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战斗者到和平歌者——论田间建国前后的诗歌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5891667 上传时间:2018-03-22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573.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由战斗者到和平歌者——论田间建国前后的诗歌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由战斗者到和平歌者——论田间建国前后的诗歌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由战斗者到和平歌者——论田间建国前后的诗歌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由战斗者到和平歌者——论田间建国前后的诗歌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由战斗者到和平歌者——论田间建国前后的诗歌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由战斗者到和平歌者——论田间建国前后的诗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由战斗者到和平歌者——论田间建国前后的诗歌(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刃茄笋澎刀, 丫庆奢分满呱兑笋九叮兼,代认心呱叮认户似谕价份排万气忍三 。三 扮砍 万岔砍刃之止华七户哎从万资张从娜棘拼扮祥扭芯拼纽祥芯慈 级华井 扮子掩攀鑫联醉其浮寸 二侧万、州立对奋 丫屯讨公飞才二叼百对百匕弓百丫;怡狱狱勺狱狱狱狱:双狱立斌努毛斌少斌于芯)任乖廷橄共互 要)拭落掀;段互扮(三 份纷共拼共贫论田间建国前后的诗歌郭仁怀内容提要本文论述了著名诗人田间在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初期的诗歌创作概况,以及艺术形式上的新探索。关键词田间解放区诗歌建国初期诗歌艺术形式自抗战胜利后到新中国建立之初,时代变迁,江山日异。这期间,田间依然 自觉担负着时代鼓手的重任,他的个人生活和工作性质却随之发生

2、了较大的变化,由战地走进城市,由战斗者到和平歌者,归队成了职业作家。田间正处于经验丰富、创造力旺盛的中青年时期,在这时代转换关头他不失时机地在创作上展开全方位探索与掘进。他不仅在诗歌创作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还写下了大量的散文、特写和小说。毫无疑问,这七八年又是田间创作道路上相当重要的时期。抗战胜利前后,田间除了在晋察冀边区文协任职外,还下乡到孟平县任宣传部长,1 9 46年秋又调到雁北地委任宣传部长兼秘书长。在战斗年代,田间的职位不算低,但他始终只是个普通工作者和战斗者,身边时时不离笔和枪,并且自觉地深人农村基层,深人广大群众,投人火热的斗争中去,刀光剑影,出生人死。随着日寇败降,民族矛盾缓解

3、,阶级矛盾又迅速尖锐激烈起来,内战烽烟愈燃愈烈。所以在田间的诗歌中,很少能看到像大后方那样欢庆抗战胜利的赞歌,更多 的还是充满血与火、仇与恨的战歌。收在短歌中的组诗太原谣,是写于抗战胜利后的最早诗篇。1 945年七八月间,田间奉命进入太原开展工作,然而刚到太原附近即受阻。阎锡山勾结日军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对革命群众进行二次屠杀,一 时血流遍野,尸堆如山。诗人耳闻目睹阎匪的种种罪恶行径,战士的责任感促使他去加以揭露和控诉。在红乌鸦中,诗人借客人之口悲叹道:“太原呵太原,/像淹在血中!”诗人没有去直接描写大屠杀的惨烈场面,而捕捉到血流成河造就的自然奇观:“大原的城上,/乌鸦一飞,/盖过天空,/也不见

4、黑影,/只见全身腥红,/它红得像火,/好比火烧城,/一到太阳落,/红乌鸦闹烘烘。”吃人肉、喝人血的乌鸦如此之多,如此腥红,这一反常现象烘托出“杀的人太多了”。杀人者是谁?诗中没有挑明,但 当时以及后来稍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会知道,那是抗战无能、杀人有方的山西土皇帝阎锡山一伙干的。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休目惊心,令人震怒,有力地声讨了阎匪,客观上起着战斗号角的作用。当年太原一带流传有歌谣:“村村有死人,家家闻哭声。”阎锡山匪军同日本强盗一样暴虐凶残,他们竟也把杀害老百姓当作嬉戏。赛马中就记录了阎军在荞麦地里所进行的“赛马”恶6 2刃茄笋刀了只 网 断庆奢了潜i汾君2必蔗夕作剧:“狗东西骑在马背,/老百姓

