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三年下《五 走进天文馆-年、月、日》教案2篇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083070 上传时间:2018-03-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三年下《五 走进天文馆-年、月、日》教案2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青岛版三年下《五 走进天文馆-年、月、日》教案2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青岛版三年下《五 走进天文馆-年、月、日》教案2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青岛版三年下《五 走进天文馆-年、月、日》教案2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青岛版三年下《五 走进天文馆-年、月、日》教案2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岛版三年下《五 走进天文馆-年、月、日》教案2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三年下《五 走进天文馆-年、月、日》教案2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青岛版)三年级数学教案(青岛版)三年级数学教案 下册走进天文馆单元教学下册走进天文馆单元教学一、教学内容及教材地位有关时间单位和计时法的教学,从一年级就开始了。册数教 学 内 容一下认识整时、半时、快几时和几时刚过。二下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相邻单位间的进率,简单的时间计算,会看钟表,正确说出钟面上指示的时刻。三下了解 24 时计时法,进行两种计时法的相互改写,计算经过的时间;年、月、日以及相邻单位间的联系,平年和闰年。学生在前几册教材里已认识了钟表,学习了时、分、秒,知道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本单元继续学习年、月、日,他们就基本掌握了常用的时间单位。学习这部分知识有助于学生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

2、,有利于学生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二、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情境,了解 24 时计时法,会用 24 时计时法表示时刻,能进行简单时间计算。2、借助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初步了解平年、闰年的知识。3、经历观察、猜想、推理等探索过程,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同时,受到科普教育。4、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素养。三、教材编写的特点1、素材的选取现实、新颖而富有吸引力。“参观天文馆”和“奥妙星空”素材的选取,对于学生来说充满了新奇,具有吸引力和挑战性,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愿望。教材从情境创设到数据的提供都是现实的、科学的。通过真实的素材,引导学生解决现

3、实的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利于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2、教材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编写,结构上有变化。原人教社修订版教材是先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再学习 24 时计时法。而本单元的素材决定了学生先来到天文馆门前,然后走进天文馆。学生在门前先看到开、闭馆时间及放映厅放映的内容和时间,进馆之后再看到天体运行的内容,所以教材在编写的结构上进行了调整,即先学习 24 时计时法,再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这种按照事情发生的顺序编排知识的做法,是教材的一个新变化。(青岛版)三年级数学教案(青岛版)三年级数学教案 走进天文馆走进天文馆一、素材解读一、素材解读1、素材的选取

4、。年月日方面的知识既熟悉又陌生,说它熟悉,是因为我们几乎天天在与时间打交道;说它陌生,是因为它非常抽象,尤其对儿童来讲,它看不见、摸不着,反映的是时间与空间之间的变化现象,而不是反映儿童非常熟悉的物的特征,如探究立体图形的特征,可以借助于各种常见的立体纸盒,通过拆拼与组合进行活动。教材尊重这一客观事实,以“走进天文馆”为线索,通过买票与观看科幻片两个活动进行学习,实现了学习内容与生活事实的有机结合。2、本单元的情景串。本单元有 2 个信息窗。依次是:二、单元知识分析二、单元知识分析1、知识基础。一年级下册:下雨了学看钟表(会认读整十、半时,知道“快几时了” “几时刚过”)二年级下册:新千年第一

5、缕阳光时、分、秒的认识(会认读几时几分,知道 1 时=60 分,1 分=60 秒,会用两种方式表示钟面上是几时几分)2、教材的地位。有三点:是钟表认识的继续;是年月日知识学习的开始阶段与结束阶段;是今后解决问题的重要基础。不仅是解决生活中问题的基础,也是解决数学中问题的基础。3、知识构成。共设有 2 个信息窗,每个信息窗的学习内容如下:信息窗 1:二十四时计时法;信息窗 2:年月日知识的学习。三、单元教材解读三、单元教材解读(一)信息窗 1 的解读1、情景图的解读。作为走进天文馆的第一个活动,教材选择从买票活动入手,通过天文馆售票口呈现出的时间信息进行二十四时计时法的学习,符合生活中的的实际状

