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资阳河流派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5895358 上传时间:2018-03-2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川剧资阳河流派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川剧资阳河流派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川剧资阳河流派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川剧资阳河流派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川剧资阳河流派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川剧资阳河流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川剧资阳河流派(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川剧资阳河流派.txt 不要为旧的悲伤而浪费新的眼泪!现在干什么事都要有经验的,除了 老婆。没有 100 分的另一半,只有 50 分的两个人。追寻逝去的川剧“资阳河”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888 更新时间:2007-10-20 17:51:17 在资阳历史上,以“资阳”之名写进了全国性词典的名词有两条,一是“资阳人” ,二是川 剧“资阳河” 。 形成于清朝乾隆年间的川剧以其高雅的艺术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影响力辐射至西南数省, 使其成为没有影视文艺的时代里人民大众的精神食粮。在川剧的风行、普及及推广、衍化过 程中,资阳,以其特殊的文化背景,优越的地理区位,成为川剧的一大重镇,进而形成川剧

2、 四大流派之一的川剧“资阳河” 。 遥想当年,川剧界的各大门派,各个山头的各路英雄豪杰年年定期会聚资阳,群雄逐鹿,追 逐心中那神圣的艺术美名,资阳便是当时川剧界的千虑一戛纳、好莱坞,他们所争得的每一 份荣誉便是而今的金熊、金棕榈、奥斯卡。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历史的荡涤之中,川剧风光不在, “资阳河”也渐行渐 远,古老的资阳河已走进历史。作为资阳人,百年川剧“资阳河” ,为我们留下的是荣光, 积淀的是文化,为了繁荣新时期的新文化,我们有必要追求逝去的川剧“资阳河”一、川剧的产生 川剧,流行于四川全省及云南、贵州部分地区。原先外省流入的昆腔、高腔、胡琴(皮黄) 、 弹戏和四川原有的灯

3、戏五种声腔艺术,均单独在四川各地演出,清乾隆年间(17361795) , 由于这五种声腔艺术经常同台演出,日久逐渐形成共同的风格,清末时统称“川戏” ,后称 “川剧” 。成都和重庆,为川剧两大演出中心。 川剧大约是在明末清初发展起来的。当时,北边的陕西、甘肃和南方的湖广等省大量移民流 人四川,随之带来了具有各地乡土气息的戏曲艺术。这些外来戏曲艺术经过与四川本地戏曲 艺术的交流、融合,逐渐形成一种有别于其它戏曲艺术的剧种 川剧。川剧包括昆曲、 高腔、胡琴。弹戏和灯戏等五大声腔。其中高腔源于明代流行于江西等地的“弋阳腔” ,结 合四川民间秧歌演变而来;胡琴戏由徽剧和汉剧演变而来;弹戏的源流是陕西的

4、秦腔,清朝 道光年间传人四川;灯戏由四川民间小曲演变而成;昆曲则源自苏州的昆山腔,相传是清朝 康熙年间传人四川的。从传人地域看,川剧的昆、高、胡、弹是分别由川西岷江,川南沦江, 川北嘉陵江等四条河道输人的,故有“四大流派”之说。名称的正式出现大约是在清同治时 期,同中国其他剧种相比,川剧的最大特色是它的高腔。川剧的角色与京剧雷同,分生、旦、 净、末、丑等,以生、旦,丑角戏居多。川剧的服装与脸谱与京剧也是大同小异。服饰以明 代服饰为基础,参照唐、宋,元。清的服饰制成一种统一式样,没有朝代、地域和季节的分 别。 川剧以各种声腔流行地区和艺人师承关系的不同,以“四条河道”为中心,形成四种各具不 同特

5、色的流派: 一是“资阳河派” ,主要在自贡及内江地区各县市,以高腔为主,艺术风格最为谨严; 二是“川北河派” , 主要在南充及绵阳的部分地区,以唱弹戏为主,受秦腔影响较多; 三是“下川东派” , 主要在以重庆为中心的川东一带, 特点是戏路杂,声腔多样化, 受徽 剧、汉剧影响较多; 四是“川西派” , 主要在以成都为中心的温江地区各县,以胡琴为主,形成独特的“坝调” 。川剧剧目繁多,其中高腔部分的遗产最为丰富,传统剧目有“五袍” (青袍记 、 黄袍记 、 白袍记 、 红袍记 、 绿袍记 ) 、 “四柱” (碰天柱 、 水晶柱 、 炮烙柱 ) 、 五行柱 , 以及“江湖十八本”等,不少为其他剧种失

