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224442 上传时间:2018-03-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5 诗词曲五首诗词曲五首 鄞州区横街中学鄞州区横街中学 许鹏浩许鹏浩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2、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 3、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1、领会诗意,体味诗情,并积累名句。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1、 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课时安排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入一、导入今天,我们学习诗词曲五首,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二、欣赏二、欣赏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作者简介 刘禹锡 (772-842)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原是匈奴后裔,后 改汉姓。自幼好学,博览百家。贞元九年(793) ,与柳宗元同科进士,贞元十一年登吏部 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后任监察御史。顺宗即位后,任用王叔文推行改革,他与柳宗元同 为革新派核心人物,因革新失败,一贬再贬,居外 23 年。后奉召回洛阳,官终检校礼部尚 书。其作品吸取民歌营养,继承诗经以来讽谕刺时的传统,如聚蚊谣 、 百舌吟 等。还有许多咏怀古迹、表现风土人情的名篇佳作。散文以论说文成就最突出。在哲学、 政治、医学、书法等领域均有论述。其哲学著作天论三篇

3、,驳斥了“天人感应”说。 在唯物主义发展史上具有一定地位。 2、介绍写作背景 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唐敬宗宝历二年,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 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会。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在诗中, 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此诗回赠白居易。 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 (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4、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四人一组讨论:该诗歌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来读?为什么?并说 明理由。 5、请学生有感情地表演朗读。 6、教师提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

4、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 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 7、品诗,品评诗句、感受哲理美。 教师提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两句本 意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的哲理诗诗句具有了普遍意义,请你谈谈对这两句 诗的理解和认识。 (这两句本意是以“沉舟” “病树”比喻自己,抒发诗人身世之感。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 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8、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诗歌。 附板书:坎坷遭遇渲染辛酸归来感慨用典悲痛 酬乐天扬州 事、情、景、理初逢席上见赠 水乳交融 (酬赠

5、诗) 感叹身世写景愤激 席间赠言抒怀昂扬 三、欣赏三、欣赏赤壁赤壁 1、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 ,字牧之,京兆万年人。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人谓之小 杜,以别于少陵。七绝龙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2、介绍写作背景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但杜牧所咏之赤壁 并非此外,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 (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4、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四人一组讨论:该诗歌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来读?为什么?并说 明理由。 5、请学生有感情地表演朗读。 6、教师提

6、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7、品诗,品评诗句、感受哲理美: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尾两句,请你谈谈对 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这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 重写。 诗人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 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 了东吴的命运。 8、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诗歌。 附板书:附板书:前两句兴感之由 赤壁 非凡的史识 (永史诗)后两句借题发

7、挥 豪爽的胸襟 四、欣赏四、欣赏过零丁洋过零丁洋 1、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 ,是我国南宋大臣、文学家。公元 1275 年,元军进逼南宋,文天 祥在江西赣州组织义军,开赴临安(今浙江杭州)帮助朝廷抗敌。第二年担任右丞相,奉 命去元营谈判时被扣留。后来脱险,冒着九死一生到达福州,继续抗元。最后兵败被俘, 被送往燕京(今北京市) ,囚禁了三年。元朝统治者千方百计利诱威胁,要他投降,但他坚 贞不屈,从容就义。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是文天祥被俘后写下的名 句,表明他丹心报国、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2、介绍写作背景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

8、。后来元军统帅张弘 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节。 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 (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4、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四人一组讨论:该诗歌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来读?为什么?并说 明理由。 5、请学生有感情地表演朗读。 6、教师提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7、品诗,品评诗句、感受哲理美: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尾两句,请你谈谈对 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两句诗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

9、决心。 ) 8、请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9、 。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诗歌。 附板书:附板书:首联回顾一生深挚沉痛 颔联国破家亡 过零丁洋 追忆过去 丹心垂史 (述怀诗) 颈联 悲愤忧惧 映照千古感叹眼前尾联以死名志激情慷慨 五、布置作业五、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一、复习导入: 背诵前三首。 二、欣赏二、欣赏水调歌头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是北宋时诗坛 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 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

10、生涯十分坎坷。他是宋仁宗景佑三年生,嘉佑二年进士,累 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因讥讽朝政被贬任杭州通判;历徙湖州、黄 州、常州。哲宗嗣位,召至京师,任中枢舍人。后又与司马光面争新法“不可尽改”而出 知杭州。后又因晢宗亲政启用新党,苏轼又被一贬再贬,之贬到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赦天 下,苏轼北返时在常州逝世。当时为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享年六十六岁。高宗朝,赐太师, 谥文忠。他的思想出入儒道,杂染佛禅,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的见解,又能随缘 自适,达观处世。宏博通达的学识才华和饱经忧患的人生体验,也玉成了苏轼诗歌体裁多 样,内容广博,立意新奇,呈现出“吞五湖三江”的气象。他的一生政治

11、讽谕诗有深刻的 现实意义。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苏 轼的诗今存 2700 多首,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 他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 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意趣, 令人耳目一新。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他的诗词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 词为“艳科”的旧框框。他和南宋的辛弃疾行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他的散文,书, 画等成就都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资禀忠爱,议论英发,历典州郡,所至皆有去思。其文章政

12、事为天下所宗仰,盖过 欧阳修为文坛领袖。轼喜交游,推奖后进不遗余力,一时知名之士皆归之如黄庭坚、秦观、 晁补之、张耒,号称苏门四学士。 有东坡集行世。其词集名东坡乐府 ,传本甚多,王鹏运四印斋覆刻景元延佑本,朱 氏强村丛书编年本俱佳。 2、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胡仔苕溪渔隐 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从词前小序可见,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 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 足兄弟,是很自然的。 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

13、。 (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4、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四人一组讨论:该诗歌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来读?为什么?并说 明理由。 5、请学生有感情地表演朗读。 6、教师提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 7、品诗,品评诗句、感受哲理美:学生畅谈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 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名句的理解和感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下阕先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接着表现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 之想,最后唱出放达宽慰之语。这两句是说,惟愿(兄弟)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 赏中秋美好的月色。 8、教师指

14、导学生背诵诗歌。 附板书:把酒问天 不知何年上阕 由月感发求美好生活欲归又恐 起舞弄影 情景交融 水调 月照无眠 不应有恨 情趣盎然 歌头 下阕 感月怅别表思念情怀人有离合 千里婵娟 三、三、 山坡羊山坡羊潼关怀古潼关怀古 1、作者简介 张养浩(12701329) ,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监察御史, 因批评时政而免官,复官至礼部尚书,又辞官隐居济南云庄,天历二年,征拜陕西行台中 丞,到官四月病卒。张养浩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 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 8 年期间,登华不注,游大明湖,览龙洞,赏泉水,

15、“寄傲山林,纵情诗酒” ,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其作 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 160 多首,诗近 400 首,各类文近百篇。 2、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曲是作者于元文宗天历二年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潼关位于东西两京 (洛阳、长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常触动行经者的怀古之情。这首曲借凭吊 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 过着痛苦的生活。 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 (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4、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四人一组讨论:该诗歌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来读?为什么?并说 明理由。 5、请学生有感情地表演朗读。 6、教师提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7、品诗,品评诗句、感受哲理美: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尾两句,请你谈谈对 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 写出诗人对以往历史的概括与评价,顿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