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和常见传染病培训材料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5943024 上传时间:2018-03-2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输入和常见传染病培训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输入和常见传染病培训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输入和常见传染病培训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输入和常见传染病培训材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输入和常见传染病培训材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输入和常见传染病培训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输入和常见传染病培训材料(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输入和常见传染病培训材料输入和常见传染病培训材料一、培训目录一、培训目录(一)霍乱(一)霍乱.(1)(二)乙脑(二)乙脑.(3)(三)登革热(三)登革热.(5)(四)黄热病(四)黄热病.(7)(五)埃博拉出血热(五)埃博拉出血热.(9)(六)西尼罗河脑炎(六)西尼罗河脑炎.(10)(七)汉坦病毒肺症(七)汉坦病毒肺症.(12)(八)大肠杆菌(八)大肠杆菌 O157O157.(13)(九)尼巴病毒脑炎(九)尼巴病毒脑炎.(13)(十)莱姆病(十)莱姆病.(14)(十一)克雅氏病(十一)克雅氏病.(16)二、培训内容二、培训内容(一)霍乱(一)霍乱1 1、概述、概述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

2、传染病,具有发病急、传播快、易引起暴发流行的特点,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列为甲类传染病之一。霍乱弧菌按菌体抗原(0)可分为 01 和非 01 群两大类。01 群霍乱弧菌可分为古典生物型和埃尔托型生物型,每一生物型又可分为小川、稻叶、彦岛三种血清型。应用噬菌体生物型分型法可将埃尔托生物型分为流行型株与非流行株,霍乱暴发流行主要是由流行株引起的。非 01 群霍乱弧菌可分为 155 血清型,除 O139 霍乱弧菌可引起暴发流行外,其余血清型一般不致病或仅引起散发病例。2 2、流行病学、流行病学霍乱主要以“粪口”途径传播。霍乱弧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水体中,2经水传播是霍乱主要传播途径,在城市中,

3、主要传播途径是食物传播,即摄入污染的食品,尤其是半生食、生食海水、河水产品等传播。本病能借助水、食物引起暴发流行。3 3、临床表现、临床表现霍乱病程中,潜伏期可从数小时至 5 天,一般为 12 日。根据病情程度可分为轻、中、重三型,一般轻型多,重型少:轻型病例起病较缓,大多数患者仅有轻度腹泻,极少数伴有呕吐,大便性状为软便、稀便或黄水样便,个别带粘液或血性;一般无发热、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少数有腹部隐痛;中、重型患者起病突然,多以剧烈腹泻开始,继以呕吐,少数先吐后泻,多无腹痛,亦无里急后重,少数有腹部隐痛或腹部饱账感,个别可有阵发性绞痛。每日大便十数次或更多,一些重型患者粪便从肛门可直流而出

4、,无法计数。大便性状初为稀便,后即为水样便,以黄水样或清水样为多见,少数为米泔样或洗肉水样。大便镜检无脓细胞。有恶心、呕吐,呕吐呈喷射状,呕吐物初为食物残渣,继为水样,儿童发热较成人多见。4 4、治疗原则、治疗原则按甲类传染病隔离治疗。危重病人应先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在医护人员陪同下送往指定的隔离病房。确诊与疑似病例应分开隔离。轻度脱水病人,以口服补液为主。中、重型脱水病人,须立即进行静脉输液抢救,待病情稳定、脱水程度减轻、呕吐停止后改为口服补液。在液体治疗的同时,给予抗菌药物治疗以减少腹泻量和缩短排菌期。可根据药品来源及引起流行的霍乱弧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选定一种常用抗菌药物,至粪便培养

5、检查转阴。5 5、预防措施、预防措施健康教育:要大力加强以预防肠道传染病为重点的宣传教育,提倡喝开水,不吃生的半生的食物,生吃瓜果要洗净,饭前便后要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免疫接种:目前尚无理想的、保护效果较好和保护持续时间较长的霍乱菌苗,因此不提倡使用过去沿用的霍乱疫苗用于霍乱的预防。3加强饮用水卫生:保护水源,改善饮用水条件,实行饮水消毒。抓好饮食卫生: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特别要加强对饮食行业(包括餐厅、个体饮食店、摊等) 、农贸集市、集体食堂等的卫生管理。(二)乙脑(二)乙脑1 1、概述、概述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型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

