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汗、盗汗、手足出汗治疗口诀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6624015 上传时间:2018-03-31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汗、盗汗、手足出汗治疗口诀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自汗、盗汗、手足出汗治疗口诀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自汗、盗汗、手足出汗治疗口诀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自汗、盗汗、手足出汗治疗口诀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自汗、盗汗、手足出汗治疗口诀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汗、盗汗、手足出汗治疗口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汗、盗汗、手足出汗治疗口诀(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汗、盗汗、手足出汗治疗口诀自汗、盗汗、手足出汗治疗口诀自汗、盗汗中医认为是阴阳失调,腠理不顾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原因。此病不受外界环境、体力活动和心理情绪的任何影响,超乎寻常的出汗,也称为“汗出异常”。“自汗”表现为不动就出汗,动则更出汗。“盗汗”表现为睡觉时出汗醒则汗止,二者在生活中会常见到。“自汗”多属于气虚不固,患者极易出现“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舌苔薄白等症状”。自汗用药:生脉饮口服液,补中益气丸。“盗汗”属于阴虚内热,会出现“夜寐盗汗、手足心热、心烦口干、舌红少苔”等症状。盗汗用药: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中医认为,“汗为心液”,若盗汗长期不止,心阴耗伤十分严重,应积极治疗。在治疗

2、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自我养护。古人说“药补不如食补”。自汗者宜吃鸡、鸭、鱼、蛋、山药、扁豆、羊肉、桂圆、狗肉等;盗汗者宜吃鱼、甲鱼、乌龟、蛤士蟆、猪肝、白木耳、菠菜、白菜等。宜吃生冷的瓜菜,少吃凉拌的菜肴;盗汗者不宜吃辛辣的食品,尽量少饮或不饮酒。自汗与盗汗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它可是由多种疾病引起,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结核病、风湿病和慢性消耗性疾病等等,所以在治疗汗证的同时,更要注意它的原发病灶。具体口诀如下:盗汗自汗寻肾经,太溪复溜常按灵,盗汗自汗寻肾经,太溪复溜常按灵,手心脚心爱出汗;温溜刮痧病渐轻,(大肠经)手心脚心爱出汗;温溜刮痧病渐轻,(大肠经)心经痛点要常按;手

3、足出汗此经行,心经痛点要常按;手足出汗此经行,阴郄后溪相配合;治愈汗症能祛病。阴郄后溪相配合;治愈汗症能祛病。一、盗汗自汗寻肾经,太溪复溜常按灵一、盗汗自汗寻肾经,太溪复溜常按灵肾是先天之本,属水。“自汗”主要见于气虚证,偏见于阴虚症,如气虚感冒症、气虚发热症、“心气”虚症、“脾气”虚症、“肺气”虚症、“肾气”虚症等症候。“肾主骨”,肾气足就能滋养骨髓,骨髓强健了筋骨就好,筋骨好了又能养肝(水生木);肝养好了心脏供血便会充足了(木生火),脾胃自然也就得到了调理(火生土)。“脾为后天之本”,脾气顺则肺气顺(土生金);肺气顺反过来又能使肾气得到增强(金生水)。这就是五行的相生之道,所以,治疗自汗和

4、盗汗必先从肾经取之(见图 1)。有的人要问了,肾经上的穴位这么多取哪个呢?这个还是我们在以文章节中反复提到的两个穴位“太溪”与“复溜”。肾经的“俞”穴和“原穴”都是“太溪”穴(在脚内踝骨后面,跟骨上面的凹陷处),属土。“太者,可大可小无限也;溪者,山涧之流水也”,此名就是统领山涧大小之流水的意思。水在人体之中是血液组成的一部分,把“太溪穴”用好了就等于是调动了静脉中的血液(小溪之水),新鲜的血液就会冲开体内的淤血,形成良性循环。“复溜”穴(跟腱的前方,内踝骨上两横指多一点,或太溪穴直上 2 寸的地方),属金。“复者,重复也;溜,回流也”是指让停留和於堵在身体里的有害物质被血液冲洗后排出,新鲜的

