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读懂诗歌(一):从题材类别入手读懂古诗

上传人:龙*** 文档编号:366537 上传时间:2017-02-08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3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一):从题材类别入手读懂古诗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一):从题材类别入手读懂古诗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一):从题材类别入手读懂古诗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一):从题材类别入手读懂古诗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一):从题材类别入手读懂古诗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一):从题材类别入手读懂古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读懂诗歌(一):从题材类别入手读懂古诗(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专题复习 “诗歌”概述 诗者, 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 。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 阐述心灵 的文学体裁,而诗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 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 来高度集中地 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 明确考点要求: 考查材料以 唐宋诗词 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的作品。 2016 考试说明 提出的考点要求是: 鉴赏文学作品的 形象 、 语言 和 表达技巧 ; 评价文章的 思想内容 和作者的 观点态度 。 诗歌复习要点: 1如何 读懂 诗歌 2鉴赏诗歌的 形象 3品味诗歌的 语言 4赏析诗歌的 表达技

2、巧 5体会诗歌的 思想感情 6掌握各类题型的 规范审题与答题步骤 诗歌鉴赏三步走 能 读懂 会 鉴赏 精 表达 诗歌鉴赏专题一 走好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如何读懂诗歌 一、从题材类别入手读懂古诗 一 、 山水田园诗 练中悟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 然后回答问题 。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 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 湲 。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寒山转变得格外郁郁苍苍,秋水日日舒缓地流向远方。 我柱杖伫立在茅舍的门外,迎风细听着那暮蝉的吟唱。 渡头那边太阳快要落山了,村子里的炊烟一缕缕飘散。 又碰到裴迪这个接舆酒醉,在恰如陶潜的我面前讴狂。

3、裴迪是王维的好友,两人同隐终南山,常常在辋川“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旧唐书 王维传)。此诗就是他们的彼此酬赠之作。 楚狂,楚人,姓陆名通,字接舆也 。昭王时,政令无常,乃披发佯狂不仕,时人谓之楚狂也。后常用为典,亦用为狂士的通称。 楚狂曾经劝说孔子不要热衷政治。 论语微子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译文】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车前走过,他唱道:“凤鸟啊凤鸟啊!你的德行为什么衰退了呢?过去的事情已经不能换回了,未来的事情还来得及呀。算了吧,算了吧!如今那些

4、从政的人都危险啊?”孔子下车,想和他交谈。接舆赶快走开了,孔子无法和他交谈。 (1)本诗写景有何特点? 答案 描写景物有声、有色、有形,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所写景物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写得情景交融。所选的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 (2)简析颔联、尾联的人物形象特点。 答案 颔联刻画了诗人年事已高和安闲的神态,尾联生动地刻画了裴迪的狂士之态。 答案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 、 边塞军旅诗 练中悟 2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 , 然后回答问题 。 穷边词 (其二 ) 姚 合 将军作镇古 汧 州,水腻山春节气柔。 清夜

5、满城丝管散,行人不信是边头。 陇西行 陈 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陇西行是乐府相和歌 瑟调曲旧题,内容写边塞战争。陇西,即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这首陇西行诗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虚实相对,宛若电影中的蒙太奇,用意工妙。诗情凄楚,吟来潸然泪下。诗人共写了陇西行四首,此处是第二首。 首二句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誓扫”、“不顾”,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汉代羽林军穿锦衣貂裘,这里借指精锐部队。部队如此精良,战死者达五千之众,

6、足见战斗之激烈和伤亡之惨重。 接着,笔锋一转,逼出正意:“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里没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把“河边骨”和“春闺梦”联系起来,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知道亲人死去,固然会引起悲伤,但确知亲人的下落,毕竟是一种告慰。而这里,长年音讯杳然,征人早已变成无定河边的枯骨,妻子却还在梦境之中盼他早日归来团聚。灾难和不幸降临到身上,不但毫不觉察,反而满怀着热切美好的希望,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认为,此诗化用了汉代贾捐之议罢珠崖疏“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亭

