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528790 上传时间:2018-03-30 格式:PDF 页数:33 大小:382.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二、课程设计思路 三、课程目标 四、内容标准 信息技术基础 算法与程序设计 多媒体技术应用 网络技术应用 数据管理技术 人工智能初步 五、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 评价建议 教科书编写建议 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六、案例 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过程中,在通过交流与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能,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

2、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 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为契机,充分调动家庭、学校、社区等各方力量,为高中学生提供必备的软硬件条件和积极健康的信息内容,营造良好的信息氛围;使学校学习与社会学习相连续,使当前学习与未来发展相连续;既关注当前的学习,更重视可持续发展,为学生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 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充分考虑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强调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关注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性,在达到“

3、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鼓励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强调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社会生产、日常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 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鼓励高中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并在此过程中分享思想、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强友谊,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二、课程设计思路 1、课程设计思路与模块

4、结构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信息技术教育已经超越了单纯计算机技术训练的阶段, 成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信息素养培养的教育。因此,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设计坚持如下三点:第一、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结构形式;第二、切实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课程内容;第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的课程目标。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共包括六个模块。 必修部分只有一个模块“信息技术基础”,2 学分。它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是学习后续选修模块的前提。该模块着重强调在大众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与理性建构相结合的过程,感受并认识当前社会信息文化的

5、形态及其内涵,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建议该模块在高中一年级第一、二学期开设。 选修部分包括“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五个模块,每个模块 2 学分。选修部分强调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融合建构,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模块内容设计既注意技术深度和广度的把握、前沿进展的适度反映,同时关注信息文化理念的表达。其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是作为计算机应用的技术基础设置的;“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 “数据管理技术”是作为信息技术应用专题设置的;“人工智能初步”是作为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专题设置的。 为增强课程

6、选择的自由度,所有五个选修模块平行设计,相对独立。各选修模块的开设时间,建议安排在高中一年级第三、四学期或以后。其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与数学课程中的部分内容相衔接,应在高中二年级第一、二学期或以后开设。 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所应涉及的其他内容,如传感技术、控制技术等,考虑到课程管理的原因,放在通用技术课程中设置;而通信技术等,考虑到设施设备条件等因素,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学校自行开发相应课程。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学分为 22(x),其中必修2 学分,科目内选修 2 学分,跨领域选修 x 学分。每个学生必须修满 4学分,才能取得高中毕业资格。考虑到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应用性特征,应使维持学生的

7、持续经历,以保证学习的有效性,建议每周二学时延续两个短学期完成一个模块,同时建议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安排连堂上课。同样,若学生仅修 4 个学分,建议分布在两个学年里完成,例如,高中一年级第一、二学期完成必修模块,高中二年级第一、二学期完成一个选修模块。 信息技术课程的模块结构如下图: 信息技术基础 2 学分(必修) 算法与程序设计 2 学分(选修) 多媒体技术应用 2 学分(选修) 网络技术应用 2 学分(选修) 数据管理技术 2 学分(选修) 人工智能初步 2 学分(选修) 2、标准体例说明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内容的撰写,采用“内容标准”、“活动建议”相结合并附以例子的形式。其中内容标准是主体

8、,活动建议是对教学活动的引导,例子是对内容的进一步解释。 内容标准是课程标准的主体。内容标准的撰写,首先是坚持灵活性,既给出每一部分的基本要求,又给教材编写、教学活动和工具的选用等留有多样化的发挥空间; 其次是注重时效性, 以保证在本课程标准实施的整个阶段中, 对信息技术教学指导的有效性。活动建议用于启发和引导教学活动的实施。 例子是对内容标准的提示,是对内容标准的进一步解释和具体化。考虑到灵活性与时效性的要求,有些内容标准的描述往往比较概括,为方便理解使用例子给予提示。但例子的作用仅仅是提示,不说明内容标准以此为局限。例子中内容的时效性往往较差,但例子中的思想和方法可以长期发生效用。 3、学

