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退耕还林发展经济林的途径与对策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571937 上传时间:2018-03-30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80.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退耕还林发展经济林的途径与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贵州退耕还林发展经济林的途径与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贵州退耕还林发展经济林的途径与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贵州退耕还林发展经济林的途径与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退耕还林发展经济林的途径与对策(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西南地区退耕还林技术 #贵州退耕还林发展经济林的途径与对策方小平 龙秀琴 ( 贵州省林科院)摘 要 贵州省退耕还林工作的展开使经济林发展迎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挑战。分析贵州的地理及社会经济特 点, 提出科学规划选择合适品种, 改进整地造林技术, 研究与建立人工生态经济林, 定向培育经济林用材树种等发 展经济林的途径与对策。 关键词 经济林; 退耕还林; 途径; 对策; 贵州* 第一作者简介: 方小平, 女, 贵州省林科院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树木引种改良及造林技术研究与应用, 发表学术论文10 余篇。为治理水土流失, 防止江河水患, 改善长江中上 游生态环境质量, 国家提出了退耕还林这一跨世纪

2、的 生态建设工程。贵州境内山高坡陡、 沟谷纵横, 水土 流失严重、 生态环境恶化, 社会经济发育程度低。在 退耕还林任务重、 贫困面大的情况下, 如何稳定退耕, 减少复垦情况的发生, 实现生态经济双赢的目标, 是 当前退耕还林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本文结合 贵州山区陡坡退耕地特点、 经济林发展现状及存在的 问题等, 对退耕还林的途径与对策进行了探讨。 1 退耕还林发展经济林面临的挑战 贵州是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山区内陆农业 省份, 全省 86 个县有 75 个分布在喀斯特地区, 山高 坡陡、 河流深切, 有人口矛盾突出、 生态脆弱、 自然灾 害频繁、 经济贫困等特征。据查, 1998 年末

3、, 全省耕 地面积为184. 72 hm2, 总人口3 657. 60万人, 其中农业 人口为3 144. 10万人, 非农业人口 513150 万人, 仅占 总人口的 14%, 人口密度为 207170人/ km2, 远高于同 期的 全 国人 口 密度 130 人/ km2, 人 均 耕地 面 积 0. 05 hm2, 全省国民生产总值居全国第 27 位。1996 年坡耕地占农耕地总面积的 68%, 6 15b以上的坡耕 地面积9718 万 hm2, 占3119% ; 15 25 b以上的坡耕地 为12214 万 hm2, 占 3919%; 25 35b以上的坡耕地为 91514, 占 19

4、19% ; 35 b以上的坡耕地为 2514 万 hm2, 占 813% 。由于人均耕地少, 土地垦殖率高, 毁林、 毁草、 陡坡开荒等使贵州成为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区 之一, 水土流失的加剧导致了土地严重退化, 形成石 漠化, 目前石漠化已占全省总面积的 12184%。贵州 脆弱的生态环境不仅是西部开发可持续发展的限制 条件, 并且严重地危害长江中下游地区。例如, 每年 仅乌江流域泥沙流失量直接进入三峡库区的就达 1. 1 万 t。因此, 陡坡退耕还林还草已势在必行。但 退耕后如何解决农民的生计问题已成了社会的热点和焦点, 经济林较用材林而言具有周期短、 见效快的 特点, 农民乐于接受,

5、但如不正确引导, 盲目发展势必 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资源浪费, 严重影响退耕还 林工程的纵深发展。据 2000 年贵州 14 个试点县的 退耕还林还草项目完成情况统计, 其经济林种植比例 为 3616%, 这说明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中经济林的发 展已引起领导的重视, 但这还不够, 在项目实施过程 中必须作好总体规划, 严格实施, 使其经济林发展规 模控制在国家允许的 20% 以内。由于退耕还林首要 的任务是治理水土流失, 而传统的经济林建设难以从 根本上解决水土流失、 维持土壤肥力的问题, 这就使 经济林的发展面临着挑战。因此, 对山区尤其是西部 山区退耕还林地发展经济林的途径与对策进行探讨 有

