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莎士比亚悲剧中的死亡主题李莉

上传人:杰猫 文档编号:36337464 上传时间:2018-03-27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莎士比亚悲剧中的死亡主题李莉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莎士比亚悲剧中的死亡主题李莉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莎士比亚悲剧中的死亡主题李莉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莎士比亚悲剧中的死亡主题李莉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莎士比亚悲剧中的死亡主题李莉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莎士比亚悲剧中的死亡主题李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莎士比亚悲剧中的死亡主题李莉(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莎士比亚悲剧 中白切厄丫匕兰匕题李莉本文从生活、哲学、艺术、美学等多角度,对莎士比亚悲剧中的死亡意义 予以全面的阐述。认为悲剧中的死 亡意义不仅是死 亡本身的超脱,而且 用以揭示人物的美和表现感情的极致,使观众得到感情舒缓静化之后,却对美好的人生更加 强烈地渴望,增添了更为强烈的生 的意志和力量,用死亡的美来达 到永恒的生。这正是莎士 比亚悲剧 具有伟大艺术力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剧在结束时主角还活着,从充分的莎士比亚的意义上说来,就算不得是悲!剧”。这是著名的莎评家布拉德雷教授对莎士比亚悲剧特色的精僻概括。的确,在莎士比亚 的悲剧里,主人公的结局都是死 亡: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双双殉情,哈姆

2、莱特被刺中毒而死,奥瑟罗因悔恨而自划身亡,李尔王在经历了苦难之后完成了生命的“朝圣”,麦克白遭受到野心的血腥报复。激动人心的不仅仅是这些主人公的死,还有奥菲丽娅美丽缠绵的死,苔丝狄蒙娜无辜冤枉的死,考狄利娅圣母一样纯洁的死,科丽奥佩特拉神秘传奇的死等等。死 亡成 了莎士比亚悲剧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但是,就整个悲剧戏剧形式而言,死 亡并不是必不可少的成份。莎士比亚之所以把死亡作为悲剧中必然的结局,有其历史背景,时代风尚和社会根源。从古希腊悲剧开始,随着时代的更替,悲剧观念 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古希腊悲剧的结局不一定是死亡,而往往是一种净化心灵”的和解。人的命运是由主宰生活 的神灵意志决定的

3、。因为神灵并不受人的理性和 良心的审判,所以替生活悲剧负责的是人:这种人由神来决定命运、定数的死亡意识,便出现在古希腊悲剧中,强化着悲剧气氛。到了中世纪,基督教思想成为统一全欧的意识形态,基督教关于人的沉沦的观念深深地渗入到整个欧洲人的生存意识之中,使中世 纪人们的悲剧观念与不幸、灾难与死亡紧紧缠结在一起,死亡主题便在欧洲的文学艺术中流行起来。宗教奇迹剧不断地描绘人的现 世苦难和人性堕落的过程,不幸结局的倾向越来越严重。在世俗剧的开端道德剧中,“死亡”作为一个形象开始出现在舞台上。到了16世纪后半叶,英国的文艺复兴文学开始了它创造人类文化历史奇迹 的繁荣时期,英国的人文主义戏剧已成为真正大众化

4、的艺术形式。在这新生的时代里,人民大众开始觉醒,在要求人 的尊严与自由的同时,又“终日沉酒 于关于死、衰朽和 罚入地狱受苦的冥想”。这说明,新时代的人民还未从根本上摆脱由于历史的积淀而根 深蒂固的传统宗 教 观 念。然而,在英国,人们除了抹不掉传统观念留在他们头脑中的印记之外,我认为还有 另外一个言林大学让会抖字 学报199争年第昌期震憾他们心灵的原因,就是连年发生 的大规模的鼠疫黑死病。莎士比亚在1594年创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描绘了1592年那场可怕的瘟疫。1 60 2年那场大瘟疫又正是在莎士比亚悲剧创作期间发 生 的。死神无情的 降临,不能不使这个时代的人民,包括莎 士比亚,对死亡这个问

5、题陷入冥思苦想。于是很自然 地,伊丽莎白时代的戏剧舞台上开始 盛 行“流 血 悲剧”。戏剧中充满了凶杀、流血、残酷刺激的场面,这也迎合了当时英国人喜爱看“斗兽”那种野蛮竞争场面 的心理。剧中两败俱伤、尸体横陈的血腥场面是司空见惯的,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尚。到 了1 7世 纪,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鼎盛时期已近 尾声,君主专制政权与资产阶级的 同盟渐渐瓦解,造成了政治局势不稳 定。清教与英国国教新教又开始了宗教派系斗争,社会上极端的个人主义盛行,1 6 世纪伊丽莎白时代“快乐英国”的国泰民安景象荡然无存。“圈地”运动使国内到处都是流浪的乞丐,瘟疫、疾病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无穷的苦难,邪恶势力在践踏着生活