9、习目标要求与行为动词使用 为帮助理解和把握内容标准的要求和掌握水平,将课程标准中的学习目标要求和行为动词的使用大致分类如下,仅供参考。 各水平的要求 内容标准中使用的行为动词 了解水平: 再认或回忆事实性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列举属于某一概念的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 描述、列举、列出、指出、了解、熟悉 理解水平: 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新旧知识之间能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解释、比较、检索、查找、知道、识别、理解、调查 知识性目标 低 高 迁移应用水平: 归纳、总结规律和原理;将学到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应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 建立不同

10、情境中的合理联系等。 分析、设计、制订、评价、探讨、总结、研究、选用、选择、学会、画出、适应、自学、发现、归纳、确定、判断 模仿水平: 在原型示范和他人指导下完成操作 尝试、模仿、访问、解剖、使用、运行、演示、调试 独立操作水平: 独立完成操作;在评价的基础上调整与改进;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 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发布、交流、运用、使用、制作、操作、搭建、安装、开发、实现 技能性目标 低 高 熟练操作水平: 根据需要评价、选择并熟练操作技术和工具 熟练使用、熟练地操作、有效地使用、合乎规范地使用、创作 经历(感受)水平: 从事并经历一项活动的全过程,获得感性认识 亲历、体验、感受、交流、讨论

11、、观察、 (实地)考察、参观 反应(认同)水平: 在经历基础上获得并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做出相应的反应等。 关注 情感性目标 低 高 领悟(内化)水平: 建立稳定的态度、一贯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化的价值观等。 形成、养成、确立、树立、构建、增强、提升、保持 三、课程目标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本标准中将信息素养概要地描述为: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基本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流畅地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的提

12、升具体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能熟练地操作并应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3、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4、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 6、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解决实

13、际问题、辅助学科学习、创作信息作品。 7、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8、能对自己和他人信息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9、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形成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10、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 11、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上述三个层面的目标相互渗透、有机联系共同构成高中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

14、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层面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不能人为地割裂三者之间的关系或通过简单活动孤立实施。 四、内容标准 信息技术基础信息技术基础 本模块是培养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是学习各选修模块的基础,具有普遍价值,为必修模块。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基本方法;能够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解决实际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明确社会成员应承担的责任,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 本模块的教学要注重以信息处理与

15、交流为主要线索, 强调在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上的信息素养的建构; 要面向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让学生在亲历体验中培养信息素养。 本模块由四个主题组成: (一)信息获取 1、内容标准 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列举信息技术应用实例,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例 1 烽火台、信函、电报电话、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代表着信息传播发展的不同阶段。 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学会根据问题需要确定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 掌握因特网信息检索的几种主要策略与技巧,能够合法地检索并获取网上信息。 掌握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学会鉴别与评价信息。 2、活动建议 现代信息技术使人们能在最短

16、的时间里(甚至是同步)了解到世界各地发生的事情。比如在因特网上,天气信息可以随着气象台的预报同步更新。但是,并不是所有做天气预报的网站都充分利用了这个优势。试就这个专题展开调查,了解相关网站上天气预报情况,就其更新速度、准确性(与实际情况相比较)等指标进行统计和分析,寻找更新最及时和最可信赖的天气预报网站。 (二)信息加工与表达 1、内容标准 能够根据任务需求,熟练使用文字处理、图表处理等工具软件加工信息,表达意图;选择恰当的多媒体工具软件处理多媒体信息,呈现主题。 例 1 可使用的软件如多媒体素材加工软件、多媒体著作软件、网页制作软件等。 合乎规范地使用因特网等媒介发布信息,表达思想。 通过高级语言编程工具的简单应用,了解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基本过程,认识计算机与人类处理信息的异同。 例1 使用一种可视化编程工具设计下列程序:一个简单的“小时钟”;比较两个学生身高和体重;求解1*2*3*N,N 由键盘输入。 通过部分智能信息处理工具软件的使用,体验其基本工作过程,了解其实际应用价值,探讨智能信息处理应用的前景。例1 模式识别类:光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