质性及其随沟壑本身的发展变化(诸如沟床比降,沟头上游的集水面积等变化有关) 。地表地形则是土壤侵蚀过程中起着明显作用的主导因素之一。特别是地形对侵蚀的影响可表现在许多方面:大气降水的数量和强度,坡地径流量和汇流速度、土壤的含水量和渗透性、地表的热平衡等。土壤的抗侵蚀稳定性决定于其本身的力学结构与化学成份、物理化学性质及自然环境状况。并以下列五项指标为基础:(

9、1)细沙和粉土(0.1-0.05mm)级配的含量;(2)沙 0.1mm 以上的含量;(3)腐殖质含量;(4)土壤的结构性;(5)土壤的透水性。由于引起了土壤的结构性和透水性的数量级差,扩大了土壤中腐殖质含量的变幅范围。植被影响是十分广泛的因素。多须根的作用可提高土壤的团聚性,因而也提高土壤的抗侵蚀能力。在这方面,由于项目区是高度发达的农业生产基地,林木和多年生草类早已不复存在,地表失去了保护的12植被后,土壤的抗侵蚀能力极低,极其容易受到降水和大风的袭击,产生强烈的水土流失。2)人为因素由于林木过量采伐,土壤已无抵御降水和大风的侵蚀能力,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掠夺式经营,使自然系统遭受到

10、严重的破坏。坡耕地土层越来越薄,导致“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过度放牧,破坏植被和土壤,为土壤侵蚀创造条件,一方治理多方破坏,边治理、边破坏的矛盾仍然存在,也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的主要制约因素。2.2.3 水土流失导致的自然灾害1、项目区内的沟壑使完整的坡面被分割成小块,沟壑密度加大影响了山地的开发利用,又造成沟道泥沙淤积,压没农田。2、淤积河道,抬高河床,降低工程使用寿命。由于植被遭到破坏,坡耕地增加,水土流失加剧,使河道含沙量增加。3、我县西北部山区,虽然河流分布较少,气温相对比中、东部地区高,因此枯水年造成干旱现象很多。但遇丰水年由于沟谷发育良好、山高谷深等地理

11、原因,每至汛期,洪水来势凶猛,由于没有水库调节,不但白白的浪费了丰沛的水利资源,而且使大面积的农田和村屯受灾的现象屡屡发生。洪水冲毁道路,压没农田,冲毁房屋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的经济损失。2.3 社会经济状况12项目区所在的 XX 镇位于我县西北部山区,距县城 40 公理,幅员面积 243.69 平方公理,耕地面积亩,总人口 34118 人。绿化村姚家村、姚家屯西沟、西大成号村位于 XX 镇东部,距省城长春市乐山镇仅 4 公理。项目区幅员面积 40.62km2,耕地面积 19246 亩,总人口 5686 人。2.4 基础设施项目区内水利基础设施一片空白,田间排水沟道淤堵,缺乏小型防洪灌溉

12、措施。3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3.1 项目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由于项目区内沟壑发育,使完整的坡面被侵蚀,沟壑密度加大,影响了山地的开发利用。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坡耕地变薄,肥力减退,有的甚至黄沙裸露,使粮食产量逐年下降。枯水年遭受旱灾,丰水年遭受洪水侵袭,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平衡。3.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生态环境恶化是以水土流失为主要特征的,项目区水土流失严重,主要以水力侵蚀为主。日趋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导致十分宝贵的水土资源大量流失,而且还可引起洪灾泛滥,干旱缺水等现象的发生,使粮食产量降低,地区贫困等各种社会经济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不断产生,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

13、进步。建国以来,项目区内的广大干部和群众虽然多次开展了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人们水土保持意识淡化,人为破12坏及资金缺乏,项目区生态环境仍日益恶化,给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困难。因此为了改善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适应国家提高农业生产力、积极建设小康新农村的政策,开展项目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项目是必需的。3.3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1、建设条件(1)依据国家综合治理小流域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的政策;(2)依据国家扶持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3)XX 县 XX 镇政府的高度重视,积极请示上级主管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迫切要求上级领导给予建设项目的早

14、日批复;(4)项目区群众想早日改变家乡面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主动投工投劳的高涨热情;(5)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XX 县水利局、水利勘测设计院等部门的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6)项目区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条件。2、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 21 世纪的主题,而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水土保持是保护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源水土资源,而我们有限的水土资源却遭受严重的流失, ,并在不断的退化、减少,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任凭水土流失继续恶化,或等破坏以后再治理,那就将会付出更沉重的代价,造成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土之不存,人将附焉”更何谈可持续发

15、展。123、项目建设的技术支持在项目区开发治理工作中,依靠科学技术不断地开拓自然资源的利用空间,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探索科学配套的管理机制,推进高产、高效、优质的水土保持生态农业和水土保持产业的发展。4、项目建设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项目的实施使项目区内水土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和开发,粮食产量和人均收入和劳动生产率有很大提高,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林木植被覆盖率的大幅度提高,减轻了项目区水土流失危害,同时起到了涵养水源、调节小气候、抑制干旱、风沙、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林、副、鱼各业协调持续发展。综上所述,小流域水土保持

16、综合治理项目无论从政府、群众的支持上、技术措施上,还是从社会经济生态角度等方面都证明开展此项目是切实可行的。第四章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平衡分析4.1 项目区水资源概况项目区水资源为地表水资源4.2 供需平衡分区项目区有农村居民用水、农业用水、林果业用水、渔业用水。年需水量预测 11 万立方米。而天然来水量经水文计算为 10 万立方米,基本趋于平衡。水资源量适合项目发展需要。4.3 项目区设计水平年(P=50%,P=75%)可供水量、供需水量12及预测供需平衡分析项目区设计水平年水资源供需平衡(保证率 50%)情况下,可供水量为 10 万立方米 ,4 月、5 月份播种和植树期为干旱期,故应建塘坝拦蓄雨水,以保证农业及林果业生长的需要。第五章 规划设计5.1 指导思想该项目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预防为主,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治管结合,突出效益;充分利用水土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生产率,发展农村经济,为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服务。5.2 选项原则以整个项目区为规划对象,以项目区四周分水岭为界,不受行政区划的限制,从分水岭到坡脚,从沟头到沟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