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教学材料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5843597 上传时间:2018-03-21 格式:DOC 页数:53 大小:6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教学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2010年教学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2010年教学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2010年教学材料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2010年教学材料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年教学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教学材料(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贵州大学教案贵州大学教案课程名称: 耕作学 授课教师曹国璠所在单位农学院课程类型课堂理论教学授课时间2010 年 8 月 31 日第 3-4 节 2010 年 9 月 3 日第 3-4 节授课对象08 级农学专业本科生授课内容第一章 耕作制度引论教学内容提要时间分配及备 注 第一节 耕作学的任务及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耕作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耕作制度的概念、组成。建立合理耕作 制度的目的、条件、评判标准。耕作制度的功能,包括技术组装功能, 宏观功能。 第二节 世界与中国农业发展 世界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近代农业发展的概况;农业现代化的基 本经验。中国农业现状、水平。中国农业特点与问题。中国耕作制

2、度的 基本特点。 第三节 我国耕作制度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基本原理 战略目标:集约农作。经济高效。可持续发展。耕作制度改 革的基本原理包括:集约用地方面的理论。经济高效方面的理论。 养地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包括用养结合理论。 第四节 耕作学的性质、发展与学习特点 耕作学的性质。耕作学发展简况。学习耕作学应注意的问题。 4 学时教学目的及要求:使学生对耕作学的性质、任务、主要内容、在农业中的作用与地位、 学科现状与发展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对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能较好的掌握。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为战略目标:集约农作。经济高效。可持续发展等满足中 国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实现农村农民的致富目标,农业生态环境

3、改善与地力提高等。 耕作制度改革的基本原理包括:集约用地方面的理论,包括农业资源特性、综合作用、限 制因素作用理论,作物生产潜力与开发理论,充分用光的提高叶日积理论,农业地域分异规 律与优势农业理论,集约化理论等。经济高效方面的理论,包括优质高产高效相互关系的 理论,资源最佳经济投入量与配合理论,投入产出理论,组合效益,规模效益,市场效益方 面的理论。养地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包括用养结合理论。有机与无机结合理论,生态环境保 护和农田生态平衡方面的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关键在于增加农业投入。难点是建立合理 耕作制度的目的、条件、评判标准。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述 课后小结:耕作学的性质、任务、主要

4、研究内容以及在农业中的作用与地位。2010 年 9 月 7 日实验,内容为耕作制度资源调查识别、分析与评价。课程名称: 耕作学 授课教师曹国璠所在单位农学院课程类型课堂理论教学授课时间2010 年 9 月 10 日第 3-4 节授课对象08 级农学专业本科生授课内容第二章 资源辩识与耕作制度教学内容提要时间分配及备注第一节 资源环境与耕作制度 农业自然资源特点。农业自然资源因素、光、热、水、土、地貌、 生物、水能矿产、旅游资源与农业的关系。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因与农 业的关系。第二节 土地生产力及开发途径 土地生产潜力研究的意义。土地生产潜力的表达方式。土地生产潜力 的计算方法。我国土地生产潜力

5、,各类农用地的潜力,耕地生产潜力与人 口承载力。耕地生产潜力开发途径。 第三节 不同资源组合与耕作制度类型 耕作制度类型的划分。我国不同资源组合区的耕作制度类型,包括 地貌类型区,东中西三带区以及五大农区类型区的耕作制度特点。 2 学时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土地生产潜力及其开发途径;掌握农业资源环境的构成及其与耕 作制度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为农业自然资源特点。农业自然资源因素、光、热、水、土、地 貌、生物、水能矿产、旅游资源与农业的关系。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因与农业的关系。难点 是耕作制度类型的划分。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述 课后小结:农业自然资源、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因与农业的关系。课程

