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问题学生,及时矫治转化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35832249 上传时间:2018-03-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注问题学生,及时矫治转化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关注问题学生,及时矫治转化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关注问题学生,及时矫治转化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关注问题学生,及时矫治转化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关注问题学生,及时矫治转化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注问题学生,及时矫治转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注问题学生,及时矫治转化(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关注关注问题问题学生,及学生,及时矫时矫治治转转化化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沙坝初级中学:谭荣 (谭荣,1971 年 10 月出生,彝族,凉山州优秀教师,会理县师德标兵,会理县学科带头人。通讯地址:会理县城关镇南街 94 号 邮编:615100 电话:18096282968 E-mail:)摘要摘要:问题学生是由于家庭、学校和社会影响不当而逐渐形成的,优化家庭教育,强化学校引导,净化社会影响是防治问题学生三位一体的重要途径。目前,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一些程度不同的敌对行为、惹事或攻击行为(如偷窃、打群架、收取保护费等)。这些行为违反学校纪律、破坏社会秩序,乃是中小学校常见的影响教育正常进行的问题,教

2、育心理学常用“问题行为”加以界说,存在“问题行为”的学生,即是我们常说的“问题学生”。时下,一些地区、一些学校的“问题学生”在人数和破坏性方面呈扩大趋势,这给社会的安定和学校的教育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成为青少年犯罪日渐增多的根本原因。作为学校和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认真分析、正确引导、及早教育,尽可能地减少或避免问题行为的发生,帮助“问题学生”矫正异常心理、克服行为障碍,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客观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的问题行为大多是在不良环境下形成的异常心理而引发的行为障碍。在中小学生的发展历程中,家庭环境及其教育、学校的教育引导、社会环境及文化熏陶均起着

3、重要的作用,问题学生正是由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当而逐渐形成的。1、家家长长溺溺爱爱,教育,教育观观念不念不统统一一目前,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多数家庭仅有一孩,多则二孩。由于子女的2的减少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往往成为两三代人争相护佑的“宝贝”。在这种“众星捧月”的特定环境中,由于家庭成员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教育观念的差异,必然出现对孩子教育问题上的矛盾,同一个问题往往出现多种态度,使孩子无所是从,逐渐养成自行其是,对抗教育的态度。致使早期的行为问题得不到及时的正确引导,以致由小问题发展成为问题行为。二、二、单亲单亲家庭,家庭,问题问题家庭引家庭引发发学生的心理异常学生的心理异常

4、当前,家庭的稳定日愈受到挑战,离婚率逐年提高,出现了许多单亲儿童。这些单亲孩子缺少家庭温暖,再加上父母离婚,再婚引发的一系列经济、情感、子女归属等问题,往往容易造成孩子的自闭倾向,报复心理和过激的思想,引发心理异常,从而导致问题行为的发生。部分家庭,关系紧张,动辄恶言相向,互相攻击,甚至充斥家庭暴力等等。在这样的家庭中,子女得不到良好的熏陶,受到的是敌视性、攻击性的负面影响。久而久之,形成暴躁,易怒的个性,成为问题学生。三、教育工作的偏差和失三、教育工作的偏差和失误误引引发问题发问题行行为为在青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起着主导作用。问题学生的形成与发展,与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种种偏差和失误

5、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偏差和失误主要体现在:1、 重知识传授,轻思想教育目前,许多学校,教师迫于升学压力和各类考核评比,加之对学校,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还停滞在以考试成绩定优劣的阶段。故而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多将教育的着眼点定位在“分数上”。在教育活动中,一切为了学生的分数,一切围绕成绩的提高,一切服务于升学率的攀升。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这里是学校教3育的重点,本无可厚非。但有的学校却形成了唯“分数”论的错误倾向,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和个性塑造;忽略了学生态度、是非观念、行为习惯的教育引导。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早期出现的问题倾向不加重视和转变,这就极易在学生中形成“重成绩,

6、轻德行”的错误观念。从而引发问题行为。2、 教育不公,引发学生心理异常孔子说:“有教无类”。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是一个教育者应有的基本态度。公正既是一种教育环境的要求,又是教育内容和和形式。从古到今,都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的成长创造和提供一个团结、友善、公正、活泼的学习发展环境。在现实的教育工作中,教育不公现象却严重地存在于各个学校,各个班级之中。教育不公主要表现为“偏爱”和“歧视”两种情况。在工作中,很多教师由于自身的好恶,人情世故,成绩优劣等因素。在心理上不自觉或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主观的等级群体划分。对成绩优良,有礼貌,活跃的学生,教师认定他们是“好学生

