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3专题《秋声赋》word教案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155146 上传时间:2018-03-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3专题《秋声赋》word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8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3专题《秋声赋》word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8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3专题《秋声赋》word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8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3专题《秋声赋》word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8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3专题《秋声赋》word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3专题《秋声赋》word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3专题《秋声赋》word教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秋声赋秋声赋总总体体设设计计教材概述教材概述 秋声赋是北宋大文豪欧阳修散文代表作之一。把此文与第一专题的“经世济民” 板块作对比,儒家传统思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这里得到了体现 文章用第一人称的笔法来写。一开始作者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从静到动,令人悚惊的 秋夜奇声,营造了一种悲凉气氛。接着,用多个比喻,从多方面和不同角度,由小到大, 由远及近地形象地描绘了秋声状态。然后,作者引出与童子对话,从浮想联翩,又回到现 实,寻根溯源,探究秋声所以形成的缘由,并从社会和自然两个方面,对秋声进行了剖析 和议论,委婉地表露了自己的心绪。在写法上,本文把写景、抒情、记事、议论熔为一炉, 浑然天成。

2、教学时应以体味作者复杂的人生感悟为重点,激发学生的思维,理解文本的主旨。必 须指出的是,宋代正是儒释道三教(此处仅指哲学思想,与宗教无关)融合的时期,在独 善其身时往往身上表现出道家的思想,如文中的“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 即可表现出这一点,这个在宋代是很正常的现象,教师在传授时不须讳言 思路方法思路方法 设计思路:首先要扫除阅读上的障碍,作为一篇时文(赋) ,学生不借助工具书而想读 懂它的确是不现实的,因此教学中可以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本;然后引导学生理解 文本主旨,挖掘文本中存在的语文因素,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后进一步向课外拓展, 引导学生探究刘禹锡同题文以及南宋末词人蒋

3、捷声声慢秋声词,通过比较阅读,加深 对文本的理解。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平台、CAI 课件,学生利用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 诵读全文 3 遍,做好背诵的准备。 课时安排:2 课时 三维目标三维目标 1学习作者描摹抽象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渲染环境气氛的技巧。 2 秋声赋是赋体散文,语言简约抽象,学生借助注释粗通其意,通过分组讨论弄 懂文章;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三个部分的内在层次,进而把握文本主旨。最后进行比较 阅读。 3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 高文学素养。教教学学设设计计第第 1 1 课时课时 导语设计导语设计Error!(教师板书“愁”

4、 )何谓“愁”?秋心为“愁”!何谓“秋心”?常人在秋天生发出的 伤感情怀。我们的祖先将“秋”与“愁”联结在一起,并非偶然。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 萧瑟肃杀的秋天常被视作具有隐喻意义的意象。它象征着一种繁华的消逝和一种心绪的黯 然。这与中国古代文人普遍而深刻的失落心态有着某种自然的契合,在描写秋天的诗文中, 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伤感。今天我们来看看北宋大文豪欧阳修的“秋心”吧。Error!一年四季中,春天是美的,春光灿烂,艳丽动人;夏天也是美的,热情奔放,令人回 味无穷。那么,秋天呢?更是令人难忘的。在中国的古诗词中,颂赞秋的文字特别多。我 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有哪些诗句是描写秋的? 登高 (唐杜

5、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雨霖铃 (宋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相见欢 (南唐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丑奴儿 (宋辛弃疾):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描写的秋天景物凋零,一片萧条的景象。那么,在欧阳修的笔下秋天又是怎样一幅场 景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下他的秋声赋 (板书题目) 。 推进新课推进新课Error!1作家作品 欧阳修(10071072) ,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 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幼年丧父,家境贫困,读书刻苦,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 士,后以右正言(谏官)

6、充任知制诰(主管给皇帝起草诏令) 。由于上疏为先后被排挤出朝 的杜衍、范仲淹、韩琦、富弼等名臣分辩,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又知扬州、颍州,再回朝 廷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晚年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等高官,死后追赠太 子太师、谥文忠。 欧阳修继承唐代韩愈“文以载道”的精神,发扬唐代古文运动传统,被公认为北宋中 期的文坛领袖,在散文、诗词、史传等方面都有较高成就,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 撰新五代史 ,尤以散文对后世影响最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基础积累 (1)字音 悚然(sng) 萧飒(s) 槁木(o) 砭人肌骨(bin) 戕贼(qing) 黟然(y) (2)实词释义 悚然:惊惧的样子

7、 淅沥、萧飒:细雨声、风声。 明河:银河。 有动于中:内心有所触动。中,内心,心中。 (3)虚词释义 悚然而听之:表修饰,地。 忽奔腾而砰湃:表并列,又。 初淅沥以萧飒:表并列,而。 (4)文学常识 赋:赋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语言上多铺张藻饰,讲究文采韵律;内容 上多侧重于通过极力描绘景物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Error!1了解本文写作的背景 明确:本文写于作者五十三岁时。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 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 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让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

8、的苦闷时期。所以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 秋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2理清文章的思路。 明确: 夜读闻秋声童子所见欧阳子所感(此为文章主体部分)童子昏睡Error!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梳理文言现象。 说明: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将重要的文言现象标记出来,组内交流,相互补充,并做 好笔记,对于疑难词句可提交全班讨论。教师巡视、辅导答疑。 明确: (1)通假字 忽奔腾而砰湃(“砰湃”同“澎湃” ,波涛汹涌的声音) (2)古今异义 如赴敌之兵(“兵” ,古义:军队。今义:士兵) 金铁皆鸣(“金铁” ,古义:兵器。今义:金属名) (3)词类活用 欧阳子方夜读书(“夜” ,名词用作状语同,在夜间)

