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教育学-中国教育史复习提要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251723 上传时间:2018-03-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教育学-中国教育史复习提要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考研教育学-中国教育史复习提要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考研教育学-中国教育史复习提要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考研教育学-中国教育史复习提要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考研教育学-中国教育史复习提要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考研教育学-中国教育史复习提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教育学-中国教育史复习提要(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教育史复习提要中国教育史复习提要1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以店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教育的社会性 和无阶级性。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 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 教育不是专内的社会活动。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 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 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 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2春秋战国私学的兴起有何意义?答: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兴起,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它冲

2、破了“正教合 一“的枷锁,教育从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完成了学校教育独立化的过程。教师不再是官 吏,而成为以教育人为谋生之道的专业化的教育工作者。扩大了教育对象,使受教育的 范围由少数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教育的社会基础更为广阔。有利于教育经验的积累和 教育理论的形成,出现了以(学记)为代表的一批教育专著。3简述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答:“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 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 又允许的人,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 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

3、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4评析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主张。答:“学而优则仕“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来的,但它在理论上集中地概括了孔子的教 育目的。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 继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能治国安民的贤能之 士。“学而优则仕“教育目的论的提出,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反对不学而仕的世 袭制,为平民开拓了从政的道路;把学优与仕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证仕优,有利于推 行贤人治邦,改良社会政治。但是,这一教育目的论对中国古代教育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 响;过于突出教育的政治功能,忽视

4、了教育的经济功能,强化了中国“官本位“的传统观 念;以名利为诱饵,使中国知识分子从一入学读书始,就产生严重的功名意识,形成“两 耳不闻窗外事,二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观念。5孟子关于教育的作用有哪些论述?答:盂子从“施仁政“的政治主张和“性善论“出发,高度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与在人的 发展中的作用 J 他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得民心“是“仁政“的关键,而教育是“ 得民心“的最有效措施。他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他指出每个人虽然先 天具有四个善端,但在后天的环境里,由于外物的诱惑与自身努力的不够,可能会失掉或 摒弃这些善端。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找回散失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

5、善端。6颇之推关于旱期教育有哪些论述?答:魏晋南北朝教育家颜之推极其重视早期教育,他认为家庭教育应从胎教开始,纵 然做不到胎教,也要及早从幼儿教起。他之所以极力倡导早期教育,主要是认为:幼儿 时期是教育的最佳时期。他从幼儿期与成年期的教育效果比较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幼儿期 心理单纯,精力旺盛,求知欲强。是学习的最佳时期;幼儿期心理尚未定型,可塑性很 大;是教育的关键时期。7评述隋唐科举制度的产生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答:隋代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制和选拔优秀人才补充官吏队伍,逐渐以分科举人取代了 九品中正制度。科举制度产生了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 606 年) ,其主要特点是面向全社会 公开考试,录取标

6、准专凭试卷成绩,专重资才,而不是由地方察举。唐承隋制,进一步从 考试程序、科目和方法等方面完善了科学制度,使之在人才选拔以至国家政治生活中占居 越来越重要地位。隋唐科举制度的实行,对学校教育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一方面,由于 选才与育才标准的统一;科举制度促进了当时学校教育的发展:由于通过科举可以取得 功名,而进学读书又是参加科举的前提,这就引起社会各阶层对学校教育的重视;科举 考试主要是以儒家经典为内容,这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统一和标准的一致,也具有积 极意义;科举科目中有明法、明算、童子、武举等,促进了当时专科教育、英才儿童教 育及文武兼备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科举又使学校教育成为其附庸,

7、对学校教育产生消 极影响: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几部儒家经典,造成学校教育内容脱离社会现实,空疏 无用;科举考试的方法僵化、呆板。又使得学校的教学重记诵不求义理,充满教条主义、 形式主义的恶习;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起来,使得“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等人生哲学支配了学校教育,使学校成为声利之场,严重影响着一般知识分 子的思想。8评析韩愈师说关于教师的论述。答:唐代教育家韩愈以继承和保卫儒家道统为己任,十分重视教师问题。写下了著名 的师说 。 师说的基本精神就在于“存师卫道“。它从师与道、道与业、师与生等各方 面系统地论述了教师问题。提出了卓越的见解。其主要见解:关于教师的

8、作用与地位。 韩愈从“存师卫道“的角度阐述了教师的独特功能,他认为师是“传道“的,儒家的道统是封 建社会的精神支往。而道要靠教师来传递,传道须有师。卫道必须先尊师,师与道是密切 结合、不可分离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关于教师的基本任务,韩愈作了经典性地 表述,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认为教师的三大任务为:传递儒家道统, 传授古文六艺之业,解决学生在学习道与业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关于教师的资格。韩愈 认为教师的选择,不应受年龄、地位、资格等限制,主要是用道与业来衡量。谁先有“道 “,谁在术业上有专攻,谁就能成为教师;关于师与生的关系。韩愈提出了“弟子不必不 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9、的命题,含有“能者为师“和“教学相长“的意思,确立了新型的师生 关系。总之,韩愈的(师说)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系统,有创见地阐述了教师问题,是一份 宝贵的历史遗产。9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有哪些主要内容?答:北宋仁宗以后,为了振兴官学,改革科举,曾有“三次兴学“之举。北宋第一次兴 学,是范仲淹主持的庆历兴学。兴学内容主要有三:令州县立学;改革科举考试内容, 罢帖经墨义,着重策论;改革大学。北宋第二这兴学,是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元丰兴学, 主要内容是:改革大学,创立“三舍法“;整顿地方学校;颁定(三经新义) ;设置专门学校;改革科举制度。北宋第三次兴学,是蔡京主持的崇宁兴学,其主要内容为扩 充地方官学,续

