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20乌鲁木齐讲座提纲历史

上传人:di****ng 文档编号:36425407 上传时间:2018-03-2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7-10-20乌鲁木齐讲座提纲历史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07-10-20乌鲁木齐讲座提纲历史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07-10-20乌鲁木齐讲座提纲历史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07-10-20乌鲁木齐讲座提纲历史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07-10-20乌鲁木齐讲座提纲历史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7-10-20乌鲁木齐讲座提纲历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7-10-20乌鲁木齐讲座提纲历史(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科学备考与应试方法科学备考与应试方法科学备考都需要什么?科学备考需要具体化的理念、能力理解与操作。具体包括:可 操作的理念、可操作的能力、可操作的内容、可操作的方法。 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的目的是:学生把自己会的东西答出来,得到应有的、甚至 更高的分数。 高考是高三教学的指挥棒,是学生奋斗的方向盘。无论形势怎样变、课程怎么改,同 学们都要面临着高考与闭卷考试。无论怎么搞,在高考面前,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自己 不可替代的,是学生需要的。学生需要老师帮助他们抓住应试的“把手” ,摸着应试的“门 路” ,找到应试的“捷径” 。现在需要我们把精力重点用在高考的研究和应试的训练上。 据此,讲座分为四

2、部分:第一篇:分析篇;第二篇:理解篇;第三篇:内容篇;第四 篇:方法篇。 以上各篇的讲解,都以方法讲解为主。第一篇第一篇 2007 年高考试题的思考年高考试题的思考第一讲第一讲 关于对关于对 2007 年高考试题的一些共性分析年高考试题的一些共性分析考题分析,溶于备考。掌控流程,打通环节。一基本共性特征 1选拔性与难度问题 (1)选拔性(2)难度问题及其表现(3)告诉我们什么 知识的一味加宽、加深,并不是学生能力的提高,也不是高考难度的要求。高考难度 的表现与要求,告诉我们该怎样依据难度的表现形式,作到有针对性地备考复习。备考不 仅仅是备知识,更是备理解、备认识、备方法。2 “稳” 、 “新”

3、 、 “变” (1) “稳” 高考试题有一定的稳定性。以稳为主,稳中求新、稳中求变。 “稳”指什么?对我们备 考有什么启发与作用?“稳”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形式稳定 试卷的基本构成、题型、基本的长度、分数分布等试卷的组成部分,基 本上不变化,或者变化很小。外形是稳定的。 内容稳定 考纲之内、主干内容、贴近考生生活、联系现实热点。基本考查学生的 基础知识。但是,考查方式、方法有点怪异。 (2007 年两套全国卷) 难度、深度比较稳定 基本都在课本、教学、学生认知水平范围之内。试卷整体难 度力求平衡。如果选择题难了,主观性试题会更传统一些。(2) “新”2“新”与“变”是互为表里的。 “新”在哪里

4、? 题型新 选材新(材料新) 内容新 (3) “变” 理念变 受新课程理念的影响角度变 关注学科内的科学性与规律;与现实结合、更具开放性。总体来讲,方向 应该是后者。变亦不变 万变不离其宗。虽然和新课程靠近,但是新课程的最主要的理念,是无法完整、全面 体现出来的。比如: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情感和价值等。3基础和能力并重(还是基础和能力的一般问题) 基础和能力并重。 “文科综合”考试科目的命题遵循时代性、基础性、综合性和导向性 的原则。实际上就是遵循基础与能力并重的原则。 基础是什么?就是涉及到的具体的复习内容。能力是什么?就是复习的这些内容能够 运用上,把题目答上。所谓能力实际上就是基础知识的重

5、新整合于运用。当然在这里边, 存在一个运用的方法问题。 以上是 2007 年文综试卷历史试题的一些共性特征。第二讲第二讲 关于试题难度的具体分析与理解关于试题难度的具体分析与理解1总体难度 2难度设置 直接感觉是题目并不难,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考题所涉及到的知识点,都是大家 非常熟悉重点知识点,很熟悉,很亲切,没有陌生感。 试题设问指向性比较明确,学生对试题在学科上的理解比较容易,不会产生学科上 的理解问题。 主观性试题设问较小,分析理解题意比较容易。但是要求回答的深度逐层加深,回 答起来很不容易到位。问题的设计和答案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答案不一定唯一,注 重分析过程、论证过程。第三讲第三