6、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经济林在退耕还林中的地位和作用 2. 1 对经济林的再认识 经济林是指以生产果品, 食用油料、 饮料、 工业原 料和药材等为主要目的的林木。尽管贵州从 20 世纪 60年代开始至今已完成了主要经济林种油桐、 油茶、 漆树、 油橄榄、 五倍子、 乌桕、 杜仲、 核桃、 板栗、 山苍 子、 黑荆树、 楠竹等优良种的评价与丰产栽培的技术 研究, 并具各类经济林加工企业 100 余个, 形成一定 生产能力的经济林品种 30 余种。但因其研究范围 窄, 深度不够, 开发利用程度低, 尤其是近年来科研与 开发几乎停滞不前, 影响了经济林的开发利用。而贵 州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

7、, 植物资源丰富, 水 热条件良好, 适合多种经济林木的生长, 具有开发价 值的经济林树种上百个, 如/ 六马油桐0、 / 遵义杜仲0、 / 大方生漆0、 / 威宁核桃0、 / 玉屏板栗0等。此外, 还需 进一步挖掘出有优势和特色的经济林资源, 如纤维植 物、 药用植物、 油脂及芳香油植物、 野生经济植物资源 等。国情和省情决定了退耕还林长期实行粮食补贴 有一定的难度, 广大农民除了吃饭, 更需要繁荣经济, 通过挖掘和扩大经济林种的比重, 在不易造成水土流 失、 土质较好的地方发展, 以利退耕农民尽早找到新专题讲 座林业科技开发 2001年第 15 卷第 5 期59 的生计, 才能保证退耕还林

8、工程按计划顺利实施。 2. 2 经济林在退耕还林中的地位和作用 贵州是全国最贫困的省区之一, 全省有 48 个贫 困县, 贫困人口1 000万, 分别占全国 592 个贫困县和 8 000万贫困人口的 811% 和 1215% 。贫困面大且贫 困程度深, 如果在退耕还林中忽视群众的经济和能源 问题, 粮不够吃农民就会继续开荒, 缺钱买煤就会继 续砍树当柴烧。山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在山、 希望在 林、 突破口在经济林。对边远落后的山区发展经济林 则是一项投资少、 见效快、 能有效转移劳动力的最好 门路之一, 因此, 在退耕还林中发展经济林容易得到 农民的理解和支持。以木本粮食板栗为例, 板栗的脂 肪

9、和蛋白质含量分别为大米的 2 倍和 30% , 按照 1995年板栗年产量 2417 万 t 计算, 它的脂肪总量和 蛋白质含量分别相当于 4914 万 t 和 3211 万 t 大米的 总含量, 木本油料林 1995 年总产量 8514 万 t 以产油 量来衡量, 可产 2415万 t 食用油, 相当于3. 5 hm2耕地 所产花生的油量。因此, 根据贵州退耕还林地条件适 当发展国家允许比例的经济林, 让农民从中尽快得到 收益, 可减少对用材林和生态林的依赖, 使大面积森 林更好的休养生息、 更好的发挥生态功能, 同时发展 经济林可以代替粮食和节约耕地, 具有可观的经济、 生态和社会效益,

10、因此经济林在退耕还林工作中具有 重要的地位和不可轻视的作用。 3 退耕还林发展经济林的途径与对策 3. 1 科学规划设计合理选择品种 各地区在退耕还林进行经济林规划时要结合自 然地理位置、 气候条件, 交通状况和经济条件, 因地制 宜地进行经济林布局。在坡度大于 25b水土流失严重 的坡耕地全部退耕营造生态防护林和草; 在 20 25 b 之间的坡耕地, 不宜成片发展经济林, 在 20b以下立地 条件较好的坡耕地, 实施先还林, 后退耕。 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是根本, 在退耕还 林中发展经济林要以生态优先为原则, 否则, 由于忽 视生态问题, 会造成负面影响, 达不到退耕还林的目 的。因

11、此在退耕还林地选择经济林发展品种时首先 要考虑适合退耕地种植的种类并具良好抗风防沙、 涵 养水源、 保持水土功能的树种如板栗、 核桃、 花椒、 香 椿、 李、 杜仲、 枇杷、 黄栀子、 金银花等; 其次是选择市 场前景好、 经济价值高的名、 特、 优、 新品种; 另外, 退 耕还林使食用油料( 油菜籽) 产量降低, 可适当考虑当 地适应能力强、 防护效益高, 具较高经济潜力的乡土 树种, 如大方漆树、 六马油桐、 油茶、 杜仲、 白蜡等传统 特色的木本油料植物和药用植物。 3. 2 改进整地造林技术 采用全垦整地的经济林不仅不能起到水土保持 的效果还会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根据山地实际情况进行林

