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说课教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824122 上传时间:2018-03-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数学说课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七年级数学说课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七年级数学说课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七年级数学说课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七年级数学说课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数学说课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数学说课教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数学说课教案七年级数学说课教案海口实验中学海口实验中学 吕吕 欣欣 课题:相交线课题:相交线垂线垂线 本节课是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数学 、第四章、第七节“相交线”中的第一课时。下 面从教材、教法、学法、施教过程以及教学评价五个方面谈谈对本节课的教学设想。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及其结构 垂直是在学习“点和线”以及“角”之后提出的又一重要内容,是后继知识的基础因此, 本节课的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首先安排的是学生了解的两条直线一般 相交,再演变成两直线的特殊相交垂直,从而引出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的作法及 其性质(教材编排一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

2、;二是体现了由一般到 特殊的数学思想;三是教材中实例的充分引用与知识的实际应用说明了数学知识源于生活 但又作用于生活,即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 、确定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结合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为了注重对学 生科学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能力的培养,建构培养学生全方位的素质能力和课堂教学 模式,我确立了三个教学目标。 ) (1)认知目标:a 、掌握垂直垂足的定义;b 、了解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的方法; c 、理解垂直的性质。 (2)智能目标:通过观察和自己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 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知

3、识的应用例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探索 的精神,树立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 3 、重点难点 (1)重点:垂直的定义及其性质 (垂直的定义及其性质在本节课的内容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垂直的定义,它 贯穿于本节课的始终。加之,在今后的学习和应用中常常要用到垂直及其性质,故把垂直 及其性质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 (2)难点:垂线性质的探究过程 (垂线的性质是通过探索分析归纳得出来的,学生在认识上是要经过两次飞跃,一次是 由点到线的飞跃,一次是由线到面的飞跃。这一思维过程显得抽象,学生较难把握,因此, 垂线性质的探究过程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 选择教法选择教法 依据教材的特点和素质

4、教育的要求,为了体现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我采用了“引入-探 导-训练-小结”四环课堂结构。使用了讲授法、演示实验法、观察法等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 同时发挥了教具和多媒体的辅助作用。重点的突出主要选用了讲授法和演示实验法,难点 的突破主要运用讨论法和分析法。 指导学法指导学法 (做到把学习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教给学生,让学生学会思考。 )为了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激发学生的求 知欲望,体现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本节课通过启发、诱导,不断发出信息,指导学生 有节奏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地去探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过程分析过程分析 情境引入

5、情境引入 立定跳远中,体育老师是如何测量运动员的成绩的? 学生结合模拟图形讨论分析测量的方法 (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无处不在,符合数学应从生活经验 出发的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并且不给出答案设下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回顾旧知回顾旧知,1.把两条细木条看作是两条直线 动手实践,观察:两条直线相交有几个交点?OCDAB 如图:可以看到,直线 AB 与 CD 相交只有一个交点,可以说成:“直线 AB,CD 相交于点 O”. 思考: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能否都相等? 如果可以那么等于多少度呢? 探究新知 1.如图:旋转两条细木条,,当BOD=90时,,其余三个角各为多少度

6、?ABCDO通过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性质,我们知道其余三个角也均为直角. (利用学具让学生自己动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以上探究的基础上讲授 垂直的定义,给学生自然贴切的感觉,便于理解。 ) 一、垂直定义 定义: 直线 AB 与直线 CD 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为直角时,其它三个角也都成为直 角,此时,直线 AB,CD 互相垂直 记作” ABCD” 它们的交点 O 叫做垂足. 二、垂直定义的理解对定义的理解: 1.在垂直的定义中要强调只有一个角是直角就可以了,不必说四个角都是直角,因为 其它三个直角都可推出来。2.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是指两条直线而言,因此,说到垂直,一定是两条直线的位