6、况。2、情景图中的信息。情景中呈现了天文馆一天放映节目的时间表信息及天文馆每天开馆时间的信息。3、例题的设置与功能。本信息窗设计了 2 个例题。例题一:15:00 是几时? 学习二十四时计时法;例题二:天文馆一天的开馆时间有多长? 学习时间的计算。4、教学的策略及注意事项(1)对儿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要认真分析。除了上述所说的知识基础以外,学生在运用时间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过程中积累了好多经验,也从中获得了一些知识,如在收听广播节目预告及观看电视节目预告中知道了 19 点是通常所说的晚上 7 点等,这些是开展学习活动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也是分析学生所不可或缺的。(2)要帮助学生梳理数学语言,

7、如:15:00 是下午 3 时,晚上 7:30 是 19:30。(3)学习材料准备:钟表或钟表模型。(4)教学目标:是什么什么是 24 时计时法;为什么时针每天转两圈,每天转 24 小时;怎么做明确什么时候加 12,什么时候减 12。(5)要帮助学生理解难懂的词语。如“开馆”既:每天打开天文馆门的时间是8:30,每天关闭天文馆门的时间是 16:30。(6)语言的梳理:24 时计时法:在用 24 时计时法来表述全天的所有时间,不用再说明是早上、上午、下午还是晚上(几时) ;普通计时法:要说明是上午几时、下午几时、晚上几时等。(7)建立二十四时计时法的表象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实现教学向深层次

8、发展、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价值的重要体现。表象建立目标的体现,不是通常所说的能够进行二十四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之间的转换,这只是学习知识性目标的体现,而是在此基础上能够把二十四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所表述的时刻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如看到或听到16:30,马上就能联想到是下午 4:30,马上就能想到是下午放学的时间。另外,表象建立的过程可以有效地实现知识性目标的实现,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脱离了表象的建立过程,要实现知识性目标,就只能靠大量的练习来实现,这一点教师要有清醒的认识与理解,否则就可能使教学陷入低效率的恶性循环之中。5、例题教学的具体阐释例题一:15:00 是几时? 学习二十四时计时法。猜想探

9、究梳理应用。猜想:猜想既引导学生知道情景中的 8:30、9:00、10:30 都是上午的时刻;15:00、15:45、16:30 都是下午的时刻,并会用下午几时几分来表述出来,既把下午的时间也既学生生疏的二十四时计时法用学生熟悉的普通计时法来表述出来,也就是知道15:00、15:45、16:30 在一天中的位置。探究:利用钟表帮助学生完成从 8:3016:30 的拨针操作活动。今日放映 9:00 宇宙旅行 10:30恐龙灭绝与天体碰撞 15:00奇妙的星空 15:45小丽访问哈勃开馆时间:8:3016:30 注意:考虑到例题只进行一个时刻的探究就来进行二十四时计时法的总结与梳理是不行的,所以把

10、情景中的所有时刻都让学生来表述。另外要及时进行板书,用它作为总结梳理的原材料:开始今日放映结束24 时计时法8:309:0010:3015:0015:4516:30普通计时法上午8:30上午9:00上午10:30下午3:00下午3:45下午4:30梳理:一是给出两种计时方法的名称,既 24 时计时法、普通计时法。二是梳理 24 时计时法的计时方法,可以再指导学生进行拨针操作,引导学生发现下午时刻的表述,不再是 0、1、2时这样来计时,而是从 12 时开始往后计时的,既 13、14这样来计时,也既每天的时间的计时,是采用从 0 时到 24 时的计时方法。像这样的计时方法就是 24 时计时法。通俗

11、地来讲,普通计时法是采用从 0 时到 12 时、然后又从 0 时到 12 时的计时方法,24 时计时法是采用从 0 时到 24 时的计时方法。二十四时计时法的模型可以用下面的钟表来抽象:以上教学要把握的目标是:初步使学生知道 24 时计时法,知道每天时刻的表述在钟表上是怎样转动的。既初步给学生一个 24 时计时法的表象。至于 24 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转换是下一个环节要做的工作。应用:进行专项训练,既进行二十四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转换。然后通过对比分析总结梳理:一是用 24 时计时法表示下午及晚上的时间,在普通计时法的基础上加上12,反之就要减去 12;二是在用 24 时计时法表示下午及晚