6、传的剧目。 川剧的表演艺术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并形成一套完美的表演程式,剧本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表演真实细腻,幽默机趣,生活气息浓郁,为群众所喜爱。有的演员还创造了不少绝技,如 托举、开慧眼、变脸、钻火圈、藏刀等,善于利用绝技创造人物,使川剧令人叹为观止。 二、川剧“资阳河”的形成资阳县城隍庙始建于唐贞观四年(公元 630 年)前后。后因资阳县属几经更易,殿宇疏 于维修,直至明嘉靖十六年(公元 1537 年)始由知县卢湘主持,迁建于县城城南宣化街轮 藏寺废址。经清乾隆、嘉庆、道光、光绪四次较大规模增修,占地面积 4290.6 平方米。红 墙绿瓦,殿字重重,其建筑之巍峨,规模之宏大,当居巴蜀府、

7、县级城隍庙之前列,而香火 之鼎威,则是其它城隍庙无法比拟的。乾隆皇帝为嘉奖资阳城隍“护国佑民”之功绩,除下诏封资阳城隍为“显佑伯爵” ,晋 号“显忠”外,并亲笔御书“显忠大王”四字金匾,派员送往资阳,高悬于城隍庙正殿之上。 在迎接金匾这天,适逢庙会正期,知县杨周冕陪同护匾官员在戏棚内一面进餐,一面看戏, 宾主不时为川剧艺人的精,彩表演而端杯忘饮,击桌惊叹!戏完时,杨周冕立即叫随身差役 取来笔墨纸砚、即席挥毫,书写了苍劲潇洒的“可以观”三个大字。知县题字,既是对戏班 演出的赞誉,更是对城隍庙会戏这一盛举的肯定。会首们特将三字制成金匾,悬于戏台正中 的三星壁上。皇帝封王赐匾,知县即席题字,均无异于

8、向百姓鼓吹“皇帝圣德,城隍灵异” ,一时间, 资阳城隍声威显赫,驰名遐迩。致农历每年五月廿八日城隍寿辰, “远近祈祷者,数十日络 绎不绝” 。盛大的庙会,汇集着成千上万的来往香客,为民间艺人开辟了献技的场所。庙内戏台是 川剧戏班演出的地方。从明嘉靖十六年城隍庙重建起,就不断有戏班来庙演出。但大多数为 单独声腔组合的“草台班” 。随着城隍庙会的日益兴盛,赶会演出的班社也越来越多,然而 城隍庙只有一个戏台。为此,一些班社往往为争戏台演出而发生纠角,闹得不能“开台” 。 庙会首事有鉴于此,经商定:凡来庙会演出的班社,不分亲疏大小,一律接待;但以早,正、 下、花、夜分场,由各班挨次轮换上演。这一办法的

9、实施,虽然解决了争台演出的矛盾,但 却带来了交换频繁的诸多不便,班社之间常为错拿道具而误为对方偷盗,或有意拆台,徒增 相互隔阂。各班主为方便演出,减少不必要的纷争,自动协商,决定打破声腔界线,不分昆, 高、胡、弹、灯,同台共演。几种不同声腔的组合,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为演出增添了无 穷情趣。为此,这种演出形式,不仅在以后的较长时期中,为每年来城隍庙献演的班社所采 纳,同时,也为一些“草台班”在其它庙会演出,偶尔“撞台”时所仿效。城隍庙会戏上几 种声腔的无意联合,无形中成为后来五种声腔逐渐合一而形成共同风格之川戏的新生摇篮。与此相应产生的是,在城隍庙会戏的长期合演,各班社艺人,缘于各自的好胜心理

10、,无 不尽展所长,以博同行青睐。这样的相互竞技,也就是城隍庙会赛戏的萌芽。乾隆五十四年(公元 1789 年)初春,城隍庙经增修整饰后,焕然一新。负责这项工程 的姚艮门、张举鹏,为示庆祝,特联合倡议:组班演戏。此举得到“资阳县同乐戏曲研究社” 社友的大力支持,并由社长姚翰林出面集资捐助添制全堂衣箱,同时派人广邀川剧名伶,招 收艺徒,经短期培训、排练,择吉于城隍寿诞之期,正式“踩台”献演。5 月 28 日,庆祝演出正式开场。连场演出了黄金印 、 玉门关两出高腔犯工戏, 演出后,赢得亲临现场观戏的知县刘印全及所有观众的一致好评。这两出戏成为后来城隍庙会赛戏必演的金印 、 琵琶 、 红梅 、 班超四大

11、本中的两出(金印即黄金印 ; 玉门关即班超中的片断) 。整个“赛神四十二日”的庙会演出结束,在答谢宴上,经大家商议,决定将原拟在庙会 演出后即行解散的临时戏班,正式固定下来,由姚艮门、张举鹏两位发起人担任班主。并恭 请亲临宴会的刘知县为班定名。刘印全笑指台上门帘说:“我看就取门帘上所绣金声玉振中 的金玉二字为名吧,希望你们集川剧众音(指五种声腔)之大成,为城隍庙演出更多的好戏” 。 至此,资阳县第一个大型戏班“金玉班”在城隍庙会戏中正式诞生。嘉庆廿一年,该班 因避免班名相同,被观众误会而影响声誉,特在班名前冠以资阳别称“雁江”:二字。至今 县内杨柳乡正街关帝庙戏楼的横楣上,存留有嘉庆“甲戍年金