9、春生秋实(“实” ,名词用作动词,结果实)(4)文言句式 闻有声自西南来者。 (定语后置句, “自西南来”充当“声”的后置定语, “者”为标志, 赤壁之战中有“人马烧溺死者”等类似语句) 胡为而来哉?(“胡哉”:疑问句式,为什么呢)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所以,乃”:固定句式,用来是)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奈何”:固定句式,为什么) 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不闻但闻”:听不见,只听见。在 木兰辞中有“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渐渐”等类似语句) 夫秋,刑官也。 (判断句。标志“夫,也。 ” 曹刿论战中有“夫战,勇气也”等 类似语句) 商,伤也。

10、(判断句。标志“,也。 ” )2在梳理文言现象的基础上,诵读全文两遍,口译文章。 附译文: 欧阳先生我夜里正在读书, (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不禁悚然听着,惊道: “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夹杂着萧萧飒飒的风声,忽然变得汹涌澎湃, 像是江河夜间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发出铿锵之声,好像金属相互撞击。 再(仔细)听,又像奔赴战场的军队正衔枚疾进,听不到到任何号令声,只有人马行进的 声音。于是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 ”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光灿 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声,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 我恍然大悟,叹道:“唉,可悲啊

11、!这就是秋声呀,它为什么而来呢(它怎么突然就 来了呢)?秋天的情景是:它的色调凄凄惨淡,烟霭飘散,云气密集;它的形貌爽朗清新, 天空高远,日色晶明;它的气候清冷萧瑟,悲风凛冽,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冷落苍凉,川 流寂静,山林空旷。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时而呼啸激昂。秋风未起时,绿草 彼此争盛,丰美繁茂;树木葱茏青翠,令人心旷神怡。然而一旦秋风吹过,拂过草地,草 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它用来摧败花草使树木凋零的,便是一种肃杀之气的 余烈。秋天是刑官执法的季节,它在时令上属阴;秋天又象征着用兵,它在五行中属金。这就是常说的天地之义气,它常常以肃杀为意志。自然对于万物,是要它们在春天生

12、长, 在秋天结实。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又属商声,商声是西方之声,夷则是七月的曲律之 名。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了,都会悲伤。夷,是杀戮的意思,凡万物过了 繁盛期,都会走向衰败。 “唉,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无穷 无尽的忧虑煎熬他的心绪,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来劳累他的身体;费心劳神,必然会损耗精 力。更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自 然会使他鲜红滋润的肤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光亮的须发变得花白斑驳。 (人非金石)为什 么却要以并非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应当仔细考虑究竟是谁给自己带 来了这么多磨难

13、,又何必去怨恨这秋声呢!” 书童没有应答,低头沉沉睡去。只听得四壁虫鸣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叹息。 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整理文言现象。 第第 2 2 课时课时Error!1研读第一段。思考: 清代人吴楚材、吴调侯在古文观止中评价秋声赋说:“秋声,无形者也,却 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 ”请谈谈欧阳修是如何将无形的秋声写的具体可感的,采用的 什么写法。 明确:说明:比喻修辞格的运用,使描摹的事物具体可感,在本段中,作者用一连串的比喻 把秋声比作“波涛夜惊” “风雨骤至” “ 铮铮” “金铁皆鸣” “衔枚疾走的人马声” ,通 过这些恰当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另外作者巧妙地利用“听”的过

14、程写 秋声,由“初”到“忽” ,再到“触于物” ,写出了由远而近、由小到大、凭虚而来的撞击 物体的秋声夜至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 小结:这一段文字从秋风初起到秋风越来越大,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声色渲染,为 我们营造了一幅令人“悚然” ,令人感到“异哉”的动人心魄的秋声图。 2研读第二段。思考: 第一段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去描摹“秋声” ,第二段是否写到“秋声”?如果有,那又 是采用什么手法来写的? 明确: 第二段既有直接描写“秋声”的文字:“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也有间接 描写“秋声”的文字,作者在第二段前半部分分别从色、容、气、意等四方面描绘“秋之状” ,

15、 这样写既是为后文直接状写“秋声”作必要的铺垫,同时又是一种“渲染烘托”的手法,使 “秋之声”更为形象而有声势,是通过写秋天的悲凉,来表现秋声的悲,是烘托的写法。Error!1 “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 物就叫烘托。古人云:“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这就是诗文中常用的烘托的手法。 2如果说第二段前半部分是在写秋之状,那么后半部分就是在议秋之心,突出秋心 的肃杀对于自然之秋的这种肃杀之气,古人也有种种说法,如礼记:“天地严凝之气, 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此天地之尊严气也,此天地之义气也。 ”称秋气为义气, 礼记云:

16、“是肔戮有罪,严断刑,天地始肃。 ”可见在古人心目中,早已把秋与杀戮紧紧联系在 了一起。作者列举了哪些跟秋有关的例子? 明确:刑官、兵象、阴阳五行、五声六律。作者吸收前人的种种说法,又运用骈偶句把秋 与官制、阴阳、五行、音律等配属起来,甚至用“伤”解释“商” ,用“戮”解释“夷” ,极力 铺张,突出秋对万物的强大摧残力量,说明万物盛衰的自然之理。这是宇宙生成的哲学思考, 写出了秋声中永恒的悲伤,为下文进入本文主题起了铺垫作用。 (在此,可以联系课下注释, 说明一下秋与各类杀戮意向相对应的文学常识)。3文章写至此,我们已经感受到了秋天的凄凄切切和秋之萧条。但是作者还嫌不够。 大家来看,接下来作者又从哪几方面来写秋的?这里讲到“五行” “时令” “乐音” ,看起来 非常杂乱,但是最终却都能归结到秋声上面,这种看似漫无目的,类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