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中考语文模拟考试卷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412728 上传时间:2018-03-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中考语文模拟考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吉林省中考语文模拟考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吉林省中考语文模拟考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吉林省中考语文模拟考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吉林省中考语文模拟考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林省中考语文模拟考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中考语文模拟考试卷(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42014 年吉林省中考语文模拟考试卷年吉林省中考语文模拟考试卷满分 120 分 时间 120 分钟十八中:唐朋飞一、一、 名句积累与运用(名句积累与运用(1414 分)分) 1,白露为霜。(诗经) 2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相见欢 ) 3,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 4,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 5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用浅近平易的语言描写出花开、草长带 给人的微妙而喜人的感受:“,。 ” 6李白行路难中的“,”两句诗,通过细 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形象地揭示了他内心的苦闷抑郁。 7诸葛亮在诫子书中用“非淡泊无以明志”表明了自己高洁的志趣,并以 此告诫教诲他的晚辈,在出

2、师表中“,” 两句也表达了他的这种心志。 8.我国将每年的 9 月 3 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 12 月 13 日确 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通过纪念日和公祭日的形式,让世代记 住这段历史,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获得前进的动力。某同学为表达内心的 感受,拟写了一个上联,请对出下联。上联:发展和平,勿忘屠城债;下联:,。 9.中考前夕,张强接到文学社长的通知,周末到双峰山参加国际攀崖比赛的采 访活动。正想放松一下的张强把活动计划告诉了妈妈。妈妈对张强说:“我 和你爸爸已经商量好了,等你中考一结束,我们就去西双版纳旅游。 ” “妈 妈”的言外之意是: 二、阅读(46 分) (

3、一)文言文阅读(15 分) (甲)(甲)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010 分)分)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 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 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 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 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 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 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

4、雪深数尺,足肤皲 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 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 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 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10本文的作者 ,是明初 家,浦江(浙江义乌)人。 (1 分)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 分)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 ) 或遇其叱咄 ( ) 12从第一段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重点突出了两个词语“嗜学” “家贫” ,结合 这一段的具体语句说说文章是如何表现“家贫”的,作者又是怎样“嗜学” 的。 (

5、2 分)13作者如果只写自己的经历也能表现年少时读书的生活是清苦的,为什么作 者还要写同舍生的装扮?谈谈你的理解。 (2 分)14这位“家贫,无从致书以观”的穷苦少年,最后成为了“位君子之列,居 天子之侧,四海称其姓氏”的大学士,对此你有什么感受?结合自己的学 习实际谈一谈。 (3 分)(乙)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乙)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5 分)分)杨怡士先生于学无所不窥,而尤长于医。凡来求医者,尽心为之诊治,不 问贫富,概不受人分文。生平峻整,而有时杂以诙谐。尝有偷儿为家人捉获, 将以捶挞,先生亟止之。命家人置墨鱼羹于盗前,盖先生所不喜食者也, 谓偷儿曰:“汝愿受刑乎?愿食墨鱼乎

6、?“偷儿素知先生之为人,故为哀求曰:“ 墨鱼难食,愿受刑!“先生曰:“尔所不欲,吾偏与汝!“偷儿复恳求再三,先生 不允,乃取食之,故作颦蹙难下咽之状。【注释】峻整:指态度严肃。捶挞:用棍子、鞭子痛打。墨鱼:俗称“乌 贼鱼“。颦蹙:皱眉蹙额不愉快的样子。 15 “偷儿素知先生之为人”中的“素”在文中的意思是 (1 分) 16孔子曾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杨怡士先生自己“不喜食“墨鱼羹,为 什么却要逼着“偷儿“(小偷)吃呢?(2 分)17请你简要说说杨怡士先生的为人。 (2 分)(三)现代文阅读(三)现代文阅读(2626 分)分)远去的墨香潘云贵 我对墨的最初印象是来自祖父收藏的一幅书法。王羲