6、 的美好和人善良的天性。在丑恶 的现实面前,人文主义者的政治理想破灭了,莎士比亚作为一位具有人文 主义思想的现实主 义剧作家,他 的悲剧反映的就是时代的悲剧。不公正 的社会现实与人文主义理 想相抵触的矛盾,是莎士比亚悲剧的社会根源,而莎士比亚悲剧中的死亡正是这种矛盾斗争的结果。莎士比亚就是在这历史的延续,新旧时代 的交替和社会发展之中创作出了他著名的四大悲剧世界戏剧史上最伟大的篇章。死亡成为他悲剧结局 的标志,以至他悲剧的第五幕被称为“死床”。在莎士比亚 悲剧中,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的升华。莎士比亚悲剧中的死亡好比一个多棱镜,从世俗生 活 的各个角落反映着生存的潜在哲学,表达人与命运之

7、争的奥秘。莎士比亚以他深刻的思想赋予死亡崭新的意义,使我们透过 死亡看人生。死亡还成为莎士比亚悲剧情境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不仅调节着整个悲剧的情调和气氛,而且还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莎士比亚悲剧中的死亡主题和死亡艺术对莎士比亚悲剧成为世界戏剧艺术的典范,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如N.弗莱所强调的,死亡是悲剧 的试金石。另外,死 亡不仅是关系着个人 的生命,也关系着群体、民族、国家,当 然也关系着世 界 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人类历史的更新是以个人生命的毁灭 为代价的。在历史 的长河中,虽 然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一 瞬间,但莎士比亚却不是在悲剧中用死亡来宣扬悲 观主义和虚无主义 思想。正如美国莎评家T.麦克

8、法兰德特别指出的:“悲剧不是 描写死的;悲剧是描写生 的。我们在悲剧中看到的不是死亡的交汇点,而是生活 的继续进行。 我们全都会死,但 问题不在于我们什么时候死,而在子我们怎样去生存”。本文 旨在通过莎士比亚 悲剧中的死亡主题来探求生 的真谛,论述莎士比亚赋予给死亡 的深刻思想内涵。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死是必 然的,都对死充满了畏惧,同时又在生 活里不懈地追求生,追求爱情、事业、金钱、名誉,努力地在永存的社会里为自己短暂的生命谋求一席之地,实现自我 的生存价值,而这种生存价值的实现,使得个人 的心 里产生了自己的生命得到了延续或者是与世长存的感觉。在正常的生活环境里,人们一般不会去思考生还是死这个

9、问题。只有在非正常的环境里,面临着求生就要放弃 自我的生存价值的时候,人们才不得不去思考,“活着还是死,这个问题”(哈姆莱特三幕一场)。莎士比亚的悲剧主人公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里生活着的人们,他们各自都有着无比深刻的生存价值观念。在社会发展 的各种矛盾中,这些主人公本身具有的崇高的精神、先进的思想和高度发展的个性使他们一开始行动就陷入了悲剧性的困境,他们越是积极行动,越是被推向生存的极限。在身心双方而 面临毁 灭 的选择之时,这 些高大而情怀激烈的悲剧英雄总是毫木犹豫地把肉体献给死神,把精神留在永存的人世。这些英雄式 人物的必 然死亡,在莎士 比亚悲剧中主要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社会的客观 原因

10、,二是个人的主 观原因:莎士比亚作 为具有人文主义理想的诗人和戏剧家,以他天才的洞察力对当时 的时代有着深刻的认识。在他的悲 剧创作高峰时期,伊丽莎白王朝与资产阶级 的暂时同盟已、经开始瓦解,如前文所述,夫灾人祸,使这一度繁荣昌盛 的国家开始衰败。在这个动荡的年代里,人文 主义与强大的封建主义,资产级阶势力相比,是弱小孤单的。世道的混乱,善恶的颠倒,使思想 进步人士对人文主义理想感到茫然和幻灭。莎士比亚就在这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合的矛盾中,看到 了历 史发展要求人类社会所必须付出 的血的代价。在历史 发展 的进程中,新生力量 总是单薄弱小 的,旧势为是顽固强大的,代表新生 力量的先进人物从行动 的

11、一开始就决定了他 的孤立无援。为了踏上 通向真理 的光明大道,往往是要以生命作为阶梯的。就是在这样一个境况 里,哈姆莱特感叹到:“这是 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檐的 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一幕四场)。中国有句古话,“木秀子林,风必摧之”。哈姆莱特身不由己地担起“重整乾坤”的重任。他孤独一个人,冥思苦想,精心谋划,周 围没有一个人能帮他。只有霍拉旭一个人站在同情的立场上,可 也只能是一个旁观者。更令人失望 的是,他 的两位同学罗森格兰兹与吉尔登斯吞成了他敌人的帮凶,他心中爱恋的姑娘奥菲丽娅也在无意中充当了克劳迪斯的工具。生存环境的险恶,使哈姆莱特认识到死的必然。在这个他无力支配的社会环

