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宋初年的方镇格局与荆扬之争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468643 上传时间:2018-03-29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539.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宋初年的方镇格局与荆扬之争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刘宋初年的方镇格局与荆扬之争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刘宋初年的方镇格局与荆扬之争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刘宋初年的方镇格局与荆扬之争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刘宋初年的方镇格局与荆扬之争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刘宋初年的方镇格局与荆扬之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宋初年的方镇格局与荆扬之争(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刘宋初正侧方镇括局与荆扬之争冬才刘裕临终时,因太子刘义符年仅十六,便以录尚书事徐羡之、中书令傅亮、领军将军谢晦及镇北将军檀道济为顾命大臣。但刘义符即位后亲近群小,日夜嬉戏,其次弟庐陵王义真“轻动多过,不任四海”,于是徐羡之等诛杀二人,迎江陵的宜都王义隆(刘裕第三子)入奉皇统。为确保自身安全及久执政柄,这些大臣在义隆即位前进行了周密的布置,宋书卷4 4谢晦传:初,晦与徐羡之、傅亮谋为自全之计,晦据上流,而植道济镇广陵,各有强兵,以制持朝廷;羡之、亮于中秉权,可得持久。东晋权臣常借出镇入辅之势以控制朝廷,以上格局与之类似。但仅隔两年,徐羡之等人便被文帝铲除,相对当初持久秉权的预期,其覆亡也未免过于

2、迅速。前辈学者对这次事件的政治背景多有探讨,如周一良先生认为文帝剪除旧臣,意在树立皇室刘 氏威权;祝总斌先生认为这次事件体现了高级士族与低级士族之间的深刻矛盾。本文拟从刘宋初年的方镇格局入手,对文帝铲除权臣的可能性试加分析。一、刘裕控制强藩的经过及临终前对方镇格局的调整桓玄篡晋以后,北府首领刘牢之穷途自溢,北府旧将也被桓玄诛戮殆尽。后刘裕准备起兵讨伐桓玄,却没有现成的北府兵可以利用,只能以京口为基地重组北府。元兴三年(404 )二月,刘裕与同谋2 7人在京口起兵,这些人正是重组北府的核心力量。驱逐桓玄以后,扬、荆二州,大约出于权宜,分别任命高门王谧及宗室司马休之,其余的强藩则多为北府将领所控制

3、:刘裕居徐州、刘毅居充州、魏咏之居豫州、刘敬宣居江州。据宋书卷4 2刘穆之传,众人虽然推刘裕为盟主和徐州刺史,但如刘穆之所言,“非为委体心服,宿定臣主之分也。力敌势均,终相吞咀”。尤其是刘毅,自以功业与刘裕相当,不愿臣服刘裕,于是一方面厚结“朝士素望者”;另一方面则与刘裕展开了对中央及方镇权力 的争夺。排比史料,可以看出二刘之争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一)徐豫相抗。元兴三年( 40 4)攻克建康以后,刘裕领兵镇石头,刘毅则率军追讨桓玄。义熙元年( 405),因军役渐宁,刘毅以丁忧.63为由乞还京口,其意似在争夺北府基地。刘裕自然不会应允,于是退出建康,还镇丹徒(京口附近),而以刘毅为豫州刺史。刘

4、毅西迁时,不仅将“本府文武”全部带走,而且求得淮南、安丰、梁国三郡。这样,以建康为中心,刘裕镇丹徒,刘毅镇姑熟,形成徐豫相抗相维的格局。(二 )争夺扬州。据宋书卷42 ( (刘穆之传,扬州刺史初命王谧,义熙三年王谧卒后,刘毅不欲刘裕入辅,议以同党中领军谢混为扬州,或让刘裕于丹徒领州。刘裕府佐刘穆之密白“扬州根本所系,不可假人”,刘裕遂于四年正月入辅,夺得中枢。也许是出于怀柔,刘裕表解充州,让与刘毅从弟刘藩。(三)争夺江州。刘裕之弟刘道规早在义熙元年已为荆州刺史,此时刘裕又夺得扬州,刘毅显然处于夹在荆、扬之间的不利地位,于是尽力夺取江州,以扩充中间地带的势力范围。江州刺史初为刘敬宣,据宋书卷47