7、鄣,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妻饮泣巷哭,遥设虚祭,想魂乎万里之外”的文意,称它“一变而妙,真夺胎换骨矣”。贾文着力渲染孤儿寡母遥祭追魂,痛哭于道的悲哀气氛,写得沉痛而富有情致。文中写家人“设祭”、“想魂”,已知征人战死。 而陈陶诗中的少妇则深信丈夫还活着,丝毫不疑其已经死去,几番梦中相逢。诗意更深挚,情景更凄惨,因而也更能使人一洒同情之泪。 这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两句。“可怜”句紧承前句,为题中之义;“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

8、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赞赏此诗后二句“用意工妙”,但指责前二句“筋骨毕露”,后二句为其所累。其实,首句写唐军将士奋不顾身“誓扫匈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次句写五千精良之兵,一旦之间丧身于“胡尘”,确实令人痛惜。征人战死得悲壮,少妇的命运就更值得同情。所以这些描写正是为后二句表现少妇思念征人张本。可以说,若无前二句明白畅达的叙述描写作铺垫,想亦难见后二句“用意”之“工妙”。 (1)请结合诗句判断这两首诗是不是边塞诗 。 答案 姚诗和陈诗均为边塞诗 。 姚诗题中的 “ 穷边 ” 是极远的边地 。 诗作写边镇的升平景象借以赞扬边镇守将的防守

9、之功 。 其中有 “ 将军 ”“ 边头 ” 等特定称谓 。 陈诗的题目 “ 陇西行 ” 是乐府旧题 , 一般描写边塞战争 。 诗作借助 “ 匈奴 ”“ 胡尘 ”“ 无定河 ” 等特定名称 , 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 (2)试简析这两首诗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 答案 姚诗借描写边镇春意盎然 、 歌舞升平的美景 ,委婉地表达了对戍边将士的赞扬之情 。 陈诗以将士杀敌的英勇 、 战斗进程的激烈 、 伤亡程度的惨重 、 亲人盼望的无期 , 来寄寓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 答案 三 、 怀古咏史诗 练中悟 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 然后回答问题 。 登金陵凤凰台 李

10、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 一水:亦作 “ 二水 ” 。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东流。 吴宫鲜花芳草埋着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 总有奸臣当道犹如浮云遮日,长安望不见心中郁闷长怀愁。 登金陵凤凰台 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开头两句 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觉得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

11、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而“如今”凤去台空,就连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 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也没有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据陆游的入蜀记载:“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台望之

12、,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则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二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 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

13、外,饶有余味。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1)首联写 “ 江自流 ” , 对应着 “ 凤去台空 ” , 同时又引出下联对 _的慨叹 。 (2)诗人为何要把吴 、 晋作为咏怀的对象 ? 六朝繁华一去不复返 答案 吴 、 晋是六朝的代表 , 金陵是六朝古都 。 (3)“ 浮云蔽日 ” 是个比喻 , 联系 “ 长安 ” 这个特定的所在 , 说说诗人愁的原因 。 答案 君王被奸邪蒙蔽 , 自己不得任用 。 答案 真题训练 ( 08高考 )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

14、, 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 (4分 ) (2)“ 总为浮云能蔽日 ” 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 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4分 )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 , 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 (4分 ) 答案 (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了诗人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试题评点 (1)该题立足于读懂诗歌 , 要求概括其中两联的内容及感慨 , 题型较新 。 从当年答题情况看 , 考生做得并不好 , 如要求是 “ 概括 ” ,有人写成了翻译 。 至于 “ 感慨 ” , 考生不会根据诗的内容和登临诗的一般

15、感慨特点去答题 。 命题者充分认识到了读懂诗歌的重要性 , 因此后来经常在此方面命题 , 以纠正重欣赏而轻读懂的现象 ,强化考生先读懂后欣赏的答题意识 。 (2)“ 总为浮云能蔽日 ” 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 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4分 ) (2)该题的命题思路为:一题两问 , 一考手法(情感 ), 二考情感 (手法 )。 考查手法为修辞手法 , 考查情感则是从情语 “ 愁 ” 及修辞手法两方面全面答出尾联的丰富情感 。 (2)比喻。 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 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补充训练 (1)该诗分为两层 , 第一层写 , 第二层写 。 (每处横线均不超过 4个字 ) (2)“ 晋代衣冠成古丘 ” 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 凭吊古迹 (或 “ 登临所见 ” ) 慨叹 今事 答案 借代 。 用 “ 衣冠 ” 代指达官显贵 。 答案 四、托物言志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