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五上《测量力的大小》评课稿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074258 上传时间:2018-03-2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科学五上《测量力的大小》评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教科版科学五上《测量力的大小》评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科版科学五上《测量力的大小》评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科学五上《测量力的大小》评课稿(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测量力的大小评课测量力的大小是小学科学五年级的内容,李老师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重新整合了教学内容使科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本节课围绕着认识并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设计了“观察弹簧秤” 、 “测量几种物品的重力”两个学生活动,让学生在称量练习中明确正确的实验操作。总体上,本节课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衔接紧密,学生活动设置恰当。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1.创设情境有新意力学部分的教学离不开牛顿。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充分利用了苹果,既渗透了科学史部分的教学,又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同时还增加了时代的意义(乔布斯与苹果) 。2.课堂教学注重与原有知识的连接以尺子、量筒等学科测量工具来引出弹簧秤,这样做既

2、不突兀,又回顾了已有的知识。在讲解弹簧秤的读数时,类比温度计,不仅能够让学生较快明白正确的操作,又一次明确温度计的读数。3.实验用品选取恰当,有利于突破重难点“测量几种物品的重力”活动中,测量的对象为学生的一些学习用品。这些物品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取材方便,不仅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尽快建立起力的单位概念。学生实验用具弹簧秤与教师演示用弹簧秤的量程和最小刻度不同,让学生明白不同的弹簧秤量程和最小刻度不同,使用时应当注意观察。估计被测物重力是难点,教师选择用钩码来引导学生思考,最后得出利用钩码来估计被测物的重力大小。这个过程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同时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工具来科

3、学测量。4.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整个教学设计从观察到实验操作的教学都非常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发现,提出问题,讨论解决,教师在过程中仅充当一个引导者。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中去充分动手、思考这是非常值得提倡的,但是应当注意避免以偏概全,让理念流于形式,降低教学效率。本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欠妥:1 课堂时间分配不当教师设计的两个学生活动,本意是让学生自主探究,但是一个课时很难完成。勉强进行导致了课堂教学不完整,而进行的活动因为时间不充分,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个人认为本堂课可以换个处理方法:或者分成两个课时,或者简化“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教学。2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的有效性较低本

4、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很考验学生的观察、讨论以及汇报的有效性。在观察、讨论活动时,学生的配合度较高,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中很快得出预期的答案。但是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太高,过于想分享自己的想法,没有注意倾听别人的答案,出现较多相同答案。3 讲解正确使用弹簧秤的操作不够细致正确使用弹簧秤的操作除了教材上的三点,还有“测量重物时,测力计应当保持竖直” ,同时应当渗透重力方向的教学。不超出量程的操作,除了估计之外,还要慢慢提起。补充这两点,还要进行教师示范。4 “1 牛顿(N)=100 克力(gf) ”的含义学生从书上获得“1 牛顿(N)=100 克力(gf) ”这个公式并没有实际概念,在进行讲解时应当明确说明 1 牛的力相当于重 100 克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说明之后还应当让学生获得一个实际的感受,再明白文字的意义后,形成一个比较形象的单位概念。本人经验尚浅,若有不当,敬请见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