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类文章阅读解题设题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5925375 上传时间:2018-03-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类文章阅读解题设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科学类文章阅读解题设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科学类文章阅读解题设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科学类文章阅读解题设题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科学类文章阅读解题设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类文章阅读解题设题(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科学类文章阅读解题指导科学类文章阅读是高考现代文阅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单一字数少,材料覆盖面广,思维容量大,能力要求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考生往往对文章中信息高度聚集的内容抓不住要点,分不出条理,理不清关系,感到难度较大。加之,学生平时接触此类文章少,缺乏精品细读习惯,对文章本身的阅读投入少,还未从整体上感知全文要旨,就急于动手做题,导致准确率较低。从近年来的高考试题看,这类试题主要考查理解、分析及筛选信息的能力。如:“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句子”“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等。这些

2、都是日常学习现代文的训练重点,也是语文素养生成的基本点。本文将结合近三年高考科学类文章阅读试题谈谈解答这类题的三个步骤、五种方法,简称“八字”法。 第一步:第一步:读读 “读”是做科学类文章阅读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所谓“读”就是要整体感知、把握文意、弄清题目要求。第一遍应先泛读全文,知其大略。理清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行文思路,为进一步深入理解文章打下基础。作为科学类文章阅读材料,信息覆盖量较大,阅读时一定要找准说明对象及其特征。对关键词语、重要句子(信息承载量大的词语和句子)要做好标记,以便把握核心内容。第二遍以精读为主,即对文段要逐句仔细研读,做到句清段结,不能心猿意马,急于求成。尤其

3、对重点段落,要反复精研,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直到弄懂为止。通过以上两遍阅读要做到理清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对长句难句分解透彻,从而达到全面、准确地理解文章。第三遍应精读题干和选项肢,弄清试题要求。题干是选择辨析正确答案的依据,往往有许多要求、限制,甚至有些“隐含条件”直指答题的范围和方向,是找出正确选项的前提条件。而选项肢是解题的最终归属,更要一字一句地读,以明确重点,同时要回归原文比对、判定、推断。多数情况先项肢的干扰部位恰好是第一二遍阅读所标记的重要词语和句子。所以说“读”是做此类阅读题的第一步,是最关键,最紧要的步骤。如果读不懂文章或半生不熟就去做题,好比无米之炊;同样,如果读不懂题意

4、就去找答案,很容易南辕北辙。第二步:找第二步:找所谓“找”就是筛选与题干相关的信息,找准与选项肢对应的原文。筛选的范围可以是一句一段,也可以是多段甚至全篇,要依照题干的要求确定。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往往就在题干对应的文段附近,特别是对词语、句子的理解更是如此。因此,找到题干在文中的对应位置,便可以顺藤摸瓜,尽快确定作答范围。另外,对某些科学知识要进行综合分析,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阐释,这样可以准确地抽取该范围中的核心部件,进而缩小作答范围,找准阅读比较点。 第三步:比第三步:比所谓“比”是指阅读中的比较鉴别过程。由于科技文阅读使用客观题来测试,就出现了选项肢的意思与原文内容相比较的问题。只有比较

5、出两者的异同才能确定选项的正确与否。比较时,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整体把握阅读材料及试题要求,找准阅读比较点;二是根据试题要求和比较角度确定主次标准;三是先求同,再求异。在把握文意的前提下,对选项肢与原文进行合理推断,争取达到比较的结果准确无误。 “读”“找”“比”的三个步骤是紧密相连,互相渗透,有时甚至是同步进行的。如:2009 年全国卷中的第 5 题,根据题意,在阅读的基础上沿着选项内容找到原文中相关信息。原文第三段中说“王”在“国家出现以后,才成为最高统治者的专名”。此句与 D 选项比较后可发现“王”不是选项中所说的“表示军事首领”。再如第 9 题的 B 选项中“始终可以被置放在军事首领和

6、最高统治者的墓葬中”,这句的后半部分“最高统治者的墓葬中”在原文中无法找到依据,原文只说“在原始社会晚期的军事首领墓葬中,曾发掘出随葬的玉钺、石钺,其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可见“开始”一词扩大了范围,“最高统治者的墓”属无中生有,由此可判断 B 选项不符合原文意思。 一般说来,“读、找、比”三个步骤就可解决科学类文章阅读试题。但在操作过程中,尤其是选项肢与原文比较时,会随文章内容出现许多复杂现象,难以决断,这也是命题者故意为考生设置的干扰点(陷阱)。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还可用“删、调、改、漏、凑”五字法进一步明确差异、去伪存真,做到准确作答。 方法一:方法一:删删删节删节。 。一般来说,句

