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453025 上传时间:2018-03-29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7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二年级 下册介绍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是以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编者一方面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同时注意所采用措施的可行性,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另一方面注意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既注意反映数学教育的新理念,又注意保持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一、教学内容一、教学内容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和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

2、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一)数与代数教学内容1表内除法(1)以往安排在六年制义务教材第三册里,现在是乘法口诀全学完之后,再学习。(2)仍分成用 26 的乘法口诀求商、用 79 的乘法口诀求商两段编排分散难点,让学生有更多的练习时间。2万以内数的认识。(1)仍分两段:1000 以内数的认识、10000 以内数的认识,但更强调培养数感。(2)不同的是:提前教学“整百、整千数的口算加减法” (义教在“万以内的加、减法(一)中) 。3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两位数加、减法的口算(2)增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和估算4量的计量建立质量观念,使学生初步认识克和千克。5数学广角(排列组合、推理)

3、(1)一年级下册: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2)继续探索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与一年级下册教材相比,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稍复杂一些) 。如图形的排列呈现形状和颜色的循环变化。一个数列每相邻两项的差组成新的数列是等差数列。6解决问题结合所学的知识,结合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1单独安排一个单元。2结合各部分知识的教学,安排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结合计算教学内容进行。结合其他教学内容安排例题或练习。如, 在“克和千克” (第 87 页的内容、第 89 页第 7 题)和“统计” (第 113 页第 3 题)的教学中,都安排了解决问题例题或练习。(二

4、)空间与图形图形与变换(包括:平移和旋转、锐角和钝角)(三)统计 (以 1 当 5 的条形统计图,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仍然让学生学习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 1 当 5 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四)实践活动(安排了剪一剪和有多重两个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的编排还处于一个开始阶段,对实践活动的认识也各不相同,究竟什么样的活动才叫实践活动,应该怎样开展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分哪几个层次,在教材上应该怎么呈现,这确实是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的。就目前,我们认识的水平而言,我们认为可以分两个方面,一是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如“生活中的数学” 。二是单独安排,大体上可以分这样几个层次: 1.在活

5、动中巩固数学知识。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体会课题研究的过程。 我们的实践活动,一定要让学生活动起来,在活动中体会、应用数学知识。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剪一剪” 、 “有多重” ,属第一个层次,主要是通过活动,让学生一方面巩固数学知识,这些活动有的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做的,由此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二、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这一册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 ,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

6、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2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 1 克和 1

7、 千克质量观念,知道 1 千克=1000 克。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 格表示 5 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列的简单排列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三、各单元介绍三、各单元介绍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一、教学

8、内容一、教学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运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运算解决问题。二、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编排特点三、编排特点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并解决问题。结合生活情境发现并解决问题。同前几册一样,教材仍然在单元之前,安排一个大情境,引出后面的几个例题。每个例题的情境或是主题图的一个局部,或是主题图中某

9、一情节的发展,使学生在一个比较完整的情境中学习不同的内容,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习兴趣。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1)主题图以学生熟悉的“游乐园”为背景,提供了丰富的活动情景,使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如, “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有多少人在玩沙包?”等等。从图中还可以得到其他信息,为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2)对于每一例题中的问题,教材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解决。使学生感受到不只是单纯的计算题有不同的算法,对于一个实际问题也可以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容易理解或比较喜欢的方法。四、具体内容四、具体

10、内容主题图(游乐园情境) (P2P3) 设计了四个活动:看木偶戏(包括正在看戏,以及准备去玩丢沙包的和准备来看戏的) 、跷跷板乐园、玩沙包(包括正在玩和准备来玩的) 、买面包。这些活动既相互独立又有一定的联系。 学生观察图时,开始说得可能比较概括,进一步引导他们描述每个情境时,为了更好地说明图意,最好把人物进行量化,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观点观察问题。 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学生可提出多种多样的问题,对于一步计算的,可当时就让学生解答;对于两步计算的可以暂时留下,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由此情境,引出了后面三个例题。例 1(用加、减法两步运算解决问题)(1)由看木偶戏引出,通过人数的变动,教学用

11、加、减法两步运算解决问题。(2)给出了学生三种不同的解法。例 2(教学使用小括号)(1)是一个买面包的热闹场面,通过对话给出信息和所求问题。(2)呈现几种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由此引出小括号。练习一第 2 题,所有信息、问题全通过对话呈现,以收集易拉罐为背景,渗透环保教育。第 4 题,以中国国家足球队参加“2002 年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十强赛”为题材,通过计算 B 组各队得分,既练习用加、减法两步运算解决问题,又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第 5*题,是一个关于年龄的思考题,也需要用加、减两步运算来解决。有多种方法。方法一: 方法二:(1)过多少年爸爸 50 岁:5035=15, (1)父子俩相差多少

12、岁:35-8=27(2)爸爸 50 岁时小朋友的年龄:8+15=23。 (2)爸爸 50 岁时小朋友的年龄:50-27=23。例 3(教学用乘法和加法两步运算解决问题)(1)以玩跷跷板活动为实际背景,教学用乘加两步运算解决问题。(2)教材提出“还可以怎样算?”让学生知道可以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做一做 P9创设一个美丽的童话情境,让学生学习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进行解答。可提出下面一些问题。鸟:现在有几只鸟?(可用加、减两步运算解答)花:一共有多少朵花?(可用乘加两步运算解答)蜜蜂:有多少只蜜蜂在采蜜?(?)练习二第 3 题,这种解决实际问题的题,二年级上册出现过,是父女俩去海洋馆,算两人买票

13、一共要花多少钱。这里是算一家三口逛动物园买票一共要花多少钱的问题,既可以用乘加两步运算,也可用连加进行计算。第 4 题,与练习一的第 4 题对应,也是计算参赛各队的总分,只是这里其中一个条件要用乘法计算出。第 5*题,选做题,通过计算方木块的个数,既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又练习用乘加或乘减运算解决问题。五、教学建议五、教学建议1注意例题与主题图的联系。注意例题与主题图的联系。由于例题的情境都与主题图有关,所以在例题教学时,最好先由主题图引入,让学生看到情节上的联系,过渡比较自然,也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选取联系学生生活的素材,给学生提供充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选取联系学生生活的素

14、材,给学生提供充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教材中设计的场景均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教师可以根据本地情况、学生特点,选取学生感兴趣,又有一定实际价值的素材,让学生通过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3让学生自主选择解答方法。让学生自主选择解答方法。这部分内容,每个例题都呈现了解答方法多样化的特色,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对于不同的方法都应给予肯定(如数的方法) ,保护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对于解答方法的优化,要允许学生通过交流、反思自主选择。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

15、)表内除法(一)一、教学内容一、教学内容(1)除法的初步认识(2)用 26 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问题”结合上面内容进行。二、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 26 的乘法口诀求商。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三、编排特点三、编排特点1加强除法概念的教学。(1)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过去只有一个(分木块)例题,教学“平均分”含义。现在“平均

16、分”专门列为一段(以毛毛虫的形式) ,安排 3 个例题,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充分体会“平均分”的含义,为教学除法建立良好的认知基础。(2)更加注重概念的本质特征。除法不再从两种分法进行教学,而是建立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两种分法安排在“平均分”中,作为分东西的不同分法。2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P14:展示了学生生活经验中不同的分法。P23:利用学过的连加、连减和乘法的基础,呈现了学生自主探讨的不同求商方法。3解决问题结合相应的内容进行。“解决问题”的内容,教材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先编排用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再编排用乘、除法两步运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四、具体内容四、具体内容1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 。(1)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和活动情境,建立“平均分”的概念。(2)在建立“平均分”概念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