12、地清理时应采取环保措施进行清理, 即清 杂, 砍灌只砍对树木生长有影响的高灌, 割草也只割 栽植穴周围的草, 切忌炼山; 植穴呈三角形配置, 保留 带与带间、 穴与穴间的植被; 整地方式一般以局部整 地为主, 可采用大穴、 带+ 穴、 块状、 带状、 鱼鳞坑等方 式, 整地时保留山顶山脊和山脚的原生植被, 当造林 坡长时, 应设置生物埂, 即每隔一定距离沿等高线水 平设置植被带, 以防止水土流失。 造林技术方面可以考虑在经济林行间种草, 草种 可选择黑麦草、 香根草、 芭芒草等。待草长到一定高 度时割草覆盖树盘行间不仅可以保温保湿、 还可增加 土地肥力、 防止水土流失。 3. 3 人工生态经济

13、林的研究和建立 人工生态经济林是人工创建的一项保持水土、 增 加土壤肥力、 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农林复合耕作技 术。如在坡度过大时在中间种巩固土壤培肥地力的 小灌木为绿篱带, 形成经济树、 农作物、 绿篱带 3 种类 型交叉种植模式; 在树干下修鱼鳞坑, 在坡度陡和冲 刷沟处修筑拦截堤、 石墙以减少水土的侵蚀和径流。 通过人工生态经济林的研究和建立, 对经济林涵养水 源、 保持水土、 维持土壤肥力等功能进行观测和评价, 在传统的人工造林技术和规划上有所突破, 提出一个 技术可行, 投入相对较低, 生态和经济兼容的模式才 能使退耕还林地经济林得到持续和稳定的发展。 3. 4 立体经营 退耕后, 初

14、植林木处于幼林生长阶段, 存在 5 8 年的无收益时期, 在此期间可进行立体经营, 如种植 豆科植物、 绿肥、 药材等。乔、 灌、 草配置要按照物种 共存的原理: 各种群在平面空间上的分布形式、 比例, 在垂直空间上的成层布置, 土壤空间的根系成层分 布, 在时序结构上季节时序结构和长、 中、 短时序结构 等, 进行优化配置, 建立适宜本地区生态条件和社会 经济条件的经营模式。 3. 5 定向培育经济林用材树种 由于森林资源结构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进口木材 和经济林类用材树种在我国木材市场的竞争力越来 越强, 经济林类有相当一部分树种具有优良的用材价 值, 并且具有作为用材林培育的潜力, 是用

15、材林和经 济林两个林种的交叉领域。如核桃已是意大利、 德国 等国家的重要用材树种, 除了经济效益外, 还具有生 态效益。如银杏材用价值远高于果用和叶用价值。 3. 6 推广先进模式和新技术 贵州在林业生态建设中已总结了多种治理模式, 如陡坡退耕栽种花椒, 该模式既有很好的生态效益, 又有较可观的经济收入。可在气温较高、 具有干热河 谷性质的石灰岩陡坡退耕地推广应用。 要使退耕还林保持旺盛而持续的生命力, 必须把专题 讲座 60 林业科技开发 2001 年第 15 卷第5 期经济效益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 而要获得高效益, 必 须依靠科技进步, 树立造、 管并重的思想, 推广普及新 技术。参考文献

16、1 何 方等1 在西部开发中经济林大有可为 1 经济林研究, 2000,( 2) :1 42 杨庆缓等1 贵州乌江流域地区退耕还林的途径与对策研究1 林业经济,2000, ( 1) :33 383 刘 红等1 四川省退耕还林调查报告1 林业经济, 2000, ( 1) : 29324 彭方仁等1 长江流域经济林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1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9, ( 2): 22 26 ( 通讯地址: 550011, 贵阳市二戈寨) ( 待续)2002 年林业科技期刊联合征订启事5林业科技开发6本刊特点: 全国综合性林业技术期刊, 集中全面地报道林业技术 开发的最新成果, 以面向全国、 注重开发、 推广成果、 服务生产为宗旨。 内容实用、 新颖、 广泛, 可读性较强。 报道内容: 经济林、 用材林、 竹林、 防护林、 花卉等的育种、 栽培经 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木、 竹加工工艺、 人造板制造技术以及林木资源 的综合开发利用等; 各种信息, 如推广项目简介、 专利介绍、 研究鉴定 及有关开发信息、 苗木信息等。 读者对象: 地( 市) 、 县级林业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