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盛开的紫荆花永远盛开的紫荆花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5848927 上传时间:2018-03-21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1.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永远盛开的紫荆花永远盛开的紫荆花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永远盛开的紫荆花永远盛开的紫荆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永远盛开的紫荆花永远盛开的紫荆花(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百味书吧 152017年6月30日 责任编辑: 崔铭泳 美编: 雷秋强 校对: 郑志君 刘英团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 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特 别行政区成立。中国几代人的 盼望,近代100多年的屈辱历史 终于降下帷幕。 “经历了这 么多从香港到深圳,我心 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立刻见 到你,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 我我对你的心一直都 没有变过。 ”女主人公安慧所言 可谓“一语双关” :安慧对高建 国的爱一直都没有变过,华夏 儿女对香港的爱不也是一直没 有变过吗? “一百年前我眼睁睁 地看你离去,一百年后我期待 着你回到我这里。沧海变桑 田,抹不去我对你的思念。一 次次呼唤,我的 1997 年

2、 1997年,我悄悄地走进你,让 这永恒的时间和我们共度,让 空气和阳光充满着真爱。1997 年,我深情地呼唤你,让全世 界都在为你跳跃,让这昂贵的 名字永驻心里。 ”歌曲 公元 1997 这样唱道。从殖民地变 为特别行政区,香港不仅一洗 被殖民的屈辱,更获得前所未 有的机遇,昂首缔造连绵盛事。 我的1997所讲述的故事 并不复杂:逃港青年高建国的 20年风雨拼搏路,串起了北京 三个家庭与香港数位平民、富 豪之间的恩怨纠葛,交织出两 代人的情感历程和命运的变 迁。内中有痴情亦有反目,有 忠诚亦有背叛,有商业硝烟亦 有家庭纠纷,有豪门衰落亦有 草根逆袭,更有一种顽强的拼 搏精神和赤子情怀贯穿始终

3、。 “开篇取胜,举棋踩车。 ” 现实主义巨著我的1997开 局“很出彩” ,著名作家、编剧张强、李康不但以像生活一样 简单的情节攫住了我的心,还 以这种发生在身边的事儿把我 们引入其中而不能自拔为 救深陷火海的恋人安慧,北京 知青高建国被严重烧伤,一对 有情人不得不暂时分别。知青 返城,情路却更坎坷、更曲 折。一次酒精作祟,高建国失 手打倒了安慧的哥哥安国庆, 使得其不得不逃离京城。寥寥 数笔,男主人公就被推上了人 生的悬崖,命运的低谷,如坠 万丈深渊。 “小河弯弯向东流,流到香 江去看一看” 。香港有今日的局 面,甚为难得。负载了制度与 制度的交锋和演变,承受了殖 民与荣归的历史和现实,对国

4、 家与民族的浓烈情感。从改革 开放到香港回归的20年,是我 国社会主义发生翻天覆地大变 化的 20 年,是实行“港人治 港” 、高度自治的20年,也是香 港保持繁荣稳定的20年。一国 两制,五十年不变,转瞬已是 20年。这是以国家之信,予香 港以幸。这不是恩赐,而是尊 重。 我的1997以内地、香港 两地这 20 年的岁月变迁为背 景,以高建国和安慧一段扣人 心弦的爱情故事为线索,连接 起特殊时代环境下一群不同身 份、不同性格年轻人的奋斗历 程,折射出改革开放大环境下 的人生百态,读之使人有种 “激昂奋进”之感。这其中,既 展现了内地与香港乃至整个经 济社会残酷竞争的风云变幻, 又给“草根”如

5、何在经济社会 转型期“逆袭”提供镜鉴,更 见证了“一国两制”的伟大实 践过程。 历史是我们走过的路,像一种回忆缠绕心间,不能忘 却,又像对未来的憧憬,激励 着向前的步伐,久而久之,积 累成了昨天、今天和明天。弹 指一挥间,香港特区 20 岁了。 重温这些年的辉煌瞬间与忧患 时刻,每一个事件、每一段历 程都推动着香港特区的成长。 我的 1997 不但把香港回归 前这一特殊的社会时期与重大 的历史事件融合在一起,还透 过高建国、安慧、丁跃民、李 浩南、安国庆、高建军等特定 角色来见证香港回归前期人们 的 情 感 记 忆 。 从 “ 逃 港 青 年” ,到“立法委员” ,著者张 强、李康用单纯来表现