6、名称: 耕作学 授课教师曹国璠所在单位农学院课程类型课堂理论教学授课时间2010 年 9 月 14 日第 3-4 节 2010 年 9 月 17 日第 3-4 节授课对象08 级农学专业本科生授课内容第三章 农业结构与作物布局教学内容提要时间分配及 备注第一节 农业结构调整与作物布局 农业结构调整与作物布局的概念,层次结构组成。农业结构调整与作 物布局变化的理论依据。农业产业结构与作物布局调整的动因分析。农业 产业结构与作物布局调整的优化标准。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转移。 第二节 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与经济有效性分析 1、作物的生态适应。2、作物的经济有效性分析。 4 学时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农业

7、结构调整的理论与中国农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掌握作物生态 适应性理论。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为农业结构调整与作物布局的概念,层次结构组成。农业结构调 整与作物布局变化的理论依据,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经济学方面的理论。农业产业结构与作 物布局调整的动因分析。农业产业结构与作物布局调整的优化标准。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战 略转移。当前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作物的生态适应:作物对生态因素的适应性包括对光、 热、水、土、地貌、海拔的生态适应性。各类作物生态适应性比较。世界各洲作物的生态分 布特征。难点是作物的经济有效性分析:需求量、品质与附加值高低的关系。用途与附加值 的关系。区位、时差与附加值的关系。风险与附加

8、值的关系。贮藏加工与附加值的关系。市 场变化与附加值的关系。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述 课后小结:农业结构调整与作物布局变化的理论依据。课程名称: 耕作学 授课教师曹国璠所在单位农学院课程类型课堂理论教学授课时间2010 年 9 月 21 日第 3-4 节授课对象08 级农学专业本科生授课内容第三章 农业结构与作物布局教学内容提要时间分配及备注第三节 中国的作物布局 1、粮食作物布局。2、经济作物布局。3、果品与蔬菜布局:水果布 局。4、饲料、绿肥作物布局:饲料作物布局。绿肥作物布局。牧草布局。第四节 作物布局方法 作物布局的一般方法内容与步骤。国家、省、县政府宏观指导的作 物布局,农户、农业

9、企业作物布局的特点。 2 学时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中国作物布局的地域分异特点,贵州农业结构与作物布局的特点; 掌握农业结构和作物布局调整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为粮食作物布局:中国粮食作物结构的变化与特点。中国的商品 粮基地建设。各种作物布局的特点。水稻小麦玉米薯类大豆。经济作物布局:我 国经济作物结构变化与特点。经济作物的商品基地建设。各种经济作物布局特点。 棉花油 菜烤烟花生甘蔗甜菜。果品与蔬菜布局:水果布局。干果布局。蔬菜布局。饲料、 绿肥作物布局:饲料作物布局。绿肥作物布局。牧草布局。难点是作物布局的研究方法,包 括作物生态适应性研究法,作物地域分区方法,作物布局方案优化方法等。

10、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述 课后小结:农业结构和作物布局调整的方法。2010 年 9 月 24 日实验,内容为作物布局优化方案设计。课程名称: 耕作学 授课教师曹国璠所在单位农学院课程类型课堂理论教学授课时间2010 年 9 月 28 日第 3-4 节授课对象08 级农学专业本科生授课内容第四章 复种教学内容提要时间分配及备注第一节 复种的意义与发展 复种、多熟种植、熟制、休闲、撂荒的概念。复种的增产作用和我国 复种的发展概况。复种的世界动向。 第二节 复种效益原理 1、复种与光能的集约利用。2、复种与热量资源利用。3、复种与水 资源集约利用。4、复种与地力的集约用地。5、复种与多种经营和经济

11、效益。 第三节 复种指数与类型的确定 热量与复种;水分与复种;肥料、地力与复种;劳动力、农业机械 力与复种;复种经济效益评价方法。 2 学时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复种、多熟种植、熟制、休闲、撂荒的概念。理解并掌握复种增 产的效益原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为复种与光能的集约利用,延长光合时间,增加叶日积,提高光 能利用率。复种与热量资源利用。包括对季节、积温的充分利用和超额利用,通过套作、移 栽、覆膜和反季节利用(塑料大棚和温室) ,提高全年生长季利用指数(TSUI)和积温利用 率(CTUI) ,主要复种方式对积温的要求和适宜分布区的积温范围。复种与水资源集约利用, 年降水 600ml 以上或灌

