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设计实体化的需求之历史脉络初探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6140478 上传时间:2018-03-25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909.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虚拟设计实体化的需求之历史脉络初探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虚拟设计实体化的需求之历史脉络初探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虚拟设计实体化的需求之历史脉络初探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虚拟设计实体化的需求之历史脉络初探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虚拟设计实体化的需求之历史脉络初探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虚拟设计实体化的需求之历史脉络初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虚拟设计实体化的需求之历史脉络初探(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虛擬設計實體化的需求之歷史脈絡虛擬設計實體化的需求之歷史脈絡初探初探 諸葛正* 李艾容* 朝陽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所)副教授* 朝陽科技大學工業設計所* 摘要 見古探今,不論東西方虛擬設計因應不同需要,而產生尊崇、敬畏、管理等因應心理需求而產生發展,進而有階級、差異化、神格等需求,主要是藉由不可預知的現象生成巫師、靈媒、宗教等而產生形而上的未知與預知力量,再經由口耳相傳無形中進入了民間生活,流傳於今日,即是老祖宗所稱的習俗。而當虛擬產物被實體化之後,其意義與其他無中生有的設計物產生區隔,然而虛擬與神秘、神力、天界等產生聯想,是具有神秘力量的心靈內涵,並非單純僅是一件物品來看,將以東西方的

2、神格化的脈絡來探討。 關鍵詞:虛擬設計、設計哲學、神話學1.虛虛擬設計與文化理論相關的重要特質擬設計與文化理論相關的重要特質 本論文所描述的虛擬設計從歷代延續至今, 已成為一個國家的文化習俗與精神象徵,甚至可以 幫助個體建構自我、身份認同、促使繁複的社會意 識,看似理所當然而不可抹滅;於二十世紀的社會 學家涂爾幹強調: 社會其實不過就是個道德現社會其實不過就是個道德現 象,是透過連帶的情感所維繫。它確保了運作平象,是透過連帶的情感所維繫。它確保了運作平 算、整合良好的社會能夠延續下去,社會中的每一算、整合良好的社會能夠延續下去,社會中的每一 份子都發揮了應有的功能份子都發揮了應有的功能。 從上

3、述中得知良好的 社會整合,將使社會中的每一份子安頓,得以發揮 盡其最大功效;但從原始社會的人類活絡開始,所 有的生活習慣逐一建立 ,距今年代早已久遠已不可 考;該如何回朔這樣的思維理論必有難題,似乎存 在著抽象的、精神表徵及組織性的觀念系統,並依 各家的理論觀點來闡述並釐清真相, 派別分門歸類 為人類學、語言學、神化學、符號學、認知心理學、 視覺心理學、發生學及文化理論.等,回朔歷代蘊 孕虛擬設計產出的初期原因,即是文化的本質。從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涂爾幹論點: 把文化把文化 視為社會中的動力及驅動性力量 , 而不只是滿足組視為社會中的動力及驅動性力量 , 而不只是滿足組 織與和諧這種織與和

4、諧這種社會需求的反應而已社會需求的反應而已(1) 。從中可 見當時文化於大體社會中的影響力,已不容小覷。 原始社會時期,人類就已經形成的第一次分工,產原始社會時期,人類就已經形成的第一次分工,產 生了農業民族和畜牧民族生了農業民族和畜牧民族 。而農業民族容易形成。而農業民族容易形成 大部落,興修水利需要大量協同工作的人群,所以大部落,興修水利需要大量協同工作的人群,所以 最早的大國家和奴隸制都產生於農業民族 。 有了大最早的大國家和奴隸制都產生於農業民族 。 有了大 國家和奴隸制才能產生大批聚集的有閒階級 ,發明國家和奴隸制才能產生大批聚集的有閒階級 ,發明 了文字 ,促使形成腦力勞動和體力勞

5、動的人類第二了文字 ,促使形成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人類第二 次分工,從而產生狹義的文化次分工,從而產生狹義的文化(2) 。 從上述所敘得知 ,僅要牽扯眾多人類群聚的地方,生活上的諸多摩擦自然隨之產生,然而為了減 少人事的摩擦,開始產生管理制度去控制人類,漸 漸地意識人類生活上的需求,從語言、圖像表現、 肢體動作、行為表達的時代,直至發明文字,開始 有傳承的語彙系統存在 ,將整個文化體系透過符號 與象徵體系深植在人類的思維之中, 而人們將透過 象徵符號體系,理解解讀呈現在眼前的種種事物。 在英文早期的用法裡,文化(culture)與動物、農 作物(cultivation) 、宗教(cult)崇拜

