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马说教案2 人教新课标版

上传人:琴**** 文档编号:3648557 上传时间:2017-08-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31.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 马说教案2 人教新课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马说教案2 人教新课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马说教案2 人教新课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马说教案2 人教新课标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马说教案2 人教新课标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 马说教案2 人教新课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 马说教案2 人教新课标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用心 爱心 专心 1马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和“其、以”的用法。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3.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4.背诵并默写这篇文章。能力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督促学生疏通词句,翻译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德育目标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

2、系。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本文手法独特,表意含蓄,言在此而意在彼,不读难以领悟。教学时宜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创设学习氛围;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体现节拍、语调和语气;学生练读,努力以声传情,以音达意,声情并茂,深切体会文章的艺术感染力。2.讨论点拨法。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中激活思维,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形成自己的见解。教师适时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引导学生理解文意,体味情感。3.延伸拓展法。联系实际,赋予作品以时代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当今社会的人才制度,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这篇作品的思想内容,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用心 爱心 专心 2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作者及文体简介;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节奏;翻译课文,整体把握文意;合作研讨,深层探究,理解作者的观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课文;体验与反思,品析作品简练含蓄的特点,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同学们,你一定听说过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投影显示)“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首诗呼唤人才,呼唤健全的人才制度。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谈到了作者的人才观,它是唐代大作家韩愈的马说。设计(二)我们古代名士文人特别喜爱借物

4、抒情、托物言志,因此所借之物就有了丰富的内涵。上一学期我们学习了爱莲说陋室铭,今天我们学习韩愈的传世名作马说。二、作者及文体简介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1.关于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西)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曾任吏部侍郎,所以又有“韩吏部”之称。谥号“文”,所以又世称“韩文公”。唐代文学家。韩愈三岁而孤,由嫂抚养,刻苦好学。及长,尽通六经百家之学。贞元八年进士,曾任汴州观察推官、四门博士、监察御史等官。因关中大旱,上疏奏请减免徭役租赋,得罪权贵,被贬为阳山令。后又因上书谏阻迎佛骨,触怒宪宗,几乎被杀,乃贬为潮州刺史。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卒年五十七

5、。在文学上,他领导了著名的古文革新运动,反对浮艳华美的骈文,恢复散句单行、自由朴实的秦汉散文艺术,掀起了散文的新高潮,奠定了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散文无论说理、叙事、言情,均写得生气流动、雄奇奔放,被誉称为“文起八代之衰”。2.关于文体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用心 爱心 专心 3本文是杂说第四篇,“马说”是后人加的标题,“说”比“论”随便,是一篇托物寓意的散文。3.关于背景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难以找到出路。通不过科举考试就潦倒终身,

6、即使考上了还要受到种种限制,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韩愈自身就经历过这种遭遇,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4.关于伯乐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伤心流泪,并且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低下头吐气,仰头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在感激伯乐体贴它啊。伯乐的典故曾几次被韩愈引用,可见韩愈对伯乐能识别千里马的故事是很有感情的。学生读资料,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三、朗读课文

7、,整体把握文意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教师抽查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生字、通假字。(多媒体显示)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伯乐相马 骈 槽枥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食之不能尽其材才美不外见其真无马邪教师选四位同学回答,明确: 食:通“饲”,喂养,读“”。材:通“才”,才能,读“”。见:通“现”,表现,读“”。邪:通“耶”,吗。用心 爱心 专心 4(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提醒学生注意句中停顿。如:不以千里/称也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鸣之/而不能/通其意(3)学生大声读课文,注意语调的变化。(4)学生齐读课文。2.翻译课文

8、,整体把握文意。(1)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翻译课文。(2)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帮助学生积累词语。资料内容如下:积累重点词语。相、骈、枥、策、粟、邪掌握一词多义。难句翻译。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用心 爱心 专心 5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想要和平常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参与学生讨论,适时给予指导点拨。四、合作研讨,深层探究1.学生