7、”。对“好学生”教师充分信任,百般关爱。即使他们有这样那样的错误和缺点,教师也视而不见,只看到他们某方面的优点。对其偶发的问题行为,也不加重视、偏袒纵容。这样的偏爱,一方面极易使学生产生优越感。忽略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导致虚荣,不诚实,自负等问题心理和行为。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对部分学生的偏爱、教育、学习和问题处理上的不公正,会极大地刺伤其他同学的自尊心,严重的甚至引发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最终滑入问题学生行列。学习成绩差,纪律性不强,倔强的学生,往往是教师心目中的“坏学生”。在这部分学生群体中,大多与“问题学生”存在着质的差别,有着很大的可塑性。但在4工作中,许多教师对这部分更需要帮助的学

8、生采取视而不见,全盘否定的歧视态度;对他们不信任,不关心,对他们只看缺点,无视优点,对他们不问原因,动辄讽刺、训斥、惩罚,对他们的优点,不加赞许和肯定。总之一点,教师从心理上歧视,厌恶他们,不相信他们会“变好”。长此以往,就会使这些仅仅存在一些习惯问题,学习较困难的学生丧失信心,自暴自弃、仇视同学,敌视老师,使这些学生自我封闭,对抗教育,成为难管的问题学生。四、在四、在问题问题学生的形成学生的形成过过程中,社会程中,社会风风气,社会文化也气,社会文化也产产生着广泛的影响生着广泛的影响目前,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如赌博,卖淫嫖娼等不劳而获的丑恶的社会现象;偷盗抢劫,吸毒贩毒等违法行为;好勇斗狠等社

9、会恶势力等等,无不对学校的正面教育效率产生严重的影响,直接影响到少年儿童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社会文化中,一些宣扬黄、赌、毒的,宣扬暴力打杀的,宣扬低级趣味的图书、音像制品通过各种渠道充斥市场,给本不具备较高辨别能力,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尚未得到很好发展的青少年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或出于好奇效仿,或形成错误观念,因而成为问题学生。面面对对“问题问题学生学生”普遍增多,普遍增多,问题问题行行为为日日趋严趋严重,青少年犯罪率不断提高的重,青少年犯罪率不断提高的现现状。我状。我们们要从小抓起,要从小抓起,优优化家庭教育,化家庭教育,强强化学校教育,化学校教育,净净化社会影响,化社会影响

10、,给给青少年、青少年、儿童儿童创设优创设优良的成良的成长环长环境。及境。及时矫时矫治、治、纠纠正少年儿童的异常心理和正少年儿童的异常心理和问题问题行行为为。 。以身作以身作责责,言,言传传身教身教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教育引导对孩子具有他人无法比拟的权威性,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早期的学习就是模仿,而且首先是从模仿家长开始的,家长的言语、思想、习惯、作风对孩子的影响极大。一般来说,家长有良好的思想品行,孩子就会受到良好的教育影响;反之,家长言行不一,孩子必将受到不良影5响。所以,家长应克服言行的随意性,站在教育下一代的高度,随时检点自己的言行,以身作责,言传身教,有意识地在学习、工作、生活

11、中给孩子做出表率。协调协调一致,一致,统统一要求一要求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必须做到协调一致,统一要求,才能形成教育合力,增强教育的权威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一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要协调一致,家长必须主动与学校配合,共同教育好孩子。如果各行其是,甚至南辕北辙势必削弱或抵消教育效果。二是家庭成员对孩子的要求必须统一。如果一个要求严、一个要求松,这个管,那个护,不仅会抵消教育影响,造成孩子是非不分、善恶不明,甚至还会使孩子抵制合理要求,产生异常心理,导致行为问题。加加强强正面引正面引导导,促,促进进全面全面发发展展在学校教育中,要逐渐克服片面重视知识教育,忽视人格塑造的倾向,树立全面发展的、以人为本的

12、教育思想。要建立促进学生知识、身体、心理、品格全面发展的教育机制和教育模式;在认真搞好知识教育的同时,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和思想引导,有序地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集体活动、竞赛活动和探究活动,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学校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机构,形成合力,增强正面教育的影响。面向全体学生,及面向全体学生,及时矫时矫治治转转化化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克服主观好恶的倾向,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尽量避免教育不公现象的发生。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要特别关注有问题行为的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对问题学生,教师要注意了解其生活环境,

13、分析造成某种行为障碍的心理原因,因材施教,设法减少、及至消除引起不良行为的因素,同6时帮助其树立信心,引导其活动动机,严格要求,及时奖励强化,使其适应学校教育和各种规范,尽早地学会评价各种不良行为,逐渐消除问题行为。学校、家庭、社会是青少年学生生活的整个环境,只要三方面协调一致、相互补充,就能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从而有效地防止学生的心理异常和行为障碍,使问题学生得到有效的转变和发展。参考文献:1、 教育心理学,陈安福、张洪泰主编,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2、 心理学专题,郭长燊主编,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3、 中学教育学,叶上雄主编,高等出版社出版;4、 管理心理学,祁晓玲、万顺福编著,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