6、传染病,乙脑又是自然疫源性疾病。2 2、流行病学、流行病学三带喙库蚊为乙脑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乙脑病毒通常在蚊猪蚊之间循环,各年龄组人群普遍易感,多发于儿童,在本市近年来年龄特征主要表现为成年人发病有上升趋势,外来人员主要为未接种免疫接种的易感儿童为主。该病有明显的季节特征,病例主要集中在 79 月份,其中 7 月下旬8 月上旬为发病高峰。该病呈高度散发,常表现为 1 户或 1 村 1 例。3 3、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人感染乙脑病毒后潜伏期为 5-15 天,病人症状以高烧、惊厥、昏迷为主要特征,病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起病急,主要表现为全身不适、头痛、发烧、常伴有寒战,体温38-39。头痛

7、常较剧烈,伴有恶心、呕吐(呈喷射状),此期持续时间一般为 1-6 天。急性脑炎期:最突出的症状是持续高烧,体温高达 39-40以上,几天后中枢神经感染加重,出现意识障碍,如神志恍惚、昏睡和昏迷、惊厥或抽搐,颈项强直,受影响肢体出现麻痹,有的出现呼吸衰竭而死亡。神经系统检查巴宾斯基征阳性,跟腱反射阳性。恢复期:在此期神经系统症状逐渐缓解,体温和脉搏等逐渐恢复正常。4 4、治疗、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综合治疗。必须重视对症治疗,要认真把好“三关”,即高热关、惊厥关和呼吸衰竭关。具体办法如下:4降温:高烧易发生惊厥,可加重脑水肿,诱发呼吸衰竭,故必须及时降温,最好把体温控制在

8、 38.5以下(肛表),头部温度力争降到 36左右,其方法有物理降温、药物降温和激素等。镇静:乙脑患者因头痛剧烈,常有烦躁不安,因颅压增高易发生惊厥,故应给以适量镇静剂以防止发生惊厥。如果遇抽搐患者则应尽快地用镇静剂予以控制。防止呼吸衰竭:重症病例早期可发生颅压增高。在防治颅压增高上首先要防止痰堵造成换气不佳的缺氧,故应多让病人侧睡,防止昏迷时舌根后坠。若已出现痰堵,可考虑气管插管或切开,以改善肺部的换气功能。当出现脑水肿或脑疝,引起呼吸衰竭时,应立即给以脱水剂。如病人有缺氧表现,则应早期给氧,如病人出现呼吸表浅或节律不齐时,应采用呼吸兴奋剂。此外,支持、综合治疗亦应重视,如认真细致的护理,高

9、热量多维生素的营养性流质,保持水和电解质平衡、预防继发感染等。如治疗不及时病死率高达约 10%-20%左右,部分病人(约 30%左右)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痴呆、半身不遂、精神失常、记忆力和智力减退等。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病人对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是很重要的。5 5、防制措施、防制措施防制措施主要采取免疫接种乙脑疫苗、灭蚊、防蚊为主导的措施。5(三)登革热(三)登革热1 1、概述、概述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虫媒传染病,传播迅速,病情严重者可因出血或多器官损害而死亡,对人民群众的健康带来了极大影响。2 2、流行病学、流行病学(1)传染源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带病毒动物是本病

10、主要传染源和宿主。患者:患者是登革热主要传染源。在发病前 3 天至发病后 10 天内具有病毒血症的患者是至关重要的传染源;轻型患者不易被发现,且数量远大于典型患者,是更为危险的传染源。病例诊断原则:依据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进行诊断。确诊须有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查结果。病例分为三种类型: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确诊病例。这三种病例均作为传染源对待。隐性感染者:登革热流行后,当年人群中抗体水平较高,表明很多人可通过隐性感染获得免疫,这些人在其病毒血症期也可以作为传染源。带病毒动物:有实验证明,非人灵长类等动物能携带登革热病毒,有可能成为人类登革热的传染源。(2)传播途径。