12、上的时间时,不用再说是下午还是晚上,在用普通计时法表示时间时,要说明是下午几时或晚上几时。例题二:天文馆一天的开馆时间有多长? 学习时间的计算。猜想探究拓展升华。13141516212223201719 1824猜想:估计学生可能有两种答案,8 时与 9 时。9 时是从 8:30 作为起点,把它看作 1开始数的,这种数的方法与数天数的方法混在一起;8 时是正确答案,说明学生已经具有了“时刻之间的间隔就是时间”的观念。这个阶段不能要求学生都能回答正确。探究:活动一:拨一拨:引导学生在钟表上从 8:30 开始拨起,一直拨到 16:30。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从 8:30 到 9:30 经过了 1

13、 时,既发现了经过了1、2、311、12 个大格,经过了 60 个小格,时间是 60 分钟,也就是 1 时,这个阶段是探究的关键;有了这个基础,下面的探究就会顺利进行,引导学生通过拨动钟表上的表针发现:从 9:30 到 10:30 是 1 时,从 10:30 到 11:30 是 1 时所以从 8:3016:30 经过了 8 时。活动二:画一画:画一画既“变曲为直” ,引导学生把时针在钟表上的转动转变为直线,既课本上的表述方式。拓展:把情景中几个节目之间的放映时间进行探究,同样也要经历估算、拨一拨、画一画的探究过程。升华:既用数学算式的计算方式进行升华,引导学生发现:16:30-8:30=8 时

14、等。可以用竖式表示:(二)信息窗 2 的解读1、情景图的解读。联系上一个信息窗及本信息窗呈现出的情景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是在观看奇妙的星空科教片。以我们人类生活的太阳系为模型,通过情景中呈现的公转与自转的时间信息来抽象年月日的时间规律。2、情景图中的信息。公转:绕太阳化转一周的时间,水星约是 88 天,地球约是一年,天王星约是 84年自转: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 23 时 56 分 4 秒,大约是 1 日。3、例题的设置与功能。本信息窗设计了 3 个例题。例题一:一年有多长? 学习平年、闰年。例题二:关于月的知识,你知道些什么? 学习月的知识。例题三:你知道哪些有关日的知识? 学习 1 日=24

15、时。4、教学的策略及注意事项(1)尊重学生已有的年月日知识。虽然年月日的知识是非常抽象的,但不可否认的是16:30 8:308:0010:30 9:001:3014:60 15:00 10:304:3015:45 15:0045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关的知识,这是学习的重要经验基础。如果学生不具有这样的经验,教学只能是灌输式,所以教师要在正确估计的基础上提前布置学生了解这方面的知识,积累相关的经验。(2)教学的基本方法归纳法。年月日作为计量地球公转与自转的时间单位,这方面的知识是有规律可循的,要通过年月日时间规律的归纳与探究,梳理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提供探究材料,通过对材料的对比辨析进行归纳,这就是

16、归纳法。(3)教材分析:“合作探索”部分的三个例题,分别是学习一年有多长、学习月的知识、学习有关日的知识,从中不难发现,它是延着年、月、日的知识体系而编排的。其中,例题二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并在学生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它学习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对整个内容的学习质量。在例题二的探究过程中,教材分别用了四块内容,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上面的两部分属于探究,而下面的两部分其实是总结与梳理的内容。(4)教学的层次性:从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教材中的三个例题虽然都属于“合作探索”,但这里的探索必须划分层次,否则就会使教学陷入无序的状态之中。5、例题教学的具体阐释例题一:一年有多长? 学习平年、闰年。在引导学生充分表述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既概括:一年有 12 个月,一年有 365 天,一年有 366 天。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一年有 365 天的年份是平年,一年有 366 天的年份是闰年。例题二:关于月的知识,你知道些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