6、有關,從十 六世紀到十九世紀,這個字開始泛指個別的心靈和 個人的涵養,經由學習而獲得的進步,慢慢的文 化開始指涉社會整體的進步,而當成一個蘊涵價 值判斷的字眼1。涂爾幹指出: 一個社會,除非同一個社會,除非同 時創造出一個概念,否則不可能創造,並且再造其時創造出一個概念,否則不可能創造,並且再造其 自身自身。可知文化集體觀念性與精神性的共同思 維,但似乎也並非不可能再造,畢竟所有的意識與 觀點,都是人類從經驗中體驗出來的,所以有“人” 的世界就有創新的可能;談到文化理論要溯及 1950 年代,人類學家克魯伯和克拉孔 (Kroeber and Kluckhohn)已從許多書籍書及學術刊物裡,匯整

7、 出當時對於文化的各種定義, 略述克魯伯和克拉孔 (Kroeber and Kluckhohn)從心理學的定義文化的 功效: 強調文化是解決問題的裝置(強調文化是解決問題的裝置(device) ,它) ,它 使得人們得以溝通、學使得人們得以溝通、學習、或者滿足物質和情感需習、或者滿足物質和情感需 求求。以及從發生學的角度定義論: 從文化如何從文化如何 產生,或是文化如何得以存續的角度來定義文化。產生,或是文化如何得以存續的角度來定義文化。 這種定義和生物學無甚關係 ,而是以人類的互動來這種定義和生物學無甚關係 ,而是以人類的互動來 解釋文化的起源 , 或是以代代相傳的產物來說明文解釋文化的起源

8、 , 或是以代代相傳的產物來說明文 化的存續化的存續。 從上述得知,文化是祖先的脈脈傳承, 老祖宗的智慧必有其道理在,不論任何朝代從個1 Philip Smith,林宗德譯,2004,文化理論的面貌,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2 人、家庭、家族、社群、社會乃至國家,同一族群 皆存在的共同的記憶,而根據威廉斯(Williams) 對文化闡述: 指涉個人、群體或社會的智識、精指涉個人、群體或社會的智識、精 神和美學發展神和美學發展。及指涉一個民族、群體,或者社會指涉一個民族、群體,或者社會 的整體生活、活動、信仰和習俗的整體生活、活動、信仰和習俗(3) 。許多學者 都對文化的產生做出一翻見解,又

9、阿諾德 (Matthes Arnold)於文化述: 透過瞭解透過瞭解世界上曾經被思世界上曾經被思 考過、說過的美好事物以追求盡善盡美考過、說過的美好事物以追求盡善盡美文化是,文化是, 或者說應該是,對完美的研究或追求或者說應該是,對完美的研究或追求優美與光優美與光 明明乃心靈與精神的內在狀態乃心靈與精神的內在狀態(4) 。於 1871 年, 泰勤(Tylor)定義: 文化或是文明文化或是文明是個複雜的是個複雜的 總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習總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習 俗 ,以及任何身為社會一份子的人所需獲致的能力俗 ,以及任何身為社會一份子的人所需獲致的能力

10、及習慣及習慣(5) 。清楚得知人們將它理解成由宗教信 仰、價值觀、象徵、符號所構成的領域,地球上孕 蘊了無數的生命,亦會有死亡,此乃是自然現象的 循環,而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有別於其它動物的 行為,主要在於擁有創造力與傳承的思維,然而所 有的文化初期的形成, 最終指向心靈與精神內在的 狀態,為了安定心靈狀態,凡事歷經的天災人禍, 都不會讓它從此消失讓後人遺忘,換言之,亦是攏 絡人心的方法, 即攏聚散漫的道德情感和大眾認同 感,並將此思維延續、轉換,延續真人真事之尊尚 崇高精神,讓後人所知而敬仰道德觀;或以天地自 然等擬人虛擬的方式,創造出崇高敬畏感、恐懼、 尊敬等象徵符號,再以立牌、立像、立畫

11、等方式, 轉移對象物賦予永續的精神與崇高神格,並透過特 殊的禁忌而有別於世俗,像儀式、祈禱、獻祭所規 制,如屈原、鐘旭等例,透過儀式間接地把社會聚 集起來,亦是社會提供的一種思考模式。最後,於 1921 年帕克 (Park) 和博吉斯 (Burgess) 提及: 一一 個群體的文化,是社會遺產的總和及編制。由於該個群體的文化,是社會遺產的總和及編制。由於該 群體的種族氣質和歷史生命 ,使得其文化具有社會群體的種族氣質和歷史生命 ,使得其文化具有社會 的意義的意義(6) 。可知任何的群體的發生,都是記錄 當代的每一個事件而產生的,包括中國歷代 山海 經 、 西遊記 、 三國演義等神化故事。 表

