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教材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5937188 上传时间:2018-03-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懂教材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读懂教材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读懂教材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读懂教材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读懂教材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懂教材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读懂教材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读懂教材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松江区泗泾小学 李先芳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为我们每一位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然而在二期课改深入进行的今天,课堂效率低下的情况还是很常见。那么如何才能让课堂扎实高效?这些年,我在教学中积极探索,不断实践,悟出了要提高课堂效率,前提是读懂教材。一、读教材需要读懂什么一、读教材需要读懂什么教材是一个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范例,是人们集体智慧的结晶。读教材不仅要弄清教材所呈现的内容,还要读懂编者的用意。读教材要读懂知识的发展和形成过程。读教材时要读懂数学的本质,读懂教材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并

2、思考怎样把这些思想和方法通过教学过程体现出来,让它变成学生自己的解题策略。二、怎样读教材二、怎样读教材1 1、怀着好问的态度去读、怀着好问的态度去读“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教材上的每幅图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和目的,教师只有把它研读透彻,才能明白其中真知。如:以上教 2010 版二年级教材中时间的认识一课为例:教材中呈现的情景是:观察钟面,你发现了什么?在钟面的旁边还有几道检查学生观察效果的题目“钟面上有()大格,每个大格里有()小格,钟面上共有()个小格。 ”然后又给出了一个 9 时 43 分的钟面,让学生认出这个时刻。很明显教材的意图是先让学生知道时与分的关系,然后再具体的认识几时几分(时刻)

3、 。我又翻看了本课 2006 版的老教材,第一幅钟面、题目和新教材一样,少了第二幅钟面(9:43) ,也就是直接认识第一幅钟面上的时刻(10:10) 。在题目的下方多了两句话,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 1 时,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 1 分。于是我思考教材为什么做这样一个改变?我认为去掉那两句话是为了防止学生不思考不总结,直接念书本上给出的结论。有助于让学生充分观察钟面,动手去操作、验证后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出自己的发现。因此 2010 版新教材更加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二期改课2新理念。而改掉不在第一幅钟面上直接读时刻,我认为是为了让学生关注钟面上的小格。因为在一年级,只学习

4、整时和几时半,学生看到的分针都是指向整时的数字。第一幅钟面(10:10)也是分针指向数字,这样不利于学生应用刚刚学到的新知“一大格里有 5 小格” 。而 9 时 43 分不仅可以应用“一大格有 5小格”还要关注不满大格时,要看小格,因为钟面也是由 60 个小格组成。弄清楚这些改变,我发觉自己对本课又有了新的认识,在上课中应该把握哪些环节,了然于胸。2 2、以学生为本的去读、以学生为本的去读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不是随意的改变教材,最好是利用教材作为原型,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创设与学生知识经验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万变不离其宗。如以三年级教材中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横式计算为例:教材呈现的教学情境是:瞧,动

5、物运动会的团体操比赛开始了!小刺猬上场了,每行 12 只,排了 14 行,共有多少只小刺猬参加团体操比赛?根据问题情景,学生能够列出 1412 的算式。但是大部分学生并不能一下子想到用分拆的方法 1012+412 来解决。结果可想而知,第一次上课我费了好大劲,学生“勉强”接受。课后我反思学生茫然的原因: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教材的意图是让学生把两位数乘两位数分拆成两位数乘整十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但是,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还普遍缺乏把新问题转化为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有必要设置催生新知的支撑点。于是,我从学生实际知识经验出

6、发重新设计了此环节:瞧,动物运动会的团体操比赛开始了!小刺猬上场了,每行 12 只,排了10 行,共有多少只小刺猬参加团体操比赛?学生列式:1012=120(只)师:看它们比的这么认真,另外 4 行刺猬也加入了进来,现在一共有多少只刺猬在比赛呢?学生列式:120+412=120+48=168(只)3师:如果一开始所有的小刺猬就都上场,每行 12 只,排了 14 行,怎么列式计算呢?生:1412师:这是两位数乘两位数,你能把结果算出来吗?经过片刻思考,同学们纷纷举手。1012=120412=48120+48=168(只)师:说说你的想法!生:可以先算 10 行,再算另 4 行加起来就是 14 行

7、刺猬的数量。很显然,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起点,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设计有层次性的教学情境,既帮助学生回忆起了旧知,又给了学生攀登新知的梯子,学生自然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以学生为本,读懂教材知识的发展和形成的过程,设置新知“催生点” ,能够很好的提高课堂效率,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3 3、围绕数学本质去读、围绕数学本质去读数学的本质也是数学的精髓,学习数学的最高境界就是学会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把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教给学生也是我们教师的至高追求,首先我们自己先要读出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本质。以二年级教材中时间的认识一课为例:在时间的认识一课的练习反馈中,我发现部分后进生对时与分的关系仍然认识模糊,问题出现

8、在哪里?通过课后的交流我才发现,原来这些学生只关注了分针动,时针也动,没有关注分针、时针走动时的数量关系。想一想也不能怪学生,因为钟面上也没有起点和终点,使他们难以分清指针走过的幅度,也就无法联系时分之间量的关系。那么怎么才能让学生透过表面现象,看到背后的含义呢?于是我重新回到教材寻找解决的办法,我翻阅了浙教版二年级教材中时与分的认识一课,发现在讲述时分关系时,浙教版是把时针和分针走过的小格用红色表示,而没有走过的还是钟面的白色,在钟面外还加上了箭头表示指针走的方向。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指针起点、终点的问题,还形象表达了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要走一圈的关系,易于学生理解。回想自己上课的过程,我每次拨

9、指针时,也讲述了起点和终点,但是学生的印象并不深刻。原因4就是自己忽视了用恰当的图形去表现分针和走动时的数量关系,而浙教版的教材给了我很好的启示。我把自己的发现应用于后面的教学中,果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可见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数学的教学中是多么的重要,巧妙的使用必定会事半功倍。又如:在学完“三位数的加减”后,有一道这样的练习题:508=580,请比较和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我的思考是既然五角星和三角形分别代表一个数,就把它们换成数字去试一试。然而两年级的小朋友没有学过未知数,把具体的图形换成未知的不确定的数字,让他们感到别扭,尝试几下还试不出来就想放弃了。我又仔细看了看题目, “左边”等于“右边

10、”像什么,突然我想到了天枰和跷跷板。同学们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这些东西,有经验基础也符合两年级小朋友的认知水平。把等式转化成跷跷板不就容易理解了,508580,要想让跷跷板平衡,左边应该多放些,右边少放些。这样一说,学生顿时就理解了。我们习惯了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去解决,倒过来,把数学模型转化为生活的情景却很少尝试。在这里利用转化的思想帮助学生理解,让老师和学生都倍感轻松,何乐而不为呢。围绕着数学本质去读教材,读出了数学的本质,才能在课堂中避重就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总之,我们只有读懂教材编排的目的,才能在课堂中画龙点睛;只有读懂每一道习题,才能在交流时巧妙生成;只有读懂每一句旁注,才能让数学的思想荡漾。让我们认真的研读教材吧,在不断的阅读中你会发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果真如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