10、增州县学生,添置算学、书学、画学,使学制更为完备。10宋代书院制度的产生及其教学特点述评。答: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它的名称始于唐代,但只是校刊、收 藏经籍的场所。书院作为一种教学机关,是从北宋开始的。由于北宋初期官学荒废。士子 无求学场所,宋代理学的传扑也需要有其自身的场所,加之佛教祥林讲学制度的影响,作 为教学组织的书院便应运而生。宋代书院有私办、官办和私办公助等多种形式,初期组织 比较简易,主持人亦是教学者,通常称为山长,亦有称洞主、院长、堂长。书院的讲学多 力求通义理,而不是参加科举,因而在教学上形成与官学不同的显著特点:书院既是教 学机关,也是学术研究机关。教学与学术

11、研究紧密结合,是书院最显著的特点;书院建 立了“讲会“制度,允许不同学术观点的学者互相讲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百家争鸣精神; 书院教学以学生自学力主,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问难论辩式,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 培养自学能力;书院师生朝夕相处,师生共同讨论,共同研究,感情深厚。11朱熹关于小学与大学的被学内容有哪些论述?答:朱熹根据人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把学校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大阶 段。他认为八岁至十五岁是小学阶段,上至王公子弟,下至庶民子弟皆可入学。小学是打 基础阶段,教学内容是“学其事“,即从洒扫应对进退开始,将伦常礼教,教给儿童,进而 教他们诗、书、礼、乐之文;打好根基。他专门

12、编著小学一书,作为这个阶段的教材。 朱烹认为十五岁以后是大学阶段,入学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也有少数“凡民俊秀“。大学 的教学内容是在小学的基础上“明其理“,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的步骤,使其“明明德“,最后达到“止于至善“的目的。大学的教材主要是“四书 “,“五经“尤其是论语 、 孟子 、 大学 、 中庸四书是其基本教材。12简述明代八股取士的创立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答:明王朝为了进一步以程朱理学统制思想。明太祖与刘基首创八股取士,以八股制 义为科举考试定式。“八股 l特点有三:八股文之试题取于“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 八股文章只能依据朱熹四书集注)“代

13、圣人立言“不能丝毫阐发己意;八股文章必 须采用固定格式的排偶文体,否则不能入仕。明代科举这一变化,使得科举考试更加形式 化,也使得各级学校以教习八股范文为主,教育内容更加空疏无用,教学方法更加僵化、 教条,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13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有哪些积极的见解?答:明代教育家王守仁高度重视儿童教育,对儿童教育问题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 首先,他批评当时的儿童教育存在三大弊端:重机械记忆,不重启发思维;重消极防范, 不重积极诱导;普遍采用体罚,摧残儿童的身心。其次,他从快乐是人心之本的观点出发, 主张教育儿童要从积极方面入手,顺应儿童性情,鼓舞儿童兴趣,培养其“乐学“的情绪。 第三,他主张儿

14、童教育要一导之以礼“讽之读书“。“开其知觉“使儿童德、智、体、美 均衡发展。第四,他强调科学安排教学计划,使儿童每天的活动有:定的次序,动静交错, 学有余力。14明末清初进步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有哪些?答:黄宗羲、王夫之、颜元等启蒙思想家的进步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一些内容和特点:批判理学教育理论。启蒙思想家批判了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教育哲学,主 张理欲不可分离,天理寓于人欲之中,强调教育应顺应自然人的本能要求,促进人的个性 发展;主张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在教育目的上,启蒙思想家强调培养具有挽救民 族危亡和治理社会能力的治术人才,反对空谈心性、侈谈伦理的所谓“学力圣人“;提倡 实

15、学,重视自然科学和技艺的学习;提倡“主动“、“习行“的教学方法,反对理学家“主静 “、“读书穷理“的治学方法;主张扩大学校的职权,把学校办成怦议国事、衡定是非的议 政机关,充分发挥学校限制君权、发扬民主的作用。15评述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教育思潮和社会思潮。张之洞在 1898 年发表的劝学篇中把它系统化、理论化,使它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 封建教育的纲领。其基本思想,是说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 的基础,要放在率先的地位,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的不足。张之洞把 中学的内容概括为经、史、子、集,尤其强调“

16、明纲“,认为三纲五常是中学之本原,以此 反对维新派的君主立宪。他把西学概括为西史、西艺、西政三部分。他所理解的西政,并 非西方政治,只不过是一些具体的政治设施,如学校制度、武备制度等等。他在维新变法 前夕再次强调“中学力体,西学为用“,目的在于强化封建君主专制,反对政治改革,因而 这一主张具有明显的保守性、反动性。但是,这一教育主张在客观上也促进了近代教育的 发展:它从理论上论证了西学的有用,为近代西学名正言顺地进入中国创造了依据; 它将学校列为西政的首位,有利于牟页引时西方的学校制度和教育理论; 选择的向西方 学习,有助于维护民族自尊心。16“百日维新“教育改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1898 年 6 月至 9 月的“百日维新“中,清政府颁布了大批维新变法诏令,其中有关 教育改革的内容主要有: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改革科学制度;在北 京设立京师大学堂,作为全国学堂的表率,还负起统辖各省学堂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