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2012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247015 上传时间:2018-03-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成都市2012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四川省成都市2012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四川省成都市2012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四川省成都市2012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四川省成都市2012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成都市2012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成都市2012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川省成都市四川省成都市 2012 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第卷(选择题 共 30 分) 一、 (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怃然繁芜 笨拙茁壮 哄抢烘托 姹紫嫣红叱咤风云 B缱绻谴责 炽热整饬 浸渍恣睢 殚精竭虑箪食壶浆 C屏气摒弃 剽窃漂白 褴褛伛偻 妍媸毕露嗤之以鼻 D绯红芳菲 歆羡谙习 悄然讥诮 层见叠出瑕瑜互见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融洽 筹划 名信片 咬文嚼字 B坐镇 沉缅 擦边球 头头是道 C宣泄 鄙薄 绿茵场 能屈能伸 D装祯 熟稔 缉私队 铤而走险 3. 下列各句中,加点

2、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物质匮乏的时代一去 不返,老百姓的文化追求也水涨船高,参加高层次高品位文化活动的人数与 日俱增。 B在 2008 年围棋“名人”战五番棋比赛中,小将朴文尧连下两城,第三局古 力反戈一击,总算在悬崖边上站住了脚。 C川菜历史悠久,在八大菜系中拥有一席之地。我们要不断创新,博采众长, 加强川菜饮食文化建设,以文化特色让整个产业源远流长地发展下去。 D清明假至,成都烟雨迷蒙,轻风拂面,杏花掩映,细草多情,无需青箬 笠,无需绿蓑衣,就这样栉风沐雨,让我们去尽情享受这生活的优雅与舒适。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有专

3、家认为,以标榜草根创新精神为幌子的山寨文化泛滥的原因,是由 于中国知识产权意识严重缺位所致。 B所谓费改税,就是把过去各类收费和公路的养护、管理,以及与水路的养 护、管理等有关的费用改成燃油消费税。 C已经出台的十项国家重点产业振兴规划,将使钢铁等行业生产潜能、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在几年内得到充分的发展。 D国家今后或许将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 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逐步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发挥规模经济效益。 二、 (9 分,每小题 3 分) “客家”一词,在客家语与广东方言中均读作“哈嘎”(HaKKa),含有“客户” 之义。客家人是汉民族的一个南方分支,其祖先源自中原,

4、是从中原迁徙到 南方去的。据考证,客家人的先民,有过六次大规模的南迁: 第一次南迁是在秦始皇时代。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政治和 军事的需要,派兵 60 万人“南征百越”。南下的秦军,从闽粤赣边入抵揭岭, 直抵兴宁、海丰二县界。公元前 214 年,秦始皇再派 50 万兵丁“南戍五岭” (今两广地区)。这些兵丁长期“戍五岭,与越杂处”。秦亡后,两批南下的秦兵 都留在当地,成为首批客家人。 第二次南迁是在东晋“五胡乱华”时期。当时,为了避难,一部分中原居 民辗转迁入闽粤赣地区。稍后,又有大约 96 万中原人民南迁至长江中游两岸。 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赣南,一部分经宁都、石城进入闽粤地

5、区。 第三次南迁是在唐末黄巢起义时期。先是唐代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了巨大 灾难,迫使大量中原汉人南逃。唐末黄巢起义,又有大批中原汉人逃入闽粤 赣地区。 第四次南迁是宋南渡及宋末时期。金人入侵,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 流移太湖流域一带。另一部分士民或南渡大庾岭,入南雄、始兴。南宋末年, 元军大举南下,又有大量江浙及江西宋民,从莆田逃亡广东沿海潮汕至海南 岛。 第五次南迁是在明末清初时期。其时,生活在赣南、粤东、粤北的客家人因 人口繁衍,而居处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台诸地以及粤中和粤北一 带迁徙。这次大规模的迁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称为“西进运动”。四川客家 基本上来源于这次“西进运动”。当

6、时四川人口因战乱、瘟疫以及自然灾害锐 减,清政府特别鼓励移民“湖广填四川”。 第六次南迁是 19 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时期。当时为避战乱,有一部分客家 人迁徙到南亚,有的被诱为契约劳工,被押往马来西亚、美国、巴拿马、巴 西等地。除以上六次大规模的南迁外,中原汉人也有因旱灾水灾逃荒而南迁者, 另有历代官宦、贬谪、经商、游学而定居闽粤赣边地区的,但并不是所有南 迁的汉人都成为客家人,他们中只有闽粤赣系和源自这一系的人,才被称为 客家人。 客家人大多是由人口稠密、文化经济比较发达的中原地区向人烟稀少、经济 落后的偏远荒蛮地区迁移的。这些来自中原汉族的客家先民们,在辛勤耕耘 创立新的家园的过程中,不断与南

