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以大智为国内学术正名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483887 上传时间:2018-03-29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737.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以大智为国内学术正名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当以大智为国内学术正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以大智为国内学术正名(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教评论2017年4月26日星期三02主编: 张树伟编辑: 张贵勇设计: 聂磊校对: 张静 电话: 010-82296506邮箱: 日前,学术出版商斯普林 格出版社发布消息称,撤掉刊 登在出版社旗下学术期刊肿 瘤生物学杂志2 0 12 -2 0 16年 发表的10 7篇论文,且这些论 文全都来自中国。其中多数涉 事稿件为三甲医院和著名高校 附属医院的医生之作,撤稿原 因系论文作者编造审稿人和虚 假同行评审意见。 其实,斯普林格在 2 0 15 年8 月就曾宣布撤回旗下10个 学术期刊已经发表的 6 4 篇论 文,而这些文章同样全部出自 中国作者。两者的高度相似之 处在于,撤销论文时给出的理 由

2、都提到“同行评价过程中涉 嫌造假”的说法,即发现有第 三方机构有组织地为这些论文提供虚假的同行评审。 俗语讲, “吃一堑,长一 智” 。本应引以为戒的学术丑 闻,却能出奇相似地再现,看 来的确是“智”没有用对地 方。笔者分析,这个“智”过 多投向了第三方机构这个“智 囊”上。依照国际学术通行惯 例,因涉及中西方语言差异性 及英美语系的差别,委托第三 方机构基于作者完成的论文原 稿基础上,仅对语言表达方式 进行完善和语言润色,这是合 理而正当的学术发表程序。然 而,事实证明,前述的中国作 者所联系的“第三方” ,超出 了其本分范畴,把“经”故意 念歪了,打着幌子、四处运 作、钱学交易,扮演起了所

3、谓 的“智囊”角色,为那些急于 发表学术论文的人代写、代 投,甚至伪造同行评审,提供 “一条龙服务” ,构成一条获利 不菲的巨大灰色产业链。学术 领域因此弥漫着一股浮躁风 气,日渐偏离了科学本质,严重腐蚀和瓦解着学术队伍,消 磨创新动力和学术热情。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则另有 一事,虽同样也是撤稿,相较 前文所述的“被动撤稿” ,作 者主动提出撤稿,反倒赢得了 喝彩,彰显出了“科学大家” 之风范。2 0 16年底,哈佛大学 科学家道格拉斯迈尔顿主动 撤回了 2 0 13年发表在国际著 名科技学术期刊细胞上的 一篇文章。原来随着研究的展 开,其他实验组和迈尔顿实验 组多次实验不能重复,他发现 自己原

4、有的结论可能是错的。 这一主动撤稿之举,貌似丢了 面子,实则捡回了真正的里 子,正是科研人员本真的科学态度和求真的科学素养,实属 真正的“上智”之举。真正的 科研正是认识到问题所在、不 断修正结论,进而揭示自然法 则的正途。 对于此次“撤稿事件” , 不少媒体发出“国际期刊把关 不严” “斯普林格也有责任” 等辩护的声音,固然听上去有 几分道理,但终究有狡辩遮丑 之嫌。我们固然要论是非、责 任大小,但也需要冷静应对和 沉着反思,以公正、全局的视 角去探寻一个个关键节点上所 思所想的形成过程,从根子上 找出原因所在,构筑一道牢不 可破的学术诚信防护网,这才 算是最为真实而迫切的明智之举。学术诚信

5、绝不是教条主 义,而是知行统一体现于科研 实践中。追本溯源,学术本是 一项崇高的“智学” ,在诞生 之初,是那些纯粹的人为共同 理想而做的事。现如今,身处 世俗世界的人们实在难以用学 术的高尚来要求每一名科研工 作者,也无法用寂寞和冷板凳 来吸引有识之士担挑创新之大 义,但作为学术规范和最基本 的科研诚信之底线要求,不少 人仍选择触碰、僭越、逾越红 线,其实是内心深处自律意识 不够强大,学术理想抱负不够 深厚。 当前大数据技术已介入并 影响到各领域,应用前景看 好。那么,包括中国科协在内 的各类学术不端检测机构、监 管单位、科研部门应考虑引入 大数据技术,将这些潜隐其间 的“问题事件” “不端

