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应转向农区和城镇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5810645 上传时间:2018-03-20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706.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应转向农区和城镇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应转向农区和城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应转向农区和城镇(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主编: 郭勉愈 编辑: 王剑 校对: 么辰E-mail押2014 年 6 月 27 日星期五Tel押 (010) 62580693智库7促进新型城镇化与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姻路洪卫目前, 全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新阶段, 人 均生产总值超过 6600 美元, 根据发达国家经济发 展一般规律,服务业将逐渐取代工业化成为城镇 化发展的主导力量,而城镇化的提升又会促进服 务业进一步发展。新型城镇化与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 内在机理国内外实践表明,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密切 相关。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明确提出要把推进城镇 化与繁荣服务业结合起来,加强政策引导和体制 机制创新, 充分挖掘和释放其中蕴涵的发展潜力。

2、1.现代服务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进程相辅相 成。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与新型城镇化进程相辅 相成、 互相促进。 城镇化的聚集经济特性和服务业 的基本属性是把两者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内在机 制。 从经济社会的发展历史看, 最悠久的第三产业 是商业,而城镇最初就是在商品交换的有形场所 市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商业强大的生命力和 关联性一直是支持城镇发展的核心动力。经济学 家普遍认为,人口规模或者说市场规模是制约服 务业发展的根本条件。而城镇正是满足这一条件 的最佳场所。 城镇经济的吸引力、 聚集力主要通过资金流、 信息流、 物流等服务行业的良好运行得以实现, 而 服务业在城镇的聚集效应又会促进新型城镇化进

3、程。一方面,城镇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载体和依 托。城镇化的过程就是人口聚集和产业聚集的过 程。伴随着人口在城镇的集聚, 必然会对商贸、 餐 饮、 房地产、 教育、 文化体育、 卫生保健等生活性服 务业产生巨大的需求;伴随着越来越多的产业在 城镇的聚集, 必然会需要物流、 金融、 信息、 中介、 技术服务等生产服务业的支持。正是这两个方 面需求的增加,吸引越来越多的服务企业在城镇 聚集。 城镇具有相对密集的人口、 相对集中的企业 群和购买力相对旺盛的人群,为服务业的发展提 供了良好的载体。 2.服务业的发展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提供了 后续动力。 随着城镇的劳动力、 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升, 传统

4、工业的成本优势逐步消失, 而完 善的服务业体系将进一步提高城镇的聚集能力, 城镇功能开始逐渐由生产中心向综合服务中心转 变,服务业增长速度加快并逐渐取代工业成为城 镇化向高级阶段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如果说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影响是量变:促进 城镇数量增加、 规模扩大、 人口增多; 那么服务业 的发展对城镇化的影响则是质变,它对城镇功能 的完善、 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城镇形象的提升等 等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随着收入的提高和闲暇 时间的增多,人们更多追求更丰富多彩的物质消 费和精神享受,由此促进城镇文化教育、体育娱 乐、 医疗保健、 旅游度假、 法律诉讼等行业的发展。 服务业的迅猛发展, 赋予了城镇

5、新的活力, 使城镇 化进入更高层次。 因而,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推 进新型城镇化的加速器。全国服务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现状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镇化步伐加快, 服务 业也取得了发展。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 快速发展的中期阶段, 服务业开始从 “配角” 地位 转变为 “主角” 。 1.全国服务业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进程。 从全 国的发展实践看, 产业特别是第二、 三产业在空间 上的集中以及劳动力随之由农业向非农业的转移,直接推动了全国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水平的提 高,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服务业的发展。伴随着技术 进步, 工业逐渐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 变,工业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

6、收能力逐渐饱和, 服务业成为吸纳富余劳动力的主体。 服务业继工业 之后继续吸纳第一产业中的富余劳动力, 并且吸收 能力远高于工业。 服务业的发展还极大地促进了城 镇功能的建设。从现代城镇的功能出发, 汇聚顶端 的商业中心, 吸引企业总部、 金融机构、 商务服务企 业等入驻, 聚集商业、 金融、 贸易等服务业的发展, 增强城镇对资金流、 物流、 信息流、 人流的吸引和控 制能力, 进而增强城镇竞争力, 为人们提供更多的 就业机会, 加速城镇化发展。 2.服务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国际比较及障 碍因素。当前, 我国服务业与城镇化互动协调发展 不够, 既有客观的发展阶段因素, 也有主观上认识 不够、

