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问题意识说明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360753 上传时间:2018-03-28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壹、问题意识说明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壹、问题意识说明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壹、问题意识说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壹、问题意识说明(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命教育研究 第七卷第二期2壹、問題意識說明明人王思任於李賀詩解序中,曾精要地概述李賀詩的特質:賀既孤憤不遇,而所為嘔心之語,日益高渺,寓今託古,比物徵事,大約言悠悠之輩,何至相嚇乃爾。人命至促,好景盡虛,故以其哀激之思,變為晦澀之調,喜用鬼字、泣字、死字、血字。如此之類,幽冷谿刻,法當夭乏。 (吳企明,1994,頁 200)李賀成名甚早,時人將他的樂府詩與李益詩相提並論時,大約是15歲。1元和四年春,李賀進京赴試,嫉妒其名聲才華的人,以李賀父親名晉肅與進士音近為由,指其應尊重避名諱的慣例,放棄舉進士。這件事影響深遠,從結果來看,造成李賀尋科舉考試之途入仕干祿的期待被徹底粉碎,這時他才20歲。

2、王思任稱李賀孤憤不遇,言其孤憤,便多少意味著李賀懷有背離常世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而以此反常的態度進行創作。李賀詩好奇詭而求工巧,體物賦詩細膩深刻,又擅長捕捉感官與色彩,此乃其詩具有高度藝術價值之處。但另一方面,李賀詩喜談幽冥神仙之事,擅長營造陰森詭異的意象,又大量書寫對於時間流逝與生命苦短的悲嘆,不免給人留下負面消極的印象。同情李賀的批評家,便欣賞他的藝術造詣,感嘆其懷才不遇而早逝的悲劇;也有從以史證詩的角度讀李賀者,以為字字句句都隱藏了美刺時政、自弔生平的言外之意。非難李賀的批評家,便指稱其詩牛鬼蛇神太甚,荒誕無理,不符合詩之雅正中和的美感,難以做為典範。歷代對李賀詩的批評呈現出兩極評價,其

3、中又以牛鬼蛇神的部分爭議最大。21 新唐書傳第一百二十八傳:故宰相揆族子,於詩尤所長。貞元末,名與宗人賀相埒。每一篇成,工爭以求取之,被聲歌,供奉天子。(歐陽修, 1974,頁5784)2 根據陳友冰賀鬼詩的定分析一文之統計,賀的詩歌,包括作者有疑義的外集和補遺,共約240首。其中修辭提及鬼的詩,有91首。又,寫天的詩有40首, 寫鬼的有27首;由此可鬼詩的確是賀詩的一大特徵(陳友冰,2004b,頁80- 88)。z-vc373-01-陳沛淇.indd 2z-vc373-01-陳沛淇.indd 22015/12/24 下午 02:42:572015/12/24 下午 02:42:57陳沛淇 從

4、存在的挫折與生死意識解讀李賀詩的過渡書寫 3這些詩比較明顯的共同特徵包括:寫鬼或營造鬼境、弔鬼或揣摩鬼的心理、詩句中帶有冥土意象、寫幻想成分居多的神仙之事,又或是從神仙也有死的角度,哀嘆蒼天無情、生命轉瞬即逝。李賀對於死與永恆的主題極其敏感,而當他凝視著死亡進行創作時,亦鮮少像盛唐詩人般,以曠達來昇華死亡焦慮。另一方面,他自身的坎坷際遇、貧窮多病,都使其生活如同試煉,死亡彷彿就在不遠處。面對這樣一位生死意識鮮明的詩人,傳統的批評方法與觀念出現了缺憾。古代文學批評有其擅長探索的面向。劉若愚(1981)在中國文學理論中,將中國傳統批評分類為源自六種文學理論,分別為形上論、決定論、表現論、技巧論、審

5、美論以及實用論。其中,形上論是指古代文人創作時,對於道的自覺性連結。窄化地說,道可以是特定的某一學家的觀念,但古人顯然更在乎普遍的、形而上的宇宙規律之體悟與具現。這種形上論的經驗,擴及到對社會的體察時,便左右了文人的世界觀以及文學表現的價值觀,於是有了文學決定論。前人相信社會之治亂能決定文學之正、變。而早期的文學表現與決定論密切相關,詩人是以一國心為己心的人,詩人的文學表現如同社會、時代的鏡子;漢朝之後個體意識興起,遂漸漸有人從材質氣性出發,關注個體之先天與後天特質之於文學表現的差異。最後,實用論是將文學視為教化、使倫理和諧的手段,一切的創作最終都必須對道德與社會秩序有所貢獻。傳統文學理論關注

6、了文學的發生、創作、形式藝術與美感、傳播與效用,經過儒、道二家演繹的藝術精神,亦對文學的創作與批評產生長足的影響(徐復觀,1966)。客觀地說,儒家的現世價值觀以及道家的逍遙精神,幾乎主導了上述六類文學理論的發展與流變。從唐代到清末對於李賀詩的批評,大致也是源於這帶有儒道特徵的六類文學理論。然而,當批評家面對一位生死意識鮮明、相對不在乎主流詩歌表現方式,並且在日常中不斷以肉身感知迎向死亡焦慮的詩人,他那些備受爭議的鬼詩,不論從是否創造了現世價值、修辭技藝的角度,或者從是否展示了超脫存在侷限之精神的角度看,都顯得有未能解明之處。傳統批評方法與觀念的缺憾,來自於讀、解者不習慣從詩歌所反映出的存在處境與心理,正視詩人寄寓其中的生死關懷,特別是存在焦慮的部分。z-vc373-01-陳沛淇.indd 3z-vc373-01-陳沛淇.indd 32015/12/24 下午 02:42:572015/12/24 下午 02:42:5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