5、拴在马尾,/马尾上老百姓,/头朝地,脚朝天,/天地之间,/有雷有雨,/雷雨呼着血泪.”这是血的控诉,是天地所不容的暴虐行径,人们将会永远记住这段惨痛的历史。阎锡山及国 民党的屠杀政策,是否使共产党人和广大老百姓吓倒屈服了 呢?没有。柳树中写道,敌人把共产党员杀死挂在柳树上示众,柳树下也埋着民兵的尸体,被害者至死没有屈服,“两个人心连心,/血也连着血,/夜夜抱着柳树”。灵魂当然是不存在的,但他们一直活在村民的心里,活在传说中.“倪村的父老们,/天天望着柳树”,他们怀念着烈士们,等待着报仇雪恨的时机,“柳树有根人有心,/人心杀不死。/柳树砍了还要发青”。无数事实证明,滥杀无辜的魔王是决没有好下场的

6、,老兵中所写的阎锡山手下的“老兵”也不愿跟着他干了。就在当时,八路军在群众的强烈要求下,准备即日攻下太原城,后因条件不具备而作罢。几年后,阎锡山终于没有逃脱覆灭的命运。解放区的农民群众在政治上获得翻身解放的同时,紧接着也要求经济上的进一步翻身解放。为了顺应民意,党中央在1946年的“五四指示”中,及时作出实行土地改革的号召。不久又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土改运动很快在解放区轰轰烈烈地展开 了。田间曾在土改工作队里工作过,后来又做过土改复查工作,对华北一带的土地改革运动深有了解。当时他未能像丁玲那样写成长篇小说,而主要采用诗歌形式为贫苦农民代言,启迪和帮助他们向地主老财作斗争,并提出土地要求和财产

7、要求。这些诗后来主要辑录为组诗换天录和翻身歌,有的则成了创作长诗赶车传的素材。换天录共计1 7章,每章各有独立性,也可以当作单篇墙头诗来读。全诗拟借一个觉醒了的贫苦农民之口,道出广大受苦人的心声与愿望。他们热烈拥护党的土地政策,决心要斗倒地主老财,重新分配土地和其它生产资料,求得经济上大翻身,向着更新更美的生活奔进。我国的土改运动不是自上而下强行夺取地主富农的土地、农具和财物分配给农民,而是发动农民与地主展开面对面的说理斗争。通过斗争使农民自身受到教育,认识到封建剥削制度的不合理性,认识到自己世代受苦受难的社会根源,从而坚定不移跟着共产党闹革命.诗中写道:“受苦人甚也没,/钱也没,地也没,/穿

8、和戴的也没,/血一颗、汗一颗,/顶着星星走,/顶着月亮走,/走了多少路,/到头一场空。/受苦人不抬头,/天下哪有理?”在共产党毛主席领导下,穷苦人“好容易有出头日”.他们开始发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及主人公地位,倾吐了祖祖辈辈的苦水,决心要“打起红旗”,“改天换地”,来个彻底大翻身:“分了地和牛,/光景要过得暖,/要像照长明灯,/日 日红,夜夜明.”久处困境中的中国农民是易于满足的,“光景要过得暖”往往会成为他们追求的终极目标,而诗人笔下的觉醒农民却有着更高的追求和思想境界。他们在欢庆土地还家的同时,已产生了超前意识:“今天种地用犁耕,/明天要用拖拉机,/拖拉机唱起歌曲,/要奔向共产主义。”在食不果

9、腹、衣不蔽体的战争年月,拖拉机、共产主义均属于想象中的美好事物,对于刚刚摆脱封建剥削制度的农民来说,无疑具有很大诱引力、激发力,开拓了他们的眼界。犹如诗题换天录所昭示的,大家将进人新的天地。田间随后写 的组诗翻身歌,即是换天录的续篇。其 中某老汉道苦、某老汉答客问、倒苦图等,进一步拟借老农民之口诉苦伸冤,意在激发起大家报仇雪恨、改天换地的欲望与决心。土改固然使局部地区暂时“换天”了,但阶级敌人还在,反动势力还在,斗争将是长期的。因此,翻身农民尚不能安居乐业,还必须“扛上一杆大红旗”,继续战斗。为了保卫土改成果,许蔗头二笋河Z只形欢裘了娜七汾口扩了次了漱少63-一-一一.多革命农民献出了鲜血与生