7、子的修饰限制成分(状语、定语)是删节的首选对象,科学类文章的语言往往是非常严密的,修饰成分的删节就意味着语意的改变,或者造成表达内容范围的扩大,或者造成含义的曲解。如:2007 年全国卷第 5 题 C 选项“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在几十亿年的漫长过程中形成的生物群体的总称”,对应原文的表述有两处,其中一句是“它是由地球上生命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并经过几十亿年的演变进化而形成的”,而 C 选项删去了“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限制成分,导致对定义的界定不严密。 方法二:方法二:调调调换调换。 。指调换词语或语句顺序。词语或语句顺序变化也往往导致语句含义的变化。2008 年辽宁试卷中 6 小题 B 选项对应的原文

8、为“书院生徒在聆听山长集中讲学、向山长请教以外,还有充分的时间组织自学和学术讨论”,而 B 选项中说:“生徒要集中聆听山长讲学、向山长请教,并在山长组织下开展自学和讨论。”经比较可看出原文与选项肢只是在表述中调换了词语顺序,即选项将“集中”提到了“聆听”前边,这样“集中”不仅修饰“聆听”,也修饰“向山长请教”,而“集中向山长请教”与文意不符。同时,选项中“在山长组织下开展自学和讨论”与原文“有充分的时间组织自学和学术讨论”意思也不符,属于改变说法错误。 方法三:改方法三:改指改指改变变一下一下说说法。法。这种方法比较常见,而且类型繁多。比如偷换概念、因果倒置、主客颠倒、太绝对化、部分涵盖全体、

9、整体替代局部、未然当已然等等。2009 年全国卷第 6 小题,B 选项中“左传公羊传榖梁传是解经的书,所以尽管很重要,也只能使用六寸的简”,与原文中“解经的文字,如左传公羊传榖梁传则用六寸的简来写”比较可发现原文并无因果关系,属于强加因果的错误。2008 年山东卷第 8 小题的 C 选项中的“在氏族社会全都实行图腾制度”的说法与原文中的“普遍实行图腾制度”的说法有所不同,用“全都”代替了“普遍”,犯了绝对化的错误。2008 年全国卷第 5 小题 D 选项“整个中国对白银的巨大需求促使白银成为了合法货币”,而原文中的观点是“白银成为了合法货币”后才有“中国对白银的巨大需求”,属于因果倒置。200

10、9 年四川卷中第 6 小题的 D 选项“欧盟已经全面禁止在牲畜饲养过程中使用各种抗生素”,而原文第五段说“欧盟决定从 2006 年 1 月起,全面禁止将抗生素作为牲畜生长促进剂”,很显然,此小题属于未然当已然的错误。本题中的第 7 小题 C、D 两选项也属于改变说法的错误。 方法四:漏方法四:漏遗遗漏。漏。看似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另一方面。以此设置的选择肢有较大的迷惑性,须多加留意。2008 年山东卷第 6 小题的 B 选项中表述为“每一个社会组织都以动物、植物、无生命的自然物等实物为图腾作为自己的名称和标志”,而原文中为“动物、植物、无生命的自然物

11、或自然现象”,选项肢有意地漏掉“自然现象”,造成表述不准确。本题的 D 选项中“同出一个祖先”同样是漏掉“图腾”一词,导致表述范围扩大。 方法五:凑方法五:凑拼凑。拼凑。将有关与无关的几个选择点杂糅到一起,或者将望文生义的义项强加进去,以干扰判断,造成无中生有、观点杂糅等错误。这是命题者最喜好的一种命题方式。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有好多选择肢是拼凑起来的,以干扰学生判断。如 2008 全国卷第 7 小题 C 选项“正因为浑象上绘出的星图是人们目视星空的反象,所以浑象上星辰的位置、距离也有不符合实际天象的”,而原文的意思是“在表现天象方面浑象上绘出的星图不如盖天图直观形象”,没有涉及到“浑象上星辰的

