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教学设计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538504 上传时间:2018-03-3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教学设计(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课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一、一、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识目标 识记识记 : (1)传统文化的含义 (2)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 (3)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理解:理解: (1)传统文化的特点 (2)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的重要意义 (3)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4)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5)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分析分析 (1)分析现实生活中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 (2)联系实际,分析传统文化的特点 (3)联系具体事例,说明应如何正确继承、发展传统文化 (4)结合自身体会,谈谈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能力目标 (1)

2、提高归纳与分析能力。例如:分析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2)利用教材提供的情景和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初步探究学习的能力 (3)学会辩证地观察问题、认识问题。例如: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继承传统文化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内容,我们要认识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 中的作用,理解继承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做自觉的文化传承者二、二、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 2.4 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 粕”的道理。 2.5 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

3、、革故鼎新是 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2.8 列举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评估它们各自的特点;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以及教育 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文化传承具有深刻的影响。 三、三、 【整体感知整体感知】: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会了解到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特点及正确对待传 统文化的态度;明确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处理好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的关系,成为 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四、四、 【相关知识相关知识】: (1)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3)文教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竞争包括文化竞争。 五、五、 【方法点

4、津方法点津】: (1)根据教材中提供的事实材料及设问把握教材内容。例如, “传统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部分,设问问我们: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是财富还是包袱?从而引出继承传统文 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2)阅读教材,把握知识框架,理清教材编写思路。具体思路是:什么是传统文化 文化具有继承性一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一传统文化的特点,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 度一文化在继承中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3)广泛搜集相关材料,深人体验,领会所学理论。例如,搜集口常生活中正确对待传 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的事例,深入体会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六、六

5、、 【课文导语课文导语】:我们今天所享有的文化,是世界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也是人类世世代代长期积累 下来的。认识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理解继承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才能成为自觉的文化 传承者。七:七:【新课教学新课教学】:第一框题第一框题 传统文化的继承传统文化的继承一、一、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 2.4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 粕”的道理。 二、二、 【新课教学新课教学】: (一)(一) 、传统文化面面观、传统文化面面观课堂探究:课堂探究:(1)你知道它们的由来吗?如果知道,请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2)结合自己的经验,你还能列举出传统文化的

6、哪些特点?可略举一两个事 例加以说明?探究提示:探究提示:(1)针灸起源于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针剌法萌发于新石器时代,当 人们发生某些病痛或不适时,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的部位,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 失。最早的针具是砭石,后来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现在用的不锈 钢针。灸法的起源与火的发现和使用有着密切关系,当身体有不适时,用火烘烤得以减轻, 继而用各种树枝作为施灸工具,逐渐发展到针灸。针灸早在公元 6 世纪就传到了朝鲜、日 本等国,现在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已传到世界各地。 京剧,清朝光绪年间形成于北京。其前身为徽剧,通称皮簧戏,同治、 光绪两朝,最为盛行。同治、光

7、绪年间皮簧班中陆续出现了一批著名演员,他们善于吸取 其他地方戏的各种优点,并在艺术形式方面敢于革新尝试,迅速促进了皮簧戏的发展,终 于形成一个崭新的剧种-京剧。近百年来,这个剧种遍及全国,已成为中国影响最大, 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剧种。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近代经过考证,关于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距今约 5 0006 000 年左右的黄河中游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创造了文字。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 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种形体逐渐形成。在书 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的、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2)传统文化还具有相对稳定性、鲜明的地域

8、性等特点。例如:我国传统文化崇它 的形成与发展和人们的认知、信仰等心理活动密切相关,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 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我国的传统习俗丰富多彩,保存有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的精华,在维系中华民族成员间相互理解与信任、促进民族聚合力,以及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 征方面,都曾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课堂探究:课堂探究:(1)你知道上述习俗的由来和演变吗?(2)在你看来,这些习俗能够保留至今的原因是什么?探究提示:探究提示:(1)一般认为元宵节以汉武帝在正月上辛祠祭拜为其开端,大约从公元 3 世纪开始,慢慢形成的一种节日