10、命。长乐图:“长乐图上记上他,/他是一个共产党,/他把土地当成床,/鲜血染红了衣裳;/他死了,衣裳旁边,/还放着一枝枪,/李长乐,好村长,/ 一生和土地共存亡!”据说李长乐是个真实的英雄人物,这里突出他与土地的生死关系,把他记上“长乐 图”,无非是要为他立诗碑,告诫人们翻身不忘本,要继承烈士的遗志,以枪杆子来保卫土地,保卫家乡,把革命进行到底。参军图则是正面反映翻身农民怀着感恩戴德之情,以实际行动支援解放战争一位老农民冒着大风雨送子参军,不为别的,就是为了报恩:“仇报啦,河水清了底,/该咱报答恩人哩,/人人都说毛主席,/是地上仙,天上花,/他要不嫌咱的娃癫,/咱这个娃,/就是毛主席的娃!”土地

11、改革带来的一项重要政治成果,就是掀起了参军热潮。穷苦农民一来为了感谢共产党、毛主席的恩情,二来也是为了保卫自己的既得利益和长远利益,参军支前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为迅速打败国民党军队提供了巨大的物质力量。诗人赞美、张扬这一义举,同他早年呼唤全面抗战一样,也是在为即将全面展开的解放战争作舆论准备。19 4 6年和194 9年,田间还倾注较多精力分别完成了叙事长诗赶车传、一杆红旗的创作。赶车传是诗人反映阶级斗争的重头作品,我们将另文评介。一杆红旗,是根据抗战时期肖克将军率领的平西挺进军,在开辟野三坡根据地过程中的真实故事构思创作而成的.“野三坡,人都称之为飞地。那里有丛山峻岭,那里古木林立。虽距北平

12、不远,是房沫琢交界处.长久以来,只有三位老人管辖。旧政府的势力,也到不了这里。与外界很少联系 肖克将军领导的平西挺进军进驻以后,做了许多工作,使野三坡群众,就连那几位老人在内,都蟠然悔悟,终于成为一座坚强的抗战堡垒”。田间与邓康,是在1 9 3 9年七八月间采访野三坡的,归来后即构思这部叙事长诗草稿,而正式整理完成已是1 949年1 2月。因此这首150 0行长诗,着重突出了阶级斗争。主人公赵狗狗(栓有)由于受到东家孙大户的指使,同其他佃户一道狙击杀害了八路军侦察班的战士。后来经过化装成李货郎的侦察员教育、开导,他终于觉悟过来,救出受伤被关的秦班长,“举起刀枪抗日”,“枪上一杆红旗”。不久八路

13、军进驻了野三坡,“赵狗狗和老百姓,/已经知道争自由。/ / 世界上谁来压迫咱,/咱们要把他打倒”!赵狗狗这个人物形象在当时颇具典型意义,他的转变标志着地主武装及国 民党军队不得人心,必然在人民的唾弃下走向崩溃。一杆红旗的主旨宣扬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主张报仇雪恨,全诗充满着血与火的气息。这也许可以算是田间作为一名战斗者,唱完的最后一曲战歌;而在整理此诗前后,诗人已经开始歌唱和平了。新中国成立之后,田间成了职业作家。他怀着胜利的喜悦和骄傲,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致力于新中国的文化建设和文学创作。从此他虽然仍是个实际战斗者,但身份有所变化,歌调有所变更。他在预言中自豪地表白:“一个新的世界,/正在我们肩

14、上。/只要红旗一挥,/它就很快诞生。/ /旧世界我打倒,/新世界我欢迎,/我把我的歌声,/唱给新世界听。/ /我是一个新人,/挑上 一担新诗,/在革命锣鼓中,/走进我的大家庭。”诗人面向世界,以崭新的姿态引吭高歌,要做新中国的一代新诗人。这里的“我”已不是局部地区贫苦农民的代表,而是走进“大家庭”的诗人 自我,也是新时代和平歌声的 总体代表。应当说明的是,所谓战斗者与和平歌者并没有绝对的界限,也不完全取决于诗人的工作性质,二者的差别是在于:前者立足于战斗,歌唱战斗,鼓动战斗,要在战斗中夺取胜利,走 向新.“.几刃诱岁刀Z勿匆户庆声夕那丫藏奢人万龙夕生,走 向和平;后者却以和平为立足点,歌唱和平

