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大户看不懂鸡蛋行情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442358 上传时间:2018-03-29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949.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养殖大户看不懂鸡蛋行情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养殖大户看不懂鸡蛋行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养殖大户看不懂鸡蛋行情(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年7月18日星期三郭茂英李忠运总编室传真:(0531) 86424205本报记者王佳声肖芳“问我现在的感受?很郁闷。”7月15日, 章丘市瑞凤养殖有限公司的当家人王长清点着 一支烟,猛吸一口对记者说。 曾在畜牧兽医站工作的王长清,1999年起 和妻子一起创业,搞起了蛋鸡养殖,最高存栏9 万只,在章丘这样的畜牧大县也是数一数二的 养殖专业户了。这样一位老资格的养殖大户对 眼下的鸡蛋行情却有些“捉摸不透了”。上蹿下跳的“火箭蛋”今年春节后,全国各地的鸡蛋价格一路下 跌,从春节期间的每斤4.8元-5元跌至每斤3.5 元左右。那时王长清明白,这是因为去年鸡蛋价格始终在高位运行,不少养殖户集中补

2、栏, 蛋鸡养殖规模扩大,导致春节之后市场供大于 求,鸡蛋价格快速下滑。 到了4月下旬,鸡蛋价格在七天之内蹿升了 七毛钱,被市场形容为“火箭蛋”。然而,超 过4元/斤的价位持续了五天后,又在一天之内 跌落到3.2元/斤。这样的大起大落,让王长清 开始有点措手不及。“出厂价四块才算勉强保 本,三块二,赔惨了。” 6月,“火箭蛋” 再现, 原本处于低位的鸡蛋价 格突然掀起疯狂涨势, 从5月底的3.4元/斤一跃 升至4.2元/斤左右。 王长清认为, 夏季产蛋量减 少, 可能是鸡蛋价格回升的主要原因。 但进入7月,蛋价又在跌破成本价后跳水, 王长清开始 “摸不着头脑了” 。 7月1日-2日, 3.95

3、元/斤; 7月3日, 3.8元/斤; 7月4日-6日, 3.55元/ 斤; 7月7日-10日, 3.44元/斤 “以前涨跌幅度不过几分钱,现在动不动 就是几毛钱;以前一个月左右波动一次,现在 几天就波动好几次。”王长清说,“自己养了 十多年蛋鸡,从来没见过这样的鸡蛋行情,周 期短,变化大,就像炒股一样,瞬息万变”。四个月处理掉两万只蛋鸡“去年一年赚了150万,今年上半年就赔了 180万。”鸡蛋价格的接连跳水,让王长清遭遇重创。很多蛋鸡养殖小户卖掉蛋鸡观望市场行 情,而像他这样的养殖大户则被市场套牢。 王长清的养殖基地在埠村街道月宫村,与 其比邻的翟家庄村基本是养殖小户,2009年蛋 鸡存栏量最

4、高时共近13万只,去年减少到6万 只,但目前已经不过2万了。“小户们灵活性 大,一看行情不好,马上就可以撤掉。大户摊 子大,退出难。”章丘市埠村街道畜牧兽医工 作站站长李涛际介绍说。 虽然做的是赔本生意,但是王长清却不能 像小散户一样立马甩手不干。 今年初, 他刚补了2 万只蛋鸡, 将养殖规模扩大到7万只。 而近4个月 来, 迫于市场压力, 王长清已经陆续杀掉、 卖掉了 2万只鸡, 养殖规模又缩减到去年的5万。 王长清的养殖基地现在每天能生产150箱鸡 蛋, 无论市场起伏, 他从不用为销路发愁, 总有 “蛋经济” 或 “蛋头” (中间商)主动上门全部收购。 “愁的是经常低于成本价卖。 ” 王长

5、清说,“鸡蛋的 储存期短, 顶多存放20天, 不可能等价格高了再 卖出, 即便亏本, 也只能随行就市。 ” “一万只鸡一天就得吃掉一吨饲料,入不 敷出,供不上吃,就只能杀鸡。”王长清告诉 记者,他在银行还有200万元的贷款要还,每年 光利息就是48万元。现在每天得亏损五六千块 钱, 相当于一天赔掉一台空调。“如果行情没有改 观, 我这个公司也就只能再硬撑两三个月了。 ”“先渡过这段危机再说吧”蛋价为什么会这样高频率的大起大落?王 长清百思不得其解。养鸡成本一直居高不下, 变化不大。存栏量也比较稳定,不可能在几天 内大起大落。“这样短周期内的大幅涨跌,实 在是让人搞不懂。” 养鸡大户们甚至怀疑有

