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指标是培养一流人才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697314 上传时间:2018-04-01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1.7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指标是培养一流人才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指标是培养一流人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指标是培养一流人才(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由发展联系我们 人物小档案A08-092016年1月28日 星期四 见习编辑 陆天逸 美术编辑 谭丽娜青年报: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还提及, 鼓励更多青年投身创业。 对此, 同济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上 是如何思考的? 裴钢: 毋庸置疑, 在 “双一流” 建设过程中, 创新创业教育是不可 或缺的重要一环。现阶段, 同济大 学正以 “四学一量” 改革为突破, 加 强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 四学是指学识、 学分、 学程、 学 位, 一量是指教师指导创新创业教 育工作量。我们提出,“让100%的 同学参与创新创业课程, 10的 同学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拿到 创新创业辅修证书, 1%的同学创 办优质

2、创业企业” , 这就是同济大 学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总目标, 立 足 “育人为本” , 创业的或许终究只 是少数, 但是我们培养了全部学生 敢于创新和革新的精神。课程建设始终是学校教育的 基础。同济大学遵循 “课程为核 心、 专题讲座为辅助、 形势任务课 为拓展、 网络学堂为补充” 的原则, 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建设。 同济大学重点改造和建设4-5 门创新创业核心通识课程包, 以创 新创业实际需求为导向, 引入首席 教授负责制, 由专业教师团队进行 课程设置规划, 实现跨学科专业合 作。目前以公选课的方式开设相关 课程126门, 覆盖24个学院。计划 将创新创业类课程在通识教育核心 课程中的

3、比例提升至五分之一。 与此同时, 学校还着力加强实 训体系建设, 为学生多元构建了创 新创业实践平台。对于真正具有创 业潜质和创业基础的同学, 学校则 从多方面给予实质性支持、 鼓励和 引导。学校还探索建立适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学籍管理制度体系, 实行弹性学制, 改革考试内容和方 式, 让励志自主创业并具有创业潜 质的学生转换原专业已修学分, 增 修 “工商管理” 专业创业课程, 最终 拿到工商管理专业文凭。实现 “休 学创业” 和 “在读创业” 双轮驱动。 在此过程中, 我们还希望增加学生 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另外, 同济创业谷为创新创业 项目团队募集社会资金4000万元 每年支持超过

4、200个创新创业团队 成长, 开展创新创业服务活动, 营 造校园内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今年, 学校还将通过利用校友及社 会资源成立创新创业基金, 在为师 生项目团队提供种子基金、 天使投 资的同时, 还每年50个以上的学生 创新创业项目提供万元以上的公 益性 “梦想起航资金” 。避免千校一面 坚守办学特色 市人大代表 同济大学校长裴钢: 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指标是培养一流人才裴钢, 市人大代表, 中国科 学院院士, 细胞生物学家, 2007 年8月起担任同济大学校长, 被 学生们亲切地称为帅哥校 长。 “同学们, 我希望你们今后无 论身在哪行哪业, 都要努力为国 家、 民族、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作贡 献。 ” 裴钢寄语同济毕业学子要以国家、 民族、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 己任, 不仅要成为行业内的精英, 更要成长为支撑社会发展进步的 脊梁。 裴钢说, 能源和环境等全球 性问题, 摆在我们面前。同济大 学正着力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导 向、 进而引领可持续发展的大学, 希望培养的学生也怀有强烈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在各行各业中尽 己所能, 为可持续发展贡献出自 己的智慧和力量。 裴钢希望同学们知道, 个人 的可持续发展也很重要, 希望同 学们既仰望星空, 又脚踏实地, 同 舟共济, 追求卓越, 力争把每一件 事情做到最好, 为自身的可持续 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青年报: 较为公认的世界三大 最具影

