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注气站讲解xin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5889680 上传时间:2018-03-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氧化碳注气站讲解xin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二氧化碳注气站讲解xin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二氧化碳注气站讲解xin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二氧化碳注气站讲解xin》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氧化碳注气站讲解xin(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氧化碳注气站讲解稿二氧化碳注气站讲解稿各位领导大家好: 欢迎您来到大庆榆树林油田树 101 二氧化碳试验区检查指导工作,我是树 101 注气站的中控 员,今天由我来为各位领导进行讲解。 1 1、树、树 101101 二氧化碳试验区简介二氧化碳试验区简介 榆树林公司为探索开发特低渗透储层的有效途径,2007 年在油田南部开辟了树 101 二氧化 碳驱油试验区。试验区含油面积 2.36 平方公里,地质储量 217.8 万吨,试验区布井 24 口,目前 开采杨大城子油层。2007 年 11 月开始活动注气,2008 年 5 月油井陆续投产,11 月实现站内管 网注气,采油井架罐拉油。为保证试验区开

2、发效果,2010 年对井站进行了数字化改造,生产管 理水平大幅提高。 2 2、实验区应用技术简介:、实验区应用技术简介: 油藏工程方面:采取分层段方式有序开采,沿裂缝方向矩形五点井网部署,建立数字化模型综合 分析、调整,实施二氧化碳吞吐引效。 采油工程方面:选用高压井口和管柱,采用油管涂层和缓蚀剂防腐,采取不压裂方式投产,防止 气串。 地面工程方面:不建集输系统,采用架罐拉油,设备选用抗低温、抗腐蚀钢材质,并采取了保冷 处理。 生产管理方面:应用计算机、工业控制和网络数据同步通讯等技术,实现了井站视频监控、参数 采集、数据分析和远程控制。 3 3、试验区的生产管理情况:、试验区的生产管理情况:

3、 试验区的生产管理是以中控室为中心,利用以太网和无线网桥实现了对井站的管理,在抽油机 和储油罐上,分别安装有压力、温度变送器,载荷、角位移传感器,抽油机控制器,摄相机,智能视 频服务器等,我们在中控室即可实现对井场的视频监控, 参数采集和远程控制。 在注气站内分别安装有,压力,温度变送器,摄相机等设备,在中控室即可实现对全站的视频监 控和参数采集。 中控员在巡检的过程中,若发现问题,可直接通知巡检维修工进行巡检维护,处理不了的直接 通知作业区调度进行处理. 生产工艺流程是,原油经抽油机井采集到储油罐中,由拉油罐车进行拉运. 储液罐中的液态 CO2经注气泵加压后通过管道系统成放射状输送到各注气井

4、.4 4、实验区开发管理效果、实验区开发管理效果 : 二氧化碳驱油试验区经过两年的开发,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表现为“一低、一平、三高” ,这部分将在中控室为各位领导进行演示。 (转身介绍大门对联)“ 科技创新科技创新 探索开发新径;管理升级探索开发新径;管理升级 永葆企业常青永葆企业常青”是我们树是我们树 101101 试验区的工作目标。试验区的工作目标。 各位领导:在您进站检查指导工作之前,我要为您进行安全提示:各位领导:在您进站检查指导工作之前,我要为您进行安全提示: 由于液态二氧化碳在注入过程中具有高压、低温和易窒息的特点,所以请各位领导在检查指 导的过程中,请不要随意走动,不要触摸开

5、关及站内各项工艺流程,谢谢您的合作。 各位领导请进: 实验站主要由实验站主要由 5 5 部分组成: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地衡计量系统第一部分:地衡计量系统 (就是我们刚刚经过的部位)这部分主要由一台 80 吨 SCS-80D 型号的地秤和一座地秤微机 室组成,计量二氧化碳来液量和油井的产量。 CO2驱油试验是油田公司级科研项目,为搞好试验,并取得较好效果,试验区采取油藏、 采油 和地面三大工程联合攻关,数字化管理作保障的 “3+1”的模式,搞好二氧化碳驱油试验.第二部分:第二部分:二氧化碳储液罐区。 各位领导:左手边是二氧化碳储液罐区,储液罐容量 210.7 m3 ,设计压力是 2.4 Mpa

6、,实 际工作压力 2.0Mp 左右;设计最低温度-35C,实际使用温度-20C 左右 。注气站内所有与液态 CO2 接触的管线、管件、阀门等均采用抗低温 16Mn 钢材质,储罐采用 16MnDR 钢材质,除注入泵 没做保冷外,其它设备均采取了保冷措施,以防止液态 CO2 汽化。罐区配备 2 套卸液装置,可以 满足 2 台罐车同时卸液。 经过数字化项目改造后,储罐的液位和压力数据已适时上传到中控室,工作人员可在中控室 进行实时监控。第三个部分第三个部分-注气泵房。注气泵房。 各位领导:再次对您进行安全提示,为了您的安全请您不要跨越安全警戒线。 我们注气泵房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卸车泵、喂料泵和注气