7、之的兰亭集序 ,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与会稽山阴之 兰亭”洋洋洒洒的长卷后,盖有一方印,四个字,篆体,看得不太明了,朱红的印泥,有模有样,当然还只是赝品。字是在麻布白的宣纸上写的,黑黝黝的百行字,风吹林动一般秀丽。那黑 在白里游弋着,像数百尾黑锦鲤在纸页清塘里游弋着,柔美又自然,让人赏心。花香时节,祖父常在自家庭院里摆好笔墨纸砚,趁着午后徐徐清风,挥毫一番, 游侠剑客般纸上行走,笔风苍劲,一派旖旎风景。祖母常坐于其旁,织织毛衣 或者采摘花草,抑或是静静看着祖父,时而竟单纯地笑着,像极了六十年前那 个刚刚遇见祖父时一脸娇羞的芳龄少女。偶有几只花猫在园子里扑蝶玩耍,这 般时光形若能被

8、拂出声响。幼童时期,自己当然是兜转在长辈们圈定的空间里,安分守已。祖父习字时 常叫我取些水来,自己便拿起大搪瓷杯一股脑跑到古井边取水。那水自是幽凉 凛冽,沾着花草园中的香气,尝几口,唇舌间亦是清香流溢。祖父的墨,浸水之后依旧浓黑黏稠,那一笔清秀落下,便是千年江南的韵味。 而我自小对这墨是惮怕的,鲜丽亮白衣物,沾染点点,便好似乌羽附着,要想 洗净得费下好些功夫。母亲清洗这些衣物时自然是不情愿,每次都得喃喃嘀咕 一番,水乡女人的音调是细长而尖利的。这使我恐惧。祖父见了倒是笑笑,说: “墨是应该沾的,不沾怎么读书?”那时,我年少,愣头愣脑的,一边被母亲说, 一边还在祖父那沾了一身水墨。记得雨天时,祖

9、父就喜欢把书桌移至庭院的小凉亭里,沏好清茶三杯两盏, 放上几瓣祖母采来的茉莉,洁白通透,砚台上滴着从飞檐上落下的雨水,这般 景致自然有水墨画的意境,这是祖父一生追求来的惬意。那时祖父教我练字, 我多半是跌跌撞撞地学着,运笔踉跄,行文潦草,不堪入目。祖父笑着,依旧 昌茂的眉毛松成柔软的笔画,他耐性握着我的手,一笔一划地书写,一种苍老 在我手心里传递着力量。那是来自沧桑人世里的笃定与充沛的情怀。幼时毕竟 贪玩,哪能泡在浓得化不开的水墨里过活,便时常糊弄祖父,说身体不适或者 功课未做,祖父亦不怪我,让我先把自己的事做好再来习字。每回躲在角落里 窃喜的时候,望了望在园中习字的祖父而又有小小的羞愧。欺骗

10、毕竟是种罪过。那时常写的是一些唐诗宋词,王维、苏轼、李清照,祖父甚爱之,每回都会 教我写此等骚人墨客的诗词。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王维的闲适笃定, “十 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是东坡的悱恻思愁,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 青梅嗅”是清照的天真年少祖父这般调教下来,到小学毕业时自己便已能将 往后学习的诗词识记大半。到了中学期间,在父母每日的叨念里身心都汇聚在了繁芜的学习上,跟祖父 习字的次数自然是江河日下。祖父常常走到我的房前,犹豫了很长时间才敲了 一下房门,见房内半晌没有回应便独自往老书房走去。而当我开门之时,常常 看到的只是一个苍老沉默的背影,渐行渐远。时光前行中,我们总会遗

11、失一些 物品在最初的路口,包括心情和故事。风来雨去中,墨香也是会淡的。初三之 后,课业更是如猛虎一般袭来,自己基本上已经不碰羊毫了。母亲说这叫回归 正道。她和父亲都已经想到要为明天的我铺设一条怎样的康庄大道,而过去那 些留在幽幽小径上的芳香景致亦是被他们所忽略。这是大人们对待子女特有的 脾性,形同高墙一般的保护,那墙外的点点红梅自然是欣赏不到。一日,祖父特地在我一时清闲下来时把我叫到庭院里,学业询问一番后便和 我聊起墨事。老人言语轻柔,充满年老书生般的淡然, “还记得以前教你的那些诗词么?”我点点头,随即背了出来,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夜 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