5、气血重新流动起来的意思。此穴能滋阴补肾、利水消肿,对治疗“水肿”之症有特效。它和膀胱经配合能使尿路通畅,排毒迅捷,如肾炎、肾囊肿、肠鸣,肠炎,水肿,腹胀,腿肿,盗汗,自汗,无汗,小腿酸胀,手足指端麻木,大小便无力等症状都是它的治疗范围。另外,在后背的两个“肾俞”穴再各拔一个罐也是补肾的好方法。二、手心脚心爱出汗;温溜刮痧病渐轻二、手心脚心爱出汗;温溜刮痧病渐轻“温溜”穴(屈肘,掌心向内,在掌背面腕横纹上 5 寸贴近桡骨处。注:4 横指为 3寸.见图 2)是大肠经的穴位,“温者,温热也;溜者,悄悄走失,或慢慢滞留也。”顾名思义,气血行至本穴后,因外部环境对其的升温作用较少,原来的余热会缓缓地散热

6、蒸发,情形如悄悄地溜走一般不被察觉。大家都知道血是热的,但是当它运行到四肢时就会慢慢变温,如果您让它再悄悄的把温度散去,冷血便会滞留于此。你想想血流到手脚末端时是不是也是凉的了,所以,经常按摩刺激它并在大肠经寻经刮痧(自上而下)会调动体内的阳气,这时您会感到浑身发热,温热的血液便会迅速通过手臂,把停滞的寒气带走,手凉和手心爱出汗的现象自然就好了。这个穴位是大肠经的“郄穴”。“郄穴” 大多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阴经(五脏)郄穴多治血证,如咯血时,多选用孔最(肺经郄穴)。阳经(六腑)郄穴多治急性病痛,如脸上突然起痘痘可按温溜穴(大肠经郄穴);胃痛时多选梁丘穴(胃经郄穴)等,这个

7、在前面我去年写的原穴、络穴、郄穴、募穴、俞穴、八脉交会穴的介绍中有详细介绍。三、心经痛点要常按;手足出汗此经行,三、心经痛点要常按;手足出汗此经行,阴郄后溪相配合;治愈汗症能祛病。阴郄后溪相配合;治愈汗症能祛病。心经是治疗盗汗、自汗的主要经络。心经是治疗盗汗、自汗的主要经络。黄帝内经上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心情平和,一切才能趋于安定;否则在心思混乱的情况下,便会使五脏和外形受到损伤,精神就会萎靡不振。心经不但可以治疗情志方面的疾病(癫痫、错乱、抑郁等),还能治疗心脏原发性的病症。“阴郄穴”(屈肘翻掌,面对掌心,腕横纹上 0.5 寸和

8、小指延长线交会后,紧贴尺骨的凹陷处。见图 3)中医上说:“阴郄多治血,阳郄多治疼”。指的是阴经(五脏)的郄穴多用来治疗血分的疾病,而阳经(六腑)的郄穴则多用来治疗疼痛性疾病。所以阴郄穴有着补阴养血的作用。用“阴郄穴”与“太溪”、“肾俞”、“涌泉”、“关元” (脐下 3 寸)等穴配合,可以滋补“阴液”,清热除烦。前面说过“郄穴”是专治急性病发作的,“阴郄穴”是心经的“郄穴”,专门治疗“盗汗”。中医上管“盗汗”叫“骨蒸”,就像骨头放在蒸笼里蒸过一样,里面总是很热的感觉。有的患者睡觉时出了很多汗,醒了汗就没了,这就是“阴液”被盗走了,每天在中午 11:00 到13:00 之间在心经上刮刮痧;多揉揉“