7、泵。卸车泵和喂料泵均采用逆循 环性屏蔽电泵,是根据 CO2 注入站的实际要求安装的。具有噪声低、无泄漏、运转稳定,而且使 用寿命长、免维修等特点。注气泵采用 3RC 系列卧式三柱塞往复式 CO2 注入泵,泵体采用对称设计,两面都有进、出口, 便于摆放安装。具有结构紧凑、体积小、重量轻、操作维修方便、运转平稳可靠、效率高等优点。液体在注气泵房内经喂料泵进入注气泵,经加压后,压力可达到 20mpa 左右,液态 CO2 温度 为零下 10C 左右,整个过程 CO2 均以液态形式在工艺管线中流动。 为了避免高浓度的 CO2 对站内人员造成伤害,在注入泵房、阀组间、中控室内设有氧气浓度 监测装置,以便在

8、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导致氧气浓度下降的情况下及时报警,保证站内工作人员的 人身安全。 目前,注气泵、喂料泵的状态信号,注气泵的出口压力,注气泵齿轮箱的机油液位等数据都 适时上传至中控室;在室内东南角上安装有 1 路视频监视设备,工作人员可在中控室对泵房进行 实时监控。 第四个部分:第四个部分: 阀组间。阀组间。 各位领导: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就阀组间,注气泵房和阀组间是我们注气站的两大核心工作 区,泵房实现的是加压注入,而调整注入量等工作是在阀组间实现的,阀组间共有 8 套流程,7 套投入使用,备用流程一套,8 套流程分成 2 组,站外 CO2配注管道系统采用放射状布局,单井 管道输送液态 CO2介

9、质温度为-5左右,出站压力在 18-20MPa,最小配注 10 立方米,最大配注 25 立方米。 阀组间的 2 路汇管温度、7 路注气流量、7 路注气压力数据都适时上传至中控室;在室内西 南角上安装有 1 路视频监视设备,工作人员可在中控室对泵房进行实时监控。 第五个部分:第五个部分:中控室。中控室。 各位领导:这里就是我们 CO2试验区的数字化中控室。中控室主要由:四单元操作台、高清 晰液晶电视以及 PLC 控制柜组成。经过数字化系统改造后,中控室主要实现了八项功能: 第一项功能:全时视频监控 实验区分别在井场及站内东南角,西北角,阀组间,注气泵房各安装了 1 路高清晰的视频监控 设备,可以

10、对井,站生产参数,设备运行状况进行全时监控. 第二项功能:站内流程监控 通过传感器传回的数据,数字化系统可以监控的站内工艺参数包括: 储罐的液位、压力,注 气泵的状态信号、出口压力、齿轮箱机油液位,喂料泵状态信号,注气井的实时流量、累积流量、 注气压力,阀组间汇管温度等参数。 第三项功能:油井电子巡检 通过远程无线传输,系统可以采集各油井的冲程,冲次,油压,套压,示功图、电机的三相电量 参数,油罐的压力、液位、温度等参数. 还可以通过储油罐液位差计算出单井日产量. 第四项功能:油井远程控制(讲解要掌握好节奏)这套系统实现对抽油机井的远程启停.现在进行停井演示-.下面进行启井演示, 为了保证人员

11、安全,指令延时一分钟执行,这期间,井场会有语音报警,提醒油井周围人员撤离至安 全区域.一分钟后,抽油机会自动启抽, -趁等待时间,我们给领导演示一下手工调取单井 示功图操作以及继续介绍系统的其他功能。 第五项功能:油井功图分析 系统通过载荷、角位移传感器,实时采集示功图数据,每 10 分钟向中控室传输一次,并自动生 成示功图.我们可以将不同时间的示功图叠加比较进行泵况分析。 第六项功能: 生产曲线描绘 数字化系统经过数据分析,描绘出生产曲线,我们可以清晰查询 24 小时生产趋势,便于进行历 史数据分析。 第七项功能; 报表自动生成 这套系统可以实现报表自动生成,例如:生产日报表,阀组间检查记录

12、,注气井班报以及采油 井班报。 第八项功能;参数异常报警 这套系统可以根据实际生产要求对各种参数上下限进行设置 ,例如载荷、电压、电流、液位 等,当参数异常时,系统会弹出报警提示框,并同时伴有声音报警提示。这套数字化系统凸现了四大优势: 一、资料齐全准确:生产数据自动采集,资料全准率极大提高。 二、安全风险降低:减少人工操作,降低安全风险 三、岗位设置精简:由原来的四个岗位减少到现在的两个岗位。 (中控岗和巡回检查维修岗) 。 四、劳动用工减少:用电子巡检代替人工巡井,利用数据传输处理取代人工录取资料,这套系统 运行后,岗位员工由原来的 26 人减少到现在的 15 人,减员 11 人,每人每年人工成本按照 11 万 计算,每年可节约成本 121 万元,这套系统总投资 120 万元,一年即可收回成本。各位领导,以上是整个站内的讲解,下面请各位领导观看多媒体演示。 (抬手指向液晶电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