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氏义庄何以运转800余年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6104620 上传时间:2018-03-25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435.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范氏义庄何以运转800余年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范氏义庄何以运转800余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范氏义庄何以运转800余年(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张军16 165.17星期二责编:高文兴美编:王坚本报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市吴栾赵阎律师事务所阎如玉律师、马健律师印刷:北京佳诚信缘彩印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大兴区西红门镇团河路6号天顺鸿彩印院内发行热线:65927745广告热线:6506694565953695/6/7转1818广告经营许可证编号:京朝工商广字第0203号投稿信箱:范氏义庄何以运转 800 余年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思想 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然 而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是著名的 慈善家。 其慈善义举,便是他在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创建了具有 慈善性质的 “ 义庄”。 宋史 范仲 淹传记载:范仲淹 “ 好施予,置 义庄里中,以赡族人

2、”。 范仲淹在 平江府长洲、 吴县置良田十余 顷,将每年 “ 所得租米,自远祖而 下,诸房宗族,计其口数,供给衣 食及婚嫁丧葬之用”, 时为宋仁 宗皇祐二年,即公元 1050 年。 范氏义庄开创了中国非宗 教、非政府的民间慈善事业的先 河,范仲淹所订立的范氏义庄的 规矩,为这一慈善组织的八百余 年的运行奠定了厚实基础,也为 现代慈善事业提供了诸多启迪。科学决策和民主监督机制范仲淹初购义田时,田产为 1 千亩, 吴县范氏家族登记在册 的人数也只有 90 口,尽管如此, 他却在义庄、义田的管理上煞费 苦心,设计出了用今天的眼光来 看,可称为科学决策和民主监督 的管理机制。 这种管理机制首先表现在

3、管理人的产生上。 管理人是行使 义庄管理的人, 一般由数人组 成,他们掌握着义庄田产的收支 分配权力, 对这些重要职位,范 仲淹在手订 “ 规矩”中规定:管理 人须经家族各房 ( 分支)公推共 举,然后由家族长老认可再遴选 出来,以期让正派、公道、有声望 者膺任其职。 这种古老的民主式 的选拔方式,确保了管理人的广 泛的家族群众基础和公认的社 会声望。 范仲淹之后,尽管范氏 义庄的规模不断扩大,管理者的 人数也在不断增多,到清代乾隆 时,已有庄正、庄副、主计、司事、 委员、执役、保管等职位,但产生的途经多是初定时的规矩。 其次表现在管理人的权力 上。 范氏义庄 “ 规矩”载明,他们 独立行使义

4、庄粮物的收支分配 权力,不受他人干扰。 这就与他 们后面承担的责任形成了一一 对应关系。 再次表现在族人对管理人 的权力监督上。 范氏义庄 “ 规矩” 还载明,管理人的报酬取决于其 工作的好坏,而其工作的好坏又 取决于族人的评定,族人甚至有 权告发管理人的不公正行为,交 由全族人作出判断,这对管理人 的日常工作无疑具有很强的督 促力。 相应地,管理人对族人也有 一定的监督权。 比如对违反义庄 规定的族人,管理人可通过与族 中长老商议, 视其违规的轻重, 或削减其资助的额度,或取消其 资助的资格,或将其送官交由官 府法办。 最后,在义田的租种和买卖 上,范氏义庄也体现出了很高的 管理水平。 为维

5、护家族的团结, 它规定族人不得租种义庄的田 地,免得因田租发生争执,有伤 族内和气;它还规定义庄不得购 买族人自有的田地,免得致族人 于贫困。及时修订管理制度从范氏义庄初设时所定的 规矩来看,范氏义庄虽有个别条 文涉及济贫扶困的地方,更多的 则是惠及整个族人,奉行的是普 遍福利的原则,这当然是范仲淹 时代情况的反映,只是随着历史 的变迁和社会动荡的反复出现, 这些条文已越来越显示出其局 限性来, 需要随时作出调整,范 氏后人曾为此多次修订、 续订 “ 规矩”。 仅范纯仁 ( 范仲淹的次 子)兄弟时期,就有十续规矩之 说,平均每四年 左 右 即 续 订 一 次。 这些修订、 续 订 涉 及 的