6、复杂, 用近于白描的“实录”来表现 丰富,用淡如水的真情描绘来 倾洒其中饱含的心酸与欢悦。 随着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的展 开, 我的 1997 围绕高建国 的挫折、奋起、磨炼、成长, 以及其爱情、家庭、事业和梦 想,不但成功地塑造了在大时 代饱受磨砺而又顽强奋进的普 通人,还诠释了“每一个人” 在香港回归前后的风云变幻中 的时代价值。“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 天。 ”20 年的风雨,20 年的辉 煌,20 年的磨练,20 年的成 长,香港的紫荆花开得更繁 盛。笔墨当随时代,当讴歌时 代精神。一个伟大的作品,总 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对于 当前社会黑暗的否认,对于未 来 光 明 的 向 往 。 在 我

7、 的 1997 中,有一代人或苦或甜 的人生记忆,还有一段历史或 悲或喜的时代颂歌;有激情燃 烧的励志故事,还有伟大时代 的生动描摹。其中,不但作品 主人公高建国与安慧饱经磨难 的爱情有了圆满的结局,香港 也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大 变革背后的沧桑变局,不只是 历史的记忆,还有每个人内心 的悸动。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属于人 的文学,是描写人的感情,描 写人的命运的。 ”就像莫言说 的,张强、李康所著的我的 1997 不但演绎出中国波澜起 伏的改革史和香港回归祖国曲 折而伟大的时代历史,还深刻 反映社会生活的真实, “镜照出 我们这个时空的人性与尊严” 。永远盛开的永远盛开的紫荆花紫荆花 读读

8、我的我的19971997请在邮件标题中注明“投 稿副刊” ,同时注明文章类别 (散文、小说、诗歌或其他) 及标题。 联系电话: 020-83922530 投稿邮箱: 小启百味书吧:法制书籍的评 论、读书感,政法干警的读书 故事。让心灵接受洗礼让心灵接受洗礼 读评 重读先烈诗章 周洋父亲是一个集邮迷,他辛苦 搜集来的几大本集邮册,曾被我 带去学校,赚足了同学们羡慕的 目光。不过我的收藏兴趣在于杂 志创刊号,在我家书房里,有一 件藏品是我们父子两人共同的珍 爱一本印制精美的香港特 区邮刊创刊号。 收藏真的需要讲求缘分,生 活中不期而遇的藏品总能带给我 们长久的欢喜,买到这本香港 特区邮刊创刊号就是

9、在一个偶 然的机会下。那天傍晚,我和父 亲晚饭后照例一起出去散步,走 到小区不远处的一座桥下,看见 一个摆地摊的老者。借着路灯的 一点光亮,我们凑上前去看看有 没有中意的东西,从一摞杂志中 无意间翻出了这本香港特区邮 刊 ,金色的封面很是显眼。翻 到 第 一 页 , 就 看 到 了 创 刊 辞 ,马上意识到这是一本创刊 号。接着询价,老者非常实诚, 看出我们是真心喜欢书、喜欢邮 票,仅开价五元钱,我和父亲高 高兴兴地付了钱,路上就迫不及 待地翻看起来。 这本香港特区邮刊杂志 是由香港特区集邮研究会主办 的。创刊号发行于 1999 年 7 月, 正是香港回归祖国两周年的时 间,16开本,200页

10、,内页用纸 精良,拿在手上很有分量。从 创刊辞中可以获知: “香港特 区集邮研究会”是在1999年7月 新成立的集邮研究组织。 这本创刊号编发了27篇关于 集邮、邮票、邮政历史的文章。 既有英国、奥地利等外国的邮票 史话,比如漫谈香港1963英女 皇 红 蓝 框 航 空 邮 筒 之 变 异 “哥伦布”号海难邮件等长 篇文章;也有中国相关邮政史实 的考证,比如慈禧万寿邮票发 行日期之探讨平津战役期间 军邮封等文章,图文并茂,考 据扎实,都是具有史料价值的难 得的好文章。从中不难看出香港 作为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其文 化传统与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息 息相关,同时也在对外交往和联 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