12、玉班”和“已卯年雁江金玉班” 演出后的留言墨迹。金玉班成立后,随即承揽了每年城隍庙会戏的演出。 不几年,外地班社因无法挤身庙会,对金玉班把持演出提出异议,要庙会首事不分亲疏择优 选班。会首们为缓解这一矛盾,于乾隆末期订下了“乐部必觅于省城”的庙规(见资阳县 志 ) 。具体条件是“行当齐、脚色硬、服饰新;否则,即使入选,也难完成四十八本的连台 演出(庙会演出一天为一木,每天含早、正、下、花、夜五场,全会期合 240 场) 。其中除 最考演员的城隍戏中的“一梁四柱” (一梁:目连救母 ;四柱:黄金印 、 红梅记 、 琵琶记 、 班超 ) ,高腔犯工戏,非唱不可外,其它如“五袍” (即青袍记 、 黄

13、袍记 、 白袍记 、 红袍记 、 绿袍记 ;“江湖十八本” (即葵花井 、 白鹦鹉 、 中三元 、 三孝记 、 全三节 、 彩楼记 、 白罗帕 、 天罡剑 、 梅花簪 、 四进士 , 汉贞烈 、 访白袍 、 二度梅 、 金钗记 、 翠屏山 、 南华堂 、 雷锋塔 、 宝莲灯 )也是会首 常点的戏目。由此,一些小型戏班,自忖无力演出,只好望台兴叹!有的居于中等偏上的班 社,则在城郊其它庙会,如西郊的东岳庙;北门的火神庙;南街的万寿宫、禹王宫,东门的 川主庙等演出,伺机创造进入城隍庙演出的机会,一旦入选,便“身价”倍增。因而,每年 庙会期前,来庙联系演出(当时叫“写戏”或“写台口” )的戏班管事,

14、不惜请客送礼,各 展口才,互亮箱底,竞争相当激烈。凡获得演出的戏班,无不十分珍惜“资阳出个名”的难 得机会,竭尽全力,把戏演好。如遇犯工剧目缺“行”时,不惜到其它班社高价聘请演员, 也绝不让演出塌台。清咸丰十年(公元 1860 年) “雁江大名班”为迎接城隍庙会演出,就曾 有假借官方名义,派人假扮差役,到简阳县城,将正在随班演出的著名演员乐春,谎称其通 匪,而用铁链“锁”回资阳之举。特别是每屈必演的目连救母 ,其中刘氏四娘挨叉,必 须有好叉手方能演出,而大多数戏班都缺此行。但限于“搬不起目莲,演不了城隍戏”的庙 观,只好来个高价求援,资阳刘家场的著名叉手王金庭就是专门应各戏班之聘,扮演此角的。

15、由于资阳庙会演出频繁,除五月城隍庙会戏 48 天外,还有正月龙王庙会戏 10 天,二月川主 庙会戏 6 天,三月东岳庙会戏 10 天,四月火神庙会戏 10 天,肖曹庙会戏 3 天,四月药王庙 会戏 12 天,八月娘娘庙会戏 15 天,九月土地庙会戏 12 天。常年不断的戏曲活动,观众耳 濡目染,见多识广,对城隍戏中常演剧目,几乎一招一式,一词一腔,甚至演员的穿戴,均 记得一清二楚。演员稍有失误,观众就得嘘风打哨喝倒彩。据此,会首就得罚戏。对这种丢 失颜面、影响声誉的事,逼得来演的班主不得不慎重组班,而演员更不得不狠下功夫切磋技 艺。人称“戏圣”的康子林,为演出城隍戏,未来前特先拜“戏状元”乐春

16、为师,学习 “资阳河”高腔的唱法和戏路。在演出城隍戏后,诗人吴宝骡曾作竹枝词以记康子林之感受。 词云:“欲借登台大出头,须娴檀板与歌喉:子林有句滑稽语:再不上班人会流 ” (“流” 指艺业荒疏) 。上坝号称“新五虎”的名鼓师喻绍武,擅打“胡琴”而弱于“高腔” ,为随班 来资演出城隍戏,事先也专程拜访“雁江大名班”名鼓师彭华廷,学习和了解“资阳河”高腔的帮、打技艺。 因此,凡能在资阳城隍庙会戏的演出中获得好评的班社和演员,事后外出“写台门” 、 “搭班” 酬金均得高出一等。事实上,由于同行和观众的严格品评,演出水平确实大有提高。一批著 名的班社,如“雁江金玉班” 、 “雁江大名班” 、 “金泰班” 、 “玉华班” 、 “富春班” 、 “昆玉 班”以及由雁江大名班培训、组建的“三字科班” 、 “臣字科班”等,无一不是在资阳城隍会 戏这个戏曲摇篮卫经受磨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