6、内 容 或 支 持 子 弟 参加科举考试, 或 监 督 “ 掌 管 人”, 或针对田 产、 仓房管理, 或 完 善 领 取 制 度,或处罚虚报 冒领人,条款非 常详细。 元、明时期, 虽 然 有 关 修 订 范 氏 义 庄 “ 规 矩 ” 的 资 料 欠 缺, 情况不明, 但 清 代 仍 在 适 时修订“ 规矩” 的 内 容 却 是 有 据可查的。 乾隆 时范氏 增订广 义庄规矩中特别强调了对贫病族人的照顾问 题。“ 谨考先规,子孙不论贫富均 沾义泽,遇有极贫,量加周赡,似 可毋庸再益。 但有贫病交加,实 在不能自存者,允谊矜念,以广 先仁。 每岁房支长报名,执事核 实,每名给米 1 户,稍资

7、澶粥,极 困者量加”。 可见,即便在义庄运行六七 百年后,其 “ 规矩”也仍在不时更 新。 由于是 “ 随事立规”的,因而 义庄的 “ 规矩”体现了很强的时 代性和适应力,使义庄的赡族原 则总是充满着活力。主事者的人格魅力 宋史说: “ 自古一代帝王 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 宋有 仲淹诸贤,无愧于此。 ”这可以说 是对范仲淹的最好的,也是最精 炼的点评,在家国同构的宗法社 会里,范仲淹在族中的声望也就 足以为范氏义田矗立起一座永 久的精神丰碑了,难怪后来范氏 家族要处罚族人、修订义庄条款 时,都需先在家族祠堂向范仲淹 的灵位禀明,然后施行。 范仲淹的嫡系子孙后来接 管了范氏义庄,他们秉承乃祖

8、风 范,大多饱读诗书,也以自己的 品行为族人所敬重,因而能一代 一代地艰难却又不懈地推行着 义庄慈善事业。 范仲淹生有四子,分别为纯 佑、纯仁、纯礼、纯粹,纯佑多病, 早逝,纯仁替代兄长,担负起了 承继范家门风的责任。 他两度为 相,官职超过父亲,所获的俸禄 也多过父亲, 但他节俭不输其 翁,他把所得的大部都投进了义 庄,义田因此由原来的一千亩增 至三千亩。 他对义庄付出的精 力,在诸兄弟中也最多。 宋史 本传云:范纯仁 “ 自为布衣至宰 相,廉俭如一,所得奉赐,皆以广 义庄”。 上文提到的 “ 十订”义庄 “ 规矩”中,大多是在他的主持或 参与下完成的。 他品行高洁,心 地善良。 年轻时,父

9、亲有一次派 他到吴县收取五百斛的田租,回 来到丹阳时遇见范家的至交石 延年, 石延年说他因父母亡故, 无钱办理丧事,已困在丹阳两个 多月。 范纯仁听罢二话不说,即 将自己所收的租子,全部送给石 延年作丧葬费用,自己则单身骑 马回到家中。 范仲淹知道后,对 他十分嘉许。 后来的范氏子孙也代有贤 杰。 两宋之际,受战乱的影响,范 氏义庄遭到破坏, 南宋宁宗庆 元、嘉定年间,范仲淹五世孙范 之柔和范良器等合力重整义庄, 善加经营,又恢复了范庄原来的 规模。 明末范允临、清初大同知 府范瑶等都在义庄维护中发挥 过领军作用。 可以说,是范仲淹 及其子孙的人格魅力和担当精 神,才树起了范氏义庄的精神柱石,