6、行为” “交易内幕”进行收集、描 述、归类、编码、分析,考问 学术行为及成果真实与否,并动态监控、预警修正模糊地 带、疏漏点的发生,让学术科 研时刻处在“阳光下最纯粹的 事业”之状态之中。此外, 还应推行针对学术不端的信 息公示公开制度,健全监督 机制,扎牢制度防护。通过 积极搭建起可互通共享的各 层级学术诚信平台,将那些 失信投机的学术人员,与所 在单位的职级晋升、项目申 报、成果评定等“软约束” 挂钩,与整个社会信用体系 “柔性化”关联起来,进而对 其形成强有力的道德压力和 深 入 肌 理 的 社 会 存 在 感 危 机。想必在学术伦理和公共治 理的共同驱动下,那些弄虚造 假者自会因付出数

7、倍成本而望 而却步,科研人员也能不断升 腾起对学术的敬畏之心和自我 纠错矫正意识, “求真” “求 是”之大智也当有望成为普遍 的价值风潮和学术智鉴。 (作者系天津大学研究生 院教师)当以大智为国内学术正名张立迁/ 漫话 / 一家之言 /据中国之声 新闻纵横 报 道,最近,有媒体报道称,陕西合 阳县黑池镇蔡苜村一所占地约12 亩、花费 35. 9 万元建的希望小 学,被上一任村支书以 24. 6万元 的价格“转让”给了前任魏某,成 了村党支部原支书魏某的住宅。 “转让”没经村民同意,村里的孩 子上学不方便了。为此,村民找过 镇、县等部门,但问题一直没有解 决。日前,合阳县已成立联合调查 小组,

8、对这一问题展开调查。希望小学成私宅/ 快评/随着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火遍全国,大 众舆论的关注点从政治反腐渐渐扩散到社会生 活、文化心理等诸多方面。这其中,以赚取同 学“抄作业费”来代偿自己“踢球贿赂”的 “小皮球” ,道出了不少学校里不为人知的秘 密。有趣的是,这些秘密竟然真的发生在现实 中。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北京的黄女士最 近发现,她刚上一年级的儿子靠帮同学写作业 每天“挣得”不少牛肉干、糖果;另一位吴女 士则爆料, “零食贿赂”成了儿子在班干部改选 中的“秘密武器” 。 看来,各路“小皮球们”不断刷新着人们对 常识的认知下限。写作业拿好处、用零食换班干 部、恶意记名字互怼、课文检查“货币化”

9、等, 这类势利而阴暗的利益表达或利益交换之举,微 缩着成人世界的市侩与不堪。 “交易”这一商业 概念,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很早就洞见 其本质在于满足个人的私利。正是在不同私利的 作祟与交互中,成人世界才会出现货币、权力、 人性、道德的多重利益叠加乃至利益冲突。而这 种冲突早已突破了商业的边界,需要社会、法 律、政治等相互规范与制衡,进而达成默契。毫 无疑问,教育也是其中一员。 但这一切在“小皮球们”的眼中是无法理解 的,他们所效仿的是物质化、功利性的现行交 易。比方说,他们公开的“劳动代偿”自有其逻 辑:别人抄袭我的作业,难道不需要付出点代价 吗?至于贿选班干部,那不过是用钱或物去购买 权

10、力,彼此你情我愿,明码标价,又何错之有? 我们发现,孩子们对商业逻辑有着天然的亲近 感,加之天真无邪而显现的品质优势,如重诺、 守信,更会推动这种倾向的发展。他们将自己对 成人世界的解读,运用于校园生活中,自以为很 成熟,这可以从他们骄傲地向家长、朋友展示自 己的战利品,或是因“贿选”失败而满腹牢骚等 种种迹象中可见一斑。 于是,我们看到教育在高速发展的商业社会 中所面临的新问题。从儿童心理学上看,未成年 人的世界认知方式还主要停留在依象画形阶段, 照样画葫芦的具象能力远超抽象思维能力。物质 化、功利性的商业模式让没有钱财概念的孩子初 尝甜头,作业的外包与分工让其坐享其成。更为 重要的是,此时

11、的他们尚没有鲜明的善恶是非 观,以为“在商言商”并没有错,但教育不等于 商业,作业不等于商品,孩子更不等于商人。如 果学生为了私利而肆意混乱两者的界限,且学 校、老师任其自然,时间稍长,一旦行为固化, 思维定势,那教育就真走到“满嘴主义,一心生 意”的悬崖之边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和班级的传统管理已 经到了需要反思和转型的分水岭了。对数据化考 核的过度依赖,让教育本具有的人情味正在标准 化管理体系中慢慢消弭,抽象的道德说教、价值 灌输对擅长具象思维的孩子来说,除了令其虚伪 与茫然,几乎劳而无功。一切货币化的轻慢之举 只会使教育在精神上矮化、实践上俗化。如若忽 视对孩子因势利导与差异教学,不

