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单元教案-第二单元教案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162600 上传时间:2018-03-26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上单元教案-第二单元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单元教案-第二单元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单元教案-第二单元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单元教案-第二单元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单元教案-第二单元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上单元教案-第二单元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上单元教案-第二单元教案(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6 6 理想理想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 2、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3、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 朗读法、交流法、感悟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朗读训练:理解诗歌的主旨;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入一、导入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 。诗人在诗歌中写 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

2、成的海。 ”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 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 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 理想 ,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二、整体感知 1、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 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正 音、正字、释词默读 2、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 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课堂发言 小组代

3、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板书: 理想的意义(1) 历史意义(2、3) 人格意义(4、5、6、7)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人生意义(8、9、10、11) (12)理想的感召作用。3、研讨与赏析(上) 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人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 妙的比喻。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1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 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 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 起到统领的

4、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 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 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 ,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 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Q理想使人永远年轻。d理想 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 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 “

5、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绝不是个人荣誉。 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 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 问题做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 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 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 研讨,也应如此。 三、练习:三、练习: 抄写并识记字词。背诵这首诗歌。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

6、 备课堂交流)。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一、课堂讨论一、课堂讨论 (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 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 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 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 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 。典型意义是连 “

7、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 籽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 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1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 “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体验二、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 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

8、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语言运用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教师 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 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 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 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 得形象生动。 三、教师小结三、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

9、,理 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 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 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 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四、作业:四、作业:完成“研讨与练习”一。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五、教学反思五、教学反思7 7 短文两篇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识与能力 1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2学习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观察法、感悟法、合作

10、交流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稳重处事行事、甘于奉献的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难点: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时间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课时一、预习一、预习 1朗读行道树 ,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2就课文不理解处质疑。 3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给这些生字词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1)堕落(du):(思想、行为)往坏里变。(2)装饰: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 附属的东西,使美观。 (3)点缀(zhu):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4)繁弦急管:各种各样欢快的音乐声。弦:指弦乐器。管,指管乐器

11、。 (5)红灯绿酒:形容繁华热闹的夜生活。 (6)贪婪:贪得无厌,不知满足。 (7)冉冉(rn):慢慢地。 (8)苦熬:忍受疼痛或艰苦的生活。 (9)自豪:因为自己或者与自己有关的集体或个人具有优良品质或取得伟大成 就而感到光荣。 (10)污浊:(水、空气等)不干净,混浊。二、导入二、导入1作者简介。本文选自张晓风自选集 ,作者张晓风,1941年生,早在1977年,就被台湾 地区的批评界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评论赞辞说她“笔如太阳之 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缨络敲冰” ,可以说是对她诗意散文的 第一次感性素描。1981年,当她的第四本散文集你还没有爱过出版时,余 光中先生

12、为该书作序,称她为“亦秀亦豪” “腕挟风雷”的“淋漓健笔” 。2导语。 行道树,我们每天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它们默默地立于城市的烟尘中,立在 大道两旁,它们是寂寞、孤独、苦熬着的,你知道它们正想着什么?它们的形象 是什么的化身?三、正课三、正课 1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探究质疑:为什么说“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 是一种堕落。 ” 讨论与归纳:“堕落”的原义是(思想、行为)往坏里变,但课文的意思是行道 树离开了它们的家,离开了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烟尘里,它们的 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往坏里变。 3探究质疑: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

13、点缀”? 讨论并归纳:这 一句前面说“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车辆、烟囱不断制造烟尘,污染城市, 而城市居民却早巳麻木不仁,早巳习惯于污浊,他们并不珍惜清新。树木的感 觉是非常鲜明的,在他们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 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4探究质疑: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 深沉给予我们”? 讨论并归纳:这是一个人生哲理。 行道树认识到,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为什么神圣?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 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14、,从事神圣的事业。 行道树认识到,神圣的 事业总是痛苦的,他们甘愿自我牺牲。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他们抛弃了优 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他们寂寞、 孤独、苦熬。他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 行道树认识到,为神圣事业而承受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他们为自己的奉 献而自豪快乐。 一切神圣的事业都是这样,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 人幸福的人,他们是神圣的,他们也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5探究质疑:末句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为什么忧愁?为什么快 乐?讨论并归纳:他们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的健康而忧愁;他们为自 己

15、从事的神圣的事业而承受痛苦,他们更为自己对人类的奉献而自豪快乐。6探究质疑:行道树的形象是什么样的形象? 讨论并归纳: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7探究质疑: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赞美了什么?讨论并归纳: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 神。8探究质疑:什么样的人也和行道树一样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讨论并归纳: 可自抒己见。 四、小结四、小结 本文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行道树的 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神圣的事业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 把深沉给予我们。 ”这篇短文表达了这样一种人生的哲理。 五、作业五、作业第三课时第三课时一、预习

16、一、预习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给这些生字词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1)结实累累(li):形容果实结得多。 (2)丰硕(shu),:(果实)又多又大。 (3)沉甸甸(din):形容沉重。(4)不可磨灭:经过相当长的时期都不能消失。 (5)玲珑剔透,(t)形容器物细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6)眼巴巴:形容急 切地盼望。 (7)具体而微:整个形体都已经具备了,只是比较微小而已。(8)多姿多彩:形 容姿态万千颜色多样。 (9)珍重:爱惜、珍爱(重要或难得的事物)。(10)回味无穷:从回忆里得到许多 体会。 2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3就课文不理解处质疑。二、导入二、导入 人生有无数个第一次,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人的第一次越多,他就有了越多 的人生阅历,生活就变得丰富多彩。今天我们一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