6、人在用闲资炒作, 在短时间内反复囤积抛售,从中赚取差价? 王长清告诉记者,自己现在每天卖掉的150 箱鸡蛋中,绝大多数都是卖给“蛋头”,只有 五六盒是直接销往超市。“相比我们养殖户承 担市场风险,蛋头似乎稳赚不赔:价 格处于涨势的时候,就跟我们签合同,要按协 议价把鸡蛋卖给他们;价格低靡的时候,就不 跟我们签合同了,看谁家的更便宜就收谁家的 蛋。”这一点最让王长清窝火。 那有没有可能跳开中间环节? 王长清曾经想 过自产自销, 但最终未能实现:“主要是缺钱, 资 金周转不畅, 而且目前也没那么多精力。 ” 品牌化发展,是王长清想到的另一条出 路。他观察市场发现,品牌特色鸡蛋主打绿色 生态概念,价

7、位较高,在超市能卖到几十元一 斤,而且比较稳定。但是,“要走这条路也不 容易,品牌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散养也 需要再圈地,先渡过眼前这段危机再说吧。”去年净赚150万,今年半年赔了180万 养殖大户看不懂鸡蛋行情养殖大户看不懂鸡蛋行情本报记者薄克国 本报通讯员刘洋一位为祖国海洋事业奋斗了半个多世纪的 老人,走完了他人生的旅程 7月16日,中国 科学院资深院士、著名海洋生物学家刘瑞玉在 青岛逝世,享年90岁。 7月17日,在刘瑞玉院士生前工作单位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人们深情追忆刘院士。给海洋生物上“户口”刘院士为摸清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家底,北 上渤海,南下海南岛,足迹遍布中国海沿岸。 “195

8、8年1月,全国海洋第一次综合普查举 行,刘先生是海洋底栖生物普查组组长。我们 到南海调查,坐着在风浪中飘摇的小渔船,我 和刘先生都晕船,记得当时是一边呕吐,一边 工作。虽然这样, 刘先生还是坚守在船上, 认真 制作标本标签。 ” 中科院海洋所徐凤山研究员回 忆,“渔船上工作条件差, 晚上睡在鱼舱里, 被子 都被海水打湿了。 为了赶任务, 晚上熬夜是常有 的事, 最后累得眼睛都睁不开了。 ” 王永良1954年大学毕业后到中科院海洋所 工作刚1个月,就跟随刘瑞玉到广东、广西沿海 调查甲壳类动物。后来刘瑞玉写了一本专著 南海对虾类,就是根据当年采集的标本写 成的。“58年时间里,我们就像父子一样相

9、处。刘先生走了,我们很悲痛,海洋科学界又 少了一位大师。” 刘静研究员谈起她刚来所里不久的一件 事。一天凌晨4点半,刘瑞玉带着他们一行赶潮 考察。天还黑着,码头高出小船1米多,小船飘 飘荡荡,他们面面相觑,不敢下船。“还等什 么,跳!”只听“咚”的一声,刘瑞玉第一个 跳了下去。那年,他已经68岁。 孙瑞平研究员说,1995年,刘瑞玉主持中 德海南岛海洋生物调查课题时,虽然已是73岁 高龄,依然和年轻的科研人员一起,登上渔 船,挑选虾类等标本。 2007年,中科院海洋所“科学三号”海洋 调查船服役,准备出海进行黄海冷水团项目调 查,其中网具和采泥器等设备都是新上的。王 永良研究员说:“这些设备好

10、不好用,刘院士 有些不放心,向所里提出要出海,登船参与调 查,拖一网海泥,看看海洋底栖生物情况。此时,刘院士已是85岁高龄。最后,所里答应 了。在胶州湾出海口,拖了一网海泥,看到网 具设备很好使,刘院士终于放心了。” 2008年,刘瑞玉院士联合全国专家编著了 中国海洋生物名录,记载全部46门22629种 海洋生物的名称和分布,真实反映了中国海洋 生物的多样性现状,相当于给海洋生物上了 “户口”,被誉为“里程碑”“活一天就要工作一天”刘院士是海洋所出了名的“工作狂”。他 曾说:“我活一天就要工作一天。” 2011年夏天,史本泽考上了刘院士的硕博 连读生。当年6月至8月,他在刘院士办公室做 一些工

11、作。“两个月里,刘院士没有节假日, 天天上班,伏案工作。他从事科研工作几十 年,办公室里有16个书橱,满满的,都是各类 资料。他孜孜不倦的工作精神,树立了一座人 生的丰碑。” “刘先生治学严谨,诲人不倦,为培养我 们年轻人,耗费了大量心血。”刘院士的博士 生蒋维眼圈红红地回忆起当年先生指导他写硕 士论文的情景。蒋维写了一篇五六页的文章, 请刘院士批阅。“包括题目、摘要、图表、文 献索引等,刘先生几乎一个字一个字的修改, 前后折腾了10多次才算完。也就是那次, 让我对科学基本功开始入门了。” 刘院士出外开会,有个习惯,喜欢当天 去,当天回。他的助手郭琳博士说:“今年4月 份到北京参加生物多样性研