6、响力的全球性大学排名机 构每年都会推出 “大学排行” , 引起 广泛关注和热议。在您看来, 这对 中国高校而言, 有着怎样的意义? 裴钢: 过去, 我们为了简单 地体现教育的公平性, 习惯于用 一把尺子去衡量和要求所有的 学生。这看似公平, 实质是忽视 了学生个体独立自由发展的需 求, 隐含着更深的不公平。每一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 他们有 愿望也有权利接受对他们来说 最有益, 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教 育。 当今社会上涌现的各种指标 性的排名, 或者其他形式的类似评 比评估, 也暴露出同样的弊端。因 此, 试图用一种标尺去衡量一切, 去改造所有大学, 以片面理解的一 流性取代多样性, 正像削足适履

7、一 样是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的。过去, 我们为了简单地体现教育的公平性, 习惯于用一把 尺子去衡量和要求所有的学生, 实质是忽视了学生个体独立 自由发展的需求。青年报: 同济大学在这一轮发 展中决定往 “哪里走” 、“怎么走” 了 吗, 这条路径是否已经清晰绘就? 裴钢: 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一流学科的征途中, 同济大学紧密 结合校情和社会发展趋势, 确立了 建设 “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世界 一流大学” 的目标, 致力于培养能 解决当前中国乃至世界最亟纹解 决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优秀人 才。可以说, 同济也是目前世界上 为数不多的明确提出以可持续发展为己任的大学。以全社会、 全世 界、 全人类

8、的可持续发展为最高追 求, 在这个办学目标的指引下, 同 济的师生所从事的研究背后会有 强烈的问题驱动和社会服务、 社会 责任意识。 同时, 我们希望同济学子拥有 工科基础、 理科思维、 人文关怀、 社 会责任、 国际视野, 成长为行业精英 和社会栋梁, 所培养的人才自身也 得以长期可持续发展。这个目标定 位, 就带有同济大学自身特色。青年报: 在加强 “三区联动” 方 面,“环同济知识经济圈” 非常具有 代表性。我们想了解一下如今该 经济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未来还 考虑如何升级? 裴钢:“环同济知识经济圈” 发展 的过程是符合创新创业基本规律的。 最初, 我们希望有这样一个模 式: 第一,

9、 要加强我们的学科建设, 因为 “三区联动” 的根本依托是优 势学科的溢出效应, 所以同济大学 要在这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 建设 一流学科, 吸引一流人才; 第二, 要 有地方政府强有力的支持, 创造更 好的环境。创新需要在一个小的 氛围内, 而上海的商务成本太高, 如果在同济周围既可以解决学术技术和知识的支撑外, 又在大学旁 边 “蹭” 大学的吃住, 这倒也能降低 这些创业成本; 第三, 有观念上的 转变, 即我们怎么能够加强创新创 业的教育, 这个是需要学校有一整 套新的模式和方法。 于是, 同济大学最先与杨浦区 政府合力打造 “环同济知识经济 圈” , 推进设计创意产业集群式发 展。现在

10、, 在同济大学校园周边2.6 平方公里土地上, 已经集聚了2000 多家以设计类为主的企业, 其中 80%的企业由同济大学师生创办。 环同济周边已形成以设计为 特色, 学科链、 技术链与产业链紧 密结合的创意设计创新创业基 地。根据杨浦区的初步统计,2015年 “环同济知识经济圈” 的产 值超过了300亿元, 成为高校知识 溢出、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 个典范。这也成为同济大学创新 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 同济师 生创新创业的理想空间。 如今, 杨浦 “环同济知识经济 圈” 正加速复制推广到同济的其他 校区: 学校与嘉定区合作, 依托智能 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 推进 国际汽车城环同

11、济知识经济圈建 设; 与虹口区合作, 聚焦环保产业, 建设同济虹口绿色产业科技园; 与 普陀区合作, 以共建 “同济大学 ( 沪 西校区 ) 桃浦创新创业园” 为主要载 体, 推进生命健康、 智慧智能、 城市 规划、 建筑设计等产业发展。青年报: 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 计创新学院建设的进展情况怎样? 裴钢: 上海正在打造具有全球 影响力的科创中心, 通过创新驱动 推动产业转型, 提升我国在全球价 值链分工地位, 其归根结底要有大 量的创新人才作为支撑。其中, 创 新设计领军人才的培养更是当务 之急。发展创新设计, 是从源头上 解决我国跟踪模仿、 实现跨越引领 的突破口, 也是把握新产业革命机 遇

