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读书笔记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3631618 上传时间:2017-08-09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读书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读书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读书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读书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读书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读书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读书笔记(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C 理论:中国管理哲学第一篇C 理论的基本内涵第一章管理的哲学省察从哲学的角度来考察,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具有一定的发展阶段,分为不同的层次,并形成一个整体的系统,以达到一个综合的管理目标,而预测与决策则是整个管理活动的灵魂。一、管理过程论管理的五个特点:目标性、方法性、投入性、时空性、发展性首先,管理具有目标性,它体现着管理的方向和价值。其次,为了目标的实现,必须有计划和方法。再次,管理是一种意志的投入。是一种理性和意志结合的行为。又次,管理需要在时间和空间中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最后,管理是一种不断改善、不断完美的过程,是一个“净化”的过程。二、管理阶段论从历史上看,有目标有组织的行为即

2、为管理,但是要达到高度自觉的管理则要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管理的文化时代(人文管理时代) (治国治人之道)特点一,伦理性,讲个人的修身养性。特点二,整体性,从个人讲到国家与社会的管理。第二阶段:管理的科学时代(科学管理时代)管理内容主要是经济管理,特点一是理性,特点二是分析性。第三阶段:管理的哲学时代(哲学管理时代) (C 理论管理模式)综合文化管理与科学管理的长处,把伦理与管理、文化与科学、感性与理性、整体与分析通通结合起来。这就是“C 理论”的管理模式。三、管理层次论从纵向看,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而从横向看,管理则是一个复杂的结构。这一结构由手、脑、心、道四

3、个层次组成,涉及到管理的运作与组织等各个方面。第一个层次是手的层次(包括手的延伸工具与机器) ,这是管理的最基本的层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第二个层次是脑的层次,第三个层次是脑之上的层次心的层次,就是要掌握人的主体性和主体之间的互动性。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仅限于脑的沟通、手的协作,而且是心灵的感应、情意的互动、相互2的协调。心的管理与脑的管理的关系,大致相当于哲学管理与科学管理的关系。第四个层次在心之上则是道的层次。道是一种本体的存在,它是自我圆满、自我创造的。心可以把道作为模范,来发展管理;既可以通过吸收的精神,来充实心,并用之于管理。从宇宙发生论来讲,心的原始根源就是道。道对于心来讲,

4、既是一个源泉,又是一种模范、一个理想,同时也是一个可以学习、吸收和借鉴的对象。道是管理的内在基础。管理的思想境界:无思无欲,道法自然,人的因素应该减少,甚至完全放弃。手、脑、心、道四个层次,可以分别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加以了解:从主观方面看,第一个层次的管理手的管理,是信息管理,主要是运用信息、运用工具、运用机器。第二个层次的管理脑的管理,是技术管理,它主要是了解信息、组合信息、优化信息、发展信息。第三个层次的管理心的管理,是知识管理,就是掌握知识的理论来改进技术、发展技术。第四个层次道的管理,是智慧管理,就是运用智慧来发展发挥运用知识。主观的信息、技术、知识、智慧都是管理人的一种心知状态,是

5、一种管理的主体结构。从客观方面来看,第一层次是程序,即可以把处理信息的方法变成程序。第二层次叫规律,即能够把技术变规律(规则) ,规律可以掌握程序,就像技术可以掌握信息。第三层次是原理,即把知识变成原理,原理可以掌握规则,就像知识可以掌握技术。第四层次是体系,这是智慧的运用,是客体化的可以遵循的根本性的持久性的法则,不但可以维护原有的法则,而且可以产生新的法则。从主客观的结合来说,体系和智慧是相配合的、原理和知识是相配合的、规律和技术是相配合的,它们相互结合的基础是作为本体的道。道是宇宙中最根本的真实,最后的根据,它来自于客观的宇宙和人的本性。从中国哲学来看,道的本体同时表现在宇宙、生命和人性

6、上,这正是道之所以为道的特点。3四、管理系统论管理是一个系统,管理系统由管理层次论中的四个层次所构成。客观方面层次主观方面体系道智慧原理心知识规则脑技术程序手信息这是一个上下互通、左右互动的系统。上下互通,从上到下看:道控制心,心控制脑,脑控制手;智慧影响到知识,知识影响到技术,技术影响到信息;体系能够带动原理,原理能够带动规则,规则能够带动程序。从下到上看:信息的吸收能够帮我们改进技术,技术的实践能够帮我们带来新的知识,知识的发展则代表着智慧的增长;程序的需要能够帮助我们改进规则,规则能够帮助我们发展新的原理,原理能够帮助我们重新规划体系;手能促进脑的发展,脑能促进心的发展,心能促进道的发展

7、。从左右互动看:信息和程序能够互动,技术和规则能够互动,知识和原理能够互动,智慧和体系能够互动。作为主体的管理人和作为客体的管理实践也是互动的,管理人能够制定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程序规则;而规章制度、管理规则也是能够规范教育管理人。就此而言,左右互动,也是内外互动,主客体互动。相对人的心智、智慧、知识,高层次的管理达到“自觉化” ,它是一种经过内涵的修养所进行的随机而又具有自律性的管理行为和管理活动。 (相对于低层次的管理,机械、工具、信息等,4“自动化管理” 。 )管理的最高境界:随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五、管理目标论目标结构有三个层次:首先,在管理目标中最重要的层次是终极目标,即管理的宗

