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249157 上传时间:2018-03-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第 20 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119 世纪初,西方发明了轮船、火车。1876 年,英国商人修建了一条从 到 的铁路,称为 铁路,这是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19 世纪 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 。1吴凇口 上海 凇沪铁路 有线电报2近代以来,西方发明的 和 传入中国,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后,外国人在 等城市创办了外文报纸,后来,中文报纸也出现了,其中最著名的是1872 年在 创办的申报 。2照相 电影 鸦片战争 上海 上海31897 年在 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最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3上海4 后,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

2、,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还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 、 ;取消“老爷” “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 ” “ ”等平等的称呼。当然,在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 的。4辛亥革命 鞠躬 握手礼 先生 君 有限例 1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变革有哪些促进作用?点拨:此题旨在通过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后社会风俗(社会生活)的变革,来说明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而且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与生活方式的改变。答案:使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还有废跪拜礼、禁止妇女缠足等,从而促进了社会向民主平等的方向发展。1下列有关社会习俗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

3、后,国民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B取消“老爷” 、 “大人”之类的称呼,代之以“先生” 、 “君”等平等的称呼C在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D在社会习俗方面,传统的习惯势力已经消失了例 2下列反映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轮船只是在沿海沿江的口岸城市才出现B电影和报纸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发行C照相是极少数有钱人家的奢侈享受D传统的社会习俗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B 点拨:本题是否定性选择题,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要做认真分析,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封建落后的习俗很难在短时间内改革。因为电影和报纸当时只有在城市才能看到,所以 B

4、项不正确。2下列哪项不是交通通讯变化带来的影响( )A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B便于百姓之间的沟通C利于信息的传达 D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2D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物质生活的变迁带来文化生活的变化,文化生活的变化带来的才是人们的精神生活的变化。练习1火车和轮船的发明距今约有( )A一百年左右 B二百年左右 C三百年左右 D四百年左右2最早传人我国的近代交通工具是( )A火车 B轮船 C汽车 D飞机319 世纪 70 年代后,一位京城的高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联系,可以选择的最佳手段是( )A拍有线电报 B写封书信 C发无线电报 D打长途电话4近代上海的

5、人们能够从中文报纸上寻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最早出现在( )A19 世纪 40 年代 B19 世纪 50 年代C19 世纪 60 年代 D19 世纪 70 年代5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 )A 定军山 B 歌女红牡丹 C 风云儿女 D 渔光曲6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改变中,对今天中国成为亚洲第一体育强国关系最大的是( )A男子剪辫子 B女子停止缠足C废除跪拜礼 D取消“大人”称谓7同学们经常使用新华字典 ,它的出版社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它的名称是( )A三联书店 B商务印书馆 C同文出版社 D外文出版社8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变落后的习俗、下列说法不正

6、确的是( )A禁止缠足B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C取消“先生” 、 “君”之类的称谓D强令男子剪掉辫子8C 点拨: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采取的措施有:颁布了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等法令,强令男子剪辫子,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取消“老爷” 、 “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 “君”等平等的称呼。9近代文化生活的变化是由于( )照相 电视 电影 报纸的传入A B C D9C 点拨:电视传入中国的时间要比照相、电影、报纸的传入晚几十年。10近代中国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是( )A书籍 B电影 C电话 D报纸11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创办商务印书馆 凇沪铁路正式投入运营 申报创刊 甲午中

7、日战争A B C D11B 点拨;本题是对发生在 19 世纪 70 年代历史事件的考查,最早的是 1872 年的申报创刊,最晚的是 1897 年的创办商务印书馆,可排除 A、D 项,再就是凇沪铁路正式投入运营要早于甲午中日战争,政选 B 项。12 (探究开放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876 年,英国人在上海修筑了吴凇铁路,这是中国境内的第一条客运铁路。这条铁路的修建事先没有得到清政府的同意,运行不久,火车又轧死了人。清政府遂以 28 万两白银赎回铁路,随即拆毁,将铁轨抛入大海。材料二 挑铁路,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义和团揭贴材料三 要想富,先修路。当代一句流行语请回答:(1)从中国的第一条

8、铁路的命运和义和团的揭贴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铁路的什么态度 7(2)说说铁路和轮船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以后,产生了哪些影响?(3)材料三反映了人们的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12 (1)反对的态度。 (2)大大便利了交通运输,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使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3)由反对到倡导修路的变化。主要原因是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观念和意识发生了深刻变化,认识到现代化交通在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点拨:第(1)问从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中可得出结论。第(2) (3)两问从教材叙述中不难得出答案。13 (探究题)阅读下列材料:“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

9、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务求其真实无妄,使观者明白易晓,不为浮夸之样,不述荒唐之误,庶几留心时务者于此可以得其概,而出谋生理者于此亦不至受其欺。此新闻之作,固有益于天下也。 ”申报周刊词根据上述材料,想一想, 申报登载的内容都有哪些?其编辑特点是什么?13内容包括:国家的政治大事、风俗变迁、中外交往,还有商业、贸易和一切可惊可愕可喜的事情等等。 申报特点是:内容丰富;新闻量大。范围广,真实可信,通俗易懂;能够让读者在阅读新闻的同时增长见识,吸取经验。点拨:此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申报登载的内容从材料中开头一句话即可归纳得出

10、,其编辑特点则要通读材料,弄懂材料大意后才可以归纳出来,所谓“文史不分家” ,在本题得到很好的体现。14阅读下列材料:乘火车、坐飞机外出旅游,照上几胶卷的影照,今天已经不再是稀奇事了。用电话、电脑交流信息,联系友谊,也已成为“家常便饭” 。爸爸的书柜上摆满了各类图书杂志,还有各家报纸爸爸妈妈还常带我去逛超市,看电影请回答:(1)这段话反映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哪些重要内容?又有哪些是在近代社会生活中发展而来的?(2)你还能举出哪些事例说明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举出三种以上)(3)电信部门经常打出“千里音缘一线牵”的广告,请你做一项调查:当今人们快速传递信息的方式主要有哪几种?并列举出各自的利弊。14

11、 (l)坐火车、乘飞机、旅游、照相、打电话、使用电脑网络、读书、看报刊、逛超市、看电影等。其中,乘火车、照相、读书、看报、看电影等属于从近代社会生活中发展而来的。 (2)使用各种电器,到银行存款,预防各种疾病等。 (3)有打电话、网络通讯等,其中固定电话很便宜,但无法携带;手机最方便,但费用较高,尤其是漫游费用较高;电脑网络快捷,但不普及。点拨:本题是与社会生活紧密相关的题目,只要经常注意观察周边的社会生活现象,就可解决本题。15阅读下列材料: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写道:地上有铁路联系各地,好比人身上有血脉流通一样,手脚灵活,脑瓜敏捷没有修筑铁路的国家,就好比中风麻痹的病人,半个身体不能动,行动不灵便。这样,如果外国人入侵,各地互相无法救援,只能任凭其欺侮凌辱,无法抵御。请回答:(1)在这段话中,郑观应的基本主张是什么?反映了中国人在哪方面已经发生变化?(2)此材料体现了铁路在哪方面的重要作用?(3)清政府有了自己的铁路,也没能抵挡住外国的侵略,这是为什么?15 (1)主张中国修建自己的铁路。反映了中国人思想观念和生活观念的变化。 (2)国防建设。 (3)清政府腐败卖国,即使有好的防御设施,也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甚至会被敌人利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