12、承认他们的无 限可能来自诱导与启发,那今天一个个的“小皮 球”就真可能因货币化的“名义” ,将自己的大 好明天生生吞没。 (作者系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教师)货币化的 “名义” 毁了孩子未来邱磊得力于短周期、灵活性等 因素,校外教育近年来迅猛发 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 教育的短板,但也一直伴随着 各种抨击与批评。日前有媒体 报道,校外教育关注的是“脖 子上的教育” ,以学打拳为 例, “从小学到高中都在背拳 谱,到大学读了博士还是在研 究拳谱,一出门可能一榔头就 被打倒了” 。家长舍得投入, 本希望孩子能练就真本领,结 果连花拳绣腿都没学会,只是 将拳术当成知识装在脑袋里, 引发不满是

13、必然的。本应灵活 机动的校外教育缘何会出现此 类问题?如何改变现状?校外 教育如何与学校教育衔接、互 补?这些问题已然摆在面前,迫切需要研究、分析和解决。 事出必有因,校外教育占 据的是学校教育以外的市场, 面对的是学生家长的需求,所 以研究和分析上述问题,先要 理性思考校外教育成为“刚 需”的现状和成因。其实,刚 需的背后是社会的层化现象和 学校教育的转型。社会的层化 现象正在影响教育的改革路 径。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教 育正在从生存驱动向意义驱动 转变,从知识立意转向素养立 意。相应地,对教育应该承载 的意义和素养的判断也在形塑 着学校教育的当前样态。当 前,基于社会资本的代际传递 障碍,

14、家长特别是处于社会中 产阶级的家长,纷纷转向对教育资本的关注,并逐渐把子女 未来的社会成功寄希望于通过 获得优质教育资源来完成。这 种基于对后代未来社会地位的 关注和焦虑,导致了额外教育 消费时代的到来,显性表现就 是给子女报若干学业辅导班。 这样的刚需支撑了越来越 庞大的校外教育市场,也埋下 了很多问题的伏笔,因为这种 需求已经形成了“校内讲求公 平,校外满足竞争”的教育格 局。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在校 内教育努力达成公平与均衡的 同时,校外教育需要承接学校 教育“溢出”的需求,也就是 学校教育所无法满足的个性化 需求。这种个性化需求往往功 利性更突出,要求培训见效快。以此为导向,容易使校外

15、教育缺乏长远布局,呈现出散 点式、随意性,也容易使校外 教育缺乏育人考虑,呈现出功 利性、竞争性。简单满足外显 的需求,加上校外教育自身能 力的不足、定位不准,在实际 教育过程中自然会导致机械背 诵、反复操练、不良竞争,并 沦为“脖子上的教育” 。 而改变如此状况,将教育 从脖子之上移至全身,需要用 理性的眼光去审视和呵护孩子 完整的发展,需要校外教育主 动做出改变,与学校教育一起 构建支撑孩子发展的完整学习 圈。构建完整学习圈的背后是 消除学科壁垒、学校壁垒、学 习与成长壁垒,构建孩子全面发展的立交桥。校外教育首先 要做好 “补充性” 。在基础教育 领域, 学校教育体现的是先导 性和奠基性,

16、 校外教育是学校 教育的补充, 不是主体, 这一定 位要进一步明确, 要抵制那些 将学校教育当成过场、 将校外 教育建成战场的说法和做法。 校外教育还要关注“规划 性” 。应该看到,校外教育绝 不是简单承接学校教育溢出的 短期性需求,在补充性定位的 基础上要做好自身的发展规 划,还要协助家长做好孩子的 生涯规划,要切实尊重孩子发 展的规律性和周期性,降低功 利性、短期性和盲目性。校外 教育还要做好“衔接性” ,重 视“体验性” ,关注“时代性” 。学校教育教学遵从的是 纸质时代知识的运行流程和基 本规矩,是建基于以确定与系 统为特征的知识之上的“静稳 结构” ,客观上这种静稳结构 很难体现出时代性。 校外教育不应成为各类 “占坑班”的培养基地,不应 成为机械训练的简单作坊,更 不应成为惨烈竞争的战场,要 改变校内外教育各自为战的状 况,基于孩子的整体性,通过 校内外教育的互补,尝试建构 支持孩子全面发展的完整学习 圈,让孩子有丰盈的体验,过 完整的生活,这对教育的发展 无疑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作者系北京教科院课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