7、重视不够、 政策支持不够的制约。 在加快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的新阶段, 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不仅是 靠工业化, 而且需要依赖于服务业的大力发展。尤 其是大城市, 根据国内外超级大城市经济发展一般 规律, 服务业将逐渐取代工业化成为经济发展的主 导力量, 这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从业人员。但大城市 的存量人口结构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要求不符, 这 突出地表现在城镇化率比较高、 但城镇化质量不高 等方面, 现代服务业所需要的高级、 通用、 专业人才 大量短缺, 城市人口素质结构相对凝固; 同时制造业转移到了中心城市, 但大量的产业工人仍然居住 在大城市, 城镇人口空间分布与产业空间布局发生 错位,与服务经济逐步

8、占据主导的转换进程不对 称, 将限制大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全国新型城镇化与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 的路径选择遵循新型城镇化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自身规 律, 立足我国国情与可持续发展需要, 因地制宜, 推动新型城镇化与现代服务业协调互动发展。 1. 增强服务业跳板功能,让农民工融入新型 城镇化。 城镇化的核心是 “人” 的城镇化, 重心是让 农民工真正融入城镇化。通过加快发展面向农民 工的城镇服务业以及促进城镇公共服务业向农民 工延伸服务能力。为实现农民工市民化提供良好 的就业载体和服务环境,引导城镇市场化服务更 好地适应农民工的需求特点和支付能力;在促进 农民工市民化的政府服务方面,推进农民工子女

9、 上学享受与城市孩子同等待遇;探索允许农民有 双重户籍的基础上, 根据农民工的贡献度, 探索推 进基本公共服务更快更好地惠及农民工。 使农村转移人口能够 “留得住、 活得好” , 让农 民工融入新型城镇化,需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 服务业,继续在工业化进程中创造大量稳定的就 业机会, 提供给农村转移人口。 采取有效措施切实 加强政策扶持, 扶持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发展, 并优 化和提升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经济结构,强化服务 业标准化建设、 服务业品牌培育, 提高服务经济整 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2. 推进中心城市加快转型,打造现代服务业 高地。 从国内外经济发展的趋势看, 服务资源向大 中城市集中,空间

10、布局向中心城区聚集的趋势十 分明显。在城市发展的服务业应该着重于生产者 服务, 金融服务, 企业服务, 信息服务等, 市场服务 应成为服务主体,使城市具有较大的生产服务功 能。中心城市的服务业应占国民经济总量的 80% 90%以上, 要把重化工业外迁, 以流通服务业、 生产和生活服务业、 科教文卫为支柱产业, 强化金 融、 贸易、 科技、 信息中心的作用, 形成对周边地区具有强大的经济带动力和辐射力的城市格局。利 用中心城市人力资源、 科技教育资源的优势, 聚集 高层次的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产业,如现代物流 配送系统、 金融服务体系、 信息咨询等。 3. 推进中小城镇突出特色,补齐现代服务业 短

11、板。 目前, 我国除 657个建制市外, 还有 1.9 万多 个小城镇。县城规模一般在 10 万人左右, 建制镇 多数不足万人。 而专家认为, 小城镇的最小经济规 模是常住人口 1 万人以上,较合理的经济规模是 常住人口 5万人以上。小城镇既是城乡之间的纽 带和桥梁, 又是大中城市发展的基地, 是推进我国 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应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提出 的 “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 增强中小城市和 小城镇产业发展、 公共服务、 吸纳就业和人口集聚 功能” , 开展相应的为生产、 生活服务的服务业, 以 服务当地企业、居民为主,特色服务辐射外地为 辅。通过小城镇建设, 带动农村服务业的发展, 缩