5、刘敬宣传,刘毅使人语裕“猛将劳臣,方须叙报,如敬宣之比,宜令在后”,敬宣内心不安,于是自表解职。继任者为何无忌,刘毅也与之“不平 ,。何无忌在义熙六年死于卢循之乱,庚悦继为刺史,刘毅便以“江州内地,治民为职,不宜置军府”为由解悦都督,将其“文武三千”悉数吞并0。(四)荆扬之争。刘毅虽然控制了江州,但仍不能改变他在方镇格局中的不利地位。义熙八年,荆州刺史刘道规以疾患求归,改授豫州,刘毅则换镇江陵。据晋书卷85 ( (刘毅传,刘毅“既出西藩,虽上流分陕,而顿失内权,又颇自 嫌事计,故欲擅其威强,伺隙图裕”,似乎迁镇江陵并非出于刘毅的本意。其实刘道规与刘毅对调可以说是两厢情愿,刘裕想借此将刘毅从近在

6、咫尺的姑熟挤走,使其“顿失内权”;刘毅则想摆脱两面受敌的不利地位,得居“上流分陕”。这样,徐豫相抗转化为荆扬之争,争夺格局变得明朗。半年之后,刘裕遣王镇恶突袭江陵,诛灭刘毅,顺便除掉豫州的诸葛长民(道规卒后 由长民代之),扫清了代晋路上的最大障碍。随后,刘裕权以东晋宗室司马休之为荆州刺史,同时命孟怀玉居江州以防之。十一年,休之被逐北奔,刘裕自领刺史,从而完成对“陕西”的控制。如上所述,刘裕主要是在与北府将领的争夺中控制了徐、扬、豫、荆四大强藩。夺取之后,刘裕无意让高门或元从居守,而是先自领,然后令子、弟继镇:扬州裕先自领,继命次子义真;徐州裕先自领,继命长子义符、弟道怜;荆州裕先自领,继命道怜

7、、三子义隆;豫州裕先自领,继命义符、侄义庆、四子义康0。据吴廷燮东晋方镇年表序载,东晋方镇,扬本徽甸,荆地分陕,徐日北府,豫日西藩;江充雍梁,亦称雄剧;益宁交广,斯为边寄。刘裕在临终之前,即根据中央至方镇轻重的不同,进行了一系列措置。(一)扬州。义熙三年(407 )扬州刺史王谧卒后,刘穆之说刘裕以“扬州根本所系,不可假人”,刘裕遂一直以录尚书事领扬州,直至元熙元年(419 )才授予次子义真。但永初二年( 421 )正月,时刘裕即位才半年,便以徐羡之为尚书令、扬州刺史。三年三月,又出义真镇历阳。五月,刘裕临终,据宋书卷3 ( (武帝纪,裕为手诏 云: “朝廷不须复有别府,宰相带扬州,可置甲士千人

8、。”(二)荆州。自义熙十四年( 418 )后,荆州刺史为刘裕第三子义隆。永初三年(422 )二月,诏分荆州十郡重立湘州,以张邵为湘州刺史,居长沙。宋书卷5 1临川王义庆传:“荆州居上流之重,地广兵强,资实兵甲,居朝廷之半,故高祖使诸子居之。 ,。(三)徐州。徐充二州本来合镇京口,义熙十四年(418 )后刺史为刘裕次弟刘道怜。永初三年(422 )三月,以彭城王义康为南徐州刺史,镇京口;以檀道济为南充州刺史,镇广陵。宋书卷78 ( ( 刘延孙传:“先是高祖遗诏,京口要地,去都邑密迩,自非宗室近戚,不 得居之。”64,四)豫州。豫州本为一个整体,元熙二年(420 )后刺史为刘裕第四子义康。据宋书卷3