15、,呼唤和平,但也主张以战斗来保卫和平,保卫新中国乃至全世界,走向繁荣昌盛。二者的共同目标实际上皆是为了和平,战斗只是手段,不同时期侧重点不同。建 国初,要实现新 中国的和平安宁,就必须肃清国 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残余势力,防止阶级敌人的破坏,百废待兴更要加强旧体制改造。诗人在赠同志中,既是劝勉,也是 自励:“同志,请上马,/革命就是家!. ./只要你向前看,/不要向后看,/走遍天下,/处处能拴马。/ /时间等于黄金,/决心等于胜利,/快在红光中,/骑上你的好马!”诗的立意就是要继续革命,要在新中国的胜利红光 中,争分夺秒去扩大战果,酿造和平.在这里,“革命”二字的实质性内涵已由过去血与火的斗争,

16、逐渐转向改造建设.悼念诗在高山旁,清楚地透露出这一时代的新动向:“战士背着枪,/骑在红马上,/马蹄踏踏响,/踏过高山旁。”山旁埋着他的亲密战友,烈士的坟上已经开满了红花。战士告慰亡灵说:“光荣的儿女/踏着你的血迹,/要把这山水,/变成好田地”;“革命的家乡,/光荣又兴旺。”显然,战士背着枪是为了保卫和平,而革命的新任务却是改造旧山河,建设家乡,建设祖国。这里烈士的遗愿,也是实现和平生活的需要。新中国诞生之后,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美国 的干涉挑衅;而站起来了的中国人民也有支援世界上被压迫民族翻身解放的责任,所以反帝成了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一环。田间早期的和平歌,主要也就是表达这方面的内容。他的当太阳

17、出山时、大海之歌、鸽讯、写在和平书上、寄朝鲜人民等诗,其中心内容即是“打倒侵略战争”,实现世界和平。一开始,诗人仍以战斗勇士的形象出现,发誓要把侵略者“赶下万丈深渊”。不过更多的时候他是作为和平歌者,呼唤象征和平的“白鸽”:“告诉天下人,/快打山上狼,/决不许狼下山,/再把田地咬伤。”或者直接站出来说:“我是和平歌者,/我向你们高呼:/兄弟们,姐妹们,/起来保卫和平”二次世界大战后,“保卫和平”曾是传遍全 中国、全世界的口号,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心声,在田间的这类和平歌中也成了中心话题和情感走向。不久,美国把侵朝战火烧到了鸭绿江畔,刚诞生的新中国为了友谊,也为了自己,毅然肩起抗美援朝的重担。田间

18、 曾作为和平使者,两次出访朝鲜前线,写下了一大批诗歌和特写。朝鲜战争结束后,他还写了一组志愿军凯旋歌。有战争就免不了血与火,田间这些诗歌的主导倾向却是反对侵略战争,呼吁人类和平。具体内容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歌唱中朝友谊,声援朝鲜人民的正义斗争。朝鲜是 中国的近邻,两国人民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在抗日战争中两国人民并肩战斗多年。现在朝鲜人民又面临着新的灾难,中国人民当然不能袖手旁观。田间感兴于此,在寄朝鲜人民中写道:“我唱一首歌,唱给海那边,/那边的英雄,/是我好兄弟!/ / 愿你好兄弟,/胜利加胜利,/不怕流热血,/保住好土地!”当然,单靠一个弱小的国家去对付武装到牙齿的帝国主义集团是有困