6、讲 关于试题考查内容的几点认识关于试题考查内容的几点认识 1注重基础 2紧扣主干 33专题性强 4科内综合 5隐性考查热点 6覆盖面仍较小 7受新课程影响 从今年的试题内容考查来看,受新课程的影响在加深。以往的试卷更多的是受新课程 理念影响,今年已经渗透到内容方面。第四讲第四讲 关于考查方式分类与分析关于考查方式分类与分析1大题小考 2小切口,深分析 (或者:开口小、开凿深)3视角新 2007 年历史试题考查的视角并不新,但是不应该是方向。4开放性 第五讲第五讲 我们的困惑我们的困惑我们在充分肯定 2007 年试题所考知识点的基础性、典型性、时代性的基础之上,我 们一线教师也深感困惑,主要表现

7、在: (1)命题形式与教材的关系(2)命题的载体选择与教材的关系(3)命题考查的角度、深度与教材的关系(4)我们教师教的教材,还有没有用?还有什么用?学生还要不要背书?背书又有 什么用?这些方面的问题和困惑,最根本的一点是和我们平时的教学内容、复习内容离的较远, 一线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好把握,感觉到在教学的针对性上有一定的难度。这里面有理念 上的问题,也有方法上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分类与解构,以便寻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 办法,使我们的备考更加科学化与系统化。第六讲第六讲 几点启示与建议几点启示与建议1教学中立足于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与掌握。以记忆为本,以具体知识的理解为主体。 在基础知识的教学

8、中,争取做到记忆、理解同步解决,一步到位。42进一步明确历史学科的主体内容,构建历史现象的纵向联系与横向联系,构建历史基本 内容的纵向结构与横向结构网,定位基础知识点,在同步解决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基础之 上,生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的时候,可能不是系统地考查,但是我们需要 系统的教学与系统地掌握。3进一步加强历史学科的科内综合。这是取得历史高分的关键。4注重具有现实借鉴意义和历史现实反思意义的重要历史事件的教学与联系。理解“知识 服从和服务于命题立意”的深刻内涵,对有针对性的知识应该狠练与深挖。5注意新课程的编写体例 新课程对考试的影响在逐层加深,最终考试中要完成过渡。影 响有:理念

9、影响、体例影响、内容影响、专家理解的影响。第二篇第二篇关于高考理念、能力的理解与思考关于高考理念、能力的理解与思考能力(理论)剖析,重在操作。按部就班, 形成模式。溶于教学,提高能力。1关于备考流程 (1)备考流程包括哪些人与阶段(2)命题专家(3)学生的备考 知识输入知识储备知识输出。在这个过程中,谁是中心?知识输出是中心。(4)老师的任务与作用2命题中的容易题、中等题、难题与教材的关系3 谜面与谜底 (1)谜面与谜面的制造(2)重要的是谜底(3)谜底与谜面的对应4高考就是对应性考查5关于命题立意的分析 命题立意包括两种:以能力立意。以能力立意,决定试题的难度与走向;另外,以现 实重大问题立

10、意,决定相关知识的取舍,所谓的重点与非重点。知识服从和服务于命题立5意。 6关于能力 (1)整体把握(2)分析能力(3)综合能力(4)记忆能力(5)理解能力(6)运用能力(7)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8)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9)描述和阐释的能力(10)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第三篇第三篇 高三复习内容的整合与把握高三复习内容的整合与把握五本历史书,这么多的内容该怎么学才能有效?什么叫有效?简单地说就是能记得住、 用得上。怎么样才能记得住、用得上呢? 大致分四步:学厚记薄理解解题。第一讲第一讲 学厚学厚 一老师讲厚 1为什么?2厚在哪? (1)明确高考的范围(2)挖掘隐性知识 相关概念的解释 相关内