9、 ( (武帝纪,永初三年(422 )二月。,诏日:“豫州南临江浒,北接河洛,民荒境旷,转输艰远,抚在之宜,各有其便。淮西诸郡,可立为豫州;自淮以东,为南豫州。”以义康为南豫州刺史,镇历阳;以刘粹为豫州刺史,镇寿阳。三月,义康迁镇南徐,由义真代之。在此格局中,首先值得注意的是扬州为异姓所居。宋书卷“沈约论日:“晋世幼主在位,政归辅臣,荆、扬司牧,事同二陕。宋代受命,权不能移,二州之重,咸归密戚。”就大体形势而言,沈约的论断是不错的,也为学界所接受L。但荆、扬二州都有任用异姓的事例,荆州曾授予谢晦、朱修之、沈枚之,扬州曾授予徐羡之、王弘、殷景仁、王景文。这些事例并非意外或偶然,都有其具体的背景。晋

10、末宋初,扬州刺史依次为刘裕、刘义真、徐羡之。刘裕为义军盟主,因“扬州根本所系,不可假人”,遂自领州任。登位之前,刘裕将扬州授予次子义真。据宋书卷51长沙王道怜传,太后曾建议刘裕:“道怜汝布衣兄弟,故宜为扬州。”刘裕答:“寄奴于道怜岂有所惜。扬州根本所寄,事务至多,非道怜所了。”太后反间:“道怜年出五十,岂当不如汝十岁儿邪?”刘裕说:“车士虽为刺史,事无大小,悉由寄奴。”太后于是“无言”。太后强调手足关系,刘裕强调才能品行,各执一词,凿凿成理,但颇如机锋,暗藏实情。据卷41 ( (后妃传,刘裕之母赵氏亡于产疾,萧氏继之,生道怜、道规,后来被立为太后。萧氏因道怜为自己亲生,所以热心推荐;刘裕因道怜

11、是异母兄弟,所以婉言相拒。萧氏固然出于私心,刘裕也谈不上公道。萧氏不过是刘裕的继母,见刘裕不听商量,只得“无言”而罢。可知刘裕对亲生儿子更为信赖,既然如此,他为何在临终前让义真出镇历阳,将州任授予异姓徐羡之呢?史书虽然没有明言,但可以这样理解:(一)“扬州根本所寄,事务至多”,道怜既不能了,义真更是难了。刘裕在世时,“事无大小,悉由寄奴”,刘裕死后,义真将不堪负荷。(二)据宋书卷6l ( (庐陵王义真传,太子义符与义真“不协”。刘裕在世时,这种矛盾尚无大碍,刘裕死后,就很难说了。东晋后期,皇室内部曾出现兄弟及父子之争,前车不远,刘裕应有所鉴戒。所以刘裕在临终之前将扬州授予异姓,也有避免同姓相争

12、的意图。方镇格局的明显变化是:分割之前,荆、徐充、豫都由宗王坐镇;分割之后,荆、南徐、南豫等主要方镇仍由宗王坐守,而被分割出去的湘、南充、北豫等次级方镇则授予异姓。这种安排应与东晋政局及南北形势有关。东晋时期,权臣常借方镇之力凌驾于中央之上,刘裕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在控制强藩后便以子、弟坐镇。但出镇宗王势力过大,对皇权同样是潜在的威胁,故刘裕在临终之前分割强藩,将次级方镇授予异姓,使出镇宗王的势力有所削弱。又当时处于南北对峙的环境,刘裕以弱子坐镇强藩,未必能保证边防的安全。据庐陵王义真传,义熙十三年(4 17),刘裕曾令义真镇守长安,结果发生内部矛盾,以致“人情离骇,无相统一”,义真仅得身免,这