19、难的。朝鲜人民并不孤立,他们得到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同情与支持,更得到中国作为他们的有力后盾。田间在诗歌中及时反映中朝两国军民的战斗情谊。渔夫之歌借中国渔夫之口热烈祝愿:“让中朝两国的友谊,/ 比山更高比水更长玄, (兄弟之歌热情歌赞了中朝战友的患难之情:“对强盗,钢刀砍,/对亲人,好心攀。/ / 中朝兄弟心连心,/守着一座高山。/ /在一个阵地上,/壕沟连着壕沟。/ /不分艰苦不分你我,/同生死共患难。”这种“血汗连着血汗”的战斗情谊,连枪炮也不能拆散,永远牢不可破,就像高山上 的金达莱花,“日日夜夜开在人间”。这是诗人的良好祝愿,也是战场生活的真实写照。正因为传统的友谊,共同的利害,老人之

20、歌中的朝鲜老人,对志愿军没有见外,而是当刃茄笋刀Z勿叮庆君才月公就奢了次了溯夕56作 自己的亲人:“我有一个儿子,/儿子已经牺牲,/现在我的亲人,/就是你志愿军!”足见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是为了友谊而战,是为了和平而战。其二,愤怒揭露和控诉美帝国 主义的滔 天罪行,对遭难的朝鲜人民给予深切的同情。田间是爱国主义者,也是国际主义者。他曾为祖国同胞遭受日本强盗的烧杀、蹂埔而悲歌,而呼号;当他刚刚走 出国门,又为朝鲜人民的悲惨现状而哀伤,而震怒。美国侵略军凭借空中优势,对朝鲜三千里江山狂轰滥炸,制造无数灾祸。到处是烧焦的房屋、树木,到处是被炸死炸伤的老百姓。请看雷之歌描绘的惨烈场面:“暴雨打在路

21、上,/雷声响在路上,/在狂风暴雨中,/幼)L叫着亲娘。/ /幼JL叫着亲娘,/亲娘已经被炸伤,/强盗的炸弹片,/穿进她的胸膛。/ /幼)七叫着亲娘,/抚着母亲的胸膛,/暴雨打在路上,/雷声响在路上。”此情此景,每一个爱好和平的人,每一个人道主义者,不能不为之心颤,不能不为之愤怒;由此又不能不联想到还有更多的母亲与孩子无家可 归,在死亡线上挣扎。难道世界上能够听任强盗杀人放火制造惨剧么?不,血债要用血来还,侵略战争须用正义反击来制止、平息。诗中的抒情形象“我”志愿军战士,“心 上 冒起火光”,幼儿的哭声犹如雷声,雷声也正是他被激怒了的心声。他的使命就是救死扶伤,他举起枪奔向前方,决心打击狗强盗,

22、保卫朝鲜的无辜百姓,保卫世界和平。其三,抒述和歌赞中朝军民为反侵略、保和平所进行的英勇斗争。白云 山之歌歌唱 了我志 愿军征服和守卫白云 山 的英雄壮举:“哪怕山上的风雪,/刮破了我的脸!/哪怕山上的荆棘,/挂破我的衣衫!/ / 白云 山,我的血汗,/甘心流在朝鲜,/我站在白云 山上,我要坚守白云山!”白云 山是朝鲜有名的险峻高山,志愿军为了狙击敌人,硬是不惜流血牺牲,从荆棘丛生的悬崖峭壁之间踏出一条路来,登上山的制高点,为消灭敌人抵御敌人创造了条件。抒情长诗给一位母亲,以“三棵血染的树”为背景,反映了中朝军民以鲜血凝成的友谊。“三棵树”又是和平战士流血牺牲的见证:“和平的树,自由的树,/布谷

23、鸟盘旋在枝头,/它殷勤地飞来飞去,/高声叫着和平、自由。/ /志愿军战士远离祖国,/远离自己的乡 土,/在这儿洒下 了血珠,/留在朝鲜作雨露。”但他们的血没有白流,志愿军在朝鲜阿妈妮的支持下,最后打了一个歼灭战,赢得了和平与自由。朝鲜的爱国军民也是诗人歌咏的重要对象。赠勇士高度赞美了朝鲜复仇勇士:“你呵,勇士!/掩埋了亲人,/揩干了 眼泪,/抬起头前进!/ /你呵,勇士!/抬起头前进,/誓死留下美名,/决不吞下仇恨!”勇士们为了复仇,为了祖国 和人民的安 宁,迎着风雪和枪炮前进,决心打败敌人。诗人反复鼓励道:“胜利的是你们,/死亡的是敌人。谈松林 曲、给一位女郎,分别歌唱坚守高山阵地的朝鲜游击

