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人教版语文必修一2.5《荆轲刺秦王》word精品教案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102644 上传时间:2018-03-2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人教版语文必修一2.5《荆轲刺秦王》word精品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7年人教版语文必修一2.5《荆轲刺秦王》word精品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7年人教版语文必修一2.5《荆轲刺秦王》word精品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7年人教版语文必修一2.5《荆轲刺秦王》word精品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7年人教版语文必修一2.5《荆轲刺秦王》word精品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人教版语文必修一2.5《荆轲刺秦王》word精品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人教版语文必修一2.5《荆轲刺秦王》word精品教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荆轲刺秦王荆轲刺秦王教案教案【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基本语法现象,疏通课文内容,理清叙事脉络,对先秦古文简朴的叙事风格 有初步体会。 2、感受荆轲勇于反抗暴秦、慷慨悲壮的人物形象;体会其一诺千金、蹈死不顾、义薄云天 的性格,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 3、感受文学作品中崇高的悲剧美,使学生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心灵震撼,引发较深层次的审 美感受。 【教学重点】 1、梳理字词,积累文言知识。 2、理清叙事脉络,并从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感知法 2、讲解法 3、自主合作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斩首行动”是现代战争中常用的一种军事手段,其核心是斩杀最高军事指挥首脑。 在2

2、003年对伊拉克的战争中美国就使用了这一手段。殊不知,在9000多年前的中国,早就 有人使用过这一“现代化战争手段”了,只不过它完全靠个人的力量。这就是发生在我国历 史上战国末期著名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一方是力孤势单的燕国刺客荆 轲,一方是势力强大的秦国皇帝秦始皇。大家想知道这场实力悬殊的斗争是如何展开的吗? 想知道这个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故事的结局吗?想去亲历这一惊雷乍起、剑拔弩张的扣 人心弦的历史场面吗?那就让我们随着汉代刘向的笔触,走进两千年前的秦国吧! 二、文学常识 1、关于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年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作 者不详。后经西汉刘向考订整理

3、后定名为战国策 。总共33篇,按国别记述,计有东周一, 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一,中山一。记事年代大 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政治、外交的情状。 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 2、刘向其人:约-77年至-6年,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 人。汉初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治春秋谷梁传 。曾校阅皇家藏书,撰成别录 ,为我 国 最早的目录学著作。所著另有洪范五行传 、 新序 、 说苑 、 列女传等。 3、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1) 、人物形象的塑造。全书对当时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 物多有鲜明生

4、动的描绘,尤其描绘了一系列的“士”的形象。 战国策以波澜起伏的情节、 个 性化的语言、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有时还运用虚构的手法。(2) 、语言艺术上举得空前成就。 战国策的文章风格辩丽横 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用大量的寓言故事、轶闻掌故来增强辩词的说服力;大量运用 对偶排比,增强文章的气势;长于铺张渲染。 4、战国四大刺客 (1) 、吴国专 诸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 与其交好。后来,吴国公子光欲行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隐居太湖学治鱼三月,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 王僚。当时,吴

5、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均被派出使楚国,因此,公子 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 (2) 、吴国要离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被推为天下勇士。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 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公子庆忌冒腾肉 飞,走愈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因此阖闾日夜忧虑。时 伍子胥又荐羸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 刺杀了庆忌。 (典故“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专诸和要离成就了一代霸王阖闾。 (3) 、魏国聂政战国时期魏国人,原居轵地深井,因得罪乡里,带母及其姐宵避居齐国都城临淄, 乃吴起好友

6、。后吴起将其荐给富豪严遂,聂政到达韩国都城平阳后,成功地刺杀了忘恩负 义的韩相国侠累。 (4) 、燕国荆轲战国末期燕国人,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杀秦王嬴政, 功败垂成。他的故事家喻户晓。 其友高渐离被后世尊为“乐圣”,后高渐离以灌满铅的筑刺杀秦始皇未遂,被施以瞎眼之刑。三、走进文本“荆轲刺秦王”是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 前的第六年。秦已于-230年灭韩,秦王又于-228年派秦将王翦破赵,引兵北上,兵临易水, 直逼燕境,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 喜为了向秦国示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做人质。而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时,秦王嬴

7、政没 有礼遇他(“遇之不善”) ,太子丹十 分愤恨于-232年逃回燕国。于是,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 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企图达到既报前仇又解国 难的目的。本文记叙的就是这件事情的始末。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他喜欢读 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他的朋友之一。燕太子丹为了 刺秦王,先找智能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 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万分高兴, 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中记叙的情况。 四、初

