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选官规则 (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6181407 上传时间:2018-03-26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75.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的选官规则 (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古代的选官规则 (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代的选官规则 (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的选官规则 (论文)(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口赵炎 古代的选官规则 国家公务员考试 , 简称为“ 国考” 。 在古代, “ 国考” 叫科举, 秦汉魏晋时尚无 科举制度, 故又附会为“ 察举” 。 秦朝人当官要会书写懂法律 电视剧 楚汉传奇 播出期间, 有人 曾问, 秦代并无科举, 萧何在秦时是怎么 当上沛县功曹( 狱吏) 的?老实说 , 当时 真的把笔者问倒了。静下心来翻书才知 道 , 萧何的条件 , 基本与秦代官员遴选制 度吻合 。 秦代选官, 主要重视三个条件 : 一 、 有一定家资, 穷人不可做官。如韩信“ 始 为布 衣 时 , 贫 无行 ” , 所 以“ 不得 推 择 为 吏” 。萧何的家庭条件要优于韩信 、 刘邦 诸人。二、

2、要会书写 、 懂法律。萧何勤奋 好学, 恰恰对历代律令颇有研究。三、 年 龄须当“ 壮年” 以上, 至少要 1 7 岁之后才 有担任官吏 的资格。秦始皇驾崩那一 年, 萧何4 8 岁。 当然, 秦代还有军功爵制 、 分封制 、 世袭制等等, 所谓“ 关西出将、 关东出相” 的谚语, 就是打这儿来的。 统一六国以后, 爵官分离 , 有爵位者 未必做官, 做官者亦未必需要爵位。如 丞相王绾、 冯去疾等不仅无爵, 就连军功 也没有。顺便交代一下 , 秦代也有考试, 只是不针对士子 , 而是对在职官员的考 核而 已。 两汉察举 , 孝顺爹妈是前提 公元前 1 9 6 年 , 刘邦下的“ 求贤令” ,

3、开了察举制的先河。 文帝前元二年下诏“ 举贤良方正能 直言极谏者” , 十五年又诏“ 诸侯王 、 公 卿、 郡守举贤 良能直言极谏者” 。至此, 察举制基本定型。 武帝时期, 进一步细化了这项制度 , 另设有征辟制 , 相辅施行。如“ 凡儒家以 外的各家均不得举 ” , 也就是以儒术取 士, 非儒不取。另外 , 对所选或所征之 “ 士” 的标准, 也作了明确规定, 如德行 、 学问、 法令、 谋略等四个方面。这项规定 对后世影响深远。 两汉察举 , 分为“ 岁举” 和“ 诏举” 两 类。岁举为常科 , 每年推举一次。科 目 有“ 孝廉” 和秀才。 “ 孝廉” 始为孝与廉两 科, 后来连称为一科

4、 , 孝为前提 , 廉为参 考, 遂成寒族儒生跳龙门的唯一通道。 “ 举孝廉” 的对象 , 包括地方六百石 以下的官吏和通晓儒家经书的儒生 , 由 郡国每年向中央推举, 前者被举 , 可获得 到中央任郎官的机会 , 后者即可取得人 仕资格。焦仲卿生活于东汉末年, 若非 对老母至孝, 焉能成为庐江小吏? 是以“ 举孝廉” 最为后人耳熟能详。 唐代士子 。 出了考场进青楼 隋文帝大业三年( 6 0 7 年) , 开始实行 分科取士的政策, 也就是科举 , 真正意义 上的“ 国考” 终于出现。这一体现“ 学而 优则仕” 的制度历经约 1 3 0 0 年, 清朝光绪 三十一年( 1 9 0 5 年)

5、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 试后被废止。 到了唐代 , 科举考试分为常科与制 科两 类 , 有点类似于汉代 的岁举 和诏 举。常科每年分期举行 , 制科则 由皇帝 下诏临时举行, 考试科 目种类繁多, 就不 一一列举了。有趣的是 , 大唐“ 国考” , 除 了给读书人和朝廷带来双赢之外 , 青楼 也跟着沾光, 赚了个盆满钵满。据 开元 天宝遗事 记载, “ 长安有平康坊者, 妓女 所居之地, 京都侠少 , 及第士人, 萃集于 此。时人谓此坊为风流薮泽” 。普通少 爷坯子去青楼也就罢了, 中了状元、 进士 的人也去, 有点蹊跷。 其实也不难理解 , 孟郊有首诗可作 注解 : “ 昔 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

6、放荡思无 涯。春风得意马蹄疾 , 一 日看尽长安 花。 ” 原来未得意时压抑太甚 , 如今金榜 题名“ 马蹄疾” , 有必要完全彻底地放松 一下身心。 宋代最流行“ 榜下捉婿” 科举制到了宋代进人了辉煌期。读 书人扬眉吐气 , 统治者亦更加重视 , 人才 选拔出不少, “ 榜下捉婿” 的故事也时常 发生, 令人忍俊不禁。 所谓 “ 满朝朱紫贵 , 尽是读书人” 。 读书人一旦科场及第, 铁饭碗就端定了, 其他种种超值回报也极为惊人。所以, 宋人评价一个家族的兴盛程度 , 其标准 就是看这个家族有几个考中科举的男子 和几个嫁给科举出身者的女子。如此一 政府法制2 0 1 4 年 来 , “ 国考