7、方的百越族融合,不仅形成了一个稳定的 社会群体,而且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一方面,他们保留了中原文 化的主流特征,始终崇尚华夏正统文化,崇尚诗礼传家,极为注重对传统、 文化、语言、习俗、信仰和观念的完整保存,并以共同的生活样式、习俗、 信仰和观念紧密团结在一起;另一方面,又善于从当地少数民族中汲取养分, 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 客家人特别崇尚华夏正统文化。如果你有机会翻开客家人的族谱,或者 观赏客家民居的门联,会发现各家各户都有着中原的郡望。他们恪守中华民 族共有的礼乐教化,弘扬爱国家爱民族的优良传统。客家人特别看重读书人。 家境再困难,也要供子弟读书。为了光耀门楣,客家人往往集中

8、全家族、全 宗族的力量来培养子弟读书。客家人讲究一个“义”字,即有福同享,有难同 当。他们认为,要想在新的客居地立足,必须面对重重困难,团结互助尤为 重要。所以,他们提倡“天下客家是一家”,要求客居他乡的同族人或同宗人 精诚团结。客家人还有崇尚节俭的美德。 中国的语言主要分为五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岛语系、南亚 语系、及印欧语系。其中,汉藏语系中包含了我国主要的语言:汉语。至于 客家话是属于哪一个语系,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它属于汉语十一支系之一; 也有人认为,它起源于原始阿尔泰民族的通古斯语。但无论它属于哪一个语 系,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它来源于最远古的中原的语言,因为时至今日, 在

9、客家话中仍能找到许多中原古音。 5下列对“客家人”这个概念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原本生活在中原和黄河流域,由于种种原因南迁渡江至闽、粤、赣、川、 湘、桂、台等地去生活和繁衍生息的汉人。 B祖先源自中原,历史上因征战、避乱及人口繁衍等原因而南迁的汉人中属于闽粤赣系和源自这一系的人。 C生活在闽、粤、赣等地,特别崇尚华夏正统文化、特别重视教育、特别节 俭、特别讲究义气、特别团结互助的汉人。 D从秦始皇时代到 19 世纪中叶,从中国北方迁徙到中国南方的大批特别崇 尚华夏正统文化、强调团结和节俭的汉人。 6对客家人群体在形成过程中先后几次大规模南迁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秦始皇为了政治

10、和军事的需要,先后两次派兵南下,秦灭亡后南下的秦 兵留于当地,成为最早的客家人。 B东晋和唐代的动乱时期,中原战乱频仍,部分中原人为逃避战火蹂躏而南 逃到比较荒僻的闽粤一带。 C金兵入侵,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南方各地;元军大举南下,又迫使赣南、粤 东等地的客家人大规模迁徙。 D赣南、粤东、粤北的客家人在明末清初因人口繁衍,生存的物质条件不 足,于是向川、湘、桂、台等地迁徙。 7对文章中相关信息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客家话属于汉语十一支系之一,来源于最远古的中原的语言。 B客家人特别注重保持方言乡音,使得中原古音在客家话中得以保留。 C客家人并非所有从中原南迁的汉人,它只包括闽、粤、赣地区的人。

11、 D不断与南方百越族的融合,是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主要的文化基础。三、 (9 分,每小题 3 分)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 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 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 、 书所述虞、夏以来, 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 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 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梓、姜、桂、金、锡、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

12、裘、筋、 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 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 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 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 虞不出则财匮少。 ”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 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 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 技巧,通鱼

13、盐,则人物归之。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 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 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 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谚曰: “千金之子,不死于市。 ”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 攘,皆为利往。 ”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 户之民乎! 【注】挽,同“晚”。刍豢:指牲畜的肉。眇:同

14、“妙”。虞:掌管山 林川泽出产的官,此指开发山林川泽的人。三宝:食、事、财。绝:不流 通。潟卤:盐碱地,不适宜耕种。 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已:通“矣”,了 B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 道:通“导”,引导 C故待农而食之 待:等待 D各劝其业,乐其事 劝:勉励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B莫之夺予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C农不出则乏其食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D则桓公以霸 谨拜表以闻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的“小国寡民”理念在近世行不

15、通,是因为人们都追求舒适享乐,对人 们的欲望,统治者最好的做法是顺其自然。 B各地物产丰富,农、虞、工、商顺应自然规律各行其事,但只有政府主动、 大力协调各种经济门类,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C姜太公在经济基础薄弱之时,管仲在齐国中衰时,都实行了发展经济的政 策。由于富强,齐国还实现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 D天下之人上至天子诸侯下到平民百姓,都求财谋利,担忧贫穷。只有生 活富裕了,君子才喜欢行仁义之事,普通百姓才懂得礼仪。第卷(共 120 分) 四、 (23 分) 11把第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 答: (2)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 答: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周邦彦) 水涨鱼天拍柳桥,云鸠拖雨过江皋。一番春信入东郊。 闲碾凤团消短梦,静看燕子垒新巢。又移日影上花梢。 【注】云鸠:形容云色如黑色的鸠。江皋:江岸。凤团:一种名茶。 (1)请分析本词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