11、登革热在我国的主要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伊蚊雌蚊吸血感染病毒后,观察不到任何病变,但病毒在蚊体内繁殖,至少可存活 30 天甚至终生,再经蚊叮咬传染给人。埃及伊蚊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台湾、海南、广东、广西部分地区。白蚊伊蚊在我国分布较广,于长江以南省区有广泛分布,在辽宁南部、陕西东部等地区也有分布。(3)人群易感性及免疫性。人类对登革热不分种族、年龄、性别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有部分人发病。6人初次感染登革病毒后对同型病毒有较巩固的免疫力,可持续数年,但对异型登革病毒免疫力只能维持很短时间。(4)流行特征。流行形式:有地方性流行和输入性流行两种形式。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美洲、地中海东部和非洲

12、等地区的一些国家为地方性流行,病情较为严重。我国目前多为输入性流行,没有明显自然疫源存在。季节性:登革热流行与伊蚊消长有关,多发生在高温多雨季节。我国病例多发生在 311 月份,79 月达到高峰。地区性:登革热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有时侵入温带地区引起流行。由于白纹伊蚊在我国广泛分布,凡存在伊蚊分布的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和历史上曾发生过登革热流行的长江流域,一旦病毒输入,条件合适时就可能出现登革热流行。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和福建等省区紧邻东南亚地区,传入并引起流行或形成地方性流行的可能性较大。输入性:凡伊蚊的自然分布区,当其密度达到一定水平且自然条件(如气温、雨量等)合适时,一旦有登革

13、病毒传入,就有可能引起登革热局部暴发或流行。3 3、临床表现:、临床表现:潜伏期是 314 天,即病人一般在蚊虫叮咬后 314 天内发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起病急、寒战高热、头痛、眼眶痛、肌肉和关节痛、极度疲乏、厌食,可伴有红色皮疹、淋巴腺肿和白血球减少;部分患者可表现为高热、出血、肝大,严重者可发生循环衰竭的登革热出血热症状。4 4、预防措施、预防措施到登革热流行区旅游或生活,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并在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蚊虫驱避药物;如果房间没有空调设备,应装置蚊帐或防蚊网;使用家用杀虫剂杀灭成蚊,并遵照包装指示使用适当的分量;避免在“花斑蚊”出没频繁时段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防

14、止积水,清除伊蚊孳生地;尽量避免用清水养植植物;7对于花瓶等容器,每星期至少清洗、换水一次,勿让花盆底盘留有积水。把所有用过的罐子及瓶子放进有盖的垃圾桶内。(四)黄热病(四)黄热病黄热病是黄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埃及伊蚊为主要传播媒介。临床特征为急性发热、剧烈头痛、相对缓脉、黄疸、出血倾向及蛋白尿等,南美洲及非洲为主要流行地区。城市型黄热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人,主要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无免疫力的人群对黄热病普遍易感,隐性感染或发病后均能获得持久免疫力,其体内产生的中和抗体可保持终身,未发现再感染者,以人埃及伊蚊人形成循环,无贮存宿主。诊断与治疗诊断与治疗诊断诊断本病的潜伏期为 36 天,最长可

15、达 13 天。感染后大部分病人为轻型或亚临床感染者,仅少数病人病情严重终至死亡(约占 5%15%)。黄热病根据病情轻重,可分为极轻型、轻型、重型和恶性型。极轻型和轻型仅靠临床难以作出诊断,因其发热,头痛,肌痛仅持续 12 天自愈,难以与流感,登革热等相鉴别,只有依靠病原学或血清学试验方能证实。这两型病例数多,易忽略,是流行病学上的重要传染源。重型和恶性型黄热病,临床上可分为三期,全病程 10 天左右。(1)感染期(病毒血症期)急起高热,可达 40以上,可伴畏寒或寒颤、剧烈头痛、背痛、腿痛和全身衰竭、眼部充血、鼻衄、恶心呕吐,舌尖及舌缘鲜红,中央有苔,相对缓脉,上腹不适,压痛明显。随病情逐渐加重,病人烦躁不安,第 3 天出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