9、齐读课文。2.教师设计相关问题,供学生研讨。(1)提问:伯乐和千里马各指什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伯乐?学生明确:“千里马”指人才,“伯乐”指识别人才赏识人才任用人才的人。按常理来说,应是先有马,然后才有对马的认识。然而对于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世上先要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是常有的,可伯乐不常有,表明千里马多伯乐少。因为没有人识得好马,即使有了好马,也只是被当作一般马对待。所以,对千里马来说,贵在发现有“马”,贵在伯乐。(2)品读文章三个自然段最后一句的“也”字,看看它们所表达的语气是否相同?学生讨论后明确:“也”字所表达的语气是由各

10、段的内容决定的。第一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即“伯乐不常有”,而写得有声有色的却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情形,即“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流露出作者的愤愤不平之意;最后用“不以千里称”作结,“也”字流露出作者无限痛惜的感情。第二段从千里马的特点出发进一步揭示它的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把责任归于“食马者”的无知,然后步步紧逼,到段末再用反问句“安求其能千里也”,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强烈地表现出来。“也”字凝聚着作者愤慨的情感。第三段作者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无马”一句用“邪”字轻轻带过,而“不知马”一句则用“也”字收住,有作者的痛切之感,也有对“食马者”的

11、嘲讽之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下:用心 爱心 专心 6学生根据词语提纲背诵课文。(3)作者借伯乐和千里马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作者所要表达的见解是: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从这一见解出发,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字里行间洋溢着强烈的不平和悲愤。学生齐读课文,注意情感的把握,体会作者的怀才不遇之情。学生推选一位同学读课文,力求读得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五、体验与反思1.引导学生体会本文

12、简练、含蓄的特点。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学习课文的感受。生1:托物寓意的写法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寓深刻的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言在此而意在彼,有咫尺论万里之势。生2:文章语言简练,三个“也”字举足轻重。七个“不”字别有蕴味。“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七个“不”字如江河直下,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写得淋漓尽致。2.组织学生讨论: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此次讨论意在引导学生联系当今的社会现实,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这篇作品的思想内容。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理解,谈出自己的看法即可,即使有些看法偏激,也不

13、必动辄评判,相信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多数学生是能够明辨是非的。六、课堂小结马说是韩愈的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它的显著特点是文辞形象简练,蕴藉含蓄,读起来迴环跌宕、格调铿锵,好像游历小巧的园林,有咫尺万里之势。特别是作者的思想如雷震耳,催人深思。我们生活在幸福的时代,要学会珍惜一切,努力磨练自己,打造自己,使自己成为国家的栋梁,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七、布置作业1.运用以物喻人或托物寓意的手法,写一个片断。2.阅读刘基的说虎,思考:文章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说明了什么道理?说 虎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焉,则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然虎之食人不恒见,

14、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用心 爱心 专心 7人用物。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参考译文:虎的力气,比人(的力气)不止大一倍。虎有锋利的爪牙,而人没有,这又大大增加了它的力量,(既然如此),那么人被虎吃掉,是不足怪的。然而虎吃人(的事)不常见,而虎的皮却常常被人拿来做坐卧的物品,这是什么缘故呢?虎用力气斗,人用智慧斗;虎只能利用自己的爪牙,而人能利用捕虎的工具。因此,力气的作用是一,智慧的作用是百;爪牙的作用各是一,工具的作用是百。用一份力量对抗一百份力量,即使凶猛也不能取胜。因此,人被虎吃掉,是有智慧和工具而不加以利用。由此看来,世上那些只用力气而不用智慧,以及只发挥自己的作用而不借助别人作用的人,(也)都跟老虎一样,他们被对手抓住杀掉,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参考答案:这篇文章借虎喻人,借用虎的力气大,又有锋利的爪牙,反而被人捕杀这一事实来总结斗争的经验教训,说明不懂得运用智慧,不会凭借外界力量,只凭自己的力量一味蛮干,就必然招致失败的道理。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