12、溉地区可以复种。复种与地力的集约用地,复种增加土壤 N、P、K 有 机质的消耗有降低地力的作用,复种能增加根系作物秸秆的有机质来源和还田量,配合增加 N、P、K 的供给,可使地力提高。复种与多种经营和经济效益。难点是热量与复种;水分与 复种;肥料、地力与复种;劳动力、农业机械力与复种;复种经济效益评价方法。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述 课后小结:复种效益原理。课程名称: 耕作学 授课教师曹国璠所在单位农学院课程类型课堂理论教学授课时间2010 年 10 月 1 日第 3-4 节授课对象08 级农学专业本科生授课内容第四章 复种教学内容提要时间分配及备注第四节 复种技术 作物组合技术;品种搭配技术

13、;争取季节超额利用技术;配套管理技 术。第五节 我国主要复种方式方分析 二年三熟;一年二熟;一年三熟;贵州的主要复种方式。 2 学时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南方及本省的主要复种方式与配套技术;全面理解并掌握主要的 复种技术。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为作物组合技术;品种搭配技术;争取季节超额利用技术;配套管 理技术。难点是南方及贵州省的主要复种方式与配套技术。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述 课后小结:作物组合技术;品种搭配技术;争取季节超额利用技术;配套管理技术。 2010 年 10 月 5 日实验,内容为不同复种方式效益评价与养份平衡分析。课程名称: 耕作学 授课教师曹国璠所在单位农学院课程类型课堂理论

14、教学授课时间2010 年 10 月 8 日第 3-4 节 2010 年 10 月 12 日第 3-4 节授课对象08 级农学专业本科生授课内容第五章 间套作与立体农业教学内容提要时间分配及备 注 第一节 间套作与立体农业的意义与动向 间套作与立体农业的概念,两者的关系。间套作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 及发展方向。立体农业概念提出的意义与发展动向。世界间套作与立体农 业发展动向。 第二节 间套作与立体农业的效益原理 复合群体与效应。生态位原理。生物种间互补与竞争原理。立体环境 效益原理。食物链理论。 第三节 间套作与立体农业技术特点 间套作与立体农业模式的结构选择,包括物种组合结构、空间结构、 时间结

15、构、食物链等。作物及其品种选配。 4 学时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间套作与立体农业的概念,间套作与立体农业技术特点;理解并 掌握间混套作与立体农业效益原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为复合群体与效应:提高光能利用率,包括上中下层的层片结构, 多物种生长与 S 形曲线重合叠效应,密度效应与叶日积增加等作用。生态位原理。生物种间互补与竞争原理:空间上的互补与竞争;时间上的互补与竞争;地下养分水分的互补与竞争; 生物间的互补与竞争,包括边行优势与劣势,病虫害和抗逆的补偿效应,生物分泌物的相互 影响正对等效应等。立体环境效益原理,为山地立体农业开发提供理论依据。食物链理论, 为立体种养型立体农业提供理论依据。

16、难点是世界间套作与立体农业发展动向。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述 课后小结:间套作与立体农业的效益原理。课程名称: 耕作学 授课教师曹国璠所在单位农学院课程类型课堂理论教学授课时间2010 年 10 月 15 日第 3-4 节授课对象08 级农学专业本科生授课内容第五章 间套作与立体农业教学内容提要时间分配及备 注 第三节 间套作与立体农业技术特点 田间结构配置。作物生长发育调控技术。 第四节 间套作与立体种植的主要类型与方式 主要间作类型与方式;主要套作类型与方式;大田作物间套复种类型 与方式;设施农业的立体种植方式;立体种养类型的主要模式;发展间套 作与立体农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 学时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新型的高效立体农业模式的发展动向;掌握主要间套作与立体农 业的方式及其技术。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为主要间作类型与方式;主要套作类型与方式;大田作物间套复 种类型与方式;设施农业的立体种植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