8、步感知 1、请同学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 2、正音。 3、同学自由朗读课文(5分钟以内) 。 4、学生结合注释梳理文字,积累重点字词、句式。 【通假字】 (1) 、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喜欢,高兴 (2)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反”通“返”,回来 (3)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 (4)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露出 (5)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走 “还”通“环”,环绕 (6)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卒”通“猝”,仓猝,突然 【古今异义词】 (1)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

9、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长者:古义,德高望重的人;今义,年长的人。 (2)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3)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4)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可以:古义,两个词,可以用来;今义,能够,可能。 (5) 、将军岂有意乎? 有意:古义,有心意,此处引申为同意、愿意;今义,故意。 (6)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7)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连词,表示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8) 、仆所以留者,

10、待吾客与俱 所以:古义,表示原因的虚词, “的原因”;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9)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以不顾 不顾:古义,不回头看;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10)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11)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指中医医生。 (12)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13) 、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柯 提:古义,掷击,投击;今义,拿着。 (14) 、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 左右:古义,皇帝身边的侍卫;今义,表示两种方向,大约,控制。 (15) 、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11、 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16) 、今行而无信 无信:古义,没有信物;今义,不讲信用。 (17)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宾客:古义,门客、食客;今义,客人。 (18) 、愿大王稍微假借之 假借:古义,宽容、原谅;今义,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 【词类活用】 (1) 、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 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2) 、樊於期乃前曰 又前而为歌曰前为谢曰 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3)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4)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5)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迟:意动用法,

12、认为迟缓 (6)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白衣冠:名词作动词,穿白衣戴白帽 (7)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8) 、使使以闻大王 闻:使动用法,使知道 (9)乃朝服,设九宾 朝服:名词作动词,穿上朝服 (10) 、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怪:意动用法,认为奇怪 (11) 、倚柱而笑,箕距 以骂曰 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 【文言特殊句式】 A、介词结构后置句 (1) 、秦王购之(以)金千金,邑万家 (2)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3) 、燕王拜送于庭 (4) 、使毕使于前 B、省略句 (1) 、秦王购之(以)金千金,邑万家 (2) 、今闻(秦)购将军之首,金千

13、金,邑万家 (3) 、太子闻之,驰往,伏(于)尸而哭 (4) 、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以)百金 (5) 、以(之)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6) 、欲与(之)俱(往)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 (7) 、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 (8) 、愿举国为内臣,比(于)诸侯之列 (9) 、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10) 、使(之)毕使于前 (11) 、而(按)秦法,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12)、吾每念(之) ,常痛于骨髓 (13) 、顷之(荆轲)未发 C、判断句 (1)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14、 (4)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D、定语后置句 (1) 、秦王购之金千金,邑万家 (2)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3)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E、被动句 (1)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 、然则将军之仇 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F、固定句式 (1) 、为之奈何? “为何?”译为“对怎么办呢?” 五、能力提升 1、请同学讲述本文的故事。 2、分小组讨论:根据故事发展文章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写了什么内容?明确:开端(1-2):行刺缘起发展(3-9):行刺准备高潮(10-17):廷刺秦王结局(18): 荆轲被斩 六、分析鉴赏 1、师生齐读第一段,找出六个动词,提问:文章一

15、开始就连用六个动词,有什么作用?明确:开端写行刺的缘起,文章一开始就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写出 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使 得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为后面故事 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 2、提问:荆轲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提出刺秦王的计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 “不忍”,有什么作用?明确:荆轲在燕国危难之际,毅然回答,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体现了他言必信,行 必果的侠义精神。然而, “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 键问题。他提出要取信秦王,则非献“樊将军首”和“燕督亢之地图”不可。主人公一亮相, 就表现出他

16、的勇而多谋及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而他是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 划,可见城府根深。太子的“不忍”,反衬了荆轲的智谋非凡。 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默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刺秦之前,荆轲和太子分别作了 哪些准备?明确 :荆 轲-头图取信、待客同行太子丹-药淬匕首、武阳为副 4、赏析“取头为信”段落,概括两个人物的精神风貌。准备信物的关键是激樊於期献头。荆轲体谅太子“不忍”,果断地决定“私见樊於期”。一 席对话,先动之以情,激起樊於期对秦的不共戴天之仇;然后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 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最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荆轲推心置腹,以诚 感人,三言两语使樊於期“仰天太息流涕”,继而“偏袒扼腕而进”,甘心自刎献头。这一段 对话和动作描写,展示了两个异中有同的人物的精彩风貌。荆 轲: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老于心计燕赵慷慨之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