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5910868 上传时间:2018-03-2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6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提供经验和教训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提供经验和教训 主备课人主备课人 王振宇王振宇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概述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下列实践活动:“一五”计划建设、三大改造、中共八 大、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十年“文革”等;总结 20 世纪 5070 年代中国社会 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20 世纪 5070 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提供经验和 教训,学生应该认同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点:“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难点:难点:总结 20 世纪 5070 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学生自主学习学案学生自主学习学案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一)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1949194919521952) 新中国成立后到 1952 年,仅仅有了三年时间,工农业生产就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 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初探:国民经济的恢复对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作用?(

3、二)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时期(二)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时期(1953195319561956) 一化三改造一化三改造 1 1过渡时期总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1953 年提出)年提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 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 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2.一五计划(一五计划(1953195319571957 年):年):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起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3.工业化建设起步

4、工业化建设起步 (1) “一五”期间工业的地区分布和行业分布上各有何特点?原因各是什么?2行业分布: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重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受苏联影 响 地理分布: 特点:东北地区;原因:资源交通(地理位置)好、重工业基础好、外部环境好。 (2) “一五”期间工业取得哪些成就? 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投产。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 4.4.三大改造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的对象、基本途径、意义分别是什么? A对象: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B基本途径: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

5、工商业公私合营(赎买政策) C意义: 三大改造的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 建立起来。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初探: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进行体现了什么原理?(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5619661966)成就与失误成就与失误 成功探索成功探索中共八大(中共八大(19561956 年)年) 1.背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2.主要内容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 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

6、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即主要矛盾的实质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评价 八大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的一次成功的探索。 但是八大确定的路线并没有坚持下来。初探: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之间有什么联系?失误的探索失误的探索三面旗帜(三面旗帜(19581958 年)年) 1.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主观上反映了人民尽快改变落后面貌的良好愿 望;客观上,它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2.“大跃进”运动 失误在于: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特别是工业生产

7、的高速度、高指标,以钢为纲,使国民经 济比例失调。 根源:严重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3.人民公社化运动 失误在于:片面追求共有化的程度,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3根源:片面理解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超越历史发展阶段。 4.后果 (1)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国民经济出现混乱局面,19591961 我国出现建国以 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2)国民经济的调整 纠正农村中“左” 。但没有彻底纠正左倾错误。 八字方针“调整 、巩固、充实、提高”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四)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6619761976)国民经济的劫难国民经济的劫难 1.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

8、1967、1968 年. 2.复苏:1973 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3.回升:1975 年,邓小平全面整顿. 4.“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 5000 亿元。这个数字 相当于建国 30 年全部基本投资的 80%,超过了建国 30 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 (五)(五)2020 世纪世纪 50507070 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积极探索及其经验积极探索及其经验: : 探索: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中共八大正确路线的制定、纠正农村 工作“左”的错误、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

9、经济、邓 小平提出全面整顿。 经验: 1.开展国家工业化建设,要正确分析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2.勇于探索,犯了错误,勇于正视,努力纠正。 失误探索及其教训:失误探索及其教训: 严重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文化大革命” 教训: 1.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历史发展阶段,急于求成、片面强调发展速度、高度集 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文革”的社会动乱,则是历史的沉痛教训。 2.正确认识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4.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水平,国民经济 必须按比例发展,搞好综合平衡。 5.健全民主和法制

10、,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防止个人崇拜。初探:20 世纪 5070 年代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之间有什 么内在联系?师生合作探究学案师生合作探究学案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材料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 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 , “资 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 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 年版 材料二材料二 1958 年毛

11、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 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4正规” ,贬为“农村作风” 、 “游击习气” ,这显然是不对的。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 3 材料三材料三 在改革开放后的工业过程中,乡镇企业和外资工业可谓是两支突起的“异军” 。 它们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的两个新的增长点。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 3 材料四材料四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 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 子。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

12、报告 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与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 展重工业”的原因。 (2)材料二的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结果如何? (3)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概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基本过程。2.以下两图分别反映了我国不同时期的工业发展状况: 图一: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 图二:一五年计划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根据上述地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从工业结构看,两个时期我国工业发展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2)从地域分布上看,两个时期我国工业发展又有什么相同点?原因是什么?(3)上述对工业结构和工业地域分布的分析,对我国的工业发展有何启示

13、?5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材料一 下面是为提交中共八大开会讨论,中央有关部门先后提出的三份“二五”计划中, 粮、棉、铜产量在 1962 年应达到的指标:(先后提出的三个方案)粮产量棉产量钢产量方案一(1955 年夏)4600 亿斤4300 万石1100 万吨方案二(1956 年 1 月)6400 亿斤7000 万石1500 万吨方案三(1956 年 8 月)5000 亿斤4800 万石1050 万一 1200 万吨材料二材料二 我们有六亿人口,我们党同六亿多人口结成了血肉的联系,依靠这个伟大的力量, 凡是人类能够做的事,我们都能够做,或者很快就能够做,没有什么事我们不能够做到。中共八大二次

14、会议报告 材料三材料三 1961 年应适当地缩小基本建设规模,调整发展的速度,在已有的胜利的基础上, 采取调整、巩固、充实和提高的方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议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的数据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强调了什么?可以看到中共八大召开前,党和政府的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忽视 了什么?这种指导思想导致了实践中怎样的严重错误? (3)材料三 1961 年缩小基本建设规模调整发展速度的实质是什么?材料中所说的“已有的 胜利”是事实吗?你的理由是什么?决议中的这种说法反映了什么问题?探究:中国共产党解决和实现国家工业化过程忠的曲折探索命题探究:中国共产党解决和实现国家工业化过程忠的曲

15、折探索命题 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一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 100 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 化重任。但是从 1953 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 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 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1)材料中“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 展战略”具体是指什么? (2)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为了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中国共产党在工业建设方面采 取了什么重要举措?结果如何? 材

16、料二材料二 经过对建国 50 多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总结和对世界经济发展认识的深化,以 2000 年 10 月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 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形成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思路和方针政策, 完成了关于工业化认识上的转变。2002 年 9 月, 中共十六大将“新型工业化”道路正式 概括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 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两段材料皆据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与实践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工业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4)与 20 世纪 50 年代相比,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工业化道路的认识有何 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