12、位置、距离”是否符合“实际天象”的问题,属于无中生有。2009 年全国卷第 6 小题 B 选项,上面已举此例,属于无中生有的错误。再如 2007 年全国卷第 7 小题 C 选项“所以它比其他形式的文化遗产更值得保护”属结果推断错误,原文中没有“更值得保护”这一信息,原文第四段第二句话为“相对于物质符号而言生命观更有价值”,把原文中的两部分信息杂糅在一起并强加自己的看法,属于望文生义现象。 以上的“删、调、改、漏、凑”五字法是针对命题人所设计的选项陷阱总结出来的方法,只要考生面对每一个选项能明确其错误点,就可准确作答。 总之,要做好科学类文章阅读试题,“读”“找”“比”三个作答步骤缺一不可。“读

13、”是根本,“找”是依据,“比”是关键。在把握“读”“找”“比”步骤之后,还要辅之以“删、调、改、漏、凑”五字法,尽可能准确地找到试题的干扰设置,即命题者的意图,这样答题时就可从容应对。科学类文章设题陷阱揭秘解答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题,可以从排除干扰项(即不符合文意或题意的选项)入手。而要寻找出干扰项,就得了解干扰项的设置方法。一般而言,设置干扰项主要是在概念、判断上做文章,其主要方法有: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无中生有、本末倒置或源流倒置、夸大其辞、答非所问。1 偷换偷换概念概念 指概念之间有暗换的情况,即选项中的词语同原文的词语不是等值概念。比如 2006 年四川卷第 7 题A 项为“熏蒸土壤时,

14、溴甲烷能穿透到未腐烂分解的有机体中,抑制病原菌的种群数量和改善土壤结构,从而形成一种生物真空的临界状态”,同相关的原文“溴甲烷在杀灭病原菌的同时,也杀灭了土壤中一些对农作物生长有益的生物,而这些生物对于调节土壤的微生态、抑制病原菌的种群数量和改善土壤结构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经溴甲烷熏蒸处理后,土壤中的生物种类急剧减少,形成一种生物真空的临界状态”相比较,就会发现 A 项有两个问题:第一,“改善土壤结构”的不是“溴甲烷”,而是“土壤中一些对农作物生长有益的生物”;第二,形成“生物真空”的解的有机体中,抑制病原菌的种群数量”带来的结果,而是“经溴甲烷熏蒸处理后,土壤中的生物种类急剧减少”所造成的

15、。 2以偏概全以偏概全 指从范围上对内容进行了随意扩大,即有意把原材料中对某类事物的一部分所作的判断扩大到某类事物的全体。选项中一旦出现“凡”“全”“都”“所有”“一切”“各种”之类的字眼时,我们就要引起警惕。比如2006 年四川卷第 5 题 A 项“溴甲烷是一种能杀灭各种有害生物的高效、广谱的杀虫剂”,它同原文溴甲烷“能杀灭许多有害生物”相比,明显是扩大了范围。 另外,2006 年辽宁卷第 7 题 D 项、2006 年江西卷第 8 题 B 项等,也用了“以偏概全”干扰法,若生可试作分析。 3无中生有无中生有 指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2006 年辽

16、宁卷第 8题 C 项为“为满足动物的欲望,花粉以极快的速度广泛传播”,而原文只说“被子植物那些能够形成花,然后又形成被包裹住的种子的植物在白垩纪出现了,它们以极快的速度在世界上传播”“新的规则加快了进化的速度”,并没有讲“花粉以极快的速度广泛传播”,显然本项有误。 2006 年辽宁卷第 9 题 B 项和 C 项、2006 年湖北卷第 6 题 C 项以及 2006 年江西卷第 7 题 D 项和第8 题 C 项等,也都是如此设误的,同学们可试作分析。 4源流倒置源流倒置 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者把“果”变成了“因”(或“条件”)等。比如 2006 年天津卷第 10 题 A 项“海中的氢氧化铁围绕一个核心沉淀,当海底的 PH 值增高时,能促使二氧化锰的生成,并最终形成锰结核”,原文则是“海底的 PH 值增高时,氢氧化铁会围绕一个核心沉淀”,可见“海底的 PH 值增高”本是“氢氧化铁会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