9、阴郄穴”,盗汗现象就会慢慢的改善了。“后溪穴”(握拳,在小指末关节和手掌感情线交点的凹陷处。见图 3),属木。这个穴位大家一定要重视,它也是人体八脉交会穴之一(督脉之会),是小肠经的“俞”穴“一穴顶百穴”;主治范围也很广泛,如腰扭伤、脊椎痛、坐骨神经痛、盗汗、自汗、落枕、癫痫、睡觉抽筋、肩膀疼痛、脖子疼痛等症状都是它的主治范围,而且对治疗“耳聋”和“耳鸣”还有特效。因此,对于此穴朋友们要好好运用,当你用上它时你才会发现它是如此的神奇。大家可能又要问了,为什么又出现了小肠经的穴位呢?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心与小肠相表里。灵柩经经脉篇中说:“小肠经主液所生病。”这个液包括很多,如:唾液、尿液、精液、

10、汗液、月经、白带、乳汁、胃液、胰腺、前列腺、骨膜分泌液等等,所以,凡是与液有关的疾病均可从小肠经下手解决,这个在上一篇文章中也介绍过了。因此,大家一定要把“后溪穴”和“阴郄穴”做好,每星期在心经和小肠经上刮刮痧或拔拔罐,每天按摩这两条经络上的痛点,另外,每日早晚用拇指用力按压足三里穴(外膝眼下直下四横指,胫骨外缘一横指处)510 分钟,别说盗汗和自汗,就是别的很多病也自然而解了。手足汗症手足汗症手足汗症,即手足之多汗症,它是局部汗的一种,即指手足部出汗而其他部分无汗,其证见手足经常潮湿多汗。但是手足汗出作为主症之一最早见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述热病中的阳明腑证,肠中燥屎内结,而致手足橄然汗出,常

11、于便解,热退后,汗出即能自止。历代医家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对手足汗症的病因病机及其诊治进行了探讨,现论述如下。病因病机病因病机 一、阳明热盛,一、阳明热盛,手足汗出汉张仲景伤寒论208 条“手足橄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220 条“但发潮热,手足黎浆汗出,大便难谙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可见,手足出汗是燥屎内结的主要指征,是阳明腑证的主症之一。至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 手足汗第九认为:“四肢者,诸阳之本,而胃主四肢,手足汗出者,阳明之证也。阳经邪热,传并阳明,则手足为之汗出。”明孙一奎赤水玄珠 手足汗亦曰:“肠胃中有实热者,仲景承气症,谓手足戳橄然汗出,乃肠胃热甚而旁达四肢。

12、”可见,阳明热盛,津液受伤,未能遍身汗出,仅能从阳明所主的四肢旁达,故见手足汗出。 二、脾胃湿蒸二、脾胃湿蒸,旁达四肢盖脾胃主肌肉四肢,其病理变化常在手足反应出有关症状,饮食不节或外感湿邪,损伤脾胃,湿浊内生,蒸久化热,湿热旁达四末则为手足汗出,故历代大多数医家认为手足汗出多与脾胃有关,如明 孙一奎在赤水玄珠 手足汗曰:“手足汗乃脾胃湿热内郁所致,脾胃主四肢。”明 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中说:“脚汗为脾经湿热内淫于四肢,故令手足心常有汗,至冬阳气内伏而汗愈多,由此知其湿热内淫也。”清 张璐在张氏医通 汗中曰:“手足汗,脾胃湿热,傍达于四肢,则手足多汗。”医方类聚 手足汗认为:“手足汗者,热聚于胃,