11、重要作 用。 如今,香港回归祖国已有20 年,昔日的“东方之珠”经历了 亚洲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风风雨雨 的考验,依旧保持了繁荣发展的 良好势头,为世界所公认。有 时,翻看这本香港特区邮刊 杂志创刊号,我就不由自主地为 那些热爱祖国、自强不息的香港 同胞感到骄傲和自豪! 王霞淡淡土黄故纸般的封面, 暗金色的手写体诗句的底纹, 一道长方形的重红之上,托出 “重读先烈诗章”几个大字,显 得格外醒目,提示着这本诗集 厚重的精神价值。 重读先烈诗章收录了李 大钊、向警予、邓恩铭、恽代 英、瞿秋白、方志敏、杨靖 宇、陈然等100位中共革命先烈 的遗诗。这些诗文按先烈们的 卒年排序。每篇诗章包括先烈遗诗正文、

12、先 烈生平简介和 诗文赏析三个 方面的内容。精 彩的诗章,感人 的经历,精当的解 读,让读过之人深 刻地感悟了先烈们心 系天下的家国情怀。 细细读来,心潮澎 湃。那长长的革命崎岖 之路上,那些暗夜中无 数先烈挺直脊梁,提着头颅艰 难前行的景象似乎随着这字字 千钧的诗句一幕幕重现。 “乌云总有一日散,共产东 方出太阳” 、 “多少头颅多少血, 续成民主自由诗” 、 “男儿立志出 乡关,报答国家那肯还” 、 “男儿 一副好身手,拼将热血洒神州” 、 “饮弹从容向云笑,永留浩气在 人间” 、 “此生合是忘家客,风雨 登轮出国门” 、 “窃恐民气摧残 尽,愿把身躯易自由” 这些诗文中,不论是细心钻 研

13、之作,还是冲口而出的断章,无不展示出先烈们为国为民的革 命精神、坚定的理想信念、宁死 不屈的英雄气概。虽有革命未成 身先死的遗憾,但更有高瞻远瞩 充满信心的乐观主义风范。 我特别喜欢陈法轼烈士的 狱中诗 :磊落生平事,临行无 点愁。壮怀犹未者,热血拼将 流。慷概为新鬼,从容作死囚。 多情惟此月,再照雄心酬。 陈法轼因动员民众宣传抗 日救国而被捕,牺牲时年仅25 岁。这样年轻的生命,在死亡 面前胸无点愁,慷慨从容临 死。壮怀不折,却又深情无限 对祖国。将未竟之志托付给千 古多情明月,照耀到那雄心得 酬的美好未来。何等之高的精 神境界,又是何等之高的艺术 水准。低低吟诵,心中激昂之 情渐生,这是烈

14、士精神的熏陶 使然,不由得心生钦佩。 除了这些慷慨激昂的诗 作,先烈们也不乏侠骨柔情。 在王凌波烈士达赠战友、妻子 姜国仁同志的诗一首中,有这样一句: “相识各年少,而今 快白头” 。让人似乎看到这样的 画面他面对妻子,深情款款 地回忆:从相识到相知,从少年 到白头的爱情以及革命历程。他 们是夫妻,更是战友,一路相 携,不离不弃。 “而今快白头” , 让人想起西汉卓文君的白头 吟 :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 离” 。夫妻情长,共同为革命事 业呕心沥血,青丝成白发。这是 如何深沉的伉俪深情,又是怎样 坚定的革命信念。 理想与信念从不落伍,精 神力量永远是一个人的筋骨脊 梁。这一百篇先烈诗篇,是先 烈们那依旧跳动着的鲜活生 命,在向今天的我们展现着他 们那丰富的精神世界。读了这 样的诗句,我们似乎能感受到 自己的内心有豪情在鼓荡,一 颗覆满俗世功利轻尘的心灵受 到了洗礼。面对未来,我们目 光明亮而辽阔,一如黄诚烈士 的那一句莫谓途难时日 远,鸡鸣林角现晨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