7、” 考场 , 就成了权贵们争抢乘龙 快婿的场所。 在由皇帝担任主考官的殿试结束 后 , 要举行唱名仪式 , 此时便是“ 金榜题 名” 见分晓的时刻 , 正所谓“ 前 日秀才 , 今 日官人” 。唱名结束后 , 便是“ 期集” , 也 就是新及第者的宴会活动。不过 , 唱名 和期集不在一处 , 这就为“ 择婿” 者提供 了条件。从唱名地点到期集所这段路程 就成了“ 择婿” 的地点 , 豪家贵邸竞相在 此观望, 从中挑选满意者。行情好时, 一 日之间“ 中东床者十八九” 。 当然, 其中也闹出了不少笑话。 有个新及第的年轻人 , 英俊潇洒 , 被一权势之家看中, 派出十多壮丁将其 簇拥至家 , 该

8、青年既不拒绝也不逃避 , 欣然而往。不多时, 一位着高官袍服的 人问他 : “ 我有一女 , 长得并不丑陋 , 愿 嫁与公子为妻 , 不知可否? ” 此青年深鞠 一躬 , 推辞道: “ 我出身寒微 , 如能高攀, 自是幸事, 要不您等我回家和妻子商量 一下再说 , 怎么样? ” 围观众人见状无不 哈哈大笑。 明清“ 国考” 。 拉帮结派是主流 科举在明代进入鼎盛期 , 体系更为 完整, 如将学校与科考挂钩 , 乡试、 会试、 殿试等三级考试制度的设置 , 使得“ 国 考” 比唐宋两朝更为艰难。清代科举沿 袭明代 , 不同的是, 清朝科举带有一定的 民族歧视性质。 这些都是为何范进 、 孔乙己之

9、流屡 试不中的原因。 为人们所熟悉 的那个臭名昭著的 “ 八股文” 文体, 就是明清科举的产物, 也 称“ 时文” 、 “ 制艺” 、 “ 八股文” 、 “ 四书文” 等等 , 其特点是重形式而轻 内容。明中 期以后, 八股的危害开始凸显。顾炎武 先生曾愤慨地说 : “ 八股盛而 六经 微, 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 ” 又说: “ 愚以为 八股之害, 甚于焚书。 ” 明清科举的另一个鲜明特点, 则是面 向未来的拉帮结派。不管是乡试还是会 试, 考官与考生之间、 考生与考生之间的 关系, 在那一刻即已定性 : 被录取的人, 得 叫考官为恩师, 并 自称“ 门生” ; 同科被录 取的人, 相互成为

10、“ 同科” 或“ 同学” 。其后 “ 师生” 、 “ 同学” 同在仕林, 相互照应遂成 人人皆知的“ 潜规则” 。j 昌 Z 2 口佚名 1 9 4 9 年 5 月, 我解放大军解放 了 大上 海。 当时 , 三 野领 导机 关向 2 7 军 军长聂凤智传 达 了党 中央的指示 , 要 求该军采取有力措施, 保护好住在市 区的民主党派领导和一些知名爱国 人 士 。 护卫 宋庆龄住 所的警卫连 , 从 干 部到战士无不对 自己的任务既感到 十分光荣, 又觉得压力颇大。这些刚 从战场上下来的指战 员缺乏保护重 要 目标的经验, 将“ 内紧外松” 的原则 搞 成 了“ 内紧外也 紧” 。上级指 示

11、层 层下达, 三传两传, 传走了样 , 变成一 个不通情理的命 令: “ 只准 出, 不准 进。 ” 这天, 宋庆龄外 出返回时, 被战 士们挡在 门外。秘书下了车 , 指着车 内的主人作 了解释 。值勤班长却坚 持说, 他们按命令办事, 只认通行证, 不 认人 。 宋 庆 龄 生 气 了 , 叫 司机 掉 转 车 头, 直接开到 了三野司令部。进了里 面, 碰到兵团政委郭化若, 便告 了一 状 。 郭化 若连 忙打 电话 向 警卫 连 了 解情况, 准备请示陈毅司令员后 , 亲 自护送宋庆龄 回家。 可是 , 郭化若找 了几个办公 室, 却仍不清楚陈毅的去向 , 只好 解释 道 : “ 司令

12、 员最 近忙得 两天 两夜 没 睡 觉, 实在太辛苦了, 此刻很可能在哪 里打瞌睡呢。 ” 宋庆龄知道, 刚刚回到人 民手中 的上 海千头 万绪 , 作为 司令 员的 陈毅 肯 定 日理 万机 , 于是 心 平 气和 地 笑 道 : “ 这点 小事, 麻烦你们真不好意 思 。 更不必再惊动陈老总 了。 ” 谁知 回到住 所 , 陈毅和 聂凤 智早 已带领几个战士站在门口迎候。 陈毅见到宋庆龄, 毕恭毕敬地行 了个军礼 , 十分认 真地说 : “ 孙 夫人 , 为难您 了。我刚刚开完会 , 在车上听 说这件事, 便和老聂特地赶来向您道 歉 、 赔礼 ! ” 宋庆龄 感动得 不知 怎么才好 , 连

13、 声说道 : “ 这是小事, 小事” 陈毅 亲切 地握 着她 的手 : “ 这 不 是小事, 咱们执行党的方针政策, 可 是件头等大事。我和老聂讨论 了一 下 , 光 是狠狠 批评 警 卫连还 不行 , 我 俩 应该现 场为您站一班 岗。 才能 引起 他 们的高度 重视 ! ” 宋庆龄感叹道: “ 我活这么大, 见 了那么多世 面, 做梦也想不到, 人 民 解放 军的 司令员、 军长亲 自为我站 岗! ” 陈毅哈哈大笑: “ 国母大人, 这有 什么奇怪?您是对咱们党和人 民做 过 重大贡献 的一代女性啊 ! ” 宋庆龄连 忙深深鞠 了一躬 , 满含 深 情 地 说 : “ 谢 谢 陈 老 总 , 谢 谢 诸 位 ! ” j 景 Z 4 陈毅为“ 国母“ 站岗 政府 法 制2 0 1 4 年 1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