7、置关系。3.定义具有双重性,既是识别垂直的方法,也是垂直的性质。 (帮助学生明确两直线相交时有 90角就有垂直,有垂直就有 90角。 ) 四、举例说明显示生活中常见的具有垂直特征的图片 五、垂线画法(动手操作) 1.作一条已知直线的垂线 (提示利用垂直定义) (1)请一用直角三角板作垂线的学生上讲台演示; (2)请一用量角器作垂线的学生上讲台演示; 思考:作一条已知直线的垂线可以作多少条? 2.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注意点与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 思考: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可作多少条? 3图形演示,总结画法 画垂线的方法: 画垂线的方法可归纳为“一靠、二过、三画” 1.一靠: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

8、边靠在已知直线上; (垂直定义的运用,有 90角就有垂直) 2.二过:让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经过已知的点 3.三画:沿着直角边经过已知点画直线。 (学生动手操作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 六、垂线的性质 在同一平面内,经过直线外或直线上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注意: (1)“有且只有”中, “有”表示“存在”, “只有”表示“唯一”(2)为什么强调“在同一平面内” (留作课后思考,加强思维能力。 ) 七、线段、射线的垂线 图形演示 作一条线段或射线的垂线,就是作它们所在的直线的垂线。 (化未知为已知,体现化归思想。 ) 八、巩固练习 1抢答判断题 (

9、1)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 ) (2)两条直线相交,若有一组对顶角互补,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 ) (3)两条直线相交,若所成的四个角相等,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 ) (4)两条直线相交,若有一组邻补角相等,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 ) 2.如图,ABD=90。ABCD(1)点 B 在直线_上,点 D 在直线_外;(2)直线_与直线_相交于点 A,点 D 是直线_ 与直线_的交点,也是直线_与直线_的交点, 又是直线_与直线_的交点; (3)直线_直线_垂足为点_; (4)过点 D 有且只有_条直线与直线 AC 垂直。 (及时利用练习进行

10、巩固,落实新知和方法,增强运用数学的能力。 ) 九、垂线段 几何画板观察: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所形成的线段中,垂线段最短DBCA如图,AB 与直线 BC 垂直。点 A 与直线 BC 上各点的距离长短不一,我们可以发现其 中最短的应该是线段_. 线段 AB 叫做点 A 到直线 BC 的垂线段 由此可知:垂线段最短 点到直线距离: 线段 AB 的长度就是点 A 到直线 BC 的距离。 回顾测量跳远运动员成绩的问题 注意:点到直线距离是垂线段的长度而不是垂线段(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原因,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探究活动:ACBABCABC如图,各个三角形中,分别画出 AB 边上的高,并量出三角形顶

11、点 C 到直线 AB 的距 离。 讲解:图形分解,明确点(过哪个点) ,明确线(靠哪条线) (知识的运用和提升) 十、课堂小结 谈谈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呢? 十一、布置作业 1.必做题如图,下列方格纸中,按下述要求画图并回答问题。(图略) (1)过点 C 画线段 AB 的垂线,垂足为 D; (2)该垂线是否经过格点?如果经过格点,请在图中标出垂线经过的格点; (3)量出点 C 到线段 AB 所在的直线的距离。 2.选做题 1.下列说法:(1)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连线中,垂线段最短.(2)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的平分线一定垂直. (3)两条直线相交,如果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垂直.

12、(4)两条直 线相交如果有三个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垂直。其中正确 ( )A.1 个 B.2 个 C.3 个 D.4 个 2.直线 m 外一点 P,它到直线 m 上点 A,B,C 的距离分别是 6cm,3cm,5cm,则点 P 到直线 m 的距离为( )A.不大于 3cm B.3cmC.5cm D.6cm 课外活动: 1.请认真观察,看你生活的周围有哪些物体中的线是互相垂直的? 2.用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在纸片上任意取一点,你能量出这点到长方形纸片各边的距离吗? (通过课外活动复习巩固本节课的内容,逐步养成勤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 探索,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在生活中的作用) (这样设计作业,一是体现知识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符合初一学生的思维规律;二是体现了分 层教学管理,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评价分析评价分析 (1)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教师的有效而及时的组织,引导相结合。 (2)由单纯的考查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 (3)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构建一个平等、和谐的课堂氛 围,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创造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