13、而津液之旁达也。”清,何梦瑶医偏也曰:“手足汗,别处无汗,脾胃之热达于四肢也。脾胃主肌肉,四肢,热达于肌肉则体汗,若达于四肢则手足汗耳。”所以,手足汗出缘于脾胃湿热蕴蒸,迫津为汗,旁达四肢所致。三、心肾阴虚三、心肾阴虚,迫津外泄心主血,肾藏精,劳神过度,亡血失精,致血虚精亏,阴液不足,虚火内生,心液被抗不能自藏,外泄作汗医宗必读“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在外者为汗,汗者心之液也。而肾主五液,故汗证未有不由心肾虚而得者。”医偏 汗:“汗者,水也,肾之所主也。内藏则为液,上升则为津,下降则为尿,外泄则为汗。”可见,心肾阴虚,而阳偏亢,迫津外泄,达于四末,可致手足心汗。四、脾胃虚寒四、脾胃虚寒,失于固

14、摄手足汗,临床也有中阳不足,脾胃虚寒而出汗者。如伤寒论191 条:“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戳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此时中阳不足,胃中虚冷,阳气不固,失于固摄,故手足汗出。吴中医集 汗曰:“又有手足汗,属脾胃虚寒,不能运行津液,乃乘虚阳外越而溢,如阴盛而淫雨滂沱也,其汗必冷,与实热之汗不同。”可见,脾胃虚弱,阴寒内盛,肠道寒凝冷结,而中气困滞,无力收摄,亦可形成冷汗外溢手足。由此可见,汗乃心之液,出于皮肤之津液也。手足汗者,别处无汗,乃阳明热盛,或脾胃湿热,或心肾阴虚,或脾胃虚寒而出汗。所以手足汗症主要责之于脾胃,同时亦与其他脏腑有关。 诊治诊治 临床上,手足汗出

15、多而大便难者,属阳明热盛;手足汗出多而粘者,属脾胃湿热;手足汗出而手足心烦热者属心肾阴虚;手足汗而手足不温者,属脾胃虚寒。 治疗治疗阳明热盛,燥结内结,宜苦寒攻下,如医方类聚 手足汗曰:“阳明病,手足汗出,谵语,大便难,此热证也,与承气汤下之。”又如东医宝鉴 手足汗认为:“手足者,津液自胃府傍达于外,则手足自汗,有热聚胃府,逼而出之者,此阳明证也,宜大柴胡汤下之。”清 沈金鳌杂病源流犀浊 诸汗源流亦曰:“而又有手足汗者,液自胃府旁达于外,则手足自汗。有热聚胃府,逼而出之者,此阳明病也,必当下,宜大柴胡汤。”清 林佩琴在类证治裁 汗症也指出:“胃腑热蒸,手足自汗,亦阳明病,当下,大柴胡汤。” 手

16、足汗,脾胃湿热者,宜清利湿热,如明 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曰:“清脾者,治手足出汗,白术,苍术,茯苓,半夏,黄连各一钱,滑石,柴胡,升麻,甘草,羌活各五分,水二盏,加灯心煎八分,空心服。”祝建权认为脾主四肢,临床上手足汗属脾胃湿热者多见,治疗当以化湿清热,以蕾朴夏菩汤加减(蕾香,制半夏,茯苓等,光杏仁,生薏仁,川朴,泽泻,苍术,白蔻仁,通草)而获效。赵务俭认为手足汗出者于夏之际而发,因湿气主令,内外相搏,脾不运湿,故用三仁汤加味(杏仁,竹叶,葱仁,半夏,薏仁,川朴,通草,甘澜水,丹参,牛膝)口服治疗以清利湿热,理血通经,效果满意。 手足汗,心肾阴虚者,宜滋阴清热,麦味地黄汤主之。夏建忠认为手足心汗多大多属阴虚阳亢之症,宜养阴清热,护液止汗,自拟护液止汗汤(生地黄,山萸肉,麦冬,知母,地骨皮,龙骨,牡蛎,五味子,酸枣仁,白芍,桑叶)治疗取效。张登部认为手足多汗症属心肾阴虚,心肾之阳偏亢,迫汗外出者,治宜滋心肾调营卫,固表止汗,针刺补复溜,阴郄,泻合谷,以复溜属肾,阴郄属心,能补心肾之阴而潜阳寓阴,故汗出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