24、队,以及宁死也不向敌人投降的朝鲜女郎。其四,歌唱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歌唱和平。19 53年7月 2 3日,南北交战双方在朝鲜板门店签订了停战协定,诗人田间作为我方的特派记者进人现场。打了3年的战争终于结束了,缓和了远东的紧张局势,因而板门店是个值得纪念、值得歌赞的地方。诗人在谈寄板门店的第一章,写他“隔着重重的山巅”望去,已看到板 门店的帐蓬上有“曙光出现”,于是不禁欢呼道:“万岁,和平!万岁,人类!/万岁,光荣的板门店!”诗人曾是久经沙场的战士,对于战争狂人的警惕性甚高,对于 和平应付出的血的代价认识尤深。他在诗的第二章,一开头就以形象化的诗句告诫人们: “暴风雨呵刚刚过去,/青的天空还有闪电

25、。”事实上,虽然宣布停战了,零星的战斗还在继续,敌人的突袭犹有可能。因此,诗人主张:“板门店和平的门,/时时刻刻要保卫”,还要把和平的号角吹遍全世界。“双苏笋河z刃叼,庆窘夕滩 衍发署几叮嫩J与此写于同期的抒情长诗寄战士,是以挺立在“三八线”附近的一座岩壁为背景,热情歌颂了曾在那里英勇抗击来犯之敌的中朝战士,被“鲜血染红”的岩壁也便成了战士的化身。他们经过浴血奋战,“强盗们已经败退”,和平终于降临。诗人赞叹道: “你呵战士,你呵巨人!/高高站在岩壁之上,/是你把老人扶起,/是你把婴儿唤醒”;“宁肯把鲜血流尽,/决不肯丧失和平”。诗人为以鲜血换来的和平捧出“欢乐之心”,但同时也警觉到“和平和平的

26、门,/不是石头铺成”,和平要靠鲜血来夺取,来保卫。作为和平歌者、田间的目光并不局限于朝鲜战争与远东和平,他还关注着南亚及全世界的和平事业。1952年底,世界人民和平大会在维也纳举行,大会制定了争取和平的共同纲领,加强了世界人民的团结,扩大了和平阵线,推动了世界和平运动进一步发展.毫无疑问,这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又经历了朝鲜战争,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存在反战情绪,和平成了大家的共同心声,象征和平的鸽子成了人们的爱物.有感于此,诗人特地为莫斯科真理报写下我是和平歌者,唱道:“在大陆上在海洋上,/和平是法则是信仰:/岩石要雕成白鸽,/高山要刻成画廊。”然而,“白鸽”、“画廊”还仅仅是具文

27、性的信仰和 愿望,要实现它决非易事。因为帝国主义还在,民族压迫和剥削仍是危害世界和平的祸根。于是诗人在呼唤世界和平的同时,也在呼唤民族解放斗争:“那些被压迫的民族,/请听我歌者的歌唱/在你们痛苦的心上,/要点起熊熊的火光!”这就告诉人们,争取世界和平与民族解放斗争是并行不悖的,斗争即是为了实现真正的和平。在给越南诗友的守住篱笆一诗中,也表达了相类似的意向:“英勇的越南人,/立在竹林旁边;/他在唤着白鸽,/飞上他的篱笆。/ /篱笆和平的墙,/和平的墙篱笆;/法国侵略者你的脚步,/越南人不许你跨过它!”胡志明号召越南人民“守住篱笆”,就是要反抗法国的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实现南亚和平,所以诗人为

28、之呐喊助阵。1954年秋冬,田间先后出访苏联和东欧三国,进一步把和平之歌唱给全世界,把和平的号角吹遍全世界。当时以及稍后创作发表的主要诗篇有:给美洲、给克罗什城、给黑海、给列宁冶金工厂、在巴尔干山上、在红场上行吟等。这些诗篇的总主题也是歌唱和平,歌唱和平的新生活。诗人从不祈祷和平,也不无原则乞求和平,总是反复强调要以血与火去争取和平,保卫和平:“在黑暗的天空下,/云彩也带上枷锁, i“自由是拿血换来的,/光荣是拿手扶起的”。由上可见,田间转变为和平歌者之后,仍不失战斗者的风采和时代鼓手的前锋精神。正如他 自己所标榜的:“站在一座小山上,眼睛望着全世界。 ,和平之歌的涵盖面显然比战歌更宏阔,更具