12、1.文化與社會的關係: 社 會 學 家社 會 學 家作者作者 觀點觀點 著作著作 涂 爾 幹強調社會是個道德現象,是 透過連帶的情感所維緊。 社 會 分工論 缺乏社會整合的社會情境 下,以及快速的社會變遷所 致。 自 殺 論 以宗教研究來解釋社會整合 化的過程 宗 教 生 活 的 基 本 形 式 馬 克 斯主體強調心智活動,具有人 文主義取向。 經 濟 與 哲 學 手稿 提出下層/上層結構的社會 資 本模型,傾向唯物論。並系統 地將文化與權力、文化與經 濟生活連繫。 論 韋 伯人類行動是有意識地相信 某些倫理的、審美的、宗教 的或是其它形式的行為,有 其自身的價值。 經 濟 與社會 認為宗教信

13、仰與資本主義的 起源有關。 清教徒想要在上 帝的召喚下工作,而我們則 是被迫工作。 新 教 倫 理 與 資 本 主 義精神 齊 默 爾現代生活最深層的問題, 是個人如何在面對排山倒海 而來的各種社會力量下,保 持自身的自主性和個性。 大 都 會 與 心 靈 威 廉 斯指涉個人、群體或社會的 智識、精神和美學發展。及 指涉一個民族、群體,或者 社會的整體生活、活動、信 仰和習俗。 阿 諾 德透過瞭解文化是,或 者說應該是,對完美的研究 或追求優美與光明乃心 靈與精神的內在狀態。 泰 勤文化或是文明是個複雜 的總體,它包括知識、信仰、 藝術、法律、道德、習俗, 以及任何身為社會一份子的 人所需獲致

14、的能力及習慣。 資料來源:本研究者自行整理 2.東方社會於照像之應用東方社會於照像之應用 所有的宗教核心,不脫離神聖(sacred)和世 俗(profane) 。神聖包括敬畏感、恐懼和尊敬,與 日常或世俗事物有所區隔,通常透過特殊的禁忌而 有別於世俗;神聖的力量,則有特別的儀式、祈禱 和獻祭所規制。然而中國佛教教義的內容,然而佛 在何處何地!能看得到或體驗到的嗎!人們秉持 著謙卑在下,佛則是高高在上,佛與人的距離堪 遠,然而人類永遠對佛抱著仰望與追尋,再經由不 斷的反省檢討自己的言行,修身養性,抑或有人盼 望能成佛; 六祖壇經行由品云: 不識本心,不識本心, 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

15、名丈夫、天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 人師、佛人師、佛。從佛的角度論述,讓人們得已追尋得 高眾望的世界,也就是哩語中的好人上天堂,壞好人上天堂,壞 人下地獄人下地獄 的說法早已深植每個人的心中,也讓這 個世界的人們安份守己的完成每一件事,畢竟舉舉 頭三尺有神明頭三尺有神明 ,做壞事就算無人看見,頭上的神 明也會知道的 ; 這些都是人類發自內心的行為 。 疑 問品云: 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 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 ;這是基根於內在的佛。 鍾馗鍾馗,傳說人物,道教中賜福鎮宅聖君,其為陝西 終南山西安戶縣(西安歡樂谷)人

16、。另一說是由逐3 鬼法器終葵而來。 終葵爲逐鬼之物,被取 爲人名作辟邪之用。 汝等諦听,後代迷人,若識眾生,即是佛性;若汝等諦听,後代迷人,若識眾生,即是佛性;若 不識眾生,萬劫覓佛難逢。吾今教汝識自心眾生,不識眾生,萬劫覓佛難逢。吾今教汝識自心眾生, 見自心佛性。欲求見佛,但識眾生;只為眾生迷佛,見自心佛性。欲求見佛,但識眾生;只為眾生迷佛, 非是佛迷眾生。自性若悟,眾生是佛;自性若迷,非是佛迷眾生。自性若悟,眾生是佛;自性若迷, 佛是眾生。自性平等,眾生是佛;自性邪險,佛是佛是眾生。自性平等,眾生是佛;自性邪險,佛是 眾生。汝等心若險曲,即佛在眾生中,一念平直,眾生。汝等心若險曲,即佛在眾生中,一念平直, 即是眾生即是眾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 佛心,何處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