8、旨,也是管理的精神方向。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其次,专业的工作目标,这是基于知识、基于现实所发展起来的目标,是一种实践的目标。再次,时间性的目标,就是在一定的时间过程当中要完成什么项目、什么工作。六、管理决策论管理是一个不断决策的过程。目标是管理的疑终点,决策是管理的起点,这是在对管理目标认识的基础上所作的决定。决策,并不是单纯的作决定,而是明智地去认识客观的环境、主观的条件,进而创造一定的组织来达到选择的目标。决策是整盘的计划、通盘的把握。管理是一个从制订决策,到实现决策,到再决策的过程。所谓决策就是寻求一种价值来作为改变环境、提升生活的一种方案,这一方案必须通过一定的时间过程来完成,

9、这就必然牵涉到起点和终点的问题。起点和终点之间具有连续性,管理就是一个连续的决策和实践的过程。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从,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易传系辞上“变而通之以尽利” , “变”和“通”结合在一起,就能够产生利益和功用。管理的深层次的意义,即从决策、实践,到再决策、再实践,以达到改善人生,促进人文发展的最高目标。第二章易经哲学的管理学诠释一、整体宇宙论易经哲学最根本的思想就是认为宇宙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而又内外、上下、左右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整体。所谓有“动态的整个” ,就是指宇宙

10、的事物不管如何缤纷繁多,都有密切的互动和相互的影响,5每个事物都在自己运动,而都有一定的背景和网络,虽的事物影响着它,它也影响着别的事物。易经哲学的整体宇宙观包含着五个原则:同一根源的原则,就是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来自于共同的本源。相互依持的原则,就是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动态发展的原则,就是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处在运动变化开放发展中的。深度和谐的原则,就是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以和谐与平衡为目标的。循环回归的原则,就是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回归到原始的根源,然后再发展、再创造,循环往复,不断发展。二、两极一体论易经哲学的特点,就是把整体看成是事物之间的一种关联,而事物之间的

11、关联最根本的就是两极之间的对立和联系,从而形成一体。佛学讲缘起之说,重因重缘,认为事物本身没有本性,没有主体性,最后的结论是万事虚无,无物皆空。易经看到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其目的就是要说明事物的实在性、包含性和创造性。佛学以回归于空寂为善,易学则以发扬生命创造力为善。亚里士多德“四因说”: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以此说明世界万物之间的联系。事物都是由两种力量起来的,这两种力量不断分化,不断组合,再分化,再组合,事物就不断地向前发展。这种阴阳结合的两极一体观念,就成为宇宙发展的基本形式。两极一体的动态发展过程,就是易经哲学的基本思想。阴:静态的、无形的力量。阳,动态的、有形的力量。在易

12、经哲学动态系统中,其根源就是“太极” ,这个根源不断发展下去,就成为宇宙之道、”天地之道。在这里, “道”是指动态的意思, “太极”是指根源的意思,太极和道相合为一,就是易经的系统。每件事物之间都有一种多元的相对、相应、对立、互补、互成的关系,同时也表现出冲突、紧张、相互抵消、相互平衡的作用。可以把事物之间的关系看成是一体分化成两极,两极经过对立、冲突,再互补互化为一体的关系。6三、五段辩证法从一分为二到合二为一,对立相反到互补互化,再产生新的事物,有五个层次:整体创化阴阳分化多元发展冲激补充推陈出新整体创化太极阴阳分化两仪多元发展四象冲激补充八卦推陈出新新太极五个层次也是五个过程:整体化、两

13、极化、多元化、互补化,再整体化。举凡组织更新、市场发展、生产活动、人事调理、规划决策都要经过这五个过程,这五个过程是宇宙事物发展的根本过程,也是管理活动的根本过程。五个过程是相互联系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四、 “观”的认识论“观”的认识是由整体到细部,再由细部到整体,就是通过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融合来了解事物。“观”的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观”是从人来观物,另一方面物能够被人所观,那就是物有可观之处。“观”的认识论,同易经哲学的整体宇宙论、两极一体论以及创造性辩证法结合在一起,构成易经哲学独特的思维方式。这一思维方式具有两个过程,一是分化的过程,从一分二到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为六十四,等等;

14、二是融合的过程,从多融合为六十四,六十四合为八,八合为四,四合为二,最后融合为一。分化的过程是从客观的事物当中找出差异、察觉差异,从理念上看,是在进行分析;融合的7过程则是在不同的事物当中找出彼此的关系,进而逐渐形成一个整体,从理念上看,是在寻求统一。从分化到融合,又从融合到分化中,正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形式。注意的是,分合是同时进行的:分在显中进行,合则在隐中进行;分在隐中进行,合则在显中进行。我们往往知显不知隐,知分不知合,这是不符合易经的整体动态思维方式的。这种分与合、显与隐的动态思维方式在决策上是很重要的。因为决策包含了确定目标和实现目标两个方面,确定目标就需要分析环境和各种条件,这是一个

15、分化的过程,而又隐含了融合的可能性;实现目标则要投入到实践当中,结合主客观条件加以实现,这是一个融合的过程,而又隐含了分化的可能性。前一个过程就是计划,后一个过程就是实行。这个两个过程虽易经思维方式的展开和运用。五、感应价值论万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有的能够充分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而得到发展,有的却不能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而有所偏失,这就产生了一个好坏利害吉凶祸福的问题,也就是价值论的问题。从根本上说, 易经的价值论实际上是一种主客互动、相互决定的感应价值论,它体现了主客体之间是和谐还是不和谐、有冲突还是无冲突、趋向和谐还是趋向冲突的感应关系。这种感应价值论具体体现在功利价值(趋利避害) 、道德价值(进德修业) 、本体价值(把握生命本体)等三个层面上。易经具有强烈的功利价值,其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卦卦言吉凶,爻爻言祸福。道德价值,表现在强调生命的创造不已,即“生生之谓易” ,而“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生生不息,创造不已,这就是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