11、容的增加 相关文字与图片所隐藏的信息 6(3)理解全方位、总动员3如何对待“厚”二学生学厚三 “厚” 、 “透” 、 “薄”的关系第二讲第二讲 记薄记薄历史学习的关键就是“记” 。怎样才能记得住呢?你必须记薄,记薄才能记牢。否则, 我们快速忘记。这里就涉及到“记忆”的问题了。首先理解记忆的新理念,再探讨记薄的 问题。 一理念问题 1我们的脑袋不是复印机2记忆的最高境界是什么?3记忆的理解问题4记忆的质的变化5记忆的适用原则记忆能力是培养出来的,是学出来的。要让自己掌握有效的记忆方法。后面还要介绍 几种基本的记忆方法,供老师和学生在复习中使用,配合多种方法,寻找忆的途径。二记薄的方法 1记薄的理

12、念与理解2具体方法 (1)中心词法(2)归纳词法(3)图示法 关于知识点的图示 适用于分散的、零散的知识点的联系、记忆、理解与掌握。尤其是关于具有时空分布 的历史知识点。7关于知识线图示 适用于历史事件的发展经过。关于知识面的图示 适用于概念类知识的整体把握,使知识不但系统化,而且很完整,能够做到整体把握 的目的与作用。关于知识体的图示关于万能图示法的介绍图示法是对具体知识点完整性的示意,有利于我们对具体知识的系统学习与完整理解。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构建知识结构,把知识整体的串起来。这就是“结构法” 。(4)结构法 方法:知识结构的构建分五步 五步结构法 第一步 罗列 第二步 分类第三步 定位

13、 第四步 逻辑展示 第五步 得出现代启示 找出有用的、有一定深度的、有一定通用性的、概括性的应 试语言。举例: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整体知识结构(图示)最后总结:记薄的关键词:点(核心知识点的概括)+结构(创意结构的构建) 。结构 应该表现为一种最直接、最直观的图示。所以说记薄的关键,一是归纳,即中心词的寻找 和归纳;一个就是构建阶段知识结构。把这二者结合起来,就是把书记薄的过程。记薄的 过程,实际上就是归纳、理解、构建阶段知识结构的过程,就是脱离书本,真正掌握的过 程。8第三讲第三讲 理解理解1 替代与知识系统 (1)概括词替代(2)结构表述对语言陈述的替代2 对比意识3特征的归纳

14、与作用第四讲第四讲 做题:练习题、模拟题、高考题与知识运用做题:练习题、模拟题、高考题与知识运用1练习题与考试题在功能上的区别 (1)巩固知识(2)局部但是系统地训练2好的练习题与考试题 (1)好的练习题(2)自己动手编系统的练习题。举例: 1为什么说秦朝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P25 秦朝的统一有何重大的历史意义?P26 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是什么?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具体措施有哪些?(内容 P27- 28)如何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整个封建社会的影响。自己编的题2有人认为,秦的统一主要是因为赢政的雄才大略;也有人认为, “时势造英雄” ,秦的统 一主要是因为赢政适应了历史发展的

15、趋势。请结合有关史实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引自素质教育新学案-高考总复习-历史27 页 29 题第四篇第四篇 解题方法篇解题方法篇第 1 讲 问答题解题方法1弄清楚几个问题 (1)什么叫问答题?9(2)专家命题根据什么? (3)为什么不会答了?(4)命题者的招数2解问答题的方法 读题找问分解制表回答3举例 例一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各国历史由分散隔绝状态进入整体发展的一体化过程, 其发展主线是现代化(或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演进) 。但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呈现出差异 性和多样性特点。 (1)一般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第一步完成于 17 世纪 40 年代到 18 世纪中晚 期。此时,资产阶级启

16、蒙思想活跃,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与西方不同,中 国此时正处于清朝封建统治晚期。请分别概括鸦片战争前中国和西方的经济状况。 (5 分)(2)鸦片战争后,中国在沦为半殖民地的同时,也开始了现代化的历程。简要说明在 19 世纪 60、70 年代,中国引进西方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尝试及影响。 (9 分)(3)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在现代化的探索方面,从政治现代化的层面看,戊戌变法 和辛亥革命各自的独特贡献是什么?(6 分)(4)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济现代化整体水平曾长期处于滞后状态;但近 20 年来,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试分析造成这两种不同现象的主要原因。 (7 分)例二 (2000 年全国高考题 42 题)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爱国救亡主张不尽相同。 例如:维新派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