12、有泪千行。 ”背得愈发起劲之时, 却被他的一声干咳打断。祖父又问我:“还记得怎样写?”我说:“毛笔字?”祖父点 了一下头。我顿时羞愧难当,因为毛笔字早已经在脑中没有了印象。我说:“好 长时间不写已经忘了。 ”祖父听完,没有看我,叹了声气,背过脸去沉默了很久。 这应是行走在消逝中的老人所不愿面对的一方残垣,透着时代里愈渐被遗忘的 文化隐忧。风中,树叶沙沙响着,祖父的眼里似乎进了些沙子,他用素白长袖 拭了一下眼角,便一个人拖着消瘦嶙峋的背影到书房去了。不久便取来昔日那 支他万分珍爱的大羊毫,细细抚摸一番后便在我面前折成了两半,像一段被撕 裂的历史再也无法复原。我走向前,看着他,无言以对,只配合着他

13、的沉默始 终也没说话。话说得多了,内心渐变得轻浮,有时我们需要这样一种寂然的时 刻,让自己清醒并反省。祖父此时神情忧虑,拍着我的肩,说:“看来有一天这 些东西终究也会和自己一道消失。 ”这句话落在我的肩上,微薄的肩头霎那间变 得沉重而深深颤栗着,像入秋时节里挂在枝头的叶片摇摇欲坠,一种震撼盈满 了心间。大学的诗词课上,时常会背到曾经终日挂于齿中的诗句,自然又使自己想起 幼时习墨之景。庭院花草,凉亭旧井,幽幽的水墨香气似一只只清凉凉的蝌蚪, 无形地游进心坎。只是时光再也不至彼地,少年们都在哗然流水中长大。那素 素淡淡的宣纸,落着横竖撇捺弯折点,销魂的墨香终究留在了昨日。突然间又想起了祖父,那样一

14、个仙风道骨般的男子,不着烟尘,爱着他的羊 毫纸砚朝朝暮暮,那水墨浅浅的,带着祖母一般的好,醉了清寂华裳。江南三 月里,祖父过世了,一城竹兰,伴着篱落新雨,淡香入骨。可在临终前他还交 代父亲,要把那只折断的毛笔装在桃木盒里,等待某天我从北方求学归来时能 够打开。“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与会稽山阴之兰亭”自己再次念 道时,泪水禁不住悄悄滴落。(选自2011 年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获奖作品集 ) 18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2 分) (1)游弋( ) (2)苍劲( ) (3)惬意( ) (4)悱恻( ) 19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次提到了中国古代书法的经典之作兰亭集序 ,是作者 最早的书法启

15、蒙,印象非常深刻。作者是怎样描述遇见这幅作品时赏心悦目的 感受的。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3 分)20庭院花草,凉亭旧景。水墨幽香,那些年少时光中伴随祖父习墨的主要场 景和相关片段映入作者心底,成为深情的回忆。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其中 的两处。 (4 分)21自从学业渐忙,无暇顾及书法后,祖父的两次背影深深烙印在作者心中。 请你结合文中两个描写祖父背影的四字词语,说明作者对祖父的背影做这样的描写有何深意?(4 分)22 “这句话落在我的肩上,霎那间微薄的肩头变得沉重而颤栗,像入秋时节挂 在枝头的叶片摇摇欲坠,这是一种震撼。 ”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心理感受? (3 分)23文中两次写到了母亲,先是我衣服上沾了水墨后嘀咕,后是我不碰羊毫了 她说是回归正道。看似闲来之笔,实则举重若轻意味深长。对于作者写母亲的 意图请谈谈你的看法。 (3 分)24祖父临终时交代父亲“把那只折断的毛笔装在一个素色桃木盒里。希望某天 我回来时能够打开”,联系前文说说交代这一情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 分)25鲁迅先生曾赞美我国的书法艺术“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不是画却有画的美 感,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不是歌却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