10、才造就了范氏义庄八百余年 屹立不倒的不朽传奇。争取政府的支持在皇权控制一切的封建时 代,离开了官府的支持,而想做 大做久民间慈善事业,几乎是不 可能实现的事。 范氏后人深谙这 个中的 “ 潜规则”,很好地利用了 官府的力量,从而为义庄的生存 发展争取了合法空间。 治平元年 ( 1064 年),也就是 范氏义庄创立后的第十五年,有 鉴于义庄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 题,范纯仁上书朝廷说: “ 今诸房 子弟有不尊规矩的人,州县既无 敕条,本家难为伸理,五七年间 渐至废坏,遂使子孙饥寒无依。 ” 因此他请求朝廷, “ 特降指挥下 苏州,应系诸房子弟,有违犯规 矩之人,许令官司受理”。 这一请 求得到了朝廷

11、的支持,从此义庄 规矩以朝廷指挥作尚方宝剑,取 得了政治上的认同。 范氏子孙视 其为义庄大事,刻石于天平山白 云寺范仲淹祠堂之侧以记其盛, 以告诫 “ 子子孙孙遵承勿替”。 后来范之柔、范良器兄弟在 重振义庄规模的过程中,也仿行 范纯仁的做法,上奏朝廷,请求 “ 特公布睿旨札下平江府”,保证 其修订后的新规的执行,这一请 求也得到了朝廷的支持。 朝廷的支持使义庄获得了 诸多经济上的和道义上的特权, 比如赋役上的蠲免和礼节上的 尊崇等,这种溢出于政治之外的 效益是滋润义庄顺利发展的雨 露阳光,义庄的长盛与此有着莫 大的关系。倡导主流价值观自汉代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 主流价值观念以来, “ 孝悌”、

12、 “ 仁 义”、 “ 忠信” 等成为敦化人伦、和 谐社会的基本准则, 范氏义庄的 设立,无论是当初范仲淹手定 “ 规 矩”实行普遍福利的主张,还是到清代乾隆时 主奉能浒增定规矩 中,提出 “ 优老”、鼓励守节的各项 措施,它都将 “ 孝”、 “ 仁”、 “ 忠”等 观念贯穿于慈善之中, 使慈善事 业无形中发挥着教化功能, 践行 着社会主流价值观, 成为社会价 值观的风向标。 正因如此, 范氏义庄设立 后,仿行者遍及江南。“ 苏郡自宋 范文正公建立义庄,六七百年间 世家巨族踵其法而行者,指不胜 屈”; “ 自明以来,代有仿行之 ( 范 氏义庄)者,而江以南尤盛”。 有 人统计这期间江南义庄的结果

13、 显示:明代 276 年间,各地族田 义庄的资料约有 200 宗,而宋元 两代 400 年间, 仅有约 70 宗,到 清代末年,仅苏州府的义庄数即 达到 200 多个,由此可见范氏义 庄对整个社会风气影响之大。积极的正面宣传一是皇帝题款赐誉。 作为国 家的最高统治者,皇帝的奖赐当 然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天下 知闻。 范氏义庄因有范仲淹这块 招牌,因而得到历代统治者的奖 赏,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除了上 文说到的宋英宗的御批被刻石 告知世人外,清代有多位皇帝也 表示了对范氏义庄的推崇。 康熙 为义庄题写了 “ 济世良相”匾额; 乾隆六次巡游江南,每次都去祭 祀设在义庄内的文正公祠,还颁 赐 “

14、学醇业广”以示褒扬。 这些刻 石和题匾就像是天下最大的金 字招牌,向世人昭示着范氏义庄 的量份。 二是文人以文传声。 文人撰 文来颂扬范氏义庄的, 代不乏 人,留传至今的有北宋钱公辅的 义田记、南宁楼钥的 范氏复 义宅记、孙应时的 范氏义庄题 名、刘榘的 范氏义庄申严规式 记等。 这些颇有影响的文人的 文章刊出,无疑扩大了范氏义庄 的知名度,也逐渐造就了范氏义 庄为天下宗族义庄建设之典范 的形象。(据法人)?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 而忧”集中体现了他慈悲济世的精神。? ?范氏义庄历宋、元、明、清乃至中华民国的八百余年风雨而绵延 不绝,成为中国慈善史上存续时间最长的民间慈善组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