12、的关键环节。 对于上海市而言,“同济大学 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 项目已经 被列为上海市新一轮教育综合改 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将在 “部市 共建、 同城协同、 三区联动” 的框架 下探索新的工作体制机制。项目的建设将极大地助益上海市教育 综改由点突破、 全面深化, 以创新 为重要推手, 通过设计学四类高峰 学科的建设, 优化教育资源布局、 推动学科整体发展。 学院立足 “创新设计” , 聚焦 “面向产业转型和未来生活的智能 可持续设计” , 培养 “可持续设计创 新领军人才” , 服务于上海的 “四新 经济” 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项目将把设计学科的发展与上海 市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相

13、结 合,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重点 聚焦具有战略意义、 产业带动作用 大、 社会发展效应显著的领域。 在 “部市共建、 同城协同” 的框 架下, 去年, 同济大学分别与东华 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签订了 同城协同战略合作协议 , 由同济 大学作为设计学四类高峰学科的 龙头学校, 利用好新的国际学院这 一平台, 在 “智能可持续设计” 的 大方向下, 结合上海市各同城院 校的特点, 在同城协同共同体内 设定研究领域和专业方向, 建设 分段式、 成建制的课程班和学科 平台, 促成行政、 教学、 科研和产 业资源的协同共享, 推动实质性 的 “协同办学、 协

14、同育人、 协同创 新” , 由此, 实现上海全市设计学 科的统筹、 整体发展, 持续推动上 海设计学科的创新应用和能力提 升, 加速推进设计成果的转移和 产业化, 使得上海设计学科发展 成为全国性的标杆学科。本版摄影 青年报记者 施培琦 常鑫 吴恺 制图 周培骏青年报: 所以, 建设世界一流 大学, 其模式应该是多样化的吧? 裴钢: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要 以每一所大学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为前提, 努力维持教育的多样性, 坚守自己的办学特色, 避免 “千校 一面” , 搞成一个模式。 这么多年来, 德国的教育一 直备受推崇, 原因也在于德国的 教育非常讲求多元化, 特别是它 的通识教育、 职业教

15、育很成功。 教育让每个人具备基本素质, 但 又不局限于这一基本素质: 我们 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客观存在的 差异性, 有的学生是技术型人才, 有的是开拓性人才, 还有的则是 领袖型人才。 中国高等教育需要变革, 这是 我们共同的选择和诉求, 但在变革 过程中, 我们还要充分尊重每所高 校自身特有的历史传统、 校园文 化、 学科特色, 实现个性化的教育变革。我们不能总是按照一个评 价标准、 按照一个路数办教育, 而 是要发挥每所高校的学科优势, 结 合各自在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中肩负的责任, 来建设特色鲜明、 多元化的世界一流学科、 一流大 学。 也就是说, 如果把创建世界一 流大学看成是国家倡

16、导的中国高 校一场 “集体舞” 的话, 那么, 如何 跳出最能代表自身特点的个性化 舞蹈, 则需要每一所高校重点作出 思考和探索。 当然,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除了 崇尚个性化发展, 避免一个模式之 外, 究其评价标准, 还是应该有一 个共同的关键指标, 这就是是否培 养造就了一流的人才。这里的 “一 流” 指的是能担当社会责任、 能为 社会作出贡献的人。“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 , 社会需要的人才是 多元化的。人才指标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除了崇尚个性化发展、 避免一个模式 之外, 究其评价标准, 还是应该有一个共同的关键指标, 这就 是是否培养造就了一流的人才。可持续发展同济大学致力于培养能解决当前中国乃至世界最亟须解 决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优秀人才。同济的师生所从事的研究 背后会有强烈的问题驱动和社会服务、 社会责任意识。青年报: 上海在按照国家要求、 结合本市实际, 不断深化推进教育 综合改革。在高等教育领域, 加强 学科建设和提升本科生教学质量 可以说是综合改革的 “一体两 翼” 。同济在学科建设上, 新的一 年里是否也有新的举措? 裴钢: 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