12、 小城乡服务业的差距, 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 提升 整个城市的服务业发展水平。 控制小城镇数量、 扩 大其平均规模, 按小城市的规模和标准来建设, 实 施扩权强镇和产业集聚,打造一批经济强镇和县 域副中心,鼓励和吸引农民进镇务工经商从事第 三产业;鼓励城市工商企业在小城镇开办商业连 锁、 物资配送、 农副产品批发、 大众化餐饮、 旧货调 剂等行业。 大力推进中小城镇产城融合, 以先进制造业和 现代服务业 “双轮” 为驱动, 推动经济从 “单一的生 产型园区经济” 向 “生产、 服务、 消费” 多点支撑的城 镇型经济转变。在布局开发区的同时, 配套完善相 应的服务功能, 同步规划建设学校、 医院

13、、 家庭服务 等配套设施, 完善相应的配套服务功能, 以打造优 良的产业发展环境, 防止公共服务体系脆弱制约产 业园区发展。 搭建产业园区信用融资、 资源流转、 人 才交流等服务平台, 通过强化服务要素保障的园区 平台, 提升园区产业发展的集聚竞争力。本版图片来源: 百度图片中国农区和城镇环境污染问题日趋突出近年来, 笔者到全国部分省市开会调研, 对全 国生态环境改变的总体感觉是,由于我国从 1999 年以来投资 4300 亿元, 开展了世界上最大的退耕 还林还草生态建设工程, 山区 (秦岭) 森林生态环境 明显好于草原地区 (内蒙古) , 再是丘陵沟壑区 (如 黄土高原) 植被恢复加快, 水

14、土流失现象明显得到 减缓。 农业区域由于农药、 化肥等过量使用, 加上集 约养殖业的粪便污染,面源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村 庄房前屋后、 道路两旁垃圾乱堆; 特别是城镇建设 扩张很快,生活和建筑垃圾没有集中无害化处理; 粗放型和资源掠夺型工业、 污染严重的化工等发展 很快; 城市巨量垃圾和污水循环处理以及再生高效 利用工程建设跟不上,造成我国许多城镇垃圾围 城, 成为污染物重要点源。虽然工业点源污染面积 小, 但因为许多化工和矿业特别是重金属污染难以 自然消除, 其危害程度远远大于农业面源污染。 在煤炭、 钢铁、 水泥等高耗能污染产业集中的 京津冀地区, 大气雾霾污染明显重于其他地区。湿 润、

15、经济发达的南方和东部地区大气雾霾等环境污 染明显高于干旱半干旱、 经济落后的地区。中国农区和城镇水土资源污染触目惊心根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 2011 年和 2012 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分别为 659.2 亿吨和 684.6 亿 吨, 比黄河的年径流量还多。 2013 中国国土资源公报 显示, 我国地下水 水质较差和极差两项的占比达到 59.6%, 超过了水 质呈优良、 良好、 较好三类所占的比例。从 2011 年 到 2013 年,较差和极差级水占比从 55%、 57.4%上 升到 59.6%,说明我国地下水水质仍在逐步变差。 主要超标组分为总硬度、 铁、 锰、 溶解性总固体、“三 氮”(亚

16、硝酸盐氮、 硝酸盐氮和铵氮) 、 硫酸盐、 氟化 物、 氯化物等, 个别监测点水质存在重 (类) 金属铅、 六价铬、 砷等超标现象。 2014 年 5 月新华社从住房城乡建设部获悉, 全国 657 个城市中有 300 多个城市属于联合国人 居环境署评价标准的 “严重缺水” 和 “缺水” 城市。 由 于环境污染加重, 许多城市由水量型的缺水变成了 水质型的缺水。 据央视网 2014 年 1 月报道, 我国耕地面积不 足全世界一成,却使用了全世界近四成的化肥; 我 国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2.5 倍。 这是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根源。 2014 年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的全 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 显示, 全国土壤总的点 位超标率为 16.1%。从土地利用类型看, 耕地土壤 的点位超标率高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 点超标率为 19.4%, 其中轻微、 轻度、 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 分别为 13.7、 2.8、 1.8和 1.1;以 18 亿亩耕 地面积计算, 中国约3.49 亿亩耕地被污染。林地和 草地土壤的点位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