12、讨会,早上坐飞机 走,晚上就回青岛了。他不论多晚,尽量回 来,时间对他来说,很宝贵。可谓老骥伏枥, 壮心不已。” 刘院士研究内容广泛,涉及多个领域,贡 献突出。其中,首次搞清中国对虾产卵习性和 生活史,有力推动了全国对虾人工育苗和增、 养殖农牧化进程。在胶州湾对虾放流增值中提 出适宜放苗量和地点,连年增产,起了重要的 示范作用。1988年,他率先策划和安排了南美 白对虾第一批育苗,为该良种在我国形成巨大 产业作出了关键性贡献。他提出合理开发方案 和大力加强水产资源增、养殖发展及农牧化建 议,为“海上山东”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推 动了全国海岸带经济社会发展。 老人怀着对海洋无法泯灭的情感,发出了

13、“还我海域一片蓝”的呐喊。针对我国海洋渔 业资源的先天不足,面对多年来的过度捕捞和 环境污染,大声疾呼合理开发和保护海洋资 源。设奖励基金奖掖后进今年5月24日,刘院士患病住院。住院期间 只要意识一恢复,他惦记的仍是科研。 张素萍和同事去医院看望刘院士时,躺在 病榻上的刘院士叮嘱说:“大型海洋底栖生物 和鱼类课题组,一定要成长起来。”这些话让 张素萍心里痛痛地:“让他念念不忘的,不仅 有课题组,还有他生前正在主编的黄海图 志、中国海洋生物名录(第二版),后者 300多万文字已经汇总,他还一心想着等病好了 继续审定” 刘静研究员说:“6月16日,我们去医院看 望他时,病重的刘先生说话已经很费劲了

14、,见 到我们,他断断续续地说出了大型底栖生 物鱼类课题组三个词,我们猜想他 后 面 的 意 思 是一定要坚持下去,不能没 了。” 海洋生物分类学、甲壳动物学、海洋底栖 生物生态学属于基础性科学研究。上世纪90年 代,在国内的研究一度陷入低潮,面临后继乏 人的危险。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刘院士不顾 年迈,亲自培养硕士生、博士生,同时返聘所 里退休专家,指导青年人才开展科研工作。 “刘先生曾说,看到年轻学生在身边工 作,感到浑身有力量,自己也就像年轻人一样了。”王永良说,“经过刘先生这些年的努 力,在海洋生物分类学方面,海洋所一直保持 着国内外领先的优势。” 5月28日,中科院海洋所纪念童第周先生诞

15、 辰110周年座谈会召开,刘瑞玉专门从医院赶来 参加,并在座谈会上发言,深情追忆了童第周 崇高的人生信念和科学精神。这是刘院士生前 最后一次参加大型社会活动。 6月14日,刘瑞玉在病榻上郑重签署捐赠 书,决定向中科院研究生教育基金会捐赠100万 元,设立“刘瑞玉海洋科学奖励基金”,所捐 赠的100万元作为留本基金,以其收益奖励中国 科学院海洋生物学领域成绩优异并取得重要研 究进展的学生。 当时刘院士说话已很吃力,但他激动地攥 着工作人员的手,感谢教育基金会帮助他完成 了这个心愿,希望能有更多的优秀学生献身科 研。 甘为人梯,奖掖后进,刘瑞玉为国内外培 养了一大批高层次科技人才,其中许多已成为

16、国内外相关学科学术带头人。其中,为中科院 海洋所培养了一批从事主要海洋动植物主要类 群的分类学、生物地理学、底栖生物生态学等 领域的研究团队,为我国海洋生物学各学科领 域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蒋维等人表示:“刘先生毕生热爱海洋生 物研究,他为科研事业孜孜不倦的忘我工作精 神值得我们每个科研工作者学习。他未竟的 中国海洋生物名录(第二版),我们将继承 他的遗志,进行扩充和完善,以此来告慰刘先 生的在天之灵。”曾树里程碑倾情待后生曾树里程碑倾情待后生 追忆著名海洋生物学家刘瑞玉院士刘瑞玉简历:1922年出生,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著名海洋生物学家,中国海洋底栖生物生态学奠基人和甲壳动物学开拓者。从事海洋科教工作65年,共著论文200余篇,专著21部;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山东省科学大会奖,山东省科技进步奖,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世界甲壳动物学会杰出研究贡献奖(改写这一国际奖项获得者中没有亚洲人的历史),以卓有成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