12、境里,他时时想到死,对死亡价值进行了深 刻思考。哈姆莱特知道,死亡虽然能使“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它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三幕一场)。但是,t . j日果我不 去剪除这一个栽害天性的盂贼,让他继续为非作恶,岂不是该受夭 谴吗?”(五幕二场)无论如何要努力生存下去,用有限的生命去惩恶扬善,恢复道德秩序。尽管“一个人 的生命可以在说一个一字 的刹那间了结”,“时刻准备就是了”。(五幕二场)。就这样,哈姆莱特义无反顾地走进 了这个 排斥他 的世界,为他崇高的使命和伟大的事业奋斗着,把自己完完全全交给了命运。由此可见,莎士比亚悲剧的主人公(麦克白除外)的先进思想 和自身所处的

13、地位决定了他在历史发展中的位置,也造成了他孤 立无援的境地。他 的周围是危机四伏,而他 本人又是众矢 之的,恶势力的过于 强大,使他的死 亡结局成为必 然。“面对尚未消亡的旧生命方式的持久力内聚力,新方式的巨大突进最初注定要失败。过渡阶段是一个悲剧 地带”。这就是“历史的 必然要求和 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 间的矛盾所造成的悲剧结局 的必然性。另外,悲剧主人公性格的片面性也导致了死亡结局 的必然发生。理智的束缚和情感的激荡使莎士比亚笔下 的悲剧人物在生与死之间摇摆不定。他们理智上要求去做的事情往往是反生命的,而情感的诱惑又使这 些英雄式的人物不自觉地 渲泄了自身的弱点,从而在 自责和自

14、勉中又重归到理智的世界中去。这摇摆使他们在行动 中不知不觉地走进了 各自的悲剧困境,最终导致了生存的毁灭。哈姆芙特要复仇,复仇就要流 血,就要犯罪。而 从本性上说,哈姆莱特是个善良的人,他对一切凶残 的行动都是深恶痛绝的。现在,为了他的使命,他要用“暴行”来对付暴行。理智上 他是完全接受的,这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但从感情上,他却是厌 恶的。他视之为自己的软弱。为了 坚定 自己的 复仇信念,他不停地用残酷的词语鞭策自己。, 9阿!从这一刻起,让 我屏除一切的疑虑妄念,把流血思想充满在我的脑际!”(四幕四场)。可是,就在 哈姆特莱 骂自己是“懦夫”的同时,克劳迪斯却早已为他准备好了死亡的陷井。看来

15、,“善”同样也会被“善”本身所害,对 自己的仇敌怎能手软?奈特对哈姆莱特的“延宕”这样谴责道:“真正 的意念导致的行为正与意念相违背:饶恕了克劳 迪斯,杀死了波洛涅斯,残忍地对 待他 的母亲”。布拉德雷教授也针对这个问题,认 为哈姆莱特称得上是“道德上 的理 想主义悲剧”。裘力斯.凯撒中的勃鲁托斯也是如此,他为了国家利益杀死了暴君凯撒之后,他善良的心灵被 自己血腥的行为折磨着。本来是为民除害,反倒自觉有罪,自动放弃了把握局势的主动权。正是因为有了 一颗高尚的心,才使他的结局是伏剑身亡。不合理的社会不允许完美的人性存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劳伦斯神父对这个复杂世界有他独到的辩证理解:“莫看那蠢蠢的

16、恶木劳蔓,/对世间都有它特殊的贡献,/即使最纯良的美谷嘉禾,/ 用得失当也会害性栽躯。/美德的误用会变成罪过,/罪恶有时反会造成善良”(二幕三场)。事实也的确如此,“信任”是一种美德,但对于奥瑟罗,美德却把他引进了坟墓,因 为奥瑟罗信任的伊阿古是个十足的坏蛋。但是,他为什么对自己的妻子苔丝狄蒙娜反而不信任呢?有些评论者出于种族歧视的偏狭,认为奥瑟罗是个内心充满情欲的嫉妒狂,愚昧、野蛮、俗不可耐,他受到伊阿古的欺骗是不足为奇的。也有的人认为,是“他的高贵天性 中了 圈套,因为 他是高贵的”。柯 勒律治也称赞奥瑟罗“高贵、慷慨、开朗,不爱猜疑,不怀疑人”,“我不认 为嫉妒是他的激情的重点,宁可说是一种极度的痛苦”。而现代诗人和评论家艾略特却指出奥瑟罗临死的一段独白“可伯地暴露了人类的弱点”,“他骗了观众,但首先他的动机是骗他自己”。总 之,在莎学界,对奥瑟罗的批评是众说纷纭。奥瑟罗是一位令人敬佩的英雄人物,然而他的头脑过 于简单了。伊阿古在他面前诽谤苔丝狄蒙娜所耍的手 段,正是利用了他的简单。可以说,奥 瑟罗最大的弱点就是缺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