13、个教训刘裕不能不吸取。另魏书卷35崔浩传载,刘裕方卒,魏明元帝便“欲取洛阳、虎牢、滑台”,对此刘裕在生前应有所防备。所以刘裕分割徐充和豫州,以己子居京口、历阳制约,任大将居广陵、寿阳防御,在巩固皇权的同时,也兼顾了边防的需要。二、刘裕死后方镇格局的演变与荆扬之争刘裕在宋初复杂的政治和军事环境中,对中央及方镇作了周密的安排。出镇宗王 的势力65虽因分割而有所削弱,但荆、南徐、南豫三大强藩毕竟由宗王坐镇,刘氏王朝看来十分巩固,而现实政局的演变却难以预料。刘裕临终前令徐羡之以宰相带扬州,本意大概在于加强中央权力,并云徐、傅“当无异图,0,而徐羡之却借宰相之重统合了下游方镇并废黝了少帝。据庐陵王义真传

14、,义真至历阳,“多所求索,羡之等每裁量不尽与”,旋轻易被废。彭城王义康镇京口,其长史刘湛弃之不顾,应召而入,与羡之等人采取了合作的态度。据宋书卷69 ( (刘湛传,后刘湛伏诛时,诏书罗列其罪状,称“往佐历阳,奸坡夙著。谢晦之难,潜使密告”,这恐怕不是捏造之词。所以南豫、南徐的宗王并没有起到藩卫作用。檀道济居南充州,王弘居江州,他们已被徐、傅拉拢。刘粹居豫州,张邵居湘州,史书没有记载他们在废立时的动向,大概是采取了观望的态度。所以在徐羡之等人废黝少帝和义真以后,方镇中存在的障碍惟有上流的宜都王义隆。荆州号称“陕西”,其地位仅次于扬州,但在东晋末年却有所削弱。据宋书卷5 1刘道规传,刘道规于义熙元

15、年(405 )镇江陵时有“东来文武”,但后来败于卢循。刘毅于八年迁镇江陵,晋书卷85刘毅传言“荆州编户不盈十万,器械索然”,刘毅于是要求加督交、广,并“辄取江州兵及豫州西府文武万余,留而不遣”,但寻为刘裕所败。继任者为司马休之,十一年,刘裕起兵伐之,休之兵败北奔。代镇的是刘裕之弟刘道怜,宋书本传云“北府文武悉配之”,自此以后,荆州的实力才大为增强。刘义隆于十四年代道怜,应同时继承了他的府州兵力。同书武帝纪载,永初二年(42 1),“初限荆州府置将不得过二千人,吏不得过一万人;州置将不得过五百人,吏不得过五千人。兵士不在此限”。虽经限制,其数量仍很庞大,有学者估计不会少于2 0万。正因为“荆州居

16、上流之重,地广兵强,资实兵甲,居朝廷之半”,刘裕才遗诏子弟次第居之。显然,徐、傅虽能废默义真、少帝,控制义康、义恭(义恭代义真镇历阳),但对义隆却无能为力。据宋书卷44谢晦传,后谢晦起兵时曾上表云:“若令臣等颇欲执权,不专为国,初废营阳,陛下在远,武皇之子,尚有童幼,拥以号令,谁敢非之”。其实果然如此,上流可能会称兵向网。于是最佳的选择就是迎义隆入奉皇统,以便就近掌握;谢晦则迁镇江陵,从而控制上流。这样看来,当初徐羡之在废默少帝后还要杀掉义真,除义真“轻动多过,不任四海”的原因外,还在于他是义隆之兄,只有杀掉他,才可名正言顺地按立长的传统西迎义隆,从而解除上流的威胁。景平二年(424 )七月,傅亮率行台西迎义隆,江陵“人怀疑惧”。南史卷2 ( (宋本纪载:“帝日:诸公受遗,不容背贰;且劳臣旧将,内外充满,今兵力又足以制物,夫何所疑!”,时义隆年仅十七,面对大难却镇静如此,恐是史书虚饰,同书卷25到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