29、当代性。前边谈到,这一时期田间正当年富力强,处于而立、不惑之年,一切都在走向成熟,而又一切都在发展之中。他的活动空间逐步由华北偏僻山村走向城市,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这样一来,他的视野开阔了,认识间题更深刻、更全面了.随之,他的诗歌题材也扩大了,农村题材、城市工业题材,战争题材、和平题材,国内题材、国际题材等,几乎都涌人他的笔下.这就为诗人的创作带来新的生机和激情。他放歌,他低吟,不时也擂鼓吹号,创作出一批批色调各异的诗歌,其中颇多佳作和 闪光的诗句,从我们以上抄引的部分诗例,大致可见一斑.在扩大诗歌题材内容的同时,诗人在艺术形式方面也多有探索.4 0年代后期,田间诗歌基本上是在自由体的骨架内,

30、大量吸取民歌、民谣、民谚的语言特点及表现手法,诗的形式较为通俗,较为 自由,趋于口语化、大众化。建国后,田间开始自觉继承闻一多的新诗格律化主张,致力.于新体格律诗的尝试与刃鉴笋形力彩丫庆君2戏然窟萝了坎了燕夕76建构。田间诗抄中的大部分诗篇,已大体做到“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音韵和谐流转,律中有变,变中有律,初具新格律体的各种要素与模式。总的来说,田间这一时期所创作的各类长 短诗,在内容上趋向于博大、开放,在形式上趋向于多样化、格律化,属 于田间诗歌创作道路上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但我们也不能不看到,新的生活际遇,新的艺术探索,也给田间带来不少负面的东西,甚至造成挫折和失误。赵树理等很多老作家遇

31、到 的新问题,田间也遇到了。他们不熟悉城市的新生活,不熟悉国家在经济建设中的新特点,把握不住党在各个阶段、各个领域的具体政策是否对头。尤其是刚从相对狭小的生活 圈子里冲出来,一时像彩云般飘浮起来,他们的生活根基就显得不那么扎实了。因此,他们再想去真实地反映日新月异的新生活,就会感到手生,感到力不从心。有的老作家由于适应不了,干脆封笔。田间还年轻,积极性特高,他要歌唱,要挑起“一担新诗”走进大家庭。在这“一担新诗”中难免有不成熟之作,有的或许只能算是应时的宣传品,诗味淡薄。为此田间曾受到人们的责难和批评。有的说他“脱离了实际生活、实际斗争,政治热情减退了的结果”。有 的说他“没有找到得心应手的表

32、现方式,因而常常格格不能杨吐,有 时又有点像是直着脖子拚命地叫”;还说他“为了追求形式,是不惜损害内容的”。平心而论,人们对田间 的责难和批评虽不无偏激之处,大沐来说都是有道理的,是出于 对田间的爱护和寄予厚望,是出于对一个著名诗人的高要求。田间的确没有脱离实际生 活、实际斗争,政治热情也是极高昂的,他的诗歌大都有感而发,时时应合着时代的主旋律。问题在于,有些生活,有些题材,并非接触到了就能把握住;即使把握住了,还有待于 进一步酝酿酵发才能概括升华为诗情诗意诗象,还有待于创制合适的形式来表达出来。在那样一个大变化、大转换的时代,一个举国沸腾、群情昂奋的时代,易于激动的田间怎能不趁时而歌,把 自己的“一担新诗”装满?于是,粗疏之作便也被塞了进来。再加上诗人着意探索新格律体,多局 限于匀称的诗节,每节二、四、六、八行,每行五、六、七、八言,无形中又陷人了早年闻一多设置的“豆腐千”模式中。尽管田间在新格律上有所发展,有所创造,并以此写出不少佳作,然而探索难免有失败,戴着镣铐跳舞难免显得笨拙,所以写出一些鳖脚诗歌是不足为怪的。注:田间 自述(五),载新文学史料1985年第2期.田间诗抄小 引。责任编校赵肤口口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