9、;元宵节在南北朝时发展成一固定的节日。元宵节赏灯 的习俗始于汉朝,隋唐时发展成盛大的灯市;吃元宵的习俗始于宋朝,意在祝福全家团圆 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乐幸福。端午节的起源据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诗人屈原。屈 原本是楚国的大夫,热爱祖国,后因小人诬陷离间而被流放。楚国被秦国攻陷后,屈原百 感交集,心情沉痛,投入汨罗江自尽。人们划船在江中打捞屈原的尸体,后又包粽子投入 江中,防止鱼吃屈原的尸体,后来演变为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 节。根据史籍的记载, “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 成为固定的节日。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10、。中 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还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 动。少数民族的风俗,可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让学生自己查阅、收集资料来回答。(2)这些习俗能够保留至今的原因主要是传统习俗具有继承性,在日常生活中,传统习 俗总是无声地感染和熏陶着一代又一代人,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习惯;传统习俗也都经 历了一个不断自我筛选和弃粗存精的过程。 (2)(2)传统建筑的继承:传统建筑的继承:我国的建筑分为宫廷建筑、民用建筑、宗教建筑、桥梁建筑、园林建筑和城市建筑 几大部分,这些建筑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演变,都表现出自身的特色或特点,成为中国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是立体的文化,凝固

11、的艺术,一个民族的建筑无不体现其民族文化的特征和色 彩。中国古代建筑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屹立于世界之林,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并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例如:北京的四合院经过长期的发展,已成为我国 传统民居的主要代表类型。四合院以南北方向为主轴线,坐北朝南的北方成为正房或者上 房,在正房前面东西两侧建有东西厢房。与正房相比,厢房的进深和高度都小,以强调正 房的中心地位;坐南朝北称南房;大门一般开在院子的东南角或西南角,大门里面都建有 山墙影壁,以遮挡视线。四合院房院比例合适,室内室外活动都有足够的空间,而封闭的 围墙又保障了院内的安静与生活的隐秘和安全。正是因为这些优点,四合院

12、成为我国传统 住宅的最主要形式,数量多,分布广,为汉、满、白等许多民族所使用,遍布全国城镇乡 村,又因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具特色。课堂探究:课堂探究:(1)你所居住的地方有些什么样的传统民居?你能指出这些民居所展现的传 统文化内涵吗?(2)有人说,传统民居占用了太多的土地资源,在人口日益增多的今天, 我们应该将其彻底抛弃。你赞同这种观点吗?探究提示:探究提示:(1)同学们可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来回答。(2)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蒙古族的蒙古包,哈萨族、藏族使用的毡房,易建 易拆,是移动的,使用非常方便,不占用土地资源;有些传统民居确实占地过多,但传统 建筑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3、,应当予以适度保留,不可全部抛弃。 (3)(3)传统文艺的继承:传统文艺的继承: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 绘画等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我国古代文学创作种类繁多,作品浩如烟海,留下了许多闻名中外的名著;刚劲有 力的书法,绚丽多彩的绘画,旋律优美的音乐,威武雄壮的雕塑,轻盈飘逸的舞蹈,无不 给我们以美感、以力量、以心灵的震撼、以感情的升华;中国传统文艺在世界艺术之林中 有自己独特的光辉,是东方文艺的代表。点拨:点拨:教材“相关链接”栏目介绍了我国传统文艺的情况,说明我国传统文艺历史 悠久,文

14、化内涵丰富,帮助我们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4)(4)传统思想的继承传统思想的继承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沦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是传统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和整个中华民族血脉相连,成为民族精神的一 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 刻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这足中华民族经济文化的核心。课堂探究:课堂探究:毛泽东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 遗产。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探究提示:探究提示:毛泽东重视对传统思想的继承,提倡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思想进行吸收、消 化、总结

15、,做中国优秀传统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课堂练习:课堂练习:1下面不属于汉族传统习俗的是( ) 中秋节赏月 泼水节那达慕大会元宵节看花灯 A B C D 答案:c 解析:属于汉族传统习俗,可排除;是傣族传统习俗,是蒙古族传统习俗。 故选 C。 2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说法,正确的是( ) 结构体系独特艺术造型优美 艺术装饰丰富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A B C D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不难选出 D。 3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 ) 理论观点 学术思想 道德观念 文学艺术 A B C D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传统思想的含义,不符合题意,故选 A。 (二)(二) 、传统文化在今天、传统文化在今天 1 1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的特点 (1)(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经过不同的时代仍然会保留着原有的基本特征,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